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玉器文化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本文通过向大家重点介绍玉雕龙纹、玉人等玉器文化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造型特点、以及刀法特征,并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从而使得大家对中国古代的玉器文化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时也可以培养大家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关键词:玉器、文化、龙纹、玉人、鉴赏
目 录
第一章 玉器简介 ……………………………………………………………… 3
第二章 玉器的鉴赏要点 ………………………………………………………… 4
第一节 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 4
第二节 玉器鉴赏方法………………………………………………………… 4
第三节 古玉器的一些标志特征 …………………………………………… 5
第三章 玉雕龙纹………………………………………………………………… 5
第一节 最早发现的玉雕龙 …………………………………………………… 5
第二节 不同时期的龙纹玉雕 ……………………………………………… 6
1
一、商代玉龙 ……………………………………………………………… 6
二、 西周玉龙……………………………………………………………… 7
三、春秋战国玉龙………………………………………………………… 7
四、汉代玉龙………………………………………………………………… 8
五、魏晋南北朝玉龙………………………………………………………… 9
六、唐代玉龙………………………………………………………………… 9
七、五代玉龙………………………………………………………………… 9
八、宋代玉龙………………………………………………………………… 10
九、辽金玉龙………………………………………………………………… 10
十、元代玉龙………………………………………………………………… 10
十一、明代玉龙……………………………………………………………… 10
十二、清代玉龙……………………………………………………………… 11
第四章 玉雕人…………………………………………………………………… 122
第一节 玉雕人概述…………………………………………………………… 12
第二节 不同时期的玉人……………………………………………………… 12
一、商代玉雕人……………………………………………………………… 12
二、西周玉雕人……………………………………………………………… 13
三、春秋战国玉雕人………………………………………………………… 13
四、汉代玉雕人……………………………………………………………… 13
五、唐代玉雕人……………………………………………………………… 14
六、宋代玉雕人…………………………………………………………… 15
七、元代玉雕人……………………………………………………………… 15
八、明代玉雕人……………………………………………………………… 15
九、清代玉雕人……………………………………………………………… 16
总结 ……………………………………………………………………………… 16
参考文献 ………………………………………………………………………… 16
3
第一章 玉器简介
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其材质主要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角闪石亦称软玉,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因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硬度为莫氏6.75-7度,比重3.2-3.3。其主要成分为硅酸钠和硅酸铝,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
玉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在2000年前的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白色玉块表明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业的萌芽与建立。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玉文化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但是按照统治阶级使用玉的用途来分,中国玉的发展可以分为神玉、王玉、民玉。按种类来分中国“四大名玉”,是指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和在清朝慈禧后盛行的缅甸“翡翠”。
旧石器时代到周时期,玉都是被人们奉为巫玉,它被当作一种巫觋祀神,沟通天地人的媒介。玉具有通灵的法力,因为它是神灵、天地、祖先神奇法力的象征。因此玉在我们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可谓是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推动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力量就是神明。那时候的玉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祭祀天神。所以这个时期的玉被认为是神玉的存在。
而后的封建皇朝里,玉成为了王玉。是封建礼制的一种工具。这时候的玉是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的宠儿。玉不再只是用于祭祀天神,玉成为了封建礼制里德的载体。统治阶级给玉
4
赋予了非常多的美好寓意。玉是“石之美者”,玉有“六德”。这使得玉得到了王权和士大夫儒士的喜爱。将玉来表达自身的品德的高尚,代表国家的形象。在清朝时英吉利使者访华,清朝就赠了玉如意给使者。这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也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同时,玉也是皇权的象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而且玉也是政治的象征,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随着朝代的更迭,人民不变的不仅仅有中华的文化,还有中华人民对玉的喜爱。因为玉代表了“六德”是儒士的风雅之物,同时玉也有吉祥祥瑞之意。人们认为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但是其实要用玉达到保健作用,必须用玉做餐具才可以。随身佩而且随着历朝玉雕技艺的改革创新,玉饰品一直是人们的主要饰品之一。玉镯、玉簪、玉佩、玉冠等等,而且造型多种多样。而且玉在中国的价值一直很高,金玉金玉,古代因为玉的挖掘的运输的困难,使得玉的价格不菲.现在因为玉资源的日益匮乏,使得玉的价值越来越高。现在玉的价格比清朝时期高了千倍不止。同时随着时代的改变,玉也开始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所以直到现在,玉,这个中华民族的精灵,成为了民玉。这不是玉的地位下滑,反而是一种升华。现在的玉不是祭祀神明的工具,不是皇权的象征,而是美的象征,民族的象征,历史的印记。
玉随着中华原始文明诞生,她一直都在中华历朝历代的历史中存在着。中国的文字几经变化,中国的道家、墨家、儒家、法家,各大学派都衰弱或者湮灭了,多少书画作品都不见踪影。中国这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她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玉文化一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
5
第二章 玉器的鉴赏要点
第一节 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一)器形(形制)——种类和名称,如礼玉中的玉琮,饰玉中的玦。
(二)纹饰及特征——如云纹、谷纹、兽面纹、蟠螭纹、秋山。
(三)玉质—— 玉石成分及其产地。古玉器的玉质主要有:绿松石、玛瑙、岫玉、独山玉、碧玉、软玉(含和田玉)、翡翠。
(四)工艺——阴线刻、阳线刻、浮雕、浅浮雕、高浮雕、半圆雕、圆雕、镂雕、透雕等
第二节 玉器鉴赏方法
玉器鉴赏,主要是指辨别、鉴定玉器的玉质和时代。即某件玉器是是什么玉?是哪个朝代的?
主要依据有:
(一)据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分析
若发现某种玉器早于古籍记载的年代,则可能是伪品。如《周礼》一书中对玉礼器的形制、用途、有详细的记述;唐代典籍中所述的玉带制度,记载了一些玉器的产生时代、形制与规格。
6
(二)据经验判断
如据古董商、古董收藏家的经验。虽然有的可能没有理论依据,有的常不是珠宝专业术语。
(三)分析玉器的雕琢工艺和艺术风格。
1.玉器作伪往往注重形制和颜色,而不注重工艺和艺术风格的作伪,或很难模仿。
2.如果一件玉器的工艺特征和艺术风格与所述的时代不符,则可能是伪品。
3.如: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琢制工艺粗糙,厚度不均,孔洞有对钻的痕迹,棱角不分明;而用现代工具琢制的,则很难模仿。
(四)据考古出土玉器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近代科学发掘的墓葬,其时代是可以判定的。可据出土玉器的特征,建立玉器发展演变的标样。
(五)据历代玉器总体风格特征来分析比较。
包括玉器的种类和品种、纹饰、工艺等方面的特征。特别要注意玉器的始作期、流行期、衰微期、消失期。
第三节 古玉器的一些标志特征
7
(一)玉质:据研究,迄今,内地(中原地区)出现新疆和田玉玉器从商代开始。 翡翠玉器出现于清朝。
(二)纹饰:兽面纹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神人兽面纹是新石器时代的。谷纹起自战国中晚期,流行于战国晚期及两汉。云纹始见于商代,盛行于商周。凤鸟纹出现于西周。等等。
(三)品种:玉制工具见于春秋及之前。葬玉始自战国,明显出现于西周及以后;玉衣仅见于汉代;礼器和仪仗器基本见于汉之前;牙璋仅见于商代;琮出现于东汉之前;长管形玉琮流行于良渚文化;玉带钩始见于战国早期,盛行于元、明代;玉带板起源于南北朝;玉带见于唐代;玉飞天出现于唐代;玉如意始于魏晋,盛于明清;山子始于明朝;文具、酒具始于唐宋。
(四)工艺: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内孔有对钻的痕迹;边缘粗糙、刺手;板状厚薄不均。斜刻见于西周,春秋后极少。汉八刀是汉朝的特征。
龙的造型和工艺:C形龙见于春秋及之前;头上有毛发的龙见于宋及之后。弓形和W型龙流行于春秋战国;
唐代的工艺风格是浅浮雕。
元代的雕刻风格是深凸雕和碾磨的结合。
第三章玉雕龙纹
第一节 最早发现的玉雕龙
8
目前发现最早的玉雕龙纹是内蒙古与河北省交界地带赤峰的红山文化遗址。该遗址距今五千年至六千年,是与仰韶文化相含接地地域的变体。相当于仰韶文化的后半期。这些最早发现的玉龙称为“C形龙”,也有人称其为“中国第一龙”。
C形龙的外形卷曲,形似“C”字。吻前伸,紧闭,鼻端平齐,双眼突出,额及颚底皆刻细密的方格网纹。颈部长鬣上卷,边缘斜削成锐刀,末端尖锐。尾部内弯曲,末端圆钝。背有一对穿孔,可供穿戴。
而在红山文化中,除了有C形龙外,还有玉猪龙。玉猪龙为岫岩软玉,通体呈牙白色,肥首大耳,吻部平齐,三角形切口不切透内圆,身体首尾相连,成团状卷曲,背部对钻圆孔,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整器似猪的胚胎。首尾衔接如环形的玉猪龙,较多地保留了猪的形象,属于早期的作品,很有可能是“猪乃龙象”这一古谚的最早源头。随着时间的推移,猪龙慢慢首尾分离,头上长出了鬣或角。而蜷体玉龙同样为岫岩软玉,呈墨绿色,短龙首,吻部前伸上噘,鼻端截平,双圆鼻孔,梭形目,长鬣扁薄,明显地具备猪首的特征。同时龙体卷曲呈“C”形,刚劲有力,显现腾云驾雾的动感,无疑又具备蛇的特征。有专家认为,古人以蛇象征土地和繁殖力,崇拜蛇。体现在玉器造型上,就把猪和蛇结合起来,出现了猪首蛇身龙的形象。
红山文化的鉴别特征:
(一)红山文化玉器很多都钻有孔,玉器上的孔有管钻和锥钻两种方法。管钻器物的孔壁有明显的螺旋纹,如果是对钻孔,两孔往往会错开。锥钻器物如果是一面钻,则孔口如喇叭状,俗称“马蹄孔”;如果是两面对钻孔,则孔中间会形成蜂腰,俗称“蜂腰孔”。红山文化玉器所钻的孔多数不规则,孔口呈椭圆状。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9
(二)红山文化的玉雕的雕刻线有宽阴线、窄阴线、阳纹线、弦线、网纹等刻纹之分。阴线底部剖呈弧形,长阴刻线是分段琢磨而成。因此在红山文化玉器上有时可以见到一条长线分段处出现分叉现象。且红山文化玉器的器形有很多都磨成刃边。
(三)红山文化玉器因抛光较粗,因此,大多玉器无明显包浆。
第二节 不同时期的龙纹玉雕
一、商代玉龙
商代龙纹玉雕大多呈扁平、弧弯,而且有些还呈璜形。商代龙纹一般为张口、露齿、凶猛的大龙头,有鳞 。商代玉龙只雕一足,以示龙是有足的,头上的角呈蘑菇状,很大。另外,商代早期龙纹,一般除了身上刻有几道阴刻线以外,其他别无纹饰,有些龙的尾部还削薄,似有刃的小刀一样。中晚期以后才开始在龙身上雕刻纹饰。如出现几何纹、重环纹。且重环纹一直沿续到西周晚期,成为西周常见的主题纹饰之一。所以有重环纹的玉器多般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的器物。
商代玉雕龙纹特征:
(一)龙身短,大头,有尾,早期龙纹多光素无纹,尾部有刃。
(二)头上有角,开如兕;“臣”字眼(或称为目雷纹)或斜方格纹。凡商代的铜器、玉器中的动物、人物,都用臣字眼,这是商代青铜器玉器中通用的一种表现特征。兽足,一足比较普遍。龙身一般只饰几条阴刻线。
(三)龙形玉,除了玦形外,凡是卧式的龙,它的尾部都有刃,像刀一样,可做小刀用,
10
又可佩戴。
二、 西周玉龙
西周时沿袭了商代的玉雕技法,很多东西比较难区分。另外,商代的玉器为西周人所得,所以这里面的关系就更复杂了。但真正的西周玉器,从整体上来说,还是有其时代特征的。首先西周的技术要比商代时进步。另外,西周在造型、纹饰方面都在商代玉雕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和提高。此时虽然还保留有商代玉雕龙纹的兕角,但此时的兕角要比商代的兕角小了许多,纹饰也显得复杂了许多。西周的龙纹在背脊上都出现了戚,脊齿。从这点来看是与商代是有所不同的,到了西周晚期,龙身更显得细长,有时没有角了,代替龙角的是花叶形的耳朵。西周龙纹早期眼形还保留双阴线臣字眼,后期虽然还是采用双阴线,但出现了眼梢,再变成单阴线逐渐脱离了商代龙纹的眼形。
商代玉龙与西周玉龙的比较:
(一)龙的身形:商代玉龙身短,西周玉龙身长,大多张口露齿。没有纹饰装饰的龙,为商代的标准器物。商代早期的玉龙尾部大多削薄,似有刃的小刀一样。到了西周,尾部带刃的玉龙就很少见了。
(二)眼型:商代早期龙纹眼形较多,商代晚期才出现标准的“臣”字眼,眼眶刻双阴线。这种雕刻工艺成为商代晚期、西周早期龙纹、鸟、兽常见眼形。西周中期以后既是“臣”字眼也是单阴刻线。
(三)纹饰:商代早期玉龙纹饰简单,多光素无纹,西周玉龙纹饰复杂。在刻纹方面,商代玉龙刻线直线多于弯线,西周玉龙刻线,弯线多于直线,这是西周的工艺有了进步的表现。
11
西周龙纹已不注意龙纹。中晚期以后,“兕”角变成了耳形或者叶形。西周龙雕大多数不显龙足。商代晚期在玉龙身上装饰人字纹、重环纹,而在西周时期这种纹饰特别盛行。
三、春秋战国玉龙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是多事的时期,但此时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和儒家的倡导,以及此时期的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解放的一个时期,旧观念不断更替,经济迅猛发展,玉雕制作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玉器制作在玉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战国盛行成组的玉佩,所以玉龙的制作更是盛况空前,造型、纹饰和琢磨技巧都突破了前期的规范。这个时期的玉龙重点刻画眼、嘴、牙齿、爪,摆脱了自商代以来的图案化倾向,创出了新颖、独特的时代风格。
春秋龙纹特点:
(一)这时的龙角不像兕角了,而是像带状的装饰物。
(二)龙身装饰纹饰有谷纹、蟠虺纹、云雷纹、勾云纹、勾连云纹、环带纹、卷草纹等。
(三)不是素身的玉龙,玉器上多般装饰有花纹、卷草、滴水纹。从战国开始,一直沿用到西汉初期。龙一般张口的多,头形有长有短,以长形龙头为多。素身的玉龙,以短龙头为多,且雕刻较为精细。
(四)眼形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不见商周时期的“臣字眼”了。吻部长而上卷,下唇呈圆弧形,使口微张为半圆状;也有龙嘴大张的,并露出锋利的牙齿。
四、汉代玉龙
12
汉代玉雕龙受春秋战国玉雕龙纹影响较大,较多玉雕龙纹都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龙遗风。此时,厚藏之风盛行。因受儒家思想影响,称玉有五德,比玉于人,配玉与否成为一个人是否为君子的象征,成为一种时尚。因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因而有了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的出现,成组的玉佩在春秋战国组配的基础上更为发扬光大。“S”形的龙纹的造型更为生动、纹饰以及雕琢工艺水平等都大大超过了前期,创出了新颖、独特的造型的时代风格。龙纹的身体开始变长,显得非常的生动,内含张力,特别是在刀法上的成就“游丝描”刀法、“汉八刀”刀法,成为了汉代玉雕的时代标识。
汉代玉龙造型特点:
(一)龙头:龙头有的像蛇头,有的似马头。额头突出一尖角,脑后有云彩耳和飘带形长角。龙口大张,张口的龙的牙齿锋利,上唇上卷,上吻翘起,像一把或者两把斧子。有的龙未张口,但露出利齿,个别还吐舌,颈部有卷草纹或束丝纹装饰。
(二)眼型:有杏眼或圆眼,眼梢都特别长,前眼梢向上卷起,后眼梢很长,装饰效果非常明显,这种装饰手法从战国晚期开始出现,汉代特别流行。另外一种为臣字眼的变体,多见有蟠虺纹中装饰,成为汉代龙纹的特征之一。
(三)龙身:龙纹多以透雕结合细阴刻线的技法来表现。在玉雕内圈内雕刻的龙纹,身躯都比较粗短,单独或附于壁上的龙纹身躯都较长。汉代与战国一样,龙身多装有谷纹,战国的谷纹饱满,多层旋卷,谷尖锐利,谷牙刻线较粗;汉代谷纹或乳丁纹为单层旋纹,且谷纹或乳丁纹已没春秋战国时期的谷纹或乳丁纹那么尖锐,谷牙线为典型的“游丝描”刀法。龙身装饰相对战国来说显得简单些,常见有勾连云纹、花蕊纹等。
(四)刀法:汉代刀法,除了我们常见的“汉八刀”外,还常用一种“游丝描”刀法,
13
这种“游丝描”刀法是从战国开始出现的,多般在非常精美的玉雕件上才能见到使用。
(五)尾部:为蛇尾。有两种雕法:一种不分岔,多刻束丝纹;一种分岔为两尾或三尾,其中有刻束丝纹或成飘带状的。
(六)足:多为兽足,四足的,爪趾分为两趾,趾非常锋利。
五、魏晋南北朝玉龙
魏晋南北朝是玉雕发展的低潮,考古出土的器物的风格与汉代一致。这时,因为连年战争,交通不畅,道路艰难,玉石来源时断时续,加上朝廷提倡节俭,严令禁止厚葬;另外因为要大量开凿石窟,吸引了大量玉雕工匠,加上玄道盛行用玉炼丹,造成了玉雕行业的衰落。
南北朝的玉雕,石雕龙以健壮为标准。南北朝的玉雕龙纹,在龙或者兽的关节处都有宽大的腿毛,腿毛呈勾形,腿毛中间刻有细长的阴刻线。阴刻线从起刀到收刀,根根数得清楚,丝毫不乱,刀刀见功夫。
魏晋南北朝龙纹特征:主要为腿部的特征
(一)粗壮:玉雕上以粗壮的腿为多,石雕以瘦腿为多。
(二)细瘦:仅仅露出筋骨,就像骨头外面包着一层皮一样,爪大而有力,无论是粗腿还是瘦腿,爪子掌上的肉一般都很厚实,爪子都是张开的,以三爪为多,爪掌厚实。
六、唐代玉龙
14
唐代经济文化繁荣,玉雕龙纹更富有一种流动向上的美感。采用了镂空技法,与龙同时出现的有火焰珠纹,流云纹,水草纹,山石图案等。
唐代龙,龙头较长,头上有鹿角,云形耳和毛发,毛发呈一撮状飘于脑后,丹凤眼,以张口为多,侧视嘴角超过眼角。身躯较长,有四爪、三爪之分,以三爪为多。有光素无纹的光身龙,或有鳞龙,鳞为直线交叉形成的细密斜方格纹,有尾部似蛇,腿关节处有毛,后腿长,往往尾与爪相缠,躯体较南朝时更为细长,神态生动。
唐代玉雕龙纹的几个特点:
(一)唐代玉雕龙象飞天一样多装饰有如意云纹或卷草纹,龙首比较,颈部较细,大多数张嘴,嘴长而大,占据头部的三分之二。因此,形成龙嘴角超过眼角的特点。龙角分叉了,耳朵是叶形的多,下额出现了龙须,这是唐代的一个特征之一。
(二)唐代玉雕龙龙身有两种:
1.身有龙鳞的分两种:A:鱼鳞形,B:斜方格形;
2.以光身龙最为常见,一般在身上两侧刻有一条阴刻线,随着龙的形体一直刻画到尾部,下腹部有两条象蛇腹一样的阴刻线,这种特征一直延续到宋代。
3.腿毛有三种:一种为宽阔的一撮状,一种为勾形,最后一种为细长飘动状。
七、五代玉龙
五代玉雕龙和唐代一样,小腿细瘦有力,爪分得很开,嘴张得很大,上唇呈勾形。唇部
15
中间宽厚,和元代不同,五代很多玉器都有边饰。有些器物如果龙纹没有纹饰时,可看其他陪衬纹饰,辅助纹饰。唐代云纹旋纹开阔,内有细而短小有力的阴刻线,都是短脚云纹,这是唐代龙纹辅助纹饰的特点。
八、宋代玉龙
宋代非常注重文化,人才辈出。特别是偏安杭州后,文人与底层百姓接触日渐增多,反映老百姓的如:渔、樵、耕、读的玉雕题材越来越多。玉器成为商品,市场流通,从而、进入寻常百姓家。
宋代玉龙继承唐代形制,玉材厚薄均匀,器边作锯齿状,龙身弯曲,嘴角不超过眼角,龙鳞常呈扇形。素身的玉龙背部,腹部都有一条细长的阴刻线,嘴与眼角相等。唐后期也是有眼角与眼等齐的特征,但宋代玉龙的上唇显得更厚了,下嘴唇随上嘴唇向上翘。
宋代玉龙主要特征:
(一)嘴角与眼角相等;
(二)下嘴唇随上嘴唇向上翘;
(三)上唇更厚了;
(四)龙身粗壮有力与唐相似;
(五)龙身与唐代龙相比曲直度更小了一些;
16
(六)腿毛有两种:1.呈飘拂状 2.勾形
(七)爪子有两种:1.爪子伸展,多为三爪,有的脚掌也很厚实。2.不伸展的爪,大多显得十分臃肿。
九、辽金玉龙
辽代是由一个边疆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经长期与汉代交往,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故在文化及用玉制度上,均受唐宋文化的影响。制玉、用玉也不例外,继承了汉文化对玉的理念。朝庭用玉,规定皇帝系玉束带,五品以上官吏服金玉带。除了沿用汉玉文化的传统造型外,还创造出有本民族鲜明特色的题材:“春水玉”、“秋山玉”等内容的玉器,成为辽金特色的玉雕作品。
十、元代玉龙
沿宋金玉器传统题材:穿花龙纹、花卉纹、蟠虺纹、春水玉、秋山玉成为常见题材。特别是蟠虺纹玉雕作品,更是大量出现。蟠虺纹最早见于西汉,多见用于玉璧、剑饰。此后,历代都有蟠虺纹,但数量不多。元代玉雕蟠虺纹作品多起来,时代特点突出。
元代龙纹,头大、眼与唐宋龙纹眼一样都是丹凤眼,眉骨突起、身躯弯曲、细身为多,颈细尾也细;脚掌厚实、脚背粗壮,龙爪有力。
十一、明代玉龙
明代龙纹常作半侧首造型,上下眼,如意形鼻,颈发上拂,风车爪。螭首多呈方斗形,眼形多种,身躯如等粗夹带状。尾端分岔卷曲,习惯上称之为花尾。
17
明代玉龙特征:
(一)头部:大鼻上翘,其中有如意纹装饰,鼻孔刻得很深。有的龙头部有角,单角双角都有,但以双角为多。
(二)眼部:有平点眼、斜点眼、上下眼,但上下眼和斜点眼比较常见。
(三)鼻旁出须,须往上翘,这种装饰在明代玉雕龙纹中非常普遍。
(四)发形:有三种发形:
1.往后成飘拂状的,但较元代的稍短些,数量也不是很多;
2.发型上冲的,有二撮或者三撮;
3.发型前冲的,有二撮或者三撮。
(五)尾部:有两种特征:
1.与元代一样无任何装饰;
2.尾部分岔。
(六)腿部:腿长,小腿细瘦,有的有密集的阴刻线,布满整个小腿颈一直到爪部为止。爪呈球形,有三爪和五爪之分,但以四爪和五爪为多。腿毛有多种,而以卷云形,云纹腿毛和一撮居多。
18
十二、清代玉龙
进入清代,琢玉工艺达到鼎盛时期,雕琢技法集历代之大成,阴刻、浮雕、透雕、圆雕阳纹等结合运用,刀法圆熟,下刀繁琐工致。清代玉雕龙纹、螭纹形式多样,器形较大,厚实,边沿圆润,纹饰繁缛,具有对称性和图案化,大多刻画比较精细,乾隆时期的作品尤其精美绝伦。此时龙的最大特点以鼻须飘飞,气势威严却又十分老态的龙形为主。
清代玉龙特征:
(一)毛发满头丛生,呈披头散发状,没有规律。
(二)颈部的轮廓线以“锯齿形”组成。
(三)眼睛以上下眼为多,也有平点眼,斜点眼。
(四)身躯粗短笨拙,没有前期活跃、威武。
(五)腿毛除一撮状的外,多数呈锯齿状。
(六)爪形有三爪、四爪、五爪,其中以四、五爪居多,但没有明代龙爪有力。(七)尾部有装饰,与明代一样,但较大,蝙蝠装饰明末清初多见。
第四章 玉雕人
第一节 玉雕人概述
19
我国雕塑人像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7000多年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史前遗址中就发现有陶塑人像。史前时代雕塑人像的质料有陶、骨、石、玉等,如最早石雕人像出土于距今8000年的内蒙古敖汉旗的兴隆沟遗址中。玉质人像发现比较少,迄今不足10件。这些玉质人像以平面雕刻技法制成,多数为人头像,以透雕手法表现其轮廓,以阴刻技法表现其细部。玉雕人像是原始生活的写照,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及风俗在艺术领域的折射,同时也反映了史前人浓厚的宗教意识。
最早的玉雕人像是在四川巫山县大溪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其年代距今已在五六千年。这些人面形玉佩呈棕褐色,高6厘米,为椭圆形。玉佩正面雕出人面形象,作正视状,双目作圆圈形,直鼻梁,无耳,顶端有两个椭圆形穿孔,便于系挂。这件玉佩表面磨制光滑,雕琢较精,大溪文化玉器中仅此一件,比较珍贵。所刻画的人面近似于猴脸,三峡两岸茂林中自古以来多猿猴,唐代李白在《朝发白帝城》一诗中,就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描述,因此这件人(猴)面形玉佩亦可看作是三峡先民对常见动物猿猴所进行的生动描绘,也许远古居民将猿猴作为崇拜的动物神灵而把它神人化,—刻在玉石上作永久的保存。
第二节 不同时期的玉雕人
一、商代玉雕人
商周时期的人体玉雕种类和造型,比原始时代要丰富得多,除少数为扁平侧身像外,其余均为圆雕头像和圆雕全身像,基本造型也都是圆柱体。商周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社会中存在着以“礼”为主的等级制度,“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们必须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定来穿着装饰,只有这样,才能不失身份,符合礼仪。因此,商周时期人物玉雕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制度、服饰演变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0
商代人物玉雕较为闻名的是跪坐形和站立形玉雕。
跪坐人像雕刻比较精致,以“腰插宽柄器玉人”最为生动。这件玉人高7厘米,作跪姿,即当时通行的坐姿,双手扶膝,长脸尖颔,弯月形细长眉。“臣”字形双目目视前方,凸鼻宽平,小嘴闭口,头梳一条长辫,盘于头顶上,辫梢与辫根相接。头上有用以束发的圆箍形“发卡”,额前有卷筒状饰。玉人身着长衣,交领于胸前,腰束宽带,衣上遍饰云纹。腹前悬一块长条形织物(称“蔽体”),脚着鞋。腰的左侧插一支宽柄器,像是佩带着一种刀剑之类的武器,因被夸张而显得十分威武。这种类似武器的东西,也起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观赏把玩时,可以手握柄部,取放自如。这件跪坐玉人身体比例较为适当,刻画入微,神态生动,似在凝神沉思,又像是在倨傲正坐。这件作品既是专供欣赏的文玩,又是件装饰品。其形象可能即是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形象,也有可能是妇好的奴隶或臣仆。
站立形人雕中以裸体玉人最为奇特。裸体玉人高12.5厘米,青灰色,呈裸体站姿,一面为男性,椭圆脸,双目微突,大耳外张,长眉扁鼻阔嘴,头上梳两根上翘的角状发髻,双肩略耸,两手置于胯间,显现男性生殖器,膝部略内屈,以不同线条表示肌肉;另一面为女性,形象与男性近似,双手置腹部,显现女阴。玉人脚下有伸出的短榫作插嵌之用,是专门用于奴隶主贵族赏玩的艺术品。
二、西周玉雕人
西周的玉雕在工艺上、造型上都继承了商代的风格,但仍不失它自己的时代风格。人形佩的脸部,不像商代那样面部下凹,到了西周晚期更近乎于平;值得注意的是眼睛,它是在“臣”字眼的基础上变化为眼梢长出眼眶,并勾卷,也有的是两边眼梢都长出眼眶,在眉毛中刻小短阴线纹的。西周玉器的做工,重视对纹饰的布局,线条渐趋繁复,以略带弧形的线条为主,较多地使用长弧线,阴纹纹饰开始出现互相勾连,阴刻线一面磨成坡状,有斜刀的
21
痕迹,俗称“一面坡阴线”。
西周人形璜多见两边对称纹饰,此种人形璜的发型是从前面向后梳过去,眼睛接近“臣”字眼,耳朵比较写实,张着嘴,身上的纹饰流畅自然,非常潇洒,在两边人的头顶各有一穿孔。这时期的人形佩以片状的为多,但已不拘于璜形佩了,这些人形雕刻的各部位灵活多变,不再那么图案化了,有蹲踞式,还有立式。在人物的腰下中间出现斧形装饰物,有可能是表示腰中下垂的飘带,也可能就是服装纹饰,这种斧形装饰在西周前后都很少见到。
三、春秋战国玉雕人
春秋纹饰在西周晚期出现互相勾连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卷曲相连的纹饰,布局满而密,不留空白。战国玉器刀工精细,器物边角垂直锋利,磨工精良,器物表面,尤其是阴线槽内光泽强烈,孔洞内壁匀称光滑。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人佩,脸形接近西周风格,但发型截然不同;身上的纹饰精美细致,似小蛇在相互盘绕,都呈“S”形。春秋时期一种典型的纹饰腰带也着意刻划得很细致,腰上的纹饰可称为席纹,像编织的席子一样,这种纹饰是这时期出现的新图案。人物的发型是用细阴刻线表示的,刀法纤细密集,但丝丝不乱,其发式有扇形的,也有长发披肩的,还有从顶部再往两边勾卷的。脸部五官给人的感觉是比前几代清秀,线条若隐若现,简单而舒展。人物服饰雕琢华美,给人以绸缎质地的感觉,多见斜方格纹,有些近似于西藏的长袍,人物雕刻得气质高雅怡然,好似贵族。且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超脱世俗的新品种——玉雕舞蹈人佩,有单人和双人的佩饰,形象较为写实,器身装饰纹样,线条比春秋玉人少。
四、汉代玉雕人
汉代玉器物的做工特点是善于运用阴刻线,线条豪放,但没有战国时代的做工精细。器
22
物棱角琢磨圆滑,穿孔器物的孔洞内壁往往不够光滑,常留有拉丝锯切割痕迹。汉代的人物形玉佩,较常见的有两种:玉舞人和玉翁仲。
玉舞人是汉代常见的佩饰,多是舒袖舞人形象,即文献上记载的“翘袖折腰”,以透雕和阴刻线琢成。汉代舞人在造型方面注重抓动态,强调舞女的韵律和气势。雕刻刚劲有力,粗细线并用。衣着简化,作风粗犷之中又显活泼生动。玉雕舞人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战国与汉代玉舞人都呈片状平雕,既有单舞人也有双舞人,均有穿孔,都是作为佩带在身上的装饰品,舞姿基本上是长袖舞。但它们仍有不同点:就人物的发型来说,战国舞人发型雕刻极为精细,发型在头顶部呈扇形,两边披下,鬓角鬈曲,发根整齐,丝丝入扣,着意刻划出了女性秀发之美;而汉代则把发饰放在次要位置,不注重发型的修饰,头部没有雕刻,平顶,借助舞姿一手在头上,用长袖盖住头顶,另一只手在下面。战国玉舞人面部五官雕刻得秀气淡雅,给人以俊秀文雅的感觉;而汉代是用简单的几刀阴线勾出眉、眼、鼻、嘴,雕琢粗糙,但给人以淳朴的美感。服饰是战国与汉代玉舞人区别最明显的地方,战国刻划的形象是宽袍大袖,衣着瘦长,领缘较宽,绕襟随身躯旋转而下,尤其是袖口、裙边、腰部上的飘带多刻蜷曲弯勾的纹饰,使我们看到了战国服饰的华丽及用料的讲究,舞人好似在旋转,苗条秀丽,高贵潇洒,神形毕肖;而汉代舞人服装却没有过多的纹饰,只用简单的几道阴刻线来表示衣纹,没有细节雕刻,突出的是用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表现的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汉代舞人的长袖是直筒,上下基本一样粗,呈现的是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以及粗线条、粗轮廓的构图方式,生动地显示出汉代艺术朴实无华的特点。
翁仲是一立式人像,身穿长袍,有冠,双手相执于身前,是汉代的新品种。汉代的玉翁仲均为武将,扁身,腰身很细,裙子象鸡笼,不露脚。两物置于腹部作打鞠状,没有颈,颈部用斜凹深刀表示,背后有一阴刻直线,表示佩剑。穿孔为“人”字形,从头顶直到腹部,再分两路由腰部两侧出来,呈“人”字状的绳子也是从头部而下至腰的两侧系一结,这样翁仲人悬挂时就可以立着。汉翁仲采用汉代风格“汉八刀”的雕琢方法,其色苍古,面部只琢
23
眼和口,仅用三至五刀短阴线雕成,呈倒“品”字形,有的就是素面脸,连眼、口都不刻划,脸为长圆形。
五、唐代玉雕人
唐代玉器以飞天为代表,飞天下有云纹衬托,身体弯曲度大,挺胸昂首,肩披彩带,身着长裙,手托花苞鲜果,双手向前,唐飞天玉人早期多为侧面形象,晚期出现后面形象。玉飞天为唐代首创并盛行的一种纹饰。飞天原为印度佛教诸神之一,东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而被中国人接受。玉飞天多雕一横身女子,手持花枝,身披飘带,体态轻盈,面目慈祥,飞翔在云中。
唐代玉人也开始出现胡人乐舞造型,人物或盘腿而坐,或弹奏或击鼓吹唱,或站立起舞,舞乐胡人大眼、大鼻、大口,衣袖细长,肩披彩带,着紧身短衣,尖靴,发型卷曲。此外唐玉人尚有昆奴形象。
六、宋代玉雕人
宋代玉雕出现了一种世俗化倾向,最典型的是玉雕童子,在传世品中数量极大。形状—般多大襟中式衣服,外加以襟坎肩和肥裤,手执荷花,这是宋代最流行的题材。宋代人物童子多雕有大脑壳,或将发式雕成双髫式,或在头顶雕一桃形的童子头;手多作拳头形,雕刻方法是手与袖子用两道阴线连贯下来,再用两条短横阴线作为手与袖子的分界线。脸部鼻子为葱管小鼻,鼻子自上直下,从两眼内眼角直通嘴部,小嘴;耳朵刻划明显,位置较靠前,接近腮部。此外宋代玉人脸部的独特特点,就是在眼睛上面,靠近耳朵部位有—“八”字眉。服饰都是中国式衣服,衣纹有素的,也有斜方格纹或米字纹;在衣服的关节活动处用几道阴刻线来表示褶纹;还有身穿长坎肩的,坎肩的纹饰似织锦纹,很华丽,也有的在人背后雕出
24
衣服下摆呈拆角状,这是从宋代才开始出现的。
七、元代玉雕人
元代玉人的主要特征是开脸像猴脸,它是用粗阔的阴刻线勾勒出眉、眼睛、嘴和鼻子,线线相连。特别要指出的是元代在刻划眼睛时出现了眼珠(用一短阴线在圆弧形的眼内表现),这是其它年代少见的特征;此外其眼梢部位是圆形的,而宋代的眼梢呈尖形。鼻子在靠近眼睛部位呈细狭状,形成了上细下宽的楔形鼻子,不像宋代那样上下一样宽,元代玉人的鼻子是鼻子头凸起,鼻梁略低于鼻子,鼻翼不明显。元代玉人服饰以着蒙古服装占多数,这可能是因为元代是由蒙古族统治而造成的,玉雕人物身着中式对襟,瘦身短裙,窄袖,脚登马靴;衣服上褶纹不如宋代细致,阴线条粗而深,不挺拔,带有弧线,线条显得软。人物颈部用断刀法(就是在人物脖子的位置,用粗犷的阴线雕刻),使脖子呈深凹状,以便把头部托起,这是元代的一种雕刻手法,无论是人纹、兽纹、飞禽、还是龙纹,颈部都用这种雕法。
八、明代玉雕人
明代的玉人鼻子有蒜头鼻之称,还有楔形鼻,前者多用来刻划小孩鼻子,后者为成年人的鼻子,另外还有方鼻、八字鼻和钩形鼻等多种式样,总的来说,明代人物佩上的鼻子雕得大而明显。这时期人物的眼睛一般紧靠着鼻子,也有近似元代玉人眼睛的,即在眼睛中间刻一阴线表示眼珠,但明代加的这一横道是在靠近鼻子这一半,不接近外眼梢。明代玉人的嘴多用弧线来表示,有的雕得很大,好似在微笑,绐人以欢乐的感觉。明代玉人以立像为多,雕琢技术有不拘小节的特点,磨工注重表面,而器物的侧面、底部都很粗糙。明代玉人衣纹有各种纹饰,有的仿宋代,但线条雕琢得又粗又深,刀法无力,不挺拔,远不如宋代纹饰。明代玉器刀工粗壮,浑厚有力,出现了浮雕、镂空做工,还有双层甚至三层的镂雕。
25
九、清代玉雕人
清代人物玉佩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有老翁、童子、仕女等,内容有太白醉酒、童子戏猫、童子逗狗、骑马打鼓及布袋和尚等,其人物有立式、蹲式和坐姿,形象生动,神态逼真,为历代所不及。
清代玉雕人物几乎都是圆雕立体形的,薄片状的人物几乎见不到。清代人物玉雕的面部雕刻,用行话说就是这时期人物开脸为“五官一把抓”,说明它五官紧凑集中,一把就可以抓起。眼睛雕得有神,有的是用两道阴刻线压出一道阳纹线,好似双眼皮,眼睛总有笑眯眯的表情;嘴唇上下分明,向外稍稍凸起,两面颧骨突出;鼻子不像前几个时代那样,只用阴刻线来表示,而是在鼻子两侧去地,突出中间的高鼻梁,突出脸的立体感与写实感。
清朝玉器精雕细琢,形象逼真,大量巧作作品问世。镂空、半浮雕、浮雕三种雕法盛行。嘉庆以后的玉器,其雕工慢慢趋向粗糙失真和呆滞。
总结
玉器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全部了解完全并非容易的事。所以我只挑了玉龙和玉人这两种玉器进行简单介绍。虽然介绍的但并不是很完全,但已经可以给大家打开一扇关于玉器鉴赏的门。使大家对于中国古代玉器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同时大家也可以学到一些关于古代玉器鉴赏的方法。其实,古玉器的鉴赏是一门非常专业的非常严谨的学问,要抓住玉器“润”的特点,多去总结、观察,并且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大量接触、研究实物,多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这样方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参考文献:
26
[1]中国古代玉器艺术欣赏
http://www.hszsfz.com/teacher/kezu/meishu/JXZY/201403/4831.html
[2]商代玉器特征介绍
http://www.dk36.com/news/18588685.html
[3]玉器鉴赏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BiwlQX5GAD4-m2YJ9LvoZMHfPaffXgp9QOHDR4CHrG84csHj0YroPR-qvnWi0yAf1w119ZpYwLOBKdWF2JFFhh7XhaFr2Jt_30eHWssUfuu
[4]历代玉雕人物概述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7Ri7EpX0oljWd-MaTBYi56aVPmku_ho2gPYfZxvdG3log3lvkveAtKG-gKMEC8a-_LE8Yw1_iAEg-fvMzDzV7kHbzZWz7PKzGuDA99_mPGG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