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设计并进行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A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35 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5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A凸透镜成像中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关系画出图像如图乙所示。
(2)接着他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换为凸透镜B并保持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
【分析与论证】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凸透镜A的焦距是____cm,凸透镜A的焦距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凸透镜B的焦距。
(2)在甲图中,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右移动5 cm,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像将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图丙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___(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4)若将远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应使蜡烛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则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5)小明认真总结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发现在下图中左边的蜡烛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____。
1 / 14
,A) ,B) ,C) ,D)
【拓展】小华在用同样的器材进行实验时,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却较模糊,小明只对凸透镜进行了调整,就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他的调整是( )
A.左右适当移动凸透镜 B.上下适当移动凸透镜 C.适当扭转凸透镜 D.更换焦距合适的凸透镜
2.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甲 乙
(1)小豪同学将蜡烛、凸透镜、光屏随意固定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沿光具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得不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 。
(2)重新调整后,将蜡烛、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如图甲所示,移动光屏后得到烛焰清晰、完整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发生了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3)接下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向蜡烛方向移动,光屏上再次出现了一个倒立、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清晰实像,与这种成像原理一致的光学仪器是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4)当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____。
A.蜡烛像的下半部分 B.蜡烛像的上半部分
C.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5)在图甲中,小豪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应该向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6)某小组实验时对图甲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带有“F”形的LED灯,光屏贴上方格纸,如图乙所示,请写出改进后其中一个优点: 。
3.(沈阳中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自制光具座上,凸透镜始终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的位置,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
2 / 14
在同一高度.
(1)正确调节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甲所示,则光屏上的像是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2)实验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小明发现光屏上看不到烛焰完整的像了,为了使烛焰清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他可以将光屏向____(填“上”或“下”)调节.
(3)将蜡烛逐渐向透镜移动,当蜡烛位于焦点以内时,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看到了烛焰正立的像(A′为A点像的位置),请你在图乙中画出两条入射光线经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4)小明利用该凸透镜自制了一个模型照相机,如图丙所示,在纸筒M的一端嵌上这个凸透镜,纸筒N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把纸筒N套入M中,并能前后滑动,在较暗的室内,把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调节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在薄膜上可以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再把凸透镜正对着室内近处点燃的蜡烛,为了使薄膜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应该____(填“拉长”或“缩短”)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
4.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先用焦距为20 cm的凸透镜甲进行实验。
(1)如图,在光屏上得到的是清晰、 的实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2)他改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移动(选填“左”或“右”)。
(3)改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时,光屏所成清晰的像偏下,要使光屏所成的像移动到光屏中央位置,应使凸透镜向 移动(选填“上”或“下”)。
(4)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时,小明不小心用手指尖触摸到凸透镜,此时光屏上 (填选项前字母)。
A.会有指尖的像 B.会出现指尖的影子 C.发光体的像暗了一些
5.小明在探究“焦距为10 cm 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
3 / 14
(1)实验时,小明应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 ,以保证烛焰所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
(2)接着小明将蜡烛置于光具座的A点处,左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成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倒立的实像,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上.
(3)若把蜡烛从A点向B点移动,烛焰所成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蜡烛移到C点,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找不到像,原因是 .
6. (2019青海省卷)小丽同学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________.
(2)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6 cm处,会在光屏上得到—个清晰倒立、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
(3)实验完成后,小丽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7. (2019攀枝花)如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情景.
(1)若光屏上清晰像的位置如图所示,为使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应将蜡烛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2)蜡烛发出的光在光屏上发生了__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3)为了模拟人眼成像特点,有同学提议将光屏和蜡烛位置互换,你认为可行吗?答:________________.
8.【实验名称】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实验器材:刻度尺、蜡烛、凸透镜、光屏(如图甲所示); (2)如图乙所示,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
4 / 14
A.只需要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调至同一高度。 B.需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并在同一直线上。 其中说法______(填序号)正确。
正确调整后,不断改变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分析与论证】 物体到凸透镜 的距离/cm 40 30 20 15 10 8 光屏上的像到 凸透镜的距离/cm 13.3 15 20 30 光屏上没有像 光屏上没有像
甲
乙
(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光屏应移至______区域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3)观察烛焰经凸透镜所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人眼应透过凸透镜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观察。
(4)在整理器材时,香香同学偶然在凸透镜上看到了身后景物正立、缩小的像,它的成像原因是光的________(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9.(滨州中考)小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甲 乙
(1)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成的像是等大的倒立的实像.分析实验成像情况可知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cm.
5 / 14
(2)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甲所示位置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 cm刻度时,向__右__(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会得到一个倒立、____的实像;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此时,风一吹,烛焰向左偏,则光屏上成的像向____偏.
(3)小明用此光具座模拟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的情况,当人眼看清眼前30 cm处的物体时,凸透镜的位置、形状如图乙所示.如果将物体移至眼前50 cm处,保持透镜(晶状体)、光屏(视网膜)之间距离不变,则应该换上更____(填“薄”或“厚”)的凸透镜(凸透镜直径大小相同),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10.(丹东中考)如图“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把凸透镜固定在50 cm处.
次数 1 2 3 4 5 物距/cm 40 30 25 20 15 像距/cm 13.5 15 16.7 20
(1)将蜡烛放在A点,光屏放在B点,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填“左”或“右”)移动.
(2)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在1至3次实验中,所成的像为倒立的、____的实像;第5次像距应是____cm,此次像的大小比第4次的像____(填“大”或“小”).
(3)将蜡烛放在C点,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得不到烛焰的像,此实验现象可说明____的成像特点.
(4)实验中,蜡烛燃烧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____(填“上”或“下”)移动.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如图甲所示:
甲 乙
(1)要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填“上”或“下”)调整.
(2)若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15 cm处,调节另一侧光屏的位置可得到烛焰清晰、倒立、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____(填“实”或“虚”)像;
(3)某小组实验时对图甲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LED灯、光屏换成带有方格的光屏,如图乙所示.
①蜡烛换成LED灯的优点是 .
②光屏换成带有方格光屏的优点是 .
12.(广东中考)如图所示,小李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
6 / 14
律”的实验,凸透镜的焦距为12 cm.
(1)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光屏承接到一个倒立、__放大__清晰的实像,具体的操作是:首先将光屏向右移动, ,直到找到最清晰的像,日常生活中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烛焰的像会往____(填“上”或“下”)偏离光屏中心. (3)请你指出用烛焰作为发光物体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存在的两点不足之处: ① ;① .
参考答案
第五章 专题训练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设计并进行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A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35 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5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A凸透镜成像中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关系画出图像如图乙所示。
(2)接着他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换为凸透镜B并保持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
7 / 14
【分析与论证】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凸透镜A的焦距是__10__cm,凸透镜A的焦距__小于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凸透镜B的焦距。
(2)在甲图中,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右移动5 cm,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__右__(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像将__变大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图丙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_幻灯机__(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4)若将远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应使蜡烛__靠近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则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5)小明认真总结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发现在下图中左边的蜡烛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__B__。
,A) ,B) ,C) ,D)
【拓展】小华在用同样的器材进行实验时,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却较模糊,小明只对凸透镜进行了调整,就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他的调整是(C)
A.左右适当移动凸透镜 B.上下适当移动凸透镜 C.适当扭转凸透镜 D.更换焦距合适的凸透镜
2.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甲 乙
(1)小豪同学将蜡烛、凸透镜、光屏随意固定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沿光具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得不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__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__。
(2)重新调整后,将蜡烛、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如图甲所示,移动光屏后得到烛焰清晰、完整的像,该像是倒立、__缩小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发生了__漫反射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3)接下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向蜡烛方向移动,光屏上再次出现了
8 / 14
一个倒立、__放大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清晰实像,与这种成像原理一致的光学仪器是__投影仪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4)当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__C__。
A.蜡烛像的下半部分 B.蜡烛像的上半部分
C.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5)在图甲中,小豪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应该向__远离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6)某小组实验时对图甲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带有“F”形的LED灯,光屏贴上方格纸,如图乙所示,请写出改进后其中一个优点:__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减少了污染__。
3.(沈阳中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自制光具座上,凸透镜始终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的位置,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1)正确调节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甲所示,则光屏上的像是__放大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2)实验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小明发现光屏上看不到烛焰完整的像了,为了使烛焰清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他可以将光屏向__上__(填“上”或“下”)调节.
(3)将蜡烛逐渐向透镜移动,当蜡烛位于焦点以内时,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看到了烛焰正立的像(A′为A点像的位置),请你在图乙中画出两条入射光线经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解:
(4)小明利用该凸透镜自制了一个模型照相机,如图丙所示,在纸筒M的一端嵌上这个凸透镜,纸筒N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把纸筒N套入M中,并能前后滑动,在较暗的室内,把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调节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在薄膜上可以看到室外
9 / 14
景物清晰的像,再把凸透镜正对着室内近处点燃的蜡烛,为了使薄膜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应该__拉长__(填“拉长”或“缩短”)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
4.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先用焦距为20 cm的凸透镜甲进行实验。
(1)如图,在光屏上得到的是清晰、 缩小 的实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2)他改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左 移动(选填“左”或“右”)。
(3)改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时,光屏所成清晰的像偏下,要使光屏所成的像移动到光屏中央位置,应使凸透镜向 上 移动(选填“上”或“下”)。
(4)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时,小明不小心用手指尖触摸到凸透镜,此时光屏上 C (填选项前字母)。
A.会有指尖的像 B.会出现指尖的影子 C.发光体的像暗了一些
5.小明在探究“焦距为10 cm 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
(1)实验时,小明应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 ,以保证烛焰所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
(2)接着小明将蜡烛置于光具座的A点处,左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成 缩小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倒立的实像,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 照相机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上.
(3)若把蜡烛从A点向B点移动,烛焰所成像的大小将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蜡烛移到C点,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找不到像,原因是 像是虚像 .
6. (2019青海省卷)小丽同学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
10 / 14
中心在________.
(2)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6 cm处,会在光屏上得到—个清晰倒立、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
(3)实验完成后,小丽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6. (1)同一高度 (2)放大 投影仪 (3)远离
7. (2019攀枝花)如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情景.
(1)若光屏上清晰像的位置如图所示,为使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应将蜡烛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2)蜡烛发出的光在光屏上发生了__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3)为了模拟人眼成像特点,有同学提议将光屏和蜡烛位置互换,你认为可行吗?答:________________.
7. (1)下 (2)漫反射 (3)可行,光路可逆 8.【实验名称】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实验器材:刻度尺、蜡烛、凸透镜、光屏(如图甲所示); (2)如图乙所示,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 A.只需要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调至同一高度。 B.需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并在同一直线上。 其中说法______(填序号)正确。
正确调整后,不断改变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分析与论证】 物体到凸透镜 的距离/cm 40 30 20 15 10 8 光屏上的像到 凸透镜的距离/cm 13.3 15 20 30 光屏上没有像 光屏上没有像 11 / 14
甲
乙
(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光屏应移至______区域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3)观察烛焰经凸透镜所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人眼应透过凸透镜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观察。
(4)在整理器材时,香香同学偶然在凸透镜上看到了身后景物正立、缩小的像,它的成像原因是光的________(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8.【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2)B
【分析与论证】 (1)减小 (2)B (3)左 (4)反射
9.(滨州中考)小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甲 乙
(1)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成的像是等大的倒立的实像.分析实验成像情况可知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_10__cm.
(2)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甲所示位置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 cm刻度时,向__右__(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会得到一个倒立、__放大__的实像;__投影仪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此时,风一吹,烛焰向左偏,则光屏上成的像向__右__偏.
(3)小明用此光具座模拟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的情况,当人眼看清眼前30 cm处的物体时,凸透镜的位置、形状如图乙所示.如果将物体移至眼前50 cm处,保持透镜(晶状体)、光屏(视网膜)之间距离不变,则应该换上更__薄__(填“薄”或“厚”)的凸透镜(凸透镜直径大小相同),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10.(丹东中考)如图“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把凸透镜固定在50 cm处.
12 / 14
次数 1 2 3 4 5 物距/cm 40 30 25 20 15 像距/cm 13.5 15 16.7 20 (1)将蜡烛放在A点,光屏放在B点,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左__(填“左”或“右”)移动.
(2)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在1至3次实验中,所成的像为倒立的、__缩小__的实像;第5次像距应是__30__cm,此次像的大小比第4次的像__大__(填“大”或“小”).
(3)将蜡烛放在C点,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得不到烛焰的像,此实验现象可说明__放大镜__的成像特点.
(4)实验中,蜡烛燃烧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__上__(填“上”或“下”)移动.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如图甲所示:
甲 乙
(1)要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下__(填“上”或“下”)调整.
(2)若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15 cm处,调节另一侧光屏的位置可得到烛焰清晰、倒立、__放大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__实__(填“实”或“虚”)像;
(3)某小组实验时对图甲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LED灯、光屏换成带有方格的光屏,如图乙所示.
①蜡烛换成LED灯的优点是__实验现象更明显__. ②光屏换成带有方格光屏的优点是__便于比较像的大小__.
12.(广东中考)如图所示,小李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的焦距为12 cm.
(1)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光屏承接到一个倒立、__放大__清晰的实像,具体的操作是:首先将光屏向右移动,__注意观察光屏上的像__,直到找到最清晰的像,日常生活中__投影仪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烛焰的像会往__上__(填“上”或“下”)偏离光屏中心. (3)请你指出用烛焰作为发光物体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存在的两点不足之处:
13 / 14
①__火焰在有风的时候会晃动__;②__蜡烛会越烧越短__.
14 /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