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苦楝花开 杨华中
⑴初夏的一个雨后的早晨,空气湿润而清新。公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每棵树的枝叶都长得葱葱郁郁的,我和女儿一边散着步一边欣赏着两旁的树木。忽然间,我看到远处的一棵树上闪动着紫的光彩。走近一看,方才知道它是一棵苦楝树。这棵苦楝树上开满了花,一束束,一丛丛的。风儿吹动,一阵阵略带点苦涩的清香扑鼻而来。
⑵很久很久没有看到这紫色的花了。
⑶小时候老家农村的树木很多,每一种树也都是会开花的,其中就有开紫花的苦楝树。苦楝树是不用栽的,房前屋后、河埂土坡,随处可见,可以这么说吧,只要有鸟飞过的地方,就会有苦楝树的影子。
⑷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家房子东侧的空地上也冒出了四棵苦楝树。在我的眼里,它们就象征着父亲、母亲、妹妹和我四个人。我细心地呵护着它们,还用碎砖在它们根部的四周堆了一圈矮矮的墙,防止哪家的狗不小心把它们撞倒了。
⑸四棵苦楝树长得很快。两年后,也就是我十岁那年初夏,它们开出了紫盈盈的花。可此时,我已没有了欣赏花的心情,因为此时父亲遭人陷害而失去了工作,他一气之下外出闯荡,把我和年仅六岁的妹妹丢在了家里,把家庭的重担丢给了母亲。很快苦楝花谢了,结出了青青的果子。终日食不甘味的我摘了一颗,咬了一口,很苦很涩,就像我当时的心情一样。
⑹父亲离开后,娘儿三个的生活迅速变得窘迫起来。记得那时农村开始通电,当周围人家都已经装上电灯的时候,我家还点着煤油罩灯。也记得那时我们最怕下雨,因为一下雨,我家里也会下雨,不得不锅碗瓢盆齐上阵,“叮叮咚咚”彻夜响个不停。
⑺有人劝母亲把苦楝树砍掉,说这是不祥之物。少不更事的我根本不知道“不祥之物”是什么意思,嚷着不让母亲砍。母亲心疼我,终究没有砍树。于是四棵苦楝树被保留了下来,它重复着花开花落,同时也见证了我们一家的苦涩岁月。
⑻自父亲离家那年起,母亲几乎天天都起早贪黑。夏收、秋收两个时节是她最为辛苦的时候,每天她只能休息上四五个小时,甚至更少。那时农民种地是很苦的,几乎都是靠镰刀、钉耙、铁锹、锄头等手工农具来完成。收割麦子时,有劳力的人家只需一两天就会完成,而母亲却要持续割上四五天,四五天的连续弯腰、挥臂,不知道母亲是怎样挨过去的?在等待脱粒的过程中,有时会遇上连续多天的阴雨,每次都会烂掉好多的麦子,焦急的母亲无计可施,只能是暗地里抹眼泪。
⑼我从十岁那年开始也变得懂事起来。晚上放学回家,我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烧晚饭。于是我就有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拎水,从码头边把装满水的水桶往家中拎,回到家时我的手臂已又酸又麻,裤子、鞋子都湿透了,再看水桶里,水已经剩下了一半不到。第一次烧火,灶膛里塞满了草,浓烟四起,我用嘴使劲地吹,“呼”的一声,火焰涌出了灶膛口,肆虐地扑向我的脸,霎时我的眉毛以及额头上的头发都焦了。第一次蒸蛋,把蛋盆放在饭锅里蒸,再次打开锅盖时,蛋盆已经倾覆在米饭上,米饭上黄澄澄一片。第一次撑船,那是去给在打谷场的母亲送晚饭,撑船时方觉篙子真粗真重,平常很灵巧的船此时也变得非常的笨拙。不停地在水里打着圈儿,我满脸是水,也不知是泪水、汗水,还是河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说得是一点都不错的。
⑽三年后,当苦楝花再次开放的时候,父亲回来了。看着满脸风霜的父亲,母亲、妹妹和我都开心极了,笑盈盈的脸就像那盛开的苦楝花。那年四棵苦楝树长得特别茂盛,枝叶都挨在了一起;那年苦楝树上的花也开得特别多,远远看去,就像是四朵硕大的紫云笼罩在上空。
⑾父亲回来后不久。他的问题也得到了澄清。又开始了原先的工作。再后来,我家另辟新地盖了新房。老宅地卖给了前后邻居,四棵苦楝树从此淡出了我的视野。
⑿苦楝花,一种紫盈盈的花。一种散发着淡淡苦涩味的花。 16.文章第⑴小节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 ▲ ▲
17.文章第⑺小节我为什么嚷着不让母亲砍掉“不祥之物”的苦楝树?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简要概括。(4分)
▲ ▲ ▲
18.文章在材料组织方面采用了双线并行结构,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两条线索的内容。(6分) ▲ ▲ ▲
19.结尾说苦楝花是“一种散发着淡淡苦涩味的花” ,请探究这份“苦涩味”的丰富意蕴。(6分) ▲ ▲ ▲
参考答案:
16.描写公园里苦楝花开的美丽景象,引发作者思绪,为下文写儿时生活记忆作铺垫,(2分)同时照应题目(1分),并与文章结尾呼应。(1分)
17. ①我认为苦楝树象征着父亲、母亲、妹妹和我四个人,是亲情的见证;②苦楝树青涩的果子和我当时苦涩的心情很相似;③少不更事的我不认为苦楝树是“不祥之物”;④苦楝树与我们一起走过那段艰难时光,是我家的苦涩岁月的见证者。
18. 一条线写老家东侧空地上四棵苦楝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险被砍掉——枝繁叶茂的生长过程;(3分)另一条线续写一家人相依为命——父亲遭人陷害而离家闯荡——母亲独自支撑家庭——我年少懂事,帮母亲做家务——父亲回家,问题澄清,一家人和美生活的曲折经历。(3分)
19.①苦楝树的花和果子有略带苦涩的味道;②父亲遭人陷害失去工作,不得不离家外出闯荡经历的苦涩;③母亲独自支撑家庭、含辛茹苦抚养子女的辛苦;④我年纪轻轻就要承担生活压力的艰辛苦楚;(每点2分,答对3点给6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5分) 刀娘 朱成玉
刀娘不姓刀。真名叫韩金子,是百里挑一的有名的刀匠。很少有女人做刀具的,她却是一把好手。而且人长得漂亮,人们都叫她刀娘。
那是一个朝鲜族聚集的村子,民风淳朴,善良好客。
朝鲜族的女人素以勤劳闻名,刀娘便是那样一位勤劳朴素的巾帼典范。每日里从早忙到晚,从没有任何怨言。提亲的人络绎不绝,叽叽喳喳地落满她家的院子。他们相中的不仅仅是她的容貌,更有她的人品。
可是却始终没有令刀娘中意的人,也难怪,刀娘长得实在太漂亮,一颗心便跟着高傲起。 就在此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不幸发生了。
在一次冶炼过程中,刀娘被蹿出的火苗烧伤了脸。从此她的左脸永远烙上了自卑的痕迹。 提亲的人不再了,她的院子总是空落落的。她开始变得郁郁寡欢,脾气也变得暴躁。一颗高傲的心渐渐落了下去,直落到谷底。
邻居家去提亲的人却依旧很多,一日,媒婆领了一个英俊的青年,那青年,刀娘一眼便相中了,可是那个英俊的青年,并不抬头看她一眼,而是走进了邻居家。
刀娘想,为什么自己漂亮的时候没有遇到他呢?真是造化弄人。 她开始嫉妒自己的女邻居,因为她有一张漂亮的脸孔。
在一个黑夜,她动了坏念头。她要毁掉别人的美好。她提了一把刀,她想把那个漂亮女人的脸蛋划出一道道口子。“这样,那青年就会回头找我吗?”她在心底对自己说。
“不会,他会恨死我的。”她自问自答。
想到这里,她的刀不自觉地掉到了地上。她想,还好,那把火烧焦的只是自己的脸,没烧焦她的心。
她捂着自己的脸,兀自伤心地哭了起。
忽然有一双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一个很好听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你怎么了,我能帮你什么吗?”
借着月光,她看到了他的脸。是他,那个她一眼便相中的青年。 “没,没怎么?”她的心怦怦乱跳,语无伦次地应着。
“这么晚了,我送你回家吧。”青年不容她拒绝,就和她并肩走入了夜色。 不一会儿,他们就俨然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你知道吗?我你们村子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刀娘。”那青年说。
刀娘一愣,心想他怎么认识自己呢?没等她开口问,青年接着说,“我和刀娘下个月就要结婚了,你是她的邻居,你应该收到请柬了吧?”
她多想告诉他,她才是真的刀娘。可她终没有说出口。她想不明白的是,邻居为什么要冒充她呢?
“我你们村就是为了寻找刀娘,我听说过很多关于她的故事。没想到,她真的和我想象中的一样,心直口快,美丽善良。”
原是他误把女邻居当成了刀娘,女邻居也干脆了个将错就错。月色正浓,没有人看得见她的哀伤。
一日,邻居家里不知道什么原因起火了。浓烟滚滚,女邻居被困在屋子里,大声地喊着救命。那个英俊青年赶了,一股脑地要往火海里冲。刀娘一把拉住了他,“我去,反正我的脸已经烧伤过,不在乎再多一次。”青年被她的勇气震慑,愣怔住了。刀娘冲进火里,背着那个女人出。
女人得救了,当那女人得知是刀娘救了她,羞臊得不知道该躲到何处。 “我背着你,招了喜欢你的情郎呢!”她红着脸对刀娘说。
“没啥,只要你们俩互相喜欢就成。”刀娘的心虽然痛,却一肚子的菩萨心肠。“只是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会把你误认为是我呢?”
“因为我也叫刀娘啊,不过,我不是你那个刀匠的刀,我是每天喜欢叨叨着找人唠嗑的‘叨娘’”。
16、文章以“刀娘”开篇,又以“叨娘”作结,有哪些作用?(4分)
17、请概括并分析刀娘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5分)
18、本文的主题在于赞美人性的宽容大度,可是文章的前四段似乎与这个主题没有多大的联系,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6. (1)“刀娘”与“叨娘”同音,这样使得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这样的结构使小说具有了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2)两者承载的内容不相同,一个是善良、美丽、百里挑一的有名的刀匠,一个则虚伪、喜欢叨叨着找人唠嗑,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7.她是一个漂亮、淳朴、善良、勤劳、宽容大度的百里挑一的有名的刀匠。(1分)她善
良、勤劳朴素、任劳任怨,左脸烧伤前还很漂亮。(结合实例分析,2分)左脸烧伤后一度郁郁寡欢、暴躁、嫉妒别人,她还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结合实例分析,2分)
18
略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幅画 宗璞
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其实原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
业务员见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
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一共五幅,两幅字三幅画,一幅幅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只说这三幅画。
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
老实说,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四十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有两个场面印象最深:一是高老太爷过世后,高家长辈要瑞珏出城生产,觉新在站了一排的长辈面前的惶恐样儿。哥哥穿一件烟色长衫,据说很潇洒。我只为觉新伤心,以后常常想起那伤心;一是鸣凤鬼魂下场后,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喑哑声音回荡在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是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
老更夫是汪曾祺扮演的。
时光一晃过了四十年。八十年代初,《钟山》编辑部举办太湖笔会,从苏州乘船到无锡去。万顷碧波,洗去了尘俗烦恼,大家都有些忘乎所以。我坐在船头上乘风破浪,十分得意,不断为眼前景色欢呼。汪兄忽然递过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写着一首诗:“壮游谁似冯宗璞,打伞遮阳过太湖,却看碧波千万顷,北归流入枕边书。”我曾要回赠一首且有在船诸文友相助,乱了一番,终未得出究竟。而汪兄这首游戏之作,隔了五年,仍清晰地留在我记忆中。
1986年春,偶往杨周翰先生家,见壁悬画图,上栖一只松鼠,灵动不俗。得知为汪兄大作时,不胜惊异。又有一幅极秀的字,署名上官碧,又不知这是沈从文先生笔名。杨先生则为我的无知而惊
异,笑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实在是的,我常处于懵懂状态,这似乎是一种习惯。不过一经明白,便有行动,虽然还是拖了许久。初夏时,我修书往蒲黄榆索画,以为一年半载后可得一张。
不想一周内便来了一幅斗方。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可爱。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
这画我喜欢,但不满意,怀疑汪兄存有哄小孩心理,立即表态:不行不行,还要还要! 第二幅画也很快来了。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下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
“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画中花叶与诗都在一侧,留有大片空白,空白上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曾嘱裱工保留此洞,答称没有这样的技术。整个画面在临风自得的恬淡中,却有一种活泼的热烈气氛,父亲看不见画,听我念诗后,大为赞赏,说用王国维标准来说,这诗便是不隔。何谓不隔?物与我浑然一体也。
这时我已满意,天下太平,不再生事。不料秋末冬初时,汪兄忽又寄来第三幅画。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花就纸色不另涂白。只觉一股清灵之气,自纸上透出。一行小字:为纪念陈澄莱而作,寄与宗璞。
把玩之际,不觉虚欷。谢谢你,汪曾祺!
澄莱乃我挚友,和汪兄也相识。五十年代最后一年,澄莱与我一同下放在涿鹿县。当时汪兄在张家口一带,境况比我们苦得多了。一次开什么会,大家穿着臃肿的大棉袄在塞上相见。我仍是懵懵懂懂,见了不认识的人当认识,见了认识的人当不认识。澄莱纠正我,指点我这人那人都是谁;看我见了汪兄发愣,苦笑道,汪曾祺你也不认识!
澄莱于1971年元月在寒冷的井中直落九泉之下,迄今不明原由。我曾为她写了一篇《水仙辞》的小文。现在谁也不记得她了,连我都记不准那恐怖的日子。汪兄却记得那水仙花的譬喻,为她画一幅画,而且说来年水仙花开,还要写一幅。
从前常有性情中人的说法,现在久不见这词了。我常说的“没有真性情,写不出好文章”的大白话,也久不说了。性情中人不一定写文章,而写出好文章的人,必有真性情。
三幅画放到1987年才送去裱,到1988年春节才取回。在家里再翻手提包,那挂失条竟赫然存在焉。我只能笑自己的糊涂。
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回忆了挚友汪曾祺三次赠画的始末及其逸事,在浓墨重彩的叙述和描写中展现了汪曾祺真实坦诚的性情中人的形象。
B\"小鸡思果图\"仿佛一个涉世不深的人在品味人间的酸甜苦辣,观察和思考着社会和人生,汪曾祺借这一可笑的形象,批评宗璞单纯幼稚。
C作者写道,“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这里的“真性情”,既包含着真实、真诚、真挚,更
有对至美人性、人情的赞美和追求。
D第二幅画上的空白处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我”送裱时“嘱裱工保留此洞”,意在提醒汪曾祺少抽烟,体现了对挚友健康的关心。
2. 有人用“结构为文,浑然天成”来评价《三幅画》,请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
3. 有人认为,文章所写内容并不限于三幅画,但以“三幅画”为题,远胜“汪曾祺其人”“我与汪曾祺”等标题,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情”的主题;从意境设置看,“三幅画”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而“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过于直白,一览无余。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参考答案:
1. C 2. 先写从荣宝斋取回字画,交代其中有三幅画,为汪曾祺所作,点明标题,领起全文;接着宕开一笔,叙写汪曾祺演戏和赠诗两件事,展现其多才多艺的形象,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然后详写三幅画的有关情况,展现汪曾祺的真性情;最后交代三幅画送裱和取回的时间,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3. 文章以三幅画开篇和结尾,是围绕“三幅画”构思的;汪曾祺的“真性情”主要是通过三幅画而得以表现的,写演戏和作诗是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的;以“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为题,可以表现多种主题,范围过大,不能像“三幅画”那样突出“真性情”的主题;“三幅画”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而“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过于直白,一览无余。(任选三点6分)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散文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项,“在浓墨重彩的叙述和描写中”表述不当,本文风格淡然,笔法简洁,多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后面汪曾祺的形象概括不够全面。B项,“这一可笑的形象”和“批评宗璞单纯幼稚”表述不当,“小鸡思果”这一形象可爱而不可笑,且汪曾祺对宗璞绝无批评之意。D项,“意在提醒汪曾祺少抽烟,体现了对挚友健康的关心”表述不当,作者“嘱裱工保留此洞”,透露出文友之间的理解和深挚情谊。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分析文章思想,也就是把握分析文章结构,首先要通读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第一至三段写去店里取字画,具有点明标题和领起全文的作用。第四至六段写演戏和赠诗,展示汪曾祺的多方面才艺,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第七至十八段写三幅画,为文章的主体,展现汪曾祺的真性情。第十九段交代三幅画送裱和取回的时间,照应开头。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标题意蕴探究题。作答本题,可从文章的结构安排、技巧运用、主题表现、意境设置等方面进行分析。从结构安排看,以三幅画开篇,以三幅画结尾,全文是围绕“三幅画”构思的;从技巧运用看,写演戏和作诗是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的,三幅画是文章着力表现的对象;从主题表现看,以“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为题,可以表现多种主题,范围过大,不易突出“真性
4.
参考答案:
4、(1)肉袒负荆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C 6、D 7、D
8、(1)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2)我之所以这样避让,是把国家的危急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5.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题目。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函:盒子。
B. 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 自引而起,绝袖 绝:断绝,挣断。 D. 剑坚,故不可立拔 坚:坚固、锋利。
8. 选出与“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秦武阳色变振恐 B. 群臣怪之 C. 图穷而匕首见 D. 卒起不意
9. 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不及召下兵 B. 秣马厉兵
C. 不得持尺兵 D.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参考答案:
7. D 8. B 9. A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
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D项,“剑坚,故不可立拔”的意思是“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坚”应该是“剑插得紧”的意思。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时需要先确定题干中所给加点字的用法及含义,然后分析选项中所给加点字的用法及含义,找出答案。本题题干中“秦王还柱而走”的“还”是通假字,通“环”,环绕。A项,“振”通“震”,震慑。B项,“怪”,意动用法,以……为怪,感到奇怪。C项,“见”通“现”,出现。D项,“卒”通“猝”,突然。故此题答案应为B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句意为“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兵”的含义是“侍卫、士兵”。B项,句意为“喂饱战马,磨快兵器”,“兵”的意思是“兵器”。C项,句意为“不能带兵器”,“兵”意思是“兵器”。D项,句意为“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兵”的含义是“兵器”。故此题答案为A项。
【点睛】第1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参考译文: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野蛮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挣扎着站起来,扯断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在殿上的臣子们都被惊吓到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臣子们,不能带兵器;那些持有武器的侍卫,都在宫殿的台阶下面列队站好,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因此导致荆轲追逐秦王,秦王仓促间惊惶失措,拔不出剑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6.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才能使老百姓脱离贫困与饥饿的窘况。 B.避免过于苛暴的措施,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C.按照时令来役使百姓,老百姓就会服从君王的统治。 D.君王不应搜括民脂民膏来聚敛财富,老百姓富足君王才富足。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答:
3、翻译以下两个句子。
①盍彻乎?
②既庶矣,又何加焉?
参考答案:
1、C(材料中并未体现)
2、养民富民是儒家极力主张的政策,并且强调在养民富民的基础上“教民”。 3、①为什么不实行十成抽一的税制?(“盍”占1分,“彻”占1分) ②人口已经够多了,又该做些什么呢?(“既庶”占1分,“加”占1分)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 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地震是人类遭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突发性最强,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预测,预报一直备受关注。地震预报是政府以减少公套民生命财产损失为目标、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的责任行为。因此, ① 。在各省市,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是省政府,在北京,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是国务院。
如果把地震看成地球上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 ② ,既然有规律,就应该能够被认识,但是对这种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若干阶段,目前还不能从整体上预测、预报地震。 因此,可以这样问答:人类何时能够预测、预报地震? ③ 。
参考答案:
略
8.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第一句,说明另外两处出现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
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1)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不是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2). 不是有了兴趣和好成绩毕业后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三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中“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仿照①的方式——“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
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
B.一部作品是否真实,不在于它“如实地”描写了事实或现象,而在于它通过生活现象的描写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C.社会发展引起来科学家们的担忧,全球平均智商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呈下降趋势。过去的50年,人类综合智商值下降了1倍。
D.近期,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公布,引起了人们对相关国企改革、人口政策调整、深化改革开放等问题的重视。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B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应删去“是否”。C项,不合逻辑,下降不能用倍数。D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随着”。故选A。语病辨析要会压缩句子主干。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0. 下面是一份有关尝试回忆效果的实验结果资料, 试根据这份资料,简要写出一条带有普遍意义的记忆规律(不超过20字)。(3分) 时间分配 16个无意义音节回忆百分数 5段传记文回忆百分数 立 刻 4小时后 立 刻 4小时后 全部时间诵读 35 15 35 16 1/5用于尝试回忆 50 26 37 19 2/5用于尝试回忆 54 28 41 25 3/5用于尝试回忆 57 37 42 26 4/5用于尝试回忆 74 48 42 26
12. 。
参考答案:
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背诵效果就越好。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我们高度重视、感触颇深的,但也有一些事物,我们司空见惯却熟视无睹。也许有一天,你在偶然间突然发现,那些看似平淡的事物中却蕴涵着美好的情感、深刻的哲理……从而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
请以“心中的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面整洁,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略 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