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一、设计设想
最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然而,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我校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我想,对于学生的断句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基于这种思路,我设计了这节课。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做练习,然后对练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新课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有效的备考,老师也能更有效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过程和方;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学会和他人合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四、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五、课前准备:收集过往高考试卷中有关断句的考题,分析其隐含的方法规律,并从课内寻找相应的一些句子,制作成一份练习,在课前发给学生完成,要求学生在做练习时感悟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以备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的讨论,从而总结出断句的方法。同时,老师准备一份巩固练习,并制作好课件。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一)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二)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
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三)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赖汉,由于娶老婆心切,屡屡上当受骗。有一天又有人给他提亲,媒人写信告诉他要给他介绍这样一个姑娘: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赖汉很高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淑女形象。赖汉急于想见到这位姑娘,便给了媒人很多钱和东西。等媒人把人带到赖汉眼前时,他才傻了眼: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个大脚丫子,一脸麻子,没有头发的丑婆子。赖汉很生气,说媒人骗了他,要索回钱物。媒人说:我并没有骗你呀!一开始我就告诉你她:“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吗?这位聪明的骗子的骗术就是玩弄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使赖汉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四)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请一个书法家题扇。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写时竟漏了个“间”字,慈禧看了大怒,认为是故意欺骗她没有学识,把书法家问成死罪。那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的王之涣诗意填的词。”并当即又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赐银压惊。且看,标点的作用可谓大矣,大得救了一条人命。 从这些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 二、文言文断句方法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 找名词(代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例1:刻削之道 刻削之道鼻莫
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名),鼻(名)莫如大(形),目(名)莫如小。鼻大可小(形),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
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 〔注释〕 1)刻削:雕刻。 道:指道理,规律。 2)举事:做任何事情。 然:这样。 〔译文〕 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2、看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 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2: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3译文: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
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
也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
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我的天资昏昧,不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 不及别人。只要每天认真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我天资聪明、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如果摒弃不用,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区别了。以此而论,昏昧平庸与聪明灵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3、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拙于用大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
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庄子?逍遥游》 〔注释〕 1)拙:笨。拙于:不善于。 2)惠子:姓惠名施,宋国人,曾做过梁国相国,是先秦的思想家,据说是庄子的好友。 3)魏王:即梁惠王,早年建都于安邑,国号为魏;后来,害怕秦的强大,被迫迁都大梁,改国号为梁,同时僭号称王,故魏王有时也称梁惠王。 瓠:葫芦。 4)树:栽培种植。 成:成活。 5)剖:破开。 6)瓠落:平浅的样子。 7)枵然:虚大。 8)掊:击破。 〔译文〕 惠施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棵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栽种活了,结的葫芦能装下五石东西。我用这个大葫芦去装水或酒,由于它皮薄易脆,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重量。把剖开来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浅,盛不了多少水。葫芦不是不大啊!可是,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砸碎了。” 庄子说:“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这个大的特点啊!” 4.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
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
高考文言文断句 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 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民间小故事: 无 鱼 肉 也 好 无 鸡 鸭 也 好 每日 三 餐 青 菜 不 能 少
二、断句的方法: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 方法例析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 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常作主语、宾语。主语前与宾语后一般要断开。介宾短语一般在句末。 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动词,特别是“曰”“云”“言”“谓”等表说话的动词作为标志进行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三)借助虚词位置断句。 句首——夫 其 惟 盖 凡 窃 请 敬 „„ 句尾——也 矣 耳 乎 哉 焉 耶 欤 „„ 分句中——以 于 为 而 则 乃
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子 曰 十 室 之 邑 必 有 忠 信 如 丘 者 焉 不 如 丘 之 好 学 也 夫
以 孔 子 之 圣 犹 须 好 学 今 人 不 可 不 勉 乎( 四)借助句式断句 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句式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无乃„„乎”,“得无„„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五)借助修辞断句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较多,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方法总结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三、借助虚词断句。 四、借助句式断句。 五、借助修辞断句。
三、试题回放与拓展练习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2011广东卷)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四、作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