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公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依据

公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依据

来源:爱够旅游网


公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依据

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的相关规定,进展砼配合比设计,是保证砼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砼有四项技术性质,即工艺性质,力学性质,砼的变形,和砼的耐久性。砼配合比设计,要按照这四项技术性质,分别满足设计强度的要求,满足施工和易性的要求,满足耐久性的要求,以及满足经济性的要求。

在公路工程监理实践中,发现局部工地试验室,设计砼配合比当中,存在不满足四项要求的现象。尤其突出的是低强度等级砼配合比设计,水灰比与单位水泥用量,低于相关标准的规定。水下砼配合比设计,砂率与单位用水量,低于相关标准的规定等等。

水灰比、砂率、单位用水量,是砼配合比设计的三大参数。正确运用这三大参数,决定砼配合比设计的成败。

有的工地试验室,在低强度等级砼配合比设计中,运用给定的计算公式,所求出的水灰比拟大。水灰比越大,单位水泥用量那么越小,没有对照相关规定就直接指导施工,是严重的设计错误。因为,砼构造所处环境不同,耐久性要求对其约束也有所不同。如设计强度等级C 15的砼配合比,坍落度30mm,水泥强度等级32.5,单位用水量1 kg/m3。按照公式计算,水灰比为0.66,水泥用量为286kg/m3,计算方法没有错误。经过监理审核,对照JTJ 041—200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标准?表的规定。

表11.3.4 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

混凝土构造所处环境 无筋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最大水灰比 最小水泥用量(kg/m3) 最大水灰比 最小水泥用量

(kg/m3)

温暖地区或寒冷地区,无侵蚀物质影响,与土直接接触 0.60 250 0.55 275

严寒地区或使用除冰盐的桥涵 0.55 275 0.50 300

受侵蚀性物质影响 0.45 300 0.40 325

注:①本表中的水灰比,系指水与水泥(包括外掺混合材料)用量的比值。

②本表中的最小水泥用量,包括外掺混合材料。当采用人工捣实混凝土时,水泥用量应增加25kg/m3。当掺用外加剂且能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时,水泥用量可减少25kg/m3。

③严寒地区系指最冷月份平均气温≤-10℃且日平均温度在≤5℃的天数≥145d的地区。

该构造物为无筋混凝土,所处环境,最大水灰比不能大于0.60,该配合比的水灰比为0.66,显然不能满足耐久性要求。

有的工地试验室,在水下砼配合比设计中,砂率仅仅给定38%。相对于高强度砼,砂率很高,然而对于水下砼而言砂率那么太低。由于细集料少,粗集料多,砼流动性和粘聚性较差,泌水严重,砼在运输过程中易离析,不能满足施工和易性要求。从而在水下砼浇灌中,往往堵塞管道,造成断桩事故。砂率所以给定错误,在于设计者没有执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依据JTJ 041—200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标准?6.5.3水下混凝土配制 4 混凝土配合比的含砂率宜采用,水灰比宜采用0.5—0.6。有试验依据时含砂率和水灰比可酌情增大或减小。经过监理审核,该水下砼配合比砂率在0.4~0.5范围之外,应重新试配。

要防止砼配合比设计错误,必须熟悉施工技术标准的相关规定。因此,把分散于各技术标准中,有关砼配合比设计的条文,集中于本文中,与同行共勉。

一、水下砼

1、可采用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使用矿渣水泥时应采取防离析措施。

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宜少于2.5h,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42.5。

2、粗集料宜优先选用卵石,如采用碎石宜适当增加砼配合比的含砂率。

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应大于导管内径的1/6~1/8和钢筋最小净距的1/4,同时不应大于40mm。

3、细集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

4、砼配合比的含砂率宜采用0.4~0.5,水灰比宜采用0.5~0.6 。有试验依据时含砂率和水灰比可酌情增大或减小。

5、砼拌和物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在运输和灌注过程中应无显著离析、泌水现象。

灌注时应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其塌落度宜为190~220mm。

砼拌和物中宜掺用外加剂、粉煤灰等材料,其技术条件及掺用量可参照本标准第11章有关规定办理。

6、每立方米水下砼的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50kg,当掺有适宜数量的减水缓凝剂或粉煤灰时,可不少于300kg。

7、水下砼技术指标:

强度等级(MPa) 均方差(MPa) 配制强度(MPa) 砂细度模数 砂含泥量 泥块含量 云母含量 碎石压碎值 碎石针片状 碎石含泥量 碎石泥块含量 小于的颗粒含量

20 4 26.6 2.3

~

3.0 ≤5% ≤2% <2% ≤16% ≤25% ≤2% ≤0.5% ≤5%

25 5 33.2

30 5 38.2 ≤3% ≤1% ≤15% ≤1% ≤0.7%

摘自?JTJ 041-200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标准?P44

二、C50~C80高强砼

1、砼抗压强度的试件以边长为150mm的标准尺寸立方体。

2、家选择高强度水泥,可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立窖生产的水泥须经仔细检验其化学成分前方可使用。

3、细集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细度模数不小于2.6,含泥量应小于2%。

4、粗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碎石,骨料的抗压强度应比所配制的砼强度高50%以上,含泥量应小于1%,针片状颗粒含量应小于5%,骨料的最大粒径宜小于25mm。

5、配制高强度砼必须使用高效减水剂,并根据不同的要求辅以助剂配制,其掺量应根据试验确定,外加剂的性能必须符合本标准第11.2.5条的规定。

6、配制时宜外掺的混合料为磨细的粉煤灰、沸石粉、硅粉。混合料的技术条件应符合本标准第11.2.6条的规定,其掺量应根据试验确定。

7、高强度砼中的氯离子含量,对位于温暖或寒冷地区、无侵蚀物质影响、与土直接接触的桥梁,不应超过水泥重量的0.2%;

对于位于严寒和海水区域,受侵蚀环境,使用除冰盐的桥涵,不应超过水泥重量的0。1%;

砼的含碱总量的要求同本标准第11.3.6.条。

8、水灰比宜控制在0.24~0.38的范围内。

9、所用水泥重量不宜超过500kg/m3,水泥与混合材料的总量不超过550~600 kg/m3。粉煤灰掺量不宜超过胶结料重量的30%,沸石粉不超过10%,硅粉不宜超过8~10%。

掺用混合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必须经试验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确定。

10、高强砼的砂率宜控制在28%~34%的范围内。

11、高效减水剂的掺量宜为胶结料的0.5%~1.8%。

12、高强砼技术指标:

强度等级(MPa) 配制系数 配制强度(MPa) 砂细度模数 砂含

泥量 碎石

针片状

含量 碎石

含泥量 碎石最大粒径

C50 1.15倍 57.5 不小于2.6 应小于2% 应小于5%

1% 宜

小于25

mm

C60 69.0

C70 1.12倍 78.4

C80 .6

摘自?JTJ 041-200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标准?P109

三、小碎石砼

1小碎石砼的粗骨料可采用细卵石或碎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

2、塌落度:片石砌体为50~70mm,块石砌体为70~100mm。

3、为改善砼拌和物的和易性,可通过试验,在拌和物中掺入一定数量的减水剂或粉煤灰。

摘自?JTJ 041-200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标准?P142

四、喷射砼

1、○1喷射砼的设计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2竖井、重要隧道和斜井工程,喷射砼的设计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3喷射砼1d龄期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1 Mpa;

○4钢纤维喷射砼的设计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其抗拉强度不应低于2 Mpa抗弯强度不应低于6 Mpa。

2、喷射砼的体积密度可取2200 kg/m3。

3、应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水泥,必要时,可采用特种水泥。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Mpa。

4、应采用坚硬耐久的中砂或粗砂,细度模数宜大于2.5,干法喷射时,砂的含水率宜控制在5%~7%;当采用防粘料喷射机时,砂的含水率可为7%~10%中。

应采用坚硬耐久的卵石或碎石,粒径不宜大于15mm;当使用碱性速凝剂时,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的石材。

5、在使用速凝剂之前,应做水泥与速凝剂的相容性试验,做水泥净浆凝结效果试验,初凝不得大于5min,终凝不得大于min;在采用其它类型的的外加剂或几种外加剂复合使用时,也应做相应的性能试验和使用效果试验。当工程需要采用外掺料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加外掺料后喷射砼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6、混合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物质,不得使用污水及P值小于4的酸性水,和含硫酸盐按SO4计算超过混合用水量重量的1%的水。

7、干法喷射水泥与砂、石之重量比,宜为1.0:4.0~1.0:4.5;

湿送喷射水泥与砂、石之重量比,宜为1.0:3.5~1.0:4.0;

水灰比宜为0.42~0.50;

砂率宜为50%~60%。

8、干混合料宜随拌随用,无速凝剂掺入的混合料,存放时间不应超过2h,干混合料掺速凝剂后,存放时间不应超过20min。

9、用于湿法喷射的混合料拌制后,应进展塌落度试验,其塌落度宜为8~12cm。

12、喷射砼技术指标:

强度 等级(MPa) 1d的抗压强度 水泥强度等级 砂细度模数 水泥净浆凝结效果 碎石最大粒径

初凝 终凝

不应低于C15 不应低于1MPa 不应低于32.5 MPa 宜大于2.5 不应大于5min 不应大于10min 15mm的通过率为100%

13、喷射砼抗压强度标准试块制作方法:

○1标准试块应采用从现场施工的喷射砼板件上切割成要求尺寸的方法制作。模具尺寸为长450X宽350X高120〔cm〕,其尺寸最小的一个边为敞开状。

○2标准试块制作应符合以下步骤:

A在喷射作业面

摘自?GB50086-2001 锚杆喷射砼支护技术标准?P44

五、泵送砼

1、泵送砼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水泥,并不宜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2、粗集料的最大粒径:

分类 m 碎石不宜大于管径 卵石不宜大于管径

泵送高度 小于5 1/3 1/2.5

50~100 1/4 1/3

100以上 1/5 1/4

粗骨料应采用连续级配。

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0%。

3、泵送砼宜采用中砂,其通过0.315筛孔的颗粒含量不应小于15%,通过0.160筛

孔的含量不应小于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2003年版〕下册P208公路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设计

一、对原材料的要求:

3.1 水泥:特重、重交通路面宜采用旋窑道路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旋窑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中、轻交通的道路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低温天气施工或有快通要求的路段可采用R型水泥,此外宜采用普通型水泥。各交通等级路面水泥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应符合表3.1.1的规定:

表3.1.1 各交通等级路面水泥各龄期抗折强度、抗压强度

交通等级 特重交通 重交通 中、轻交通

龄期〔d〕 3 28 3 28 3 28

抗压强度〔Mpa〕,≥ 25.3 57.5 22.0 52.5 16 42.5

抗折强度〔Mpa〕,≥ 4.5 7.5 4.0 7.0 3.5 6.5

3.3 粗集料:粗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干净的碎石、碎卵石和卵石,并应符合表3.3.1的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及有抗盐〔冻〕要求的三、四级公路混凝土路面使用的粗集料等级不低于Ⅱ级,无抗盐〔冻〕要求的三、四级公路混凝土路面、碾压混凝土路面及贫混凝土基层可使用使用Ⅲ级粗集料。有抗盐〔冻〕要求时,Ⅰ级集料

吸水率不应大于1.0%,Ⅱ级集料吸水率不应大于2.0%。

表3.3.1 碎石、碎卵石和卵石技术要求

工程 技术要求

Ⅰ级 Ⅱ级 Ⅲ级

碎石压碎指标〔%〕 <10 <15 <20①

卵石压碎指标〔%〕 <12 <14 <16

巩固性〔按质量损失计%〕 <5 <8 <12

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 <5 <15 <20②

含泥量〔按质量计%〕 <0.5 <1.0 <1.5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0 <0.2 <0.5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合格 合格 合格

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 <0.5 <1.0 <1.0

岩石抗压强度 火成岩不应小于100Mpa;变质岩不应小于80 Mpa;水成岩不应小于60 Mpa

表观密度 >2500kg/m3

松散堆积密度 >1350kg/m3

空隙率 <47%

碱集料反响 经碱集料反响试验后,试验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0%

注:①Ⅲ级碎石的压碎指标,用做路面时,应小于20%;用做下面层或基层时,可小于25%。

②Ⅲ级粗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用做路面时,应小于20%;用做下面层或基层时,可小于25%。

3.3.2 用做路面和桥面混凝土的粗集料不得使用不分级的统料,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展掺配,并应符合表3.3.2合成级配的要求。卵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碎卵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碎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贫混凝土基层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钢纤维混凝土与碾压混凝土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碎卵石或碎石中粒径小于75μm的石粉含量不宜大于1%。

表3.3.2 粗集料级配范围

粒径

类型 级配 方孔筛尺寸〔mm〕

2.36 4.75 9.50 16.0 19.0 26.5 31.5 37.5

累计筛余〔以质量计〕〔%〕

合成级配 4.75~16 95~100 85~100 40~60 0~10

4.75~19 95~100 85~100 60~75 30~45 0~5

4.75~26.5 95~100 90~100 70~90 50~70 25~40 0~5 0

4.75~31.5 95~100 90~100 75~90 60~75 40~60 20~35 0~5 0

粒径 4.75~9.5 95~100 80~100 0~15 0

9.5~16 95~100 80~100 0~15 0

9.5~19 95~100 85~100 40~60 0~15 0

16~26.5 95~100 55~70 25~40 0~10 0

16~31.5 95~100 85~100 55~70 25~40 0~10 0

3.4.1 细集料:细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耐久、干净的天然砂、机制砂或混合砂,并应符合表3.4.1的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及有抗盐〔冻〕要求的三、四级公路混凝土路面使用的砂应不低于Ⅱ级,无抗盐〔冻〕要求的三、四级公路混凝土路面、碾压混凝土路面及贫混凝土基层可使用使用Ⅲ级砂。特重、重交通混凝土路面宜使用河砂,

砂的硅质含量不应低于25%。

表3.4.1 细集料技术指标

工程 技术要求

Ⅰ级 Ⅱ级 Ⅲ级

机制砂单粒级最大压碎指标〔%〕 <20 <25 <30

氧化物〔氯离子质量计%〕 <0.01 <0.02 <0.0

巩固性〔按质量损失计%〕 <6 <8 <10

云母〔按质量计%〕 <1.0 <2.0 <2.0

天然砂、机制砂含泥量〔按质量计%〕 <1.0 <2.0 <3.0②

天然砂、机制砂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0 <1.0 <2.0

机制砂MB值<1.4或合格石粉含量②〔按质量计%〕 <3.0 <5.0 <7.0

机制砂MB值<1.4或不合格石粉含量〔按质量计%〕 <1.0 <3.0 <5.0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合格 合格 合格

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 <0.5 <0.5 <0.5

轻物质〔按质量计%〕 <1.0 <1.0 <1.0

机制砂母岩抗压强度 火成岩不应小于100Mpa;变质岩不应小于80 Mpa;水成岩不应小于60 Mpa

表观密度 >2500kg/m3

松散堆积密度 >1350kg/m3

空隙率 <47%

碱集料反响 经碱集料反响试验后,试验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0%

表3.4.2 细集料级配范围

砂分级 方筛孔尺寸〔mm〕

0.15 0.30 0.60 1.18 2.36 4.75

累计筛余〔以质量计〕〔%〕

粗砂 90~100 80~95 71~85 35~65 5~35 0~10

中砂 90~100 70~92 41~70 10~50 0~25 0~10

细砂 90~100 55~85 16~40 0~25 0~15 0~10

二、混凝土配合比:

4.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适用于滑模摊铺机、轨道摊铺机、石辊轴机组及小型机具四种施工方式。

4.12〔2〕应按式〔4.1.2〕计算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

式中:fc —配制28天弯拉强度的均值〔MPA〕;Fr —设计弯拉的强度标准值〔MPA〕

S —弯拉强度试验样本的标准差〔MPA〕;t —保证率系数,按表4.1.2—1确定

表4.1.2—1 保证率系数

公路技术等级 判别概率P 样本数N〔组〕

3 6 9 15 20

高速公路 0.05 1.36 0.79 0.61 0.45 0.39

一级公路 0.10 0.95 0.59 0.46 0.35 0.30

二级公路 0.15 0.72 0.46 0.37 0.28 0.24

三、四级公路 0.20 0.56 0.37 0.29 0.22 0.19

CV —弯拉强度变异系数,应按统计数据在表4.1.2—2的规定值范围内取值;在无统计数值时,弯拉强度变异系数应按设计取值;如果施工配制弯拉强度超出设计给定的弯拉强度变异系数上限,那么必须改良机械设备和提高施工控制水平。

表4.1.2—2 各级公路混凝土路面弯拉强度变异系数

公路技术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四级公路

混凝土弯拉强度变异系数水平等级 低 低 中 中 高

弯拉强度变异系数CV允许变化范围 0.05~0.10 0.05~0.10 0.10~0.15 0.10~0.15 0.15~0.20

2、工作性:

〔1〕滑模摊铺机前拌合物最正确工作性及允许范围应符合表4.1.2—3的规定。

混凝土路面滑模摊铺机最正确工作性及允许范围 4.1.2—3

指标

界限 坍落度SL〔mm〕 振动粘度系数

η〔ns/m2〕

卵石混凝土 碎石混凝土

最正确工作性 20~40 25~50 200~500

允许波动范围 5~55 10~65 100~600

注:〔1〕滑模摊铺机适宜的摊铺速度应控制在0.5~/min之间;

〔2〕本表适用于设超铺角的滑模摊铺机;对不设超铺角的滑模摊铺机,最正确振动粘度系数为25~600 ns/m2;最正确坍落度卵石为10~40mm;碎石为10~50mm。

〔3〕滑模摊铺机的最大单位用水量卵石混凝土不宜大于155kg/m3;碎石混凝土不宜大于160kg/m3。

〔2〕轨道摊铺机、三辊轴机组、小型机具摊铺的路面混凝土坍落度及最大单位用水量,应满足表4.1.2—4的规定。

表4.1.2—4 不同路面施工方式混凝土坍落度及最大单位用水量

摊铺方式 轨道摊铺机摊铺 三辊轴机组摊铺 小型机具摊铺

出机坍落度〔mm〕 40~60 30~50 10~40

摊铺坍落度〔mm〕 20~40 10~30 0~20

最大单位用水量

〔kg/m3〕 碎石 卵石 碎石 卵石 碎石 卵石

156 153 153 148 150 145

注:〔1〕表中的最大单位用水量系采用中砂、粗集料为风干状态的取值,采用细砂时,应使用减水率较大的〔高效〕减水剂。

〔2〕使用碎卵石时,最大单位用水量可取中值。

3耐久性

〔2〕各交通等级路面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最大水灰〔胶〕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应符合表4.1.2—6的规定。最大单位水泥用量不宜大于400kg/m3;掺粉煤灰时,最大单位胶村总量不宜大于420kg/m3。

表4.1.2—6 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最大水灰〔胶〕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

公路技术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四级公路

最大水灰〔胶〕比 0.44 0.46 0.48

抗冰冻要求最大水灰〔胶〕比 0.42 0.44 0.46

抗盐冻要求最大水灰〔胶〕比 0.40 0.42 0.44

最小单位水泥用量

〔g/m3〕 42.5级 300 300 300

32.5级 310 310 310

抗冰〔盐〕冻时最小单位水泥用量〔g/m3〕 42.5级 320 320 320

32.5级 330 330 330

掺粉煤灰时最小单位水泥用量〔g/m3〕 42.5级 260 260 255

32.5级 280 270 265

抗冰〔盐〕冻掺粉煤灰时最小单位水泥用量

〔42.5级水泥〕〔g/m3〕 280 270 265

注:〔1〕掺粉煤灰,并有抗冰〔盐〕冻性要求时,不得使用32.5级水泥;

〔2〕水灰〔胶〕比计算砂石料的自然风干状态计〔砂含水量≤1.0%,石子含水量≤0.5%〕;

〔3〕处在除冰盐、海风、酸雨或硫酸盐等腐蚀性环境中,或在大纵坡等加减速车道上的混凝土,最大水灰〔胶〕比可比表中数值降低0.01~0.02。

〔4〕在海风、酸雨或硫酸盐等腐蚀性环境影响范围内的混凝土路面和桥面,在使用硅酸盐水泥时,应参加粉煤灰、磨细矿渣或硅灰掺合料,不宜单独使用硅酸盐水泥,可使用矿渣或普通水泥。

4.1.3外加剂的使用应符合以下要求:

1、高温施工时,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凝时间不得大于3H,否那么应采取缓凝或保塑措施;低温施工时,终凝时间不得大于10H,否那么应采取必要的促凝或早强措施。

2、外加剂的掺量应由试配试验确定。引气剂的适宜掺量可由搅拌机口的拌合物含气量进展控制。实际路面和桥面引气混凝土的抗冰冻、抗盐冻耐久性,宜采用本标准附录F.1、F2规定的钻芯法测定,测定位置:路面为外表和外表下50MM;桥面为外表和外表下30MM;测得的两个外表的最大平均气泡间距系数不宜超过表4.1.3的规定。

4.1.4配合比参数的计算应符合以下要求:

〔1〕根据粗集料的类型,水灰比可分别按以下统计公式计算:

碎石或碎卵石混凝土:

〔4.1.4.1〕

卵石混凝土:

〔4.0.4.2〕

式中:W/C—水灰比;

Fc—水泥实测28d抗折强度〔Mpa〕

〔2〕掺用粉煤灰时,应计入超量取代法中代替水泥的那一局部粉煤灰用量〔代替砂的超量局部不计入〕,用水胶比W/C+F代替水灰比W/C。

〔3〕应在满足弯拉强度计算值和耐久性〔表4.1.1—6〕两者要求的水灰〔胶〕比中取小值。

2 、砂率应根据砂的细度模数和粗集料种类,查表4.1.4取值。在软做抗滑槽时,砂率在表4.1.4根底上可增大1%~2%。

表4.1.4 砂细度模数最优砂率关系

砂细度模数 2.2~2.5 2.5~2.8 2.8~3.1 3.1~3.4 3.4~3.7

砂率

Sp〔%〕 碎石 30~34 32~36 34~38 36~40 37~42

卵石 28~32 30~34 32~36 34~38 36~40

注:碎卵石可在碎石和卵石混凝土之间内插取值。

3、根据粗集料种类和表4.1.2—3、4.1.2—4中适宜的坍落度,分别按以下经历式计

算单位用水量〔砂石料以自然风干状态计〕:

碎石:WO=104.97+0.309SL+/W+0.61SP 〔4.1.4—3〕

卵石:WO=86.+0.370SL+/W+1.00SP 〔4.1.4—4〕

式中:

WO—不掺外加剂与掺合料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g/m3〕; SL—坍落度〔MM〕;

SP—砂率〔%〕; C/W—灰水比,水灰比之倒数。

掺外加剂的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应按式〔4.1.4—5〕计算:

Wow=Wo〔1—β/100〕

式中:

Wow—掺外加剂的混凝土单位用水量; β—所用外加剂剂量的单位用水量。

单位用水量应取计算值和表4.1.2—3、4.1.2—4的规定值两者中的小值。假设实际单位用水量仅掺引气剂不满足所取数值,那么应掺用引气〔高效〕减水剂,三、四级公路也可采用真空脱水工艺。

4、单位水泥用量应由式〔4.1.4—6〕计算,并取计算值与表4.1.2—6规定值两者中的大值。

Co=〔C/W〕Wo

式中:Co—单位水泥用量。

5、砂石料用量可按密度法或体积法计算。按密度法计算时,混凝土单位质量可取2400~2450KG/M3;按体积法计算时,应计入设计含气量。采用超量取代法掺用粉煤灰时,超量局部应代替砂,并折减用砂量。经计算得到的配合比,应验算单位粗集料填充体积率,且不宜小于70%。

6、重要路面、桥面工程应采用正交试验法进展配合比优选。

4.1.5 采用真空脱水工艺时,可采用比经历式〔4.1.4—3、4.1.4—4〕计算值略大的单位用水量,但在真空脱水后,扣除每立方米混凝土实际吸除的水量,剩余单位用水量和剩余水灰〔胶〕比分别不宜超过表4.1.2—4最大单位用水量和表4.1.2—6最大水灰〔胶〕比的规定。真空脱水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成型方法可参考附录E.1。

4.1.6 路面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时,其配合比计算应按超量取代法进展,粉煤灰掺量应根据水泥中原有的掺合料数量和混凝土弯拉强度、耐磨性等要求由试验确定。Ⅰ、Ⅱ级粉煤灰的超量系数可按表4.1.6初选。代替水泥的粉煤灰掺量:Ⅰ型硅酸盐水泥宜≤30%;Ⅱ型硅酸盐水泥宜≤25%;普通水泥宜15%;矿渣水泥不得掺粉煤灰。

表4.1.6 各级粉煤灰的超量取代系数

粉煤灰等级 Ⅰ Ⅱ Ⅲ

超量取代系数K 1.1~1.4 1.3~1.7 1.5~2.0

摘自JTG F30—2003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标准?P6~P22

六、4.2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2.1 本配合比设计适用于采用滑模摊铺机、轨道摊铺机、三辊轴机组及小型机具铺筑的钢纤维混凝土路面。

4.2.2 钢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在兼顾经济性的同时应满足以下三项技术要求:

1 弯拉强度

〔1〕钢纤维混凝土路面28d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frf应符合设计标准的规定。

〔2〕钢纤维混凝土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应按式〔4.1.2〕计算,以fcf和frf代fc和fr0。

2 工作性

〔1〕钢纤维混凝土的坍落度可比表4.1.2—3的规定值小20mm。

〔2〕钢纤维混凝土掺高效减水剂的单位用水量可按表4.2.2—1初选,再由拌合物实测坍落度确定。

表4.2.2—1 钢纤维混凝土单位用水量选用表

拌合物条件 粗集料种类 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Dm〔mm〕 单位用水量〔kg/m3〕

长径比LF/DF=50

PF=0.6%

坍落度20MM

中砂,细度模数2.5

水灰比0.42~0.50 碎石 9.5、16.0 215

19.0、26.5 200

卵石 9.5、16.0 208

19.0、26.5 190

注:〔1〕钢纤维长径比每增减10,单位用水量相应增减10 kg/m3;

〔2〕钢纤维体积率每增减0.5%,单位用水量相应增减8kg/m3;

〔3〕坍落度为10~50MM变化范围内,相对于坍落度20MM每增减10MM,单位用水量相应增减7kg/m3;

〔4〕细度模数在2.0~3.5范围内,砂的细度模数每增减0.1,单位用水量相应增减1kg/m3。

3 耐久性

〔1〕钢纤维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最大水灰〔胶〕比和最小水泥用量应符合表4.2.2—2的规定。

〔2〕钢纤维混凝土严禁采用海水、海砂,不得掺用氯盐及氯盐类早强剂、防冻剂等外加剂。

〔3〕处在海风、酸雨、硅酸盐及除冰盐等环境中的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宜掺用表3.2.1中Ⅰ、Ⅱ级粉煤灰,桥面宜掺用硅灰与S95级和S105级磨细矿渣。

表4.2.2—2 钢纤维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最大水灰〔胶〕比和最小水泥用量

公路等级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四级公路

最大水灰〔胶〕比 0.47 0.49 0.50

抗冰冻要求最大水灰〔胶〕比 0.45 0.46 0.48

抗盐冻最大水灰〔胶〕比 0.42 0.43 0.46

最小单位水泥用量

〔kg/m3〕 42.5级 360 360 350

32.5级 370 370 365

抗冰〔盐〕冻要求最小单位

水泥用量〔kg/m3〕 42.5级 380 380 375

32.5级 390 390 385

掺粉煤灰时要求最小单位

水泥用量〔kg/m3〕 42.5级 320 320 315

32.5级 340 340 335

抗冰〔盐〕冻掺粉煤灰最小单位

水泥用量〔kg/m3〕 330 330 325

4.2.3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按以正步骤进展:

1 计算和确定配合比

〔1〕以钢纤维混凝土配制28D弯拉强度以Fcf替换fc,按式〔4.1.4—1〕或〔4.1.4—2〕计算出基准混凝土的配合比。

〔2〕取钢纤维混凝土基准的水灰比计算值与表4.2.2—2规定值两者中的小值。

2 钢纤维掺量体积率宜在0.60%~1.0%范围内初选,当板厚折减系数小时,体积率

宜取上限;当长径比大时,宜取较小值;有锚固端者宜取较小值。

3 查表4.2.2—1,初选单位用水量Wof。

4 掺用粉煤灰时应符合4.1.6条的规定。

5 钢纤维混凝土的单位水泥用量应按式〔4.2.3—1〕计算。

Cof=〔C/W〕Wof 〔4.2.3—1〕

式中:

Cof —钢纤维混凝土的单位水泥用量;

Wof—钢纤维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

取计算值与表4.2.2—2规定值两者中的大值。但不宜大于500kg/m3。

6 砂率可按式〔4.2.3—2〕计算,也可按表4.2.3—1初选。钢纤维混凝土砂率宜在38%~50%之间。

Spf=Sp+10Pf

式中:

Spf—钢纤维混凝土砂率〔%〕;

Pf—钢纤维掺量体积率〔%〕。

表4.2.3—1 钢纤维混凝土砂率选用值〔%〕

拌合物条件 最大公称粒径19mm碎石 最大公称粒径19mm卵石

lf/df=50;pf=1.0%;

w/c=0.5;细度模数mx=3.0 45 40

lf/df增减10

pf增减0.10%

W/C增减0.1

细度模数mx增减0.1 ±5

±2

±2

±1 ±3

±2

±2

±1

7、灰石料用量可采用密度法或体积法计算。按密度法计算时,钢纤维混凝土单位质量可取2450~2580KG/M3;按体积法计算时,应计入设计含气量。

8、重要路面、桥面工程应采用正交试验法进展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优选。

摘自JTG F30—2003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标准?P22~P25

七、4.3 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3.1 碾压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在兼顾经济性的同时应满足以下三项技术要求:

1 弯拉强度

〔1〕碾压混凝土设计弯拉强度fr应符合表4.1.2—1的规定。

〔2〕碾压混凝土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fCC可按式〔4.3.1—1〕计算。

〔4.3.1—1〕

式中:

Fcc—碾压混凝土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MPA〕;

fcr—碾压混凝土压实平安弯拉强度,可按式〔4.3.1—2〕计算。

fcr=a/2〔yc1+yc2〕 〔4.3.1—2〕

式中:

yc1—弯拉强度试件标准压实度〔95%〕;

yc2 —路面芯样压实度下限值〔由芯样压实度统计得出〕;

a—相应于压实度变化1%的弯拉强度波动值〔通过试验得出〕。

2 工作性

碾压混凝土出搅拌机口的改良VC值宜为5~10s;碾压时改良vc值宜控制在〔30±5〕s。试验中的试样外表出浆评分应为4~5分。

3 耐久性

〔1〕处于严寒和寒冷地区的碾压混凝土面层或基层,应掺引气剂,其含气量宜符合表4.1.2—5的规定。

〔2〕面层碾压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最大水灰〔胶〕比和最小单位用水量应符合表4.3.1——1的规定。

表4.3.1——1 面层碾压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最大水灰〔胶〕比和最小单位用水

公路等级 二级公路 三、四级公路

最大水灰〔胶〕比 0.40 0.42

抗冰冻要求最大水灰〔胶〕比 0.38 0.40

抗盐冻最大水灰〔胶〕比 0.36 0.38

最小单位水泥用量

〔kg/m3〕 42.5级 290 280

32.5级 305 300

抗冰〔盐〕冻要求最小单位

水泥用量〔kg/m3〕 42.5级 315 310

32.5级 325 320

掺粉煤灰时要求最小单位

水泥用量〔kg/m3〕 42.5级 255 250

32.5级 265 260

抗冰〔盐〕冻掺粉煤灰最小单位

水泥用量〔kg/m3〕 260 265

4.3.2 面层碾压混凝土粗、细集料合成级配宜符合表4.3.2的要求,基层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标准〔JTJ034〕水泥稳定粒料的级配规定。

表4.3.2 面层碾压混凝土粗细集料合成级配范围

筛孔尺寸〔mm〕 19.0 9.50 4.75 2.36 1.18 0.60 0.30 0.15

通过百分率〔%〕 90~100 50~70 35~47 25~38 18~30 10~23 5~15 3~10

4.3.3 碾压混凝土中所掺外加剂的使用要求应符合3.2.1条的规定。代替水泥的粉煤灰掺量应符合4.1.6条的规定。粉煤灰超量取代系数K:Ⅰ级可取1.4~1.8;Ⅱ级灰可取1.6~2.0;Ⅲ级灰可取1.6~2.0;碾压混凝土基层和复合式路面下面层用Ⅲ级灰宜取1.8~2.2。

4.3.4 碾压混凝土中外加剂的使用要求除满足4.1.3条的规定外,应预先通过碾压混凝土性能试验优选品种和掺量,确认满足各项性能要求前方可使用。

4.3.5 重要工程碾压混凝土的配合比确定应使用正交试验法,一般工程可采用简捷法。

1 正交试验法

〔1〕不掺粉煤灰的碾压混凝土正交试验可选用水量、水泥用量、粗集料填充体积率3个因〔参〕素;掺粉煤灰的碾压混凝土可选用水量、基准胶材总量、粉煤灰掺量、粗集料填充体积率4个因〔参〕素。每个因素选定三个水平,选用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方案。

〔2〕对正交试验结果进展直观及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考察指标:VC值及抗离析性、弯拉强度或抗压强度、抗冻性或耐磨性。根据直观分析结果并依据所建立的单位用水量及弯拉强度推定经历公式,综合考虑拌合物工作性,确定满足28D弯拉强度或抗压强度、抗冻性或耐磨性等设计要求的正交初步配合比。

2 简捷法

〔1〕不掺粉煤灰的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宜按下述步骤进展:

①按式〔4.3.5—1〕计算单位用水量。

Woc=137.7—20.55lg VC 〔4.3.5—1〕

式中:

Woc—碾压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kg/m3〕;

VC—碾压混凝土拌合物改良VC值〔S〕。

②按式〔4.3.5—2〕计算灰水比,并取计算值与表4.3.1—1规定值两者中的大值。

(4.3.5—2)

③按式〔4.3.5—3〕计算单位水泥用量,并取计算值与表4.3.1—1规定值两者中的大值。

Coc = Wcv X c/w (4.3.5—3)

④ 按表4.3.5选定粗集料填充体积率。

表4.3.5 粗集料填充体积率表

砂细度模数Mx 2.40 2.60 2.80 3.00

粗集料填充体积率Vg〔%〕 75 73 71 69

⑤按式〔4.3.5—4〕计算粗集料用量。

式中:

Goc— 碾压混凝土粗集料单位体积〔kg/m3〕;

λcc— 碾压混凝土单位质量〔kg/m3〕;

Vg— 粗集料填充体积率〔%〕。

⑥根据Goc、Coc、Woc及相应原材料密度,按体积法计算用砂量SOC,计算时应计入外加剂设计含气量。

⑦按式〔4.3.5—5〕计算单位外加剂用量〔kg/m3〕。

Yoc=y X Coc 〔4.3.5—5〕

式中:

Yoc—碾压混凝土中单位外加剂用量〔kg/m3〕;

Y —外加剂掺量。

〔2〕掺粉煤灰的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宜按下述步骤计算:

①按表4.3.5选定粗集料填充体积率Vg,由式〔4.3.5—4〕计算单位体积粗集料用量Goc。

②按4.3.3条初选粉煤灰超量取代系数K,并按经历或正交试验分析结果选定代替水泥的粉煤灰掺量Fco。

③按式〔4.3.5—6〕计算单位用水量。

Wofc= 135.5 — 21.1 lg Vc +0.32 Fc 〔4.3.5—6〕

式中:

Wofc—掺粉煤灰的碾压混凝土单位用水量〔kg/m3〕;

Fc—代替水泥的粉煤灰掺量〔%〕。

④按式〔4.3.5—7〕计算基准胶材总量。

J=200〔Fcc—7.22+0.025Fc+0.023Vg〕 〔4.3.5—7〕

式中:

J—碾压混凝土单位体积基准胶材总量〔kg/m3〕。

⑤按式〔4.3.5—8〕计算单位水泥用量,并应取计算值与表4.3.1—1的规定值两者中大值。

Cofc=J〔1—Fc/100〕 〔4.3.5—8〕

⑥按式〔4.3.5—9〕计算单位粉煤灰总用量。

Fcc=Cofc X Fc X k 〔4.3.5—9〕

式中:

Cofc —掺粉煤灰的碾压混凝土单位水泥用量〔kg/m3〕;

Fc—单位粉煤灰总重量〔kg/m3〕;

k—粉煤灰超量取代系数。

⑦按式〔4.3.5—10〕计算总水胶比,并应取计算值与表4.3.1—1的规定值两者中小值。

Jz=Wofc/〔Cofc+Fcc〕 〔4.3.5—10〕

式中:

Jz—碾压混凝土总水胶比。

⑧根据Goc、Cofc、Fcc、Wofc及相应原材料密度,按体积法计算单位用砂量Soc,计算时应计入设计含气量。

⑨按式〔4.3.5—11〕计算单位外加剂用量。

Yofc=yf〔Cofc+Foo〕 〔4.3.5—11〕

式中:

Yofc—掺粉煤灰的碾压混凝土单位外加剂用量〔kg/m3〕;

yf—掺粉煤灰的碾压混凝土外加剂掺量。

摘自JTG F30—2003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标准?P25~P30

八、4.4 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4.1 基层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以下三项技术要求:

1 强度

基层贫混凝土设计强度应符合表4.1.1—1的规定。

4.1.1—1 贫混凝土基层设计强度标准值〔Mpa〕

交通等级 特重 重 中等

7d施工质检抗压强度Fcu7 10.0 7.0 5.0

28d设计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 15.0 10.0 7.0

28d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Fc,k 3.0 2.0 1.5

2 工作性

贫混凝土的坍落度应满足表4.1.2—3或表4.1.2—4的要求。基层贫混凝土应掺粉煤灰,粉煤灰的品质、掺量和超量取代系数应符合4.3.3条的规定。

3 耐久性

〔1〕满足耐久性要求的贫混凝土最大水灰〔胶〕比宜符合表4.4.1—2的规定。

表4.4.1—2 满足耐久性要求的贫混凝土最大水灰〔胶〕比

交通等级 特重 重 中等

最大水灰〔胶〕比 0.65 0.68 0.70

有抗冻要求的最大水灰〔胶〕比 0.60 0.63 0.65

〔2〕在基层受冻地区,贫混凝土中应掺引气剂,并控制贫混凝土含气量为4%±1%。当水灰〔胶〕比不能满足抗冻耐久性要求时,宜使用引气减水剂。当高温摊铺坍落度损失较大时,可使用引气缓凝减水剂。

4.4.2 贫混凝土配合比可按下述步骤进展计算:

1 配制28D抗压强度Fcu,o可按式〔4.4.2—1〕计算。

Fcu,o=Fcu,k+Tj Sj 〔4.4.2—1〕

式中:

Fcu,o—贫混凝土配制28d抗压强度〔Mpa〕;

Fcu,k—混凝土28d设计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Tj—抗压强度保证率系数。高速公路应取1.5;一级公路应取1.28;二级公路应取1.04;

Sj—抗压强度标准差,宜按不小于6组统计资料取值;无统计资料或试件组小于6组时,可取1.5〔Mpa〕。

2 水灰比应按式〔4.4.2—2〕计算,并取计算值与表4.4.1—2规定值两者中的小值。

〔4.4.2—2〕

式中:

Fce—水泥实测28d抗压强度〔Mpa〕;无实测值时,也可按式〔4.4.2—3〕计算;

A、B—回归系数,碎石及碎〔卵〕石A=0.46,B=0.07;卵石A=0.48,B=0.33

Fce =λ*Fcek 〔4.4.2—3〕

式中:

Fcek—水泥抗压强度等级〔Mpa〕;

λ—水泥抗压强度充裕系数,应按统计资料取值;无统计资料时可在1.08~1.13范围内取值。

3 贫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可按式〔4.4.2—4〕计算。

Cp=0.5ζCo 〔4.4.2—4〕

式中:

Cp—贫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kg/m3〕;

ζ—工作性及平整度放大系数,可取1.1~1.3;

Co—路面混凝土单位用水泥用量〔kg/m3〕。

4 掺用粉煤灰时,单位胶材总量可按式〔4.4.2—5〕计算。

Jz=0.5Co〔1+Fpk〕 〔4.4.2—5〕

式中:

Jz—单位胶材总量〔kg/m3〕;

Co—代替水泥的粉煤灰掺量,可取0.15~0.30;

Fpk—粉煤灰超量取代系数,可按4.3.3条取值。

5 不掺粉煤灰贫混凝土的单位水泥用量宜控制在160~230kg/m3之间;在基层受冻地区最小单位水泥用量不宜低于180kg/m3;掺粉煤灰时,单位水泥用量宜在130~175kg/m3之间;单位胶材总量宜在220~270kg/m3之间;受冻地区最小单位水泥用量不宜低于150kg/m3。

6 根据水灰〔胶〕比和单位水泥〔胶材〕用量,计算单位用水量。

7 砂率可按表4.4.2初选。

表4.4.2 基层贫混凝土的砂率

砂细度模数 2.2~2.5 2.5~2.8 2.8~3.1 3.1~3.4 3.4~3.7

砂率Sp〔%〕 碎石混凝土 24~28 26~30 28~32 30~34 32~36

卵石混凝土 22~26 24~28 26~30 28~32 30~34

注:碎卵石可在碎石和卵石之间内插取值。

8 砂、石料用量可用密度法或体积法计算。在采用体积法时,应计入含气量。

摘自JTG F30—2003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标准?P30~P32

4.5 配合比确定与调整

4.5.1 由上述各经历公式推算得出的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和贫混凝土配合比,应在试验室内按下述步骤和?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J053〕规定方法进展试配检验和调整。

1 首先检验各种混凝土拌合物是否满足不同摊铺方式的最正确工作性要求。检验工程包括含气量、坍落度及其损失、振动粘度系数、改良VC值、外加剂品种及最正确掺量。

在工作性和含气量不满足相应摊铺方式要求时,可在保持水灰〔胶〕比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单位用水量、外加剂掺量或砂率,不得减少满足计算弯拉强度及耐久性要求的单位水泥用量、钢纤维体积率。

2 对于采用密度法计算的配合比,应实测拌合物视密度,并应按视密度调整配合比,调整时水灰比不得增大,单位水泥用量、钢纤维掺量不得减小,调整兵的拌合物视密度允许偏差为±0.2%。实测拌合物含气量A〔%〕及其偏差应满足表4.1.2—5的规定,不满足要求时,应调整引气剂掺量直至规定含气量。

3 以初选水灰〔胶〕比为中心,按0.02增减幅度选定2~4个水灰〔胶〕比,制作试件,检验各种混凝土7d和28d配制弯拉强度、抗压强度、耐久性等指标〔有抗冻性要求的地区,抗冻性为必测工程,耐磨性及干缩为选测工程〕。也可保持计算水灰〔胶〕比不变,以初选单位水泥用量为中心,按15~20kg/m3增减幅度选定2~4个单位水泥用量;钢纤维混凝土还应以选定的钢纤维掺量为中心,按0.1%增减幅度选定2~4个钢纤维掺量,制作试件并做上述各项检验。

4 施工单位通过上述各项指标检验提出的配合比,在经监理或建立方中心实验室验证合格后,方可确定为实验室基准配合比。

4.5.2 实验室的基准配合比应通过搅拌楼实际拌和检验和不少于200M试验路段的验证,并应根据料场砂石料含水率、拌合物实测视密度、含气量、坍落度及其损失、调整单位用水量、砂率或外加剂掺量。调整时,水灰〔胶〕比、单位水泥用量、钢纤维掺量不得减小。考虑施工中原材料含泥量、泥块含量、含水量变化和施工变异性等因素,单位水泥用量应适当增加5~10 kg。满足试拌试铺的工作性,28d〔至少7d〕配制弯拉强度、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的配合比,在经监理或建立方批准前方可确定为施工配合比。

4.5.3 施工期间配合比的微调与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根据施工季节、气温和运距等的变化,可微调缓凝〔高效〕减水剂、引气剂或保塑剂的掺量,保持摊铺现场的坍落度始终适宜于铺筑,且波动最小。

2 降雨后,应根据每天不同的气温及砂石料实际含水量变化,微调加水量,同时微调砂石料称量,其它配合比参数不得变更,维持施工配合比根本不变。雨天或砂石料变化时应加强控制,保持现场掺合料工作性始终适宜摊铺和稳定。

摘自JTG F30—2003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标准?P33~P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