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2课《蒹葭》同课异构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2课《蒹葭》同课异构教案

来源:爱够旅游网
《蒹葭》的同课异构

1.《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特点;

2.品味语言,理解诗境,体会诗歌主人公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特点;

2.品味语言,理解诗境,体会诗歌主人公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学生预习准备】

1.朗读诗歌,争取熟读成诵; 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了解一些《诗经》有关的文学常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经》简介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学生齐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3.学生齐读第二遍,读出节奏美和韵味美。 三、比读:体会诗歌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特点

1.对比《蒹葭》与《芣苢》,体会和对比诗歌用不同的词来表达意思相近而又丰富的内容;

《芣苢》

——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2.对比《蒹葭》与《黍离》,体会诗歌中用“苗”、“穗”、“实”来表示时间的推移的方法;

《黍离》—— 《诗经·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3.对比《蒹葭》与《木瓜》,体会“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对比与真情; 《木瓜》—— 《诗经·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总结:《诗经》中的“重章叠句”

四、品读:通过体会《蒹葭》中的“变”与“不变” (一)朗读并找出《蒹葭》中变化的词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 体会“为霜”“未晞”“未已”表现的时间的推移; 2 体会“长”“跻”“右”所表现的追寻的难度越来越大;

3体会“苍苍”“萋萋”“采采”从色彩越来越明亮的变化中,方面表现主人公积极追寻、永不放弃的心理状态;

(二)朗读并找出《蒹葭》中不变的内容:

“所谓伊人”、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体会主人公追寻的目标不变;追寻的决心不变;

(三)体会诗歌中“变”中的“不变”与“不变”中的“变”(辩证思维的培养)

在朗读中体会,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全诗表现了主人公执着追寻中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更展现了一种不悲不喜、不嗔不怒的积极的生命状态,孔子说:诗三百,思无邪。所谓的“思无邪”,应该是主人公在不断追寻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在面对不可得的结果中已经达到了那种真正超然的境界。

五、评读:探究“伊人”是谁?体会诗意的丰富无限。 1.思慕之人 2.贤德之人 3.美好的事物 4.人生的目标 ……

六、总结本课:

《毛诗序》中说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师生一起深情朗读。

2.《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翻译课文,各种方法诵读课文。 2、把握诗重章叠句结构,反复咏叹的妙处 3、领悟追求者和伊人美好形象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

1、翻译课文,各种方法诵读课文。 2、把握诗重章叠句结构,反复咏叹的妙处 3、领悟追求者和伊人美好形象的深层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预习过的同学们都知道,其实就是学习一段2500多年前的歌词——《蒹葭》。

第一板块:悟特点

1.谈到歌词,大家都不陌生,老师出示一例,请大家讨论歌词的特点。 举例:《小苹果》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 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 点亮我生命的火火火火火火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 就像天边最美的云朵 春天又来到了花开满山坡 种下希望就会收获

明确特点:押韵 反复 叠词

2.2500年前的歌词是不是也具备这些特点呢?

一读《蒹葭》:自由地朗读,大家一起来找一找其特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明确特点:押韵 反复双声叠词 四言为主 看来,歌词的特点历经几千年,仍旧一脉相承的。 二读《蒹葭》:全班齐读读出节奏,读出朗朗上口的味道

读完后,老师发问:大家想一想,歌词为什么要用上面这些的形式呢?记起来好记,念起来好听,唱起来好唱,更便于在唱中宣泄自己的情感。

第二板块:品情感

2500多年前秦人怎么唱的,我们可能很难听到真传了,可是,今人的唱腔还是让我们能有所启发的,一起来听一段歌手肖洋演绎的《蒹葭》。

思考:肖洋的演绎传递了怎样的情感?她的演绎是否妥当,让我们一起回到文本,解读这首歌的真味。

思考:

1.文中有几个人?——追寻者,伊人

2.各有什么特点?——前者执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路途的曲折溯洄 溯游),后者朦胧(一方、之湄、之涘;宛在水中央、坻、沚)

3.如果你是追寻者,情感应该有哪些?——热烈、执着、怅惘 三读《蒹葭》:请水平较高的学生示范读,大家品、学读

第三板块:挖内涵

台湾作家琼瑶读《蒹葭》,也读出了自己的味道,她变换形式写出了《在水一方》的歌曲。歌手李健这样来演绎,一起来欣赏。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没读《蒹葭》之前,听到李健情深意长,如流水一样地演绎这首歌词,我的心一下子就被震撼了,可是读过《蒹葭》之后,我似乎有了新的发现。

思考:两首歌词的差距

追寻者、伊人——我、佳人(窄化了对象、主题)

可望不可即的形象——依偎在她身旁 找寻她的方向 与她轻言细语 找寻她的足迹(失却了那份朦胧,那种想象的空间)

诗歌的意境:变窄了、变俗了、变淡了、变远了、变没了 六、本课小结

现在想想幸好还有《蒹葭》,一直在我们的生活里,诗意而朦胧地存在,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它丰富的内涵。我们只有在尽情地朗读中走近它,欣赏它,咀嚼它。

四读《蒹葭》: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蒹葭》,触及它丰富的内涵。 五读《蒹葭》:诵读。 七、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都是追梦的人,让我们怀揣一颗执着的心,上下求索,坚定地追逐我们的伊人吧!

点评1:

古典诗歌怎么教?

反复诵读,教出诗歌的韵味。不管是丁老师还是戴老师,她们的教学设计以及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是诵读。个别读,整体读,示范读,思考读,读着读着,读出《蒹葭》的韵律特征。读着读着,读出了《蒹葭》的情意哲思。两节课,书声琅琅,诗韵悠悠。

对比阅读,教出诗歌的情味。丁老师借用《诗经》的其他篇章,戴老师借用现代歌词,对比《蒹葭》,带着学生咀嚼品位,对比研究,慢慢探寻到《蒹葭》的结构特点和情感蕴意。随着课堂的推进,对比的层次,对比的深度也在慢慢加深。由浅入深,由形到神,带着学生在诗流里逆流而上,最终寻得“伊人”归。 拓展延伸,教出诗歌的余味。丁老师,在变与不变的反复品位中,让学生领会到了《蒹葭》里独特的哲学内涵。这一设计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老师深刻而扎实的解读功力。戴老师,在对歌者唱歌的手法和歌词的改编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总结出《蒹葭》独特的韵味,让“伊人”的内涵变得更为宽泛,这种现代与古典的结合碰撞,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中学生对古典诗歌内涵的理解。总之,两位老师的拓展延伸,让诗歌教学变得余味无穷。

点评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通过短句和简单的节奏将诗歌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在《蒹葭》的课堂设计里,两位老师都充分关注到了《诗经》的音乐性,丁涛老师重点在于《诗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特点,强调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蒹葭》的音乐性;戴银老师则直接将《蒹葭》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继而让孩子们一读、二读、三读甚至四读,以此帮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蒹葭》的音乐性。丁老师以纵向思维设计课堂,充满深度,富有哲学意义,戴老师则从横向出发,设计灵动,充满了现代气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