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ZhengzhouNormalEducation2016年5月May2016
回归高校师生课堂对话的本真基于“非暴力沟通”
刘相娜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信阳4000)
摘
要:对话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桥梁。但人与人在对话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暴力”而产生冲突。课堂是高校师
“暴力”生进行对话的主要平台,也是师生产生冲突的主要场所。高校师生课堂对话中的因素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非暴力沟通”“暴和教师职业发展是一种基于平等、尊重和理解理念而建立的新对话方式。这种对话有助于消除力”因素进而缓解人际沟通中的冲突,有利于重构高校师生和谐的课堂对话关系,回归课堂对话的本真。
;课堂沟通;对话关键词:“非暴力沟通”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88(2016)03-0013-04
人与人的交往过程就是对话沟通过程,包含“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两种类型,即人们通过语言和肢体进行沟通交流。沟通过程中言语和肢体的表达方式不恰当,容易产生“肢体暴力”和“言语暴。一般来说,力”师生沟通中的“肢体暴力”较为明。“言语暴力”较为隐蔽且发生的显,但不经常出现频率较高,有时教师本人也不能察觉到自己实施了“暴力”。本文考察高校师生课堂沟通中的“暴这种
力”问题,还高校师生沟通的平等、和谐的本真。
、“非暴力沟通”一概述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一种使人们民主、平等和互爱的沟,通方式。人们借助“非暴力沟通”既可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又可以倾听他人内心的感受,从而避免了有意或无意忽略对方感受或需要所带来的伤害。
[1]
通双方若能坦诚表达自己的感受,人们之间的隔阂就容易消解,沟通将会更为顺畅。表达感受时的语气应该平静,肢体动作要恰当,需要适当地“示。三是需要,即我们要表述内心需要,要向对弱”
方表述出是哪些内心需要导致了自己当前的感受。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五种需要。我们产生某种感受的根源就是与这种感受相关的需要没有获得满足。人的内心需要才是导致种种情绪感受的最根本原因。最后一个要素是请求,即根据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每个人都有当前需要和与之相关的感受。在人际沟通中,我们都希望对方能够做出具体行动来满足我们的需要。但沟通是双方的,满足应该也是相互的,沟通双方都需要顾及彼此的需要和感受。为此,我们要让彼此知道如何做才能满足彼此的要求,即提出请求的过程。我们提出的请求必须具体和明确,否则对方就不能理解乃至于会误解我们的请求。如果对方拒绝了我们的请求,此时就更需要我们尊重对方,用心感受对方的需求,并改进自己的请求。
二、高校师生课堂对话冲突的实境
课堂是师生沟通的重要场域。良好的师生关系
[3]
“非暴力沟通”应具备四个要素:一是观察,即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准确无误地陈述正在发生的事情,完全不带任何评价。虽然要做到完全客观评价很困难,但我们仍要摒除内心原有的偏见,做到
[2]
。“价值中立”即表达自己的感受。沟二是感受,
收稿日期:2016-03-08
作者简介:刘相娜(1987-),信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女,河南开封人,
·13·
不仅有助于顺利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更影响师生沟通的效果。
高校师生通过课堂对话进行沟通,这种对话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指师生双方在课堂上通过语言进行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活动,其精神本质是民主、平等和尊重。[4]
高校师生沟通的时间大致分为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外交流时间,
课堂是他们进行交流的主要场所。现实生活中高校师生的课堂对话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师独白,缺乏沟通(师生课堂沟通的单向度)
现代教学理念要求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师生对话关系。但当代高校课堂中仍以教师讲授为主,部分学生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不感兴趣,尤其是三、四年级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只管做自己的事情,低头玩手机、看小说、聊天等,而认真听讲者较少。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如同在唱独角戏,提问无人回应。
(二)肤浅、流于表面的沟通(师生课堂沟通的冲突性)
当代高校学生已经是“90后”“00后”一代,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且自我意识较强。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不可能使所有学生满意。有的学生会因为不喜欢某个教师而在课堂上对该教师进行言语反驳,对教师极为不尊重。这种沟通方式伤害了教师的自尊心,严重者会导致师生之间的暴力冲突。
(三)冲突式的沟通(师生课堂沟通的尖锐性)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要求较为宽松,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大自由性。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频频发生,
如上课迟到早退,逃课,上课时相互交头接耳,吃零食甚至睡觉,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论文敷衍了事乃至于不做等等。教师对学生批评教育,若用词上尖锐和刻薄,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进而会引发师生冲突。
(四)少见但良性的沟通方式(师生课堂沟通形式的单一性)
高校课堂中,师生对话大多是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来进行的,
这种言语沟通方式是高校课堂师生沟通的主要途径和选择。作为成年人,高校师生的对话大多是通过言语进行而忽视肢体语言沟·14·
通。这种单一沟通方式使师生对话显得单调而缺乏有效性。师生充分运用了言语和肢体的良性沟通较为少见,而单一的沟通形式会使师生感到疲劳和厌倦。
三、基于“非暴力沟通”回归高校师生课堂对话的本真
对话中的“暴力”引发沟通冲突,以“非暴力沟通”为立足点,消解沟通“暴力”,回归和谐高校课堂。
(一)转变师生沟通观念
师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话是最常见的沟通交流方式。对话需要对话双方相互理解和尊重。非暴力沟通”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沟通,要想愉快而有效地进行沟通,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平等、民主和尊重的观念是进行“非暴力沟通”的基础。
教师首先要将学生看作和自己平等的、发展的主体。当代“90后”“00后”一代大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
教师要与时俱进,理解学生,在角色上转换成为学生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该尊重教师。教师的年龄、
阅历、专业知识及道德水准较学生成熟,为此他们应该成为课堂对话的导向者,学生要尊重教师并珍惜其劳动成果。
(二)提升高校课堂师生双方的“非暴力沟通”技巧
“非暴力沟通”强调沟通时要充分运用沟通“四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要素”是非暴力沟通”的技巧,有助于师生顺利开展对话。
1.“价值中立”,客观观察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技巧是要留心课堂上所发生的事情,并且要不带任何偏见进行观察。高校师生首先要摒除原有的对对方的看法,进而客观地评价对方当前行为。教师在语言表述上避免使用总是”“老是”“又”等带有评价色彩的词语,它们会使学生感觉教师对自己仍存有偏见。高校一年级新生入校之后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自我管理较严格,但到了二年级之后,
学生容易松懈,上课迟到、逃课等行为频繁出现。有时学生迟到或者逃课可能是某些客观原因造成的。如果此时教师不问清楚就对学生
“““进行批评,学生就会感到沮丧。这些都是师生互动中教师应该特别留心的。
[2]
2.设身处地,体验对方感受
“非暴力沟通”指出,进行客观的观察之后,沟通双方会产生开心、难过、遗憾、伤心、兴奋等各种情绪反应。一般人在难过伤心或愤怒时难以完全表达自己的感受,往往会把过错归咎于自己或他人,难以理解他人。这种不能理性思考和表达的状态,阻碍了沟通的通道,使沟通变得更加困难。要让对方明白我们的需要和感受,
就要以理性的方式、恰当的语气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与此同时,对方的感受也需要我们去认真体会。适度“示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不至于太过偏激。比如高校课堂上,学生有时候难以接受教师提出的要求,乃至于对教师提出意见:老师,你太不民主,太。”教师若回应“我怎么啦?”就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若回应听了这样的话,我感到很难过”,既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又能使学生与教师“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更好地理解教师。
3.表述清晰,明确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技巧是需要。对于高校师生来说,他们希望自己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获得满足。当教师自身的权威性在课堂上受到冲击时,他们常常会觉得自己自尊心受了伤害,被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会通过言语来表达对学生行为的不满。同样,受批评的学生也会觉得自己自尊心受损,会通过“不服”来对抗教师。如果学生说“老师,你太不民主,太”,学生其实是在说自己希望教师给予自己一些关注和自由。教师若回应:“我怎么啦?”学生会更加为自己的观点申辩并反击教师。教师说出来自己的需求,学生就可能体谅教师的需求,并对其需求做出积极的行动和回应。
[2]
4.用心倾听,明确要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技巧是请求。高校师生在沟通中了解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之后,还要让彼此知道对方应该具体做一些什么。沟通双方把自己的需求描述得越具体,对方就越能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也越有利于得到积极反馈。
[2]
表达需求应
该具体,比如学生希望教师更多听取自己的意见,希望教师课堂上不要只关注个别的学生,等等。同时,教师希望获得学生的尊重,要让学生明白他们该如何做才能满足教师自身的需求,比如教师可以希望学生说话语气不要太过于生硬,希望学生可以课下而不要当着全班人的面给教师提意见,等等。
(三)肢体语言辅助“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不是单纯通过言语进行的,它还需要肢体语言的配合。两者的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非暴力沟通”。高校课堂以言语为沟通渠道,但肢体语言有助于更加明确地表述我们的意见和情绪。不恰当的肢体语言会破坏人们的沟通。比如,教师教育学生时,用手指着学生是肢体言语暴力,这样的举动会使学生感到侮辱;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听讲的时候强行夺取其手机或书籍会使学生产生反抗性行为;教师与学生冲突严重者会引发打架行为;等等。师生双方在沟通中要恰当地运用肢体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过激。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多运用表达友好和善意的肢体动作,比如教师可以用手轻拍学生的肩膀以表赞扬,可以用拥抱来表达对学生的祝福和安慰,等等。
(四)发挥师生“日常对话”的效用
“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民主、平等和理解的对话,生活中的对话无处不在,我们要发挥各种对话的功效回归师生课堂对话的本真。
美国德育专家尼尔·诺丁斯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关怀理论。该理论认为对话是建立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理解、同情和欣赏,这也正是“非暴力沟通”的诉求。
在诺丁斯看来,对话主要存在三种形式:正式的对话、不朽的对话、日常对话。正式的对话是一种带有哲学味道的、严肃的、受规则的对话。我们在课堂上讨论道德哲学问题时会用到这种方式。不朽的对话既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它讨论的都是与存在有关的重要问题。这种对话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来讨论学科之外的更广泛的问题。日常对话是最重要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种对话,一般有熟人和朋友参与其中。日常对话中我们更注重
·15·
“““交谈的伙伴而不是话题,这种对话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联系。通过日常对话和孩子建立并维持关怀和信任关系。
[5]
师生共同创造。
参考文献:
[1]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阮胤华,译.北京:华夏出版
2009:43.社,
[2]董阳.非暴力沟通:一种师生沟通的新视角[J].新课程
2010(205):31-33.研究,
[3]陈立军.“非暴力沟通”:师生有效沟通的金钥匙[J].中
2015(10):35-36.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4]李森,J].西南师范大学吉标.师生对话的特点及意义[
2004(3):88-91.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檀传宝.德育原理[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7:51.社,
高校师生以课堂为主要的对话渠道,课下的日大多是通过聊天软件进行沟通的。师常对话较少,
生除课堂的正式对话和不朽的对话,日常对话也很重要。师生在课堂之外抛开学业和学术问题而单就他们的烦恼、生活、服饰等方面展开对话,此时教师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对于教师的认识改善了,自然可以缓解课堂中的对话冲突。
“非暴力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有效形式。高校师生基于“非暴力沟通”进行的课堂对话能够使师生真正领悟沟通的实质和回归教育的本真。这种真正的对话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真正的课堂需要
(责任编辑张云霞)
“NonviolentCommunication”:AReturningoftheAuthenticClassroom
Dialogue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inUniversities
LIUXiang-na
(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HuaruiCollegeofXinyangNormalUniversity,Xinyang4000,China)
Abstract:Dialogueisabridgetobuildrelationships.Butconflictshappeninevitablyinthedialoguesbecauseofsomeviolentfactors.Classroomisthemainplatformforcommunication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inuniversities,anditisalsothemainplacewhereconflictshappen.Theviolentfactorsintheclassroomdialoguewillaffectstudents’mentalhealthand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Thepaperexploresthe“nonviolentcommunication”whichisanewwaytoconductdialoguesbasedonequality,respectandunderstandinganditcanalsohelpeliminatetheviolentfactorsin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Asaresult,returningtotheauthenticityoftheclassroomdialoguecanpossiblyberealized.
Keywords:“nonviolent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intheclassroom;dialogue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