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3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2017·银川质检)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导学号 21962946( D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解析] 纵坐标为甲、乙、丙三种鱼类的食物分布,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故构成竞争关系。
2.(2018·太原模拟)如图为某一区域内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导学号 21962947( B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一定不存在竞争 B.d越小,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 C.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D.M、N两物种间存在捕食关系
[解析] 曲线不重叠的情况下,M、N两物种有可能争夺空间或栖息场所,也可构成竞争关系,A错误;d越小,表明曲线重叠就越多,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B正确;b越大,表明生物的可利用资源就越多,适应环境的能力应越强,C错误;据图不能得出M与N之间存在捕食关系的结论,D错误。
3.(2018·潍坊质检)下图1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导学号 21962948( B )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A.图1中①~④表示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 B.图1中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 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
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
[解析] 根据图1中几种生物关系的模式图可判断①、③、④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但②表示的不是种间关系,而是生物A的不同个体间的种内斗争,A正确。图l的③中A与B是捕食关系,当A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也不能一直增加,B错误。图2中的甲、乙和丙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C正确。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4.(2017·西安测试)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表中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个/m)。请指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导学号 21962949( C ) 群落 甲 乙 丙 种群1 92 0 0 种群2 4 25 65 种群3 0 20 20 种群4 0 20 10 种群5 1 20 3 种群6 种群7 1 5 2 1 0 0 种群8 1 0 0 2
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 C.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2、4、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竞争 D.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2、4、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解析] 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中物种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A、B选项正确。分析群落丙中物种2、4、6的数目可知,其基本呈现数量金字塔型,则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5.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不正确的是导学号 21962950( C )
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 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以固定防腐。
6.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导学号 21962951( B )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①④
[解析] 由农田生态系统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经过长时间的演替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达到稳态后,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作用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而①、③中的曲线都有下降趋势,因此是错误的。
7.(2017·河北望都中学月考)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导学号 21962952( C )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解析] 该群落的演替是从采伐迹地上开始的,因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该群落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⑤→①的动态变化仍然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如竞争等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C正确;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既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又有水平结构,D错误。
8.(2017·湖北襄阳五中开学考,22)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导学号 21962953( C )
年份 豚草 狗尾草 龙葵 2001 0.3 10.0 3.0 2002 0.6 9.2 2.0 2003 1.1 8 0.4 2004 1.5 6.8 0 2005 2.3 5.5 0 2
A.在豚草等植物的调查中应该采取样方法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 D.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降低
[解析] 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A正确;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B正确;该地区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降低,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降低,C错误;据表格数据分析,2004、2005年龙葵消失,说明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降低,D正确。
9.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正确的说法是导学号 21962954( D )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A.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趋湿的特性
B.图示装置为吸虫器,适于采集身体微小的土壤小动物 C.金属筛网可以用多层纱布代替,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可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或放置湿棉花
[解析] 土壤动物一般具有避光趋湿的特性,A错误;图示装置为诱虫器,B错误;用金属筛网的目的就是让小动物向下移动,C错误。
10.(2017·广西桂林中学第一次月考)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导学号 21962955( D )
A.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竞争关系 B.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C.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均存在种内斗争 D.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动态平衡
[解析] 两种草履虫都捕食枯草杆菌,二者构成竞争关系,A正确;a曲线表示被捕食者枯草杆菌的数量变化,b曲线表示随后放入的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B正确;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内部都存在种内斗争,C正确;由于烧杯中加入了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营养物质有限,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营养物质消耗完,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于零,D错误。
11.(2017·湖北襄阳五中开学考)对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导学号 21962956( C )
①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 ③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植物的分层现象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④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有利于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⑤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将玉米与大豆套种,充分利用分层现象 ⑥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A.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B.②④⑤⑥ D.③⑥
[解析] 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③错误;合理密植是针对同种生物来说的,与植物的分层无关,⑥错误。
12.(2017·河南新乡一中月考,38)同一区域生活的同种生物是种群,所有生物是群落,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 21962957( D )
A.预测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密度 B.种群的“S”型增长达到K值时,种群中不再有新个体产生 C.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解析] 预测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A错误;种群的“S”型增长达到K值时,种群新产生的个体数目与死亡的个体数目相等,B错误;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错误;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D正确。
二、填空题
13.水葫芦的繁殖速度极快,其在中国南部水域广为生长,成为外来物种侵害的典型代表之一。如图1为科学家在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开展的轻度、中度、重度水葫芦入侵区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导学号 21962958
(1)水生生态系统中距离河岸不同地段植被的种类不同,这属于群落的__水平结构__。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物种丰富度__,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__减小__。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__已形成以入侵物种为优势的稳定群落(该群落中入侵物种占绝对优势)__。
(2)在轻度入侵区,水葫芦大量繁殖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减少,这是在__群落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在重度入侵区,水葫芦每4天增加50%且呈“J”型增长,若初始数量为30棵,则60天后,种群数量Nt=__30(1+50%)__棵(只写表达式,
15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不计算)。
(3)若该水生生态系统由于上游水库的建立,河水干涸,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__次生__演替,其演替过程往往从图2中的__D__阶段开始。上述实例说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__速度和方向__。
14.(2017·江西南昌摸底调研,30)下图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导学号 21962959
(1)曲线__2__(填“1”或“2”)表示初生演替,理由是__曲线2的起始物种数为0__。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__地衣__,该生物被下一阶段的生物取代的原因是__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__。
(2)C点物种多样性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或人为干扰)__。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速度和方向__进行。 [解析] (1)曲线2中演替是从没有任何生物的地方开始的,表示初生演替。光裸的岩石上进行的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地衣,该生物被下一阶段的生物苔藓取代,原因是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2)在C点外界环境剧烈变化,动植物种类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