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下期期末试题
语 文
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一卷(选择题)1至4页,第二卷(非选择题)4至8页。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选择题 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瓦椽(chuán ) 猗(yī)郁 垝(ɡuǐ)垣 驰骋(chěnɡ)
....
B.夙(sù)愿 伶俜(pīnɡ) 否(pǐ)泰 赍(jī)发
....C.湍(tuān)流 聘(pìn)请 侘傺(zháijì) 船棹(zhào)
.....D.愀(qiǎo)然 慰藉(jiè) 槲(hú)树 饕餮(tāotiè)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
A.袅娜 宛然 斑驳陆离 幽暗昏惑 B.羞涩 急躁 没精打彩 义愤填膺
C.诽谤 瑰丽 安之若素 趋之若鹜 D.苍莽 落寞 安之若素 曲径通幽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劼人偏爱用四川方言写作,这和他从小生活在成都分不开,他爱到茶馆听评书,评书艺人生动幽默的话语,就成了他今后文章..中的语言。
B. 生态走廊如果建立得当,能够在不影响人类居住区域的前提下将隔离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从而将大大提升野生动物种群的稳定性。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C.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他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D.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业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B. 自 1993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市老龄化速度加快.据统计,我市 60 周岁以上的老龄化人口已达到 145.6 万,占总人口的17。7%,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C. 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 10 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 1 万公里、在建规模 1.2 万公里,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D。 随着国家信用体制的建设,公民不仅将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到 2017 年,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建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明代花鸟画
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好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也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不过,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自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事实上,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山水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沈周与文征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硕果.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征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风。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则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浇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沈周、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他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鸟画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控制画面水墨渗化效果,表达特殊韵味.他还以泼墨法作花鸟,用笔墨的纵横捭阖表达自身的愤懑情绪.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新体派,后世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齐白石都曾受其影响。他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后世将二人并称为“青藤白阳”.
5.下列关于明代花鸟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宣宗时,宫廷画派花鸟画风格多样,但意境与格调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
B。“吴门四家\"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基础上发展出鲜明个性特征,取得重大突破。
C。陈淳的大写意花鸟画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D.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体派,其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对后世影响深远.
6.下列对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画家们广泛地学习和借鉴院体画家、文人画家及民间画师的优良画风.
B。文人参与花鸟画创作以后,绘画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特质。
C.画家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和狂怪奇崛、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
D。画家们大胆尝试,或借鉴山水画笔法,或引书法笔法入画,或使用新材料.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宣宗在位期间,宫廷画派的花鸟画只是沿袭宋代花鸟画的风格面貌,没有取得突破.
B。明朝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 C。陈淳学习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画风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
D。徐渭将狂草笔法、泼墨法融入大写意花鸟画,很好地表达了他的澎湃激情和愤懑情绪.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申甫传 汪 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常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遽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己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
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 媐(xī):嬉戏.②瘗(yì):埋葬 ③ 窭(jǜ):贫穷。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人濒行 濒:临近
.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遽薄京师 薄:逼近
.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
..
C.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 以勇气闻于诸侯
..
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译文: △ (4分)
(2)。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译文: △ (4分)
11。 第Ⅰ卷文言文中,申甫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作答.(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 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 儿 非 与 戏 也 婴 儿 非 有 知 也 待 父 母 而 学 者 也 听 父 母 之 教 今 子 欺 之 是 教 子 欺 也 母 欺 子 子 而 不 信 其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母 非 以 成 教 也。”遂烹彘也.(《韩非子》)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寒有怀①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②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③,平海夕漫漫。
[注] ①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②襄水,古属楚国。③《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1)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4分)
答: △ (2)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4分)
答: △ 14.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典故,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的句子是: △ , △ 。
(2)《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有情人因时空分隔而惆怅的诗句: △ , △ 。
(3) 哀吾生之须臾, △ 。(苏轼《赤壁赋》) (4)衰兰送客咸阳道, △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五、(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
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许多普希金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雕像,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
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
当晚,我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4月底的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项。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而看不清楚。我想更不会有痴情又耐心的人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神了.
教育会堂舞厅中正音乐四起,爵士鼓、打击乐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出出进进,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
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在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飘飞着雪花或细雨的日子里,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
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俩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站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
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现今仍在世的老翻译家,一辈子专事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是如何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曾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住在普希金的身旁,相看两不厌,度过他的残烛晚年。
老翻译家或许能给这尊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许多人淡忘了许多往事,忘记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将美好的事物毁坏掉,当然便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怎么会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铭心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为了他的诗感发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离开上海的那天上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一看,失望透项。他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账,孜孜砣砣,很投入。大概是在大上海的疯狂采购有些入不敷出,他的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
我们又来到普希金像的正面,心一下子被猫咬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普希金(1799~1837)”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
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
15. 下面是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中说“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从本质意义上理解,不是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而是人们更多地追求物欲,离普希金太遥远了.
B。普希金广场即便是雪花飞飘,也有人去凭吊,而四月的上海,阳光灿烂,却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这说明人的精神境界不一样。
C。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孩子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作者写这几句话时,内心充满了对打拳老人和玩耍孩子的不满.
D。“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也就是说,作者的话中有这 个意思:金庸和琼瑶对青年人的成长负有责任. E。文章通过“我\"对普希金的拜谒以及“我”的感受,写出了有些人因更多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自我快乐,而导致精神的荒漠. 16。 作者每次到上海,要去的是南京路与淮海路,可去可不去的是普希金的铜像,为什么?(5分)
答:① △ ② △ 17. “我很替普希金难过”,这难过应该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5分)
答:① △ ②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六.(12分)
19、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在横线上续写合适的一句话,不超过15个字。(3分)
匠人们在选择小提琴木料时,非常在意树木的年轮。在他们看来,每棵经历岁月洗礼的大树中都藏有一个精灵,而这个精灵正是一把提琴的灵魂。木料选出,风干切割后,放入一个终年不见阳光的房间四到五年。这样,本来混沌的木板就有了灵异,万籁俱寂中那些曾经吐纳的自然之气、收藏的百鸟之声,才会像沙漏一样从木头中渗透出来.琴的制作如此,人的成长也是如此.一个人要成大器,必须
△
20. 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
18。 “我们
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根据全文,如果说出来,应该是什么话?(5分) 答: △
21.将下面的3句话整合为一个单句(含标点符号不超过35个字)。(3分)
①真的东西总是同假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②善的东西总是同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③美的东西总是同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答: △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大自然神奇而美妙,人生布满快乐和但愿,大千世界的人与物,需要我们用真情去赏识.有人说,一个不懂得赏识的人是缺乏决心信念的人,因此,我们要学会赏识自然、赏识人生;善于赏识自己、赏识他人。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从小至今,我们肯定经历过许很多多美好的事物,从中领略到了独特的趣味.
请以“赏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体裁为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 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学校名。
高中一年级期末测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27分,每题3分)
1.答案:C(“侘傺”应读“chàchì\"。) 2.答案:B(应为“没精打采”)
3.答案:D(A项中“今后”是指“从……以后的意思”其起点是从今天起,不符合文句的含义;B项中“从而” 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在本句中与“将\"属于语意的重复,而且与前文的“如果”不搭配;C项中“安之若素” 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不符合本句的语境.)
4.答案:A(B成份残缺,应为“我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龄人口所占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C不合逻辑,高铁在建规模不应在中国铁路运营里程中.D语序不当,将“公民\"移动到“不仅”之后;成份残缺,应为“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建成”.)
5.答案: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B.曲解文意。该项有效信息在原文第③段开头一句“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说明了他们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6.答案: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C.以偏概全,具有“狂怪奇崛、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的是徐渭,除了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外,其他画家的成就也不可忽视。)
7.答案: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A.“只是……没有”说法绝对化,原文第①段说的是“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B.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②③段内容,一开始,“吴门四家”主要是“延续宋、元文人画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传统,并无根本突破”,直到他们的弟子才有了根本性突破。取得最高成就的是他们的弟子,尤以徐渭为代表.C.张冠李戴,“用水墨的干湿浓度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是他自己的创新。)
8.答案:D(卒,通“猝\",仓猝。)
9.答案:C(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介词,表地点,在;介词,表对象,对于;C介词,凭,凭借;D人称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123分)
10.(8分) (1)姓刘的老者就资助他到京城去谋职。到了京城,申甫多次凭借他所学的兵法来拜谒许多公卿大臣,却经常不被听从、信任。(4分,“之\"“见”翻译正确各1分,文意通顺2分.)
(2)过了三天,招募的人渐渐的多了,可是大都是都市里的不知道怎么拿兵器的穷人的孩子,可是申甫所教授的战术,又都是以车战为主,最终也不能马上学会。(4分,“不知操兵者”的句式翻译正确2分,文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申甫,云南人,能见义勇为并且善辩有口才,申甫还是孩子的时候,曾经在道路上把老鼠系起来嬉戏,有一位道人路过,就教给申甫嬉戏的方法,就让他拣拾一些道路旁边的碎瓦和乱石,堆在地上四面围合起来,把老鼠投放在当中,老鼠屡次向外窜也跳不出来,一会儿再引诱一只猫来,猫想捕捉老鼠,也最终不能进入,猫和老鼠对抗了好长时间。道人于是跟申甫耳语道:“这就是所谓的八阵图,你也想学一学吗?”申甫当时还小,不懂得道人说的什么,随即应声说道:“不愿学。\"那位道人就离开了。
明朝天启初年,申甫刚入佛门,在山东和河南之间来往。一次去了嵩山,又碰到了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道士临走的时候,交给他一卷书,就离开了,再也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打开那本书一看,全是古兵法.而且里面非常详细地记载的用车作战的方法。申甫于是留在嵩山中,静心学习了一年多,放弃了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佛教的学问。
不久,申甫把书埋在嵩山之下,就到颍州一带出游了,住在同乡刘廷传的家里,姓刘的这位老者原是颍州的大侠,门下有食客数百人,都喜欢谈论兵法,但是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申甫的。老者就资助他到京城去谋职.到了京城,申甫多次凭借他所学的兵法来拜谒许多公卿大臣,却经常不被听从、信任。
愍帝即位以后,北兵从大安口入侵,逼近京城,京城的九个城门白天都关着,此时庶吉士刘之纶和金声知道国事紧急,就到朝廷上去推荐申甫,愍帝把申甫招到便殿上来,用温和恳切的诏谕来慰问申甫,申甫感激涕零,在殿上叩头匍匐谢恩,并大声说道:“我虽然不才,但愿意用死来效命。”于是皇上就授予刘之纶以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的职位,金声凭借御史的身份做参军,申甫做了京营副总兵,可是实际上没有一兵一卒给申甫驱使,听任他临时去招募兵卒。过了三天,招募的人渐渐的多了,可是大都是都市里的不知道怎么拿兵器的穷人的孩子,可是申甫所教授的战术,又都是以车战为主,最终也不能马上学会。
正想选择日期部署他的部众,没来得及出战。当时,朝中权贵都不懂用兵之道,与刘之纶、金声的意见屡次发生冲突,他们又忌恨申甫凭着普通百姓的身份被破格任用,就背后出主意要首先派申甫去迎敌,日夜不停地下命令,催促申甫出战,适逢武经略满桂战败死于安定门之外。满桂是以前大同总兵官,一位非常著名的老将,因为要赶赴京师来援救,愍帝正要重用他。满桂失败以后,京城的官僚非常震惊害怕。
申甫没有办法,痛哭一场,夜间率领他的部众,通过绳子逃到城外,还没到芦沟桥,士兵们就逃跑得差不多了。申甫亲自与敌人搏斗,身中几十箭,最终被杀害。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纶、金声不懂鉴察人.等到北兵退走以后,竟然没有人再去过问申甫为国捐躯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的事情,距离申甫死没几天,刘之纶又从八路出兵,赶往遵化,独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扎寨,遇到敌人的伏兵,率领将士们与敌人殊死搏斗,经过一个昼夜的拼杀,各路援兵没有到来,也为国捐躯。
11。(5分)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②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③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12。 (4分)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划对两处给一分,不给0。5)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13.(8分)答:(1)(4分)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点明意象2分,赏析2分)
(2)(4分)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
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情景交融亦可.)(手法、情感、赏析各1分,句子通顺、意思完整给1分;如果赏析尾联必须答出两种手法,答出一种给2分)
14.(6分,每空1分)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②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③羡长江之无穷。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15. (5分)C、D(C根据全文,作者并非对几个打拳的老人和玩耍的孩子不满,而是对人们冷漠普希金的失望、痛心;D是年轻人自己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看,金庸和琼瑶对青年的成长不负有责任)
16.(5分)①因为南京路与淮海路有时尚,有热闹,有消遣,有繁华,有虚荣,一句话,那里有更多的物质享受.
②因为普希金铜像那里只有孤独,冷清,没有生命,无刺激,一句话,它不能提供物质与精神的愉悦。(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5分。)
17。 (5分)①没有人来拜谒,没有人瞻仰,没有鲜花,没有崇敬 ②这里的一些人有的只是冷漠,有的只是自我的物质的需求,普希金的人格以及他所拥有的人类的一种精神在此荡然无存.(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5分。)
18.(5分)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下的中国,我们不该冷落了普希金,而应该用普希金的精神洗涤自己的灵魂。
19.参考答案:长期积淀,韬光养晦(语意相近即可)(3分)(本题考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查压缩语段,属于给段落填语句题型。解答时首先阅读文段,明确文段所讲述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发现,文段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讲述优秀匠人在选择小提琴木料时候的标准,也就是说经历岁月洗礼的同时还要耐得住寂寞的木材才能够做成质量上乘的小提琴。木材被制成小提琴是成功的标志,由此推人,人在成功之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这才是文段的中心,也是命题者的命题指向,更是我们审读材料、提取信息的关键.)
20.(6分)参考答案:图表显示,2008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均逐年增加,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幅大于农村居民,二者的差距在逐年加大.(内容完整,给4分;答出均逐年增加的,给2分;答出增幅有差异的,给1分;答出差距加大的,给1分.语言连贯,给2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
21. 参考答案: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3分)
22..作文。(60分)
写作指导:
“赏识”这个文题审题难度不大:可谈人生、青春、美景,也可以写环境与天然,乃至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既可写自己的,也可写别人的;限制少,但并不是没有限制,必需牢牢扣住标题“赏识\",要通过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产生独特积极的感慨感染读者.例如:赏识多彩的美景,赏识多姿的自然,赏识永不言败的人生,赏识在青春中熔炼出的生命或者赏识寻求快意的心灵等等。面对众多的素材,我们要慧眼独具,从中筛选出感慨感染深的,趣味浓的。从小处着手,“喜人的春色不须多,万绿丛中一点红”。选好材料,要站得高,望得远,深入挖掘。立意不仅要明确,还要力求新奇深刻。好比赏识音乐,不能通篇云山雾罩,只说些“三月不肉味\"的话,而要点出美在何处。
文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因此“赏识\"的过程应是写作的重心,或让人赏识的过程,议论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切不可索然无味;同时需要留意的是一定要留意运用手法:或以小见大,或设置悬念,或情节波折。
作文批阅时,一定要强化体裁意识,强化明确文章意旨,力求挖掘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深刻,想出点意思,悟出点道理,品出点情味。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40分
一等(40-31) 二等(30-21)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切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求
三等(20—四等(14—0) 15) 基本符合题偏离题意 意 中心基本明中心不明或确 立意不当 没什么内容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感情真实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体要求 实 感情基本真感情虚假 结构基本完结构混乱 整 语言基本通语病多 顺 字迹潦草 体要求 字迹难辨 要求 符合文体要大体符合文大体符合文不符合文体发展等级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新 一等(20—18) 二等(17三等1(4——15) 13) 四等(12—0) 1。透过现象4。 材料7。 语言生10. 见解新颖,材料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深入本质 产生问题 启发作用 丰富 丰满 深远 动,句式灵新鲜、构思精巧 11。 推理想象有独到12。 有个性特征 8. 善于运用之处 9。 文句有意蕴 2。揭示问题5。 形象活 3. 观点具有6。 意境修辞手法 [说明]
1。 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2. 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3。 缺题目扣2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不足字数(篇幅在2/3以上),每少50个字扣1分。 4.基础等级判为四等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