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论刑罚的本质

来源:爱够旅游网
第22卷第4期 2010年8月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Radio&TV University VOI.22 No.4 Aug.201 0 doi:10.3969/j.issn.1008--6382.2010.04.01 1 浅论刑罚的本质 刘 畅 (四JII大学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刑罚本质问题是刑法理论最基本的问题之一。犯罪是基于理性和非理性两个因素的行为,刑罚的本质 不在于消灭方孔先生所说的人的动物性,也不仅仅是对犯罪的报应,而是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的结合。 关键词:动物性;理性;报应刑论;目的刑论;并合主义论 中图分类号:DF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82(2010)04—0042—03 体地说就是其肉身性。”[113。 据此,方孔先生认为犯罪 具有动物性,刑罚作为犯罪的惩治手段.其本质也是动 物性,刑罚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其能够惩罚犯罪人的肉 身。 时代在进步,人类对犯罪的处罚手段也在不断发 展。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世界上有1l0多个国家 已经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除了死刑,死刑执行方式越 来越文明,自由刑的处遇也不断完善,减刑、假释等刑 罚执行制度也在鼓励着犯罪人改过自新,相应的其他 非限制自由的刑罚措施也不断发展。如财产刑、资格刑 的重要性日益得到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的重视,保 安处分制度也逐渐运用于司法实践中。而关于刑罚的 方孑L先生在文中并没有对动物性做出具体的阐 释,我们姑且对其作简要的分析。根据达尔文“生物进 化论”的观点,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在遗传、变异、生 存斗争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由低等动物逐步进化而来。马 克思采纳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进而认为人有两种 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就 本质.理论界也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刑罚是惩罚犯罪 和预防犯罪的统一。 “据说现代法制是接受了理性的阳光照射后才萌 芽并且成长起来的。据说人类越是理性,越是文明,越 是远离野蛮,现代法制之花就开得越艳,果就结得越 甜。”[13 3o 作为正义法、保障法、法治法的刑法也是如 是人的生物性,即指人的肉体组织、生理结构以及饮 食、男女的需要等,它体现了人与一般动物的共性。” 笔者认为,方孔先生所说的动物性即马克思的人的生 物性,与人的社会性和理性相对应,是人与一般动物所 具有的共性。 此。而刑罚作为刑法的基石之一,其存在也具有相当的 合理性。方孔先生指出,“刑罚是针对犯罪的,故与犯罪 的动物性相对应,刑罚的最大特征也是它的动物性,具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人类的存在就是寻找自身、认 识自身的过程。人类就是在寻找自身、认识自身的过程 收稿日期:2010_o6-29 基金项目:四川川达法学教育研究基金第十届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刘 ̄(1985一),男,辽宁丹东人,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刑法、经济刑法研究。 42 中逐步产生了理性。拥有理性,人才成其为人。例如,功 利主义法学派代表边沁就认为,人的法律行为甚至犯 罪行为。一般来说,都是基于理性的选择而做出的,行 为的取舍在于功利的权衡。在边沁看来,人的本性就是 避苦求乐。快乐和痛苦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应该如何的 标准,人类的一切行为动机以及合理性依据都根源于 快乐和痛苦,因而,追求快乐或是避免痛苦就成为人类 行为的最深层动机和最终目的。人的行为受功利原则 支配,个人就是要追求其自身的最大幸福,这就是所谓 的“最大幸福原则” 边沁的功利原则虽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 人所做出的犯罪行为和刑法规制的刑罚制度都是基于 理性选择的结果。犯罪行为是行为人企图获得最大的 幸福而做出的,这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当然,这种选择 会导致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人类社会为了维系其存 在,为了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必然会对犯罪人进行非 难,使其承担刑事责任,一般表现形式即为刑罚。因此, 可以说,刑罚的创制也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刑罚手段 的理性不仅在于给犯罪人施加多么强烈的痛苦,还在 于我们要以同等程度或强度去剥夺他们因犯罪所取得 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确切地说,应该是 一种经过人类理性思维分析之后的内在利益和价值的 对等。”[。] 但是人的理性也是有缺陷的,人类也具有非理 性。“理性固然是人优越于动物之处,然人类不仅仅作 为理性的主宰而存在,人乃是情感、意志、理性的复合 体。正如弗洛伊德所言,理性只是显露于水面的冰山之 一角,而非理性、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才是主宰人类命运 的基石。人类绝对不仅仅靠理性生存。作为感情的存 在,人的行动都势必与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 情绪性的东西还会控制人类的行动。”_4 人的非理性的 行为与人的情感、潜意识等因素是相互交织的,“人的 行为与大自然的‘运行’不同,与动物的‘动作’也不同, 根本的区别在于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目的、欲望、意识、 意志支配下的活动,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 动,是可受意志所控制的、与环境和结果发生联系的身 体活动。” 在法律关系中,人的法律行为也是在目的、 欲望、意识和意志支配之下做出的具有法律效力。产生 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但人类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非理性绝不等同于方孔先生所谓的“动物性”,而是大 于方孑L先生所谓的“动物性”的内涵的。 因此,既然人性可以分为理性与非理性,非理性 包含动物性,那么,犯罪也应是基于理性和非理性两个 因素的.当然也包括动物性因素。有的犯罪是犯罪人基 于肉体组织、生理结构以及饮食、男女的需要等自然属 性而做出的,有的则是基于情感、潜意识等非理性因素 做出的。例如,彭州杀妹案中,姐姐为了让极度痛苦的 精神病妹妹得到彻底的解脱而用枕头捂死妹妹,这是 在非理性因素作用下做出的犯罪行为。还有一些犯罪 则是基于人的理性选择而做出的。例如,一些犯背叛国 家罪、分裂国家罪、颠覆国家政权罪、叛逃罪、间谍罪等 罪的政治犯,是基于政治的信仰实施犯罪的。还有一些 确信犯,是出于利他的、进步的动机,是“基于道德的、 宗教的或者政治的确信而实施犯罪”_6 的,这些都是行 为人基于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见,很多犯罪的动机和 目的并非基于方孑L先生所谓的“人类动物性的激情 和冲动”_】 。因此,作为犯罪的后果之一——刑罚,把 其本质统统归结为动物性是有欠妥当的。刑罚的本质 不在于消灭人的动物性,而在于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 早在200多年前,刑事古典学派主张的道义责任 论就认为,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主体,凡达到一定年龄 的人,除不健全者外,都具有根据理性而行动的自由, 并根据绝对的理性的要求,从善避恶。具有这种意志自 由的个人,根据自己的意志自由决定,而做出违反道义 的犯罪行为,就应当受到道义的非难而承担刑事责任。 因此,国家设置刑罚,其目的正是为了维护被蔑视的道 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犯罪与刑罚之间,犹如前因与 后果,犯罪与刑罚的关系便是一种先后有序的因果关 系,体现了报应这一朴素的社会公平观念。由此可见. 在报应论者看来,刑罚作为犯罪的一种回报,其本质根 植于由报应所体现的人类道德情感和社会公平正义理 念。刑罚目的的真正实现以给犯罪人造成一定的痛苦 为前提,不给犯罪人以剥夺性痛苦的就不能称之为刑 罚,只有使犯罪人感受到刑罚的痛苦才能起到改造犯 罪人的目的,即收到特殊预防之效。刑罚作为刑法规定 的法律后果,是最严厉的强制方法,必定要对犯罪人的 生命、自由或财产进行一定程度的剥夺。所以,任何人 43 都难以否认刑罚给犯罪人所造成的痛苦,而且一般预 防也是通过对犯罪人科处一定刑罚来达到警戒或威吓 潜在犯罪者之目的 当今,虽然无论是司法实践还是公民的法律意识 都与报应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我们都已经深 刻地认识到刑罚的本质并非仅在于报应,通过刑罚惩 罚犯罪所追求的功利价值也是刑罚本质的重要内涵。 刑罚的本质应视为目的论与报应论的结合。因为,目的 刑的真正实现有赖于刑罚给犯罪人造成一定痛苦.反 过来,只有给犯罪人造成一定痛苦才能真正发挥刑罚 改造犯罪人的作用。报应和功利都是刑罚赖以存在的 基础。刑罚不仅要报应已然之罪.而且要防范未然之 罪;刑罚既要回顾过去,更应前瞻未来:刑罚本身不是 目的,其更为重要的是预防犯罪的手段。可见,刑罚更 重要的是通过报应的手段来达到预防犯罪的功利效 果。因此,应当坚持刑罚的本质是结合了报应论和预防 论的并合主义论。一方面,刑罚是对犯罪的报应,另一 方面,刑罚也具有预防的目的。德国学者迈耶认为,“刑 罚分为刑的规定、刑的量定及行刑三个阶段.而刑罚 运作的这三个阶段又分别具有报应、法的维持和目 的刑的意义。”[7137日本学者植松正教授明确把报应论 与目的论糅合在一起,“刑罚的本质是报应还是改善 (教育),虽然存在学说上的争议,但报应与改善绝不是 二者择一的排他关系。报应是刑罚的本质核心,改善是 刑罚的重要机能之一,两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观念,是出 色的并存的思想。不.宁可说只有使两者并存,刑罚的 真正价值才能发挥。”_7]38 因此,我们要以发展的、全面的目光来看待刑罚 的本质问题,坚持并合主义的刑罚本质论,而非片面强 调报应或教育。刑罚的本质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恶有恶 报、善有善报的正义要求,同时也是防止犯罪所必须且 有效的手段,应当在报应刑的范围内实现一般预防与 特殊预防的目的。并合主义刑罚本质论从辩证的立场 出发.既看到了刑罚的报应的一面,又看到了刑罚所具 有的教育、改造犯罪人的属性,同时还能发挥预防社会 上其他人犯罪的功能。因此,报应刑论和目的刑论在理 念上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其实,刑罚本质观转向两者折中的并合主义论有 相当的合理性。并合主义的刑罚观在强调了刑罚功利 性的同时,又不否认其所具有的报应观念.融正义观念 与目的思想于一体,追求报应刑与预防刑的结合,极大 地丰富了刑罚理论,并对当今各国的刑事立法、司法活 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世界刑罚正当化根据的潮 流。事实上,目前大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并合主 义的刑罚本质论。刑罚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恶有恶报、善 有善报的正义要求,公平地实现了刑罚的适用,平等对 待犯罪人,促使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 罪的刑法基本原则得到具体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有利 于预防犯罪,实现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刑罚目的。因 此,在并合主义的视角下.刑罚的目的可以分为根本目 的和直接目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人权,保护法益.限 制国家刑罚权的滥用;直接目的在于打击和预防犯罪。 这样,有利于同时保护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既不使犯 罪人免受超出报应程度的刑罚,又能保障社会秩序的 正常运行。因此,可以说.综合了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 诸多优点的并合主义论才是刑罚的真正本质。 参考文献: [1]方孔.实在法原理——第一法哲学沉思录[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 [2]胡良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成都:四川出版 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3]王静.论刑法会不会灭亡——对刑法不合理性的反 驳[J].知识经济,2007,(12). [4]郭继民.人:理性与非理性纠缠[J].11各沂师范学院学 报,2008,(1). [5]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7]杨素兰.刑罚本质学说的回顾与评价[J]_法商论丛, 2009,(4). (责任编辑玫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