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审丑》读后感3000字-读书笔记

来源:爱够旅游网
《审丑》读后感3000字

《审丑》读后感3000字

《审丑》读后感3000字!

这是“最美的”时代,也是“最丑的”时代。

作者:老房子里咖啡

你知道“美貌溢价”吗?这是一个主张美貌能够影响经济的概念,1994年的《美国经济评论》上曾发表过一篇题为《美与劳动力市场》的文章,它指出,与那些美貌的人相比,长得丑的雇员在同工种的收入要少10%。

事实上,“美貌溢价”确实在当代社会愈演愈烈,在美已经变得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美不仅是生产力,甚至是硬通货。于是,人们对“肤浅”生理之美的追求达到了极致。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以韩国为代表的全球“美丽产业“超高速成长,“俊男美女”几乎达到了量产的地步,不管是女色还是男色,我们总能见到那统一的下巴,雷同的眉梢眼角,尽管依然美丽,却再也无法咂摸出万种风情。

这不禁让我们陷入沉思,这到底是美,还是丑?

我想,英国人史蒂芬.贝利应该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他是设计、艺术与通俗文化评论界的一位大腕级人物,曾与特伦斯.康兰爵士合作创办了“锅炉房项目”,即伦敦设计博物馆,他同时还是多家设计师和建筑师事务所的顾问,并为绝对伏特加、可口可乐、福特、宝马等诸多品牌提供咨询服务。

1

《审丑》读后感3000字

在探讨审美与审丑的图文作品《审丑》中,贝利用诙谐有趣的语言、信手拈来的实例,将数个世纪以来的艺术、设计遗产与文化史精妙的编制在一起,通过展现自然、科学、广告、美术、建筑等方面美与丑的发展历史,向我们阐述了丑的概念:外貌的丑并不等同于邪恶,它甚至可以很受欢迎,或者变化为美,反而是美,当它被模式化或千篇一律时,也就沦为了丑陋。

1.外貌的丑并不等同于邪恶。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本能的将丑与恶之间进行关联,艺术作品更是如此。

比如,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作为最大的反派角色,伏地魔长着腐败的牙齿,脸上原本应该是鼻孔的地方却只有阴险恶毒的两道小缝隙,大光头显得咄咄逼人、凶神恶煞,而肤色则是死神般的一片灰白。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人们对于外貌丑陋的误解造成了荧幕上的“以貌取人”。像“多毛症”患者等畸形曾引起欧洲电影界的关注,尽管他们的外貌是基因造成的,但在《我是少年狼》、《畸变动物》等诸多早期电影中,多毛症则等同于怪异的、动物般的野性的色情,有着令人不安的黑暗力量。

1930年,德国纳粹党认定电影可能有助于推广他们的种族理论,便开始通过银幕宣传来将丑加以政治化,在那些影像中,犹太人多是鹰钩鼻、嘴角涎水滴流、脸上沟壑纵横、肮脏邪恶,更是毛发浓密的野蛮强奸者。

而对这一切,贝利有他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畸形怪物,或者说自然的意外事故,与丑其实差异很大。丑几乎不是偶然的意外现象,是思虑评议、有意为之和有所图谋的。生

2

《审丑》读后感3000字

理残障可能令人不悦,但却没有丑那种故意而为之的表现意图。

也就是说,在贝利的认知里,丑是有侵略性的、有目的的,更等同于丑化。畸形或残疾等外貌的丑陋并不能算丑,丑更代表着一种动机和预谋。

这个想法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即先天形成的、或是意外事故形成的外貌,与心灵的美好与邪恶并无本质的联系,我们实在不能“以貌取人”,比如著名的钟鼓楼怪人,就被作为“真善美”的化身。

2.外貌的丑陋也可以很受欢迎。

即使外貌的丑陋并不一定代表着邪恶,但在大部分的人类文明中,艺术仍然大都专注于捕捉、表现和定义美。比如引起战争的海伦,就有无数描写美貌的伟大诗行得以出现,甚至造出了“海伦毫”的概念,用作美的计量单位,即要催动一艘战船,起码要有一“海伦毫”的美。

人们对“臆想之美”孜孜不倦的追求,造成了美在画作中的频繁出现,偶尔出现的极具特色的丑陋反而变的备受欢迎。

比如,昆丁.马西斯画的贵妇“奥地利的玛格丽特”,即收藏于伦敦国立美术馆的《丑怪老妇》就是如此。有人猜测,这位贵妇应当是患有“畸形性骨炎”,而这幅画是对自然真实的忠实描摹。尽管这位“丑公爵夫人”的极其丑陋变形,但印有这幅画的明信片却是美术馆纪念品店中最畅销的单品之一,她同时还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插画中公爵夫人的灵感来源,这使她在造访特拉法格广场的观光客中也很受追捧,是参观人数最多的画作之一。

3

《审丑》读后感3000字

再比如,当画家彼得.莱利爵士应邀给英国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做画像时,出于职业习惯,也出于大多数客户的要求,他在一开始想当然的美化了肖像,这竟招致了护国公的不满。克伦威尔要求他画出所有的疤痕瑕疵、痘疹、疣包和其他一切,就像他本来的样子,否则,我将拒绝支付任何费用。正是由于克伦威尔对自身丑陋和缺陷的接纳和开诚布公,今天的我们才能有幸一睹这位护国公的真实面容。

所以,丑并不一定是令人厌憎或排斥的,当美变的习以为常,真实的丑陋反而因着特色和有趣,从而令人印象深刻,备受欢迎。

3.随着观念的改变,丑也可以变为美。

丑不仅能够受欢迎,也可能转变为美。

比如,山脉并非一直是令人们赏心乐见的。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靠双脚或马匹出行,所以山脉在人们眼里是可怕的景观,意味着危险和不可征服。但在1336年4月,诗人彼特拉克登上了旺度山,并宣传他登山的目的是为了欣赏美景。那种旧观念认为高山是可怕丑恶之物,是威胁和凶险的不祥之兆,因着彼特拉克的这次攀登和宣传,被彻底修正了,山脉进入了“美好事物”的类属。

再比如,在工业发展之初,人们并不能够接受那些奇形怪状的机器。在人们的眼里,工业化成果给处于纯净的乡村带来了丑恶的破坏,铁路被看做一种邪恶堕落的机械装置,将山脉开膛破肚。对于新生事物的畏惧和否定使人们时时怀念过往的生活,梭罗就曾经尖刻的说过:电毁灭了黑暗,蜡烛则照亮了黑暗。

但现在看来,工业时代的遗迹自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贝歇尔夫妇就是用摄影镜头记

4

《审丑》读后感3000字

录这些美丽的代表,她们被称为当代杰出的概念摄影艺术家。他们用镜头对工业旧迹进行了分类与形态学研究,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从那奇异美妙的图景模式中发现美。也许是时代的发展导致人们观念的变迁,曾经被视为丑陋的遗迹也在人们心中慢慢的发生了变化。

4.既然丑可以变为美,那么美自然也能够变为丑。

让我们再来看看“美丽产业”所造就的千篇一律的“俊男美女”,您还觉得这是美而不是丑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个词语“媚俗”,并看看kitsch的语源学猜测。早期去欧洲的游客常常要弄几幅“速写画”(stetch)作为旅游纪念物,这也许就是kitsh的语源;还有人说媚俗可能是拟声词,模拟早年柯达相机的快门声,而拍照时游客捕捉定格某处风景作为记忆,以便事后重温,得到替代性的观赏分享。所以“媚俗”似乎与替代密不可分。

而在工艺美术方面,帕左瑞克将媚俗劣货定义为粗制滥造、大量炮制、毫无品味的垃圾,他说,这种东西甚至无视伦理、逻辑和美学的所有要求。

媚俗是坏品味的升级形式,是我们需要通过艺术教育来消灭的东西,自然可以与丑挂钩。让我们再来比对一下那些千篇一律的“尖下巴、大眼睛、丰嘴唇”,这是不是也有替代、大量炮制等等媚俗的特征?

我想,这也许就是人类对于外貌的变相“媚俗”。

5

《审丑》读后感3000字

丑并非美丽的对立面,丑与美也并非固定不变的,两者相互依存,互相影响。有时候,独特的丑也值得被欣赏,而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美丽却会造成我们的审美疲劳。

所以,在这个美与丑变换莫测的时代,守住心中的美丑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正如泰戈尔所说: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