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试题库·参考答案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略) 二、填空题
1.普通话 普通话 方言 普通话
2.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3.普通话 北京语音 标准音 北方话 基础方言 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语法规范
4.方言 雅言 通语 官话 国语 普通话 5.方言
6.北方方言 北京话
7.北方方言 吴方言 湘方言 赣方言 客家方言 闽方言 粤方言 8.没有复辅音 元音占优势 有声调
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 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 双音节词占优势 词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 法与句法结构基本一致 词的多功能性 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
9.促进汉语规范化 推广普通话
10.北京语音 标准音 北方话 基础方言 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语法规范 11.方言 方言隔阂
12.大力提倡 重点推行 逐步普及 13.大力推广 积极普及 逐步提高
14.教学语言 工作语言 宣传语言 交际语言 15.客家话 无方言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四、简答题(略) 第二章 语 音
一、名词解释(答案略) 二、填空题
1. 物理、生理、社会、社会性
2. 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 3. 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4. 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 5. 气流不受任何阻碍、气流受到某部位的阻碍 6. 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 7. 给汉字注音、推广普通话
8. 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最小的语音片段 9. 辅音、21
10. 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11. 气流受阻部位、双唇、齿唇、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后、舌面、舌根 12. 气流受阻和克服阻碍的方法、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
13. 清音、浊音
14. 送气音、不送气音 15. 浊边音、浊鼻音 16. m n l r
17. p t k q ch c 、 b d g j zh z 18. q、 z 19. 零声母
20. 声母后面的部分、韵头、韵腹、韵尾 21. 单元音、10个
22 .舌位前后、舌位高低、唇形圆展 23. 39、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24.主干、 主要元音、韵头、介音、韵尾、尾音 25. i u ü、、i u o、 n ng 26. –i[ʅ]、-i[ɿ] 27.ê[ɛ]、e[]
28.前响复韵母、韵腹、清晰、响亮、韵尾、轻、短 29.后响复韵母、韵头、韵腹、长、响 30. ê 、舌面 前 半低 不圆唇元音 31. a、e、i、o、ng 、、元音加上一个鼻辅音构成的韵母、鼻辅音、an、en、ian 、in、uan、uen、van、vn、 ang、eng、uang、ueng、ing、iang、ong、iong 32. a、a、e、o、i、u、u、i、 ng 33. i、-i、-i、-i、-i、 开口呼韵母 34.字调 35.区别意义
36.相对音高、绝对音高 37.声调的实际读法
38.五度标记法、55、 35 、214、 51
39.种类、能够区别意义的调值归纳出来的类 40.基本结构、最小
41.声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
42.最多4个,少则1个;1-3个;韵头或韵尾;各个音节都有声调 43.j q x
44.g k h zh ch sh r z c s 45.n、l
46.iu、ui、un、
47.jqx,零声母前加 y 48.iu、ui 49.韵腹
50.开口呼音节开头的左上角 51.连写
52.音长变短 音强变弱 音高不固定 音色变化
53.去声前面变阳平、非去声前变去声、夹在词中变轻声
54.韵母“儿”跟在其他韵母之后,使那个韵母具备卷舌动作,这种语音现象就叫儿化、儿化后的韵母叫儿化韵
55.ê、er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D 5.C 6.C 7.C 8.D 9.B 10.C 11.B 12.B 13.B 14.C 15.B 16.A 17.C 18.B 19.D 20.C 21.B 22.D 23.A 24.A 25.B 26.A 27C .28.C 29.D 30.C 31.B 32.C 33.C 34.D 35.C 36.C 37.C 38.B 39.C 40.B 41.D 42.A 43.C 44.B 45.C 46.C 47.B 48.C 49.D 50.B 51.A 52.B 53.D 54.C 55.B 56.B 57.C 58.A 59.D 60.D 61.D 62.A 63.B 64.D 65.D 66.B 67.A 68.B 69.D 70.D 71.D 72.C 73.D 74.A 75.B 76.C 77.B 78.B 79.B 80.B 81.D 82.A 83.A 84.B 85.A 86.D 87.B 88.B 89.D 90.B 三、多项选择题
1.A B D 2. B C 3.B C D 4 .A B C 5.A B 6. A D 7. A D 8. B C D 9. B D 10. B C 11.A E 12.A C D 13. E F 14. B D F 15. A C D 16. A B C D 17. B D 18. A B C 19. B C 20. A B E 四、判断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
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
五、分析题
1.注音并分析音节结构 汉字 桎 梏 殷 红 迸 裂 蜷 缩 豉 油 字音 zhì gù yān hóng bèng liè quán suō chǐ yóu 声母 zh g h b l q s ch 韵母 韵头 i i ü u i 韵腹 [ʅ] u a u e ê a o [ʅ] o 韵尾 n ng ng n u 四呼 调类 调值 51 51 55 35 51 51 35 55 214 35 开口呼 去声 合口呼 去声 齐齿呼 阴平 合口呼 阳平 开口呼 去声 齐齿呼 去声 撮口呼 阳平 合口呼 阴平 开口呼 上声 齐齿呼 阳平
2.请指出声母 \"f、h、s、n、x \"跟四呼的配合关系:(用“+”、“-”标注)
声母 f h s n x 开口呼 + + + + - 齐齿呼 - - - + + 合口呼 + + + + - 撮口呼 - - - + + 六、(答案参阅教材,此处略)。
第三章 文 字
一、名词解释(答案略) 二、、填空题
1.记录语言、辅助性交际、形音义
2.时间和空间、现在、未来、交际作用和范围 3.语言、语言、语言
4.汉民族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悠久、6000、3000 5.表音文字、表意文字、表意
6.适应汉语的方言分歧、同音词多的现象 7.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形声字 8.3500、2500、1000、高度集中性 9.汉族人的祖先、社会实践、实践 10.人类文明、社会进步 11.笔画、偏旁 12.笔画、偏旁
13.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14.点、横、竖、撇、捺、提
15.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6.纯表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17.象形
18.纯符号性质的、在象形字上加指示性符号的 19.异体会意、同体会意、明、休、从、北 20.表意、象形、变体(指事) 21.表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22.左形右声、左声右形、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内形外声、外形内声 23.省形、省声
24.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25.殷商、龟甲或兽骨、殷商到西周、青铜器、钟鼎
26.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 27.小篆、最后 28.隶书 29.楷书 30.简化
31.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32.《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33.约定俗成、稳步前进
34.减少笔画、精简字数、整理字形 35.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36.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37.《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38.音序法、形序法(部首法、笔画法、笔顺法)、号码法、使用频度法 39.使用标准简化字,限制繁体字、废除异体字,禁止生造字、纠正错别字 40.从俗、从简、从书写方
41.写得不成字、把甲字写成乙字 42.字形、字音、字义
43.笔画错误、构件错误、部位错误、类化错误、 44.音近而误、音同而误、形近而误、义近而误 三、四、五 (答案略)
第四章 词 汇
一、名词解释:(答案参见教材,此处略) 二、填空题
1.语素 成词语素 不成词语素
2.构成词 和别的语素一起构成词 和别的语素一起构成词 3.12 10 7
4.双声 非双声叠韵关系的 叠韵 5.短语 句子 词
6.单纯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 7.联绵词 叠音词 音译词 8.复合式 重叠式
9.不同词根 相同词根 词根加词缀
10五 联合式 偏正式 动宾式 主谓式 补充式 11.词的语音形式 词的意义 12.概括
13.理性义 色彩义 附属义 14.等义词 近义词
15.理性意义方面 色彩方面 词性和用法方面 16.意义相反或相对 互补反义词 极性反义词 17.核心 构成新词
18.全民常用性 稳固性 能产性
19.古语词 方言词 外来词 行业词 隐语
20.成语 惯用语 歇后语 比较固定 具有整体性 词 21.意义的整体性 结构的凝固性 22.三 动宾
23.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24、方言词的规范 外来词的规范 古语词的规范 新词的规范 25.必要性 普遍性 明确性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9、√ 10、√ 11、× 12、× 13、× 14、√ 15、√ 四、单项选择题
1、C 2、A 3、C 4、A 5、B 6、A 7、C 9、D 10、A 11、C 12、B 13、D 14、B 15、A 17、C 18、A 五、多项选择题
1、ADE 2、ABCDE 3、BDE 4、BC 8、× 8、B 、D 5、BDE
16 6、BCE 7、ACE 8、BC 9、AB 10、BD 六、分析题
1、 ①动宾 ②偏正 ③联合 ④偏正 ⑤动宾 ⑥补充 ⑦主谓 ⑧联合 ⑨偏正 ⑩偏正
2、 ①音译 ②音意融合 ③音译加意译 ④音译加意译 ⑤音意融合 ⑥音译 ⑦半音译 半意译 ⑧音义融合 ⑨字母外来词 ⑩字母外来词 3、①A、本义、基本义B、转义 ②A、本义、基本义B、转义
③A、本义、基本义B、转义 ④A、本义B、基本义C、转义D、转义 ⑤A、本义、基本义B、转义C、转义 ⑥A、本义、基本义B、转义C、转义 ⑦A、本义、基本义B、转义C、转义 ⑧A、本义B、基本义C、转义D、转义
4、①动作行为的特点不同,即语义程度轻重不同。 ②语义范围大小不同。 ③支配对象不同。 ④感情色彩不同。 ⑤词的用法(句法功能)不同 。 ⑥语体色彩不同。 ⑦动作行为的特点不同,即语义程度轻重不同。 ⑧感情色彩不同。 ⑨语义范围大小不同。 ⑩语体色彩不同。 5、①A、B、C、三词同音 ②A、B、二词同音 ③A、B、一词多义 6、①成语 ②歇后语 ③谚语 ④歇后语 ⑤惯用语 ⑥惯用语 ⑦成语 ⑧歇后语 ⑨惯用语
七、改错题
1、⑪“拘泥”改为“拘谨”。词的用法(词的句法功能)不对。 ⑫“了解”改为“知道”。两个词的动作行为特点不同,词义程度太重。 ⑬“传染”改为“传播”。支配对象不妥。 ⑭“方针”改为“措施”。支配对象不妥。“后果”改为“结果”。感情色彩不对。 ⑮“陈设”改为“布置”。支配对象不妥。 ⑯“协商”改为“商量”。语体色彩不对。 ⑰“效尤”改为“效仿”或“模仿”。感情色彩不对。 ⑱“身腰”为生造词,应改为“腰身”、“身材”或“身段”。\"肥宽\"亦生造词,应改为“ 肥大”或“宽大”。
⑲“企望”为生造词,应改为“企图”或“渴望”。 ⑳“火霞”为生造词,应改为“红霞”或“火烧云”。“秋美”亦生造词,应将“秋美的景色”改为“美丽的秋色”。 ⑴“绿茂”、“徐慢”、“摆曳”均为生造词,应分别改为“茂盛”或“绿油油”、“徐徐”或“习习”、“摇摆”或“摇曳”。 ⑵“凉冰”、“舒美”、“稚事”、“浮显”均为生造词。应分别改为“冰凉”、“舒畅”或“甜美”、“趣事”或“恶作剧”、“浮现”。 ⑶“获悉”、“旋”、“即”为古语词,用在此处不当。应改为“知道”、“马上”、“就”。 ⑷“愧感”为生造词,应改为“惭愧”或“羞愧”等。 ⑸“着”为方言词,应改为“穿”。“大红”与“花衣”矛盾,且“花衣”亦生造词,可将“花衣”改为“衣服”。
⑹“司的克”为音译外来词,不流行,应改为“手杖”。 ⑺“忖思”为生造词,正确的形式为“思忖”,但为书面语词,用在此处不合适,应改为口语词“想”。
⑻“年幼”、“尚”、“省”为古语词,用在此处不合适,应改为“年纪小”、“还”、“懂”。 2、①“居高临下”是指“占据高处,冲着低处”,形容所处地势有利,用在此处不妥,可改为“高瞻远瞩”。
②“灯火辉煌”原义是“灯光、烛光通明,光辉灿烂”。现代常用来形容比较庄重豪华的环境的通明灯光。用在此处不妥,可去掉。
③“一蹶不振”的原义是“一迭倒就爬不起来”,常用的比喻义是“一受挫折就再也振作不起来”。用在此处不妥,应改为“精神不振”。
④“一唱一和”常用来比喻“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含有贬义。此处使用不妥,可改为“互相配合”。
⑤“过河拆桥”为贬义成语,常比喻“目的一达到,就把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此处使用不妥,可将句中“来了个过河拆桥”删去。 ⑥“情不自禁”是“激动的感情不能抑制”,着重在内心的活动,只用来形容整个人,不能形容人的某一部分。可改为“不由自主”。 ⑦“随波逐流”指“自己没有主见,随大流”。此处使用与句义不符,可将之改为“跟他们同流合污”。
⑧“兴致勃勃”表示“兴致非常高”,着重在“兴奋”。此处使用与句义不符,可改为“兴高采烈”。
⑨“苦口婆心”指“好心好意地再三劝说”,着重在“劝”,经常跟“劝告、劝说、劝导、劝诫、劝阻”等词搭配。此处使用不妥,可改为“语重心长”。 ⑩“不堪设想”指“情况恶劣,后果严重,不能想象”,语义程度重,含贬义。此处使用不妥,可改为“不可思议”。 八、简答题:(答案参见教材,此处略) 第五章 语 法 一、名词解释(答案略) 二、填空题
1、语法功能 2、句法 3、词和词的组合能力 4、虚词 5、“的、了、吗、呢、吧、啊” 6、状语 7、疑问代词 8、比况助词 9、结构关系 10、中心语 11、主谓短语 12、主谓 13偏正关系短语 14、语调 15、当事主语 16、非主谓句 17、主谓谓语句 18、连谓句 19、分句20、关联词语 21、疑问 22、选择问 23、形容词 副词 24、副词 名词 25、同位短语 26、学校管理部门同志
27、结果补语 程度补语 可能补语 状态补语 程度补语 数量补语 时间处所补语 28、动词 副词 29、施事或单用“被”30、条件 三、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C 5、B 6、B 7、C 8、D 9、D 10、A 11、C 12、C 13、B 14、C
15、A 16、D 17、B 18、D 19、A 20、A 21、D 22、C 23、C 24、D 25、C 26、C
27、A 28、A 29、D 30、B 31、A 32、C 33、A 34、B 35、C 36、D 37、B 38、B
39、B 40、B 41、C 四、多项选择题
1、ACD 2、ABC 3、ABC 4、AC 5、ABC 6、ACDE 7、AB 8、BC 9、ABCDE 10、 ABC
11、ABC 12、AD 13、ADE 14、AD 15、ABC 16、ABCD 17、ABCD 18、ABCD 19、ABC 20、ABC 21、ABCD 22、ABDE 23、ABC 24、ABE 25、ABE 26、DE 27、AD 28、CE
五、分析题: 1、(1)动态助词 (2)副词 (3)副词 (4)趋向动词 (5)动态助词 (6)动态助词 (7)语气词 (8)形容词 (9)时间名词 (10)程度副词 (11)方位词 (12)区别词 (13)动词 (14)副词 (15)副词 (16)形容词 (17)连词 (18)副词 (19)形容词 (20)名词 (21)动词 (22)量词 (23)形容词 (24)形容词 (25)形容词 (26)副词 (27)动词 (28)名词 (29)动词 (30)副词
2、 坐在床上 (中补短语 ) 来了三位 (动宾短语 ) 敢想敢说 (联合短语 ) 领导带头 (主谓短语 ) 放学之前 (方位短语 ) 派他完成 (兼语短语 ) 卖菜的 (“的”字短语 ) 拍着手笑 (连谓短语 ) 我们三个人(同位短语 ) 对这些人 (介词短语 ) 3、
(1)走 在 后 头 的 人 要 加 油 主 谓
定 中 状 中 中 补
(2)这 位 新 来 的 客 人 我 不 认 识 主 谓
定 中 主 谓 定 中 状中 状中
(3)世 界 珍 贵 稀 有 动 物 熊 猫 的 故 乡 中 国 同 位 定 中 同 位 定 中 定 中 联 合
(4) 浓 浓 的 长 长 的 眉 毛 和 一 双 不 大 不 小 的 眼 睛 联 合
定 中 定 中 联 合 定 中 联合 状中
(5)谁 是 最 可 爱 的 人 主 谓
动 宾 定 中 状 中
4、①热爱人民的总理 ②咬死农民的狗 动| 宾 动| 宾 定 )中 定 )中
热爱人民的总理 咬死农民的狗
定 ) 中 定 )中 动|宾 动|宾 ③学习雷锋的故事 学习雷锋的故事 | ) ) |
④对张三的批评 对张三的批评 介词短语 定 )中 ) 介短
⑤两个工厂的劳模 两个工厂的劳模 ) ) ) ) ⑥进口机电产品 进口机电产品 动 | 宾 定 )中 ) ) ⑦想起来了 想起来了 中<补 动| 宾 5、
(1)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2)他不但细心听取了我们的意见,|(递进)而且立刻通知组内同志前来商量,||(递进)态度甚至比我们还要积极。 (3)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4)主谓句,动词谓语句,连动句。
(5)要是谁干起活来马马虎虎,|(假设条件)不管他怎样能干,|||(并列)不管他对我多么好,||(假设条件)我也不买他的帐
(6)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7)主谓句,动词谓语句,“把”字句。 (8)主谓句,动词谓语句,“是”字句。
(9)虽然这世界罕有的铁路工程甚为艰巨,||(并列)虽然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都没有对付过这样复杂的自然情况,||(并列)虽然绝大部分工人是刚放下枪杆或者农具的外行,|||(因果)不懂得如何下手工作,|(转折)可是,历史既把建设的担子放在他人肩上,||(因果)他们就以无比的英雄气概,挑起这繁重的担子,|||(连贯)坚毅地向前走。 (10)主谓句,主谓谓语句。
(11)只要能让我工作,|(假设条件)不管到什么地方,|||(并列)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假设条件)我都去。
(12)太阳神口服液可调节机体平衡,|||(并列)帮助人体主动吸收食物中的养分,||(因果)而非单一进补,|(因果)适应范围广,||(递进)而且也无任何副作用。 (13)主谓句,动词谓语句,连动句。 (14)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15)有的人由于不懂逻辑,|(因果)因此对别人不合逻辑的言论,不但不能觉察它的荒谬,||(递进)反而随声附和,|||(并列)人去亦云。
(16)现在一些中、低焦油含量的香烟虽然减少了对肺部的损害,||(转折)但是并不等于此类香烟无毒,|(因果)因为只要香烟燃烧,||(并列)就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和其他有毒物质,|||(并列)就会对机体继续续造成损害。 (17)主谓句,动词谓语句,“是”字句。 (18)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19)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20)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解说)虽然小,||(转折)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并列)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21)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22)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23)我们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因果)只要大胆而谨慎地工作,|||(并列)只要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假设条件)就完全有把握把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提拔起来,|||(目的)保证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 (24)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25)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26)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27)他早想在路上拾得一注线,||(转折)但至今还没有见,|(并列)他想在自己的破屋时忽然寻到一注钱,|||(连贯)慌张地四顾,||(转折)但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 (28)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29)我两手空空,|既不愿让悲鸿知道,|||(目的)以免他焦急,||(并列)又不愿开口向人求助。
(30)主谓句,动词谓语句,“把”字句。 6、
(1)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2)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3)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4)主谓句,形容词谓语句。 (5)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6)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7)主谓句,动词谓语句,“把”字句。 (8)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存在句。 (9)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10)主谓句,动词谓语句,连动句。 (11)主谓句,动词谓语句,连动句。 (12)主谓句,动词谓语句,连动句。 (13)主谓句,动词谓语句,连动句。 (14)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15)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16)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17)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18)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省略句。 (19)主谓句,动词谓语句,“把”字句。 (20)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7、用划线法发析下列复句的层次和关系。
(1)车摇慢了,|||(并列)线轴快了,||(假设条件)线就会断头;|(并列)车摇快了,|||(并列)线轴慢了,||(假设条件)毛卷、棉条就会拧成绳,|||(并列)线就会打成结。 (2)经过的年月一多,||(因果)话更无从说起,|(因果)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转折)却又难以下笔。
(3)掌柜是一幅凶脸孔,||||(并列)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因果)教人活泼不得;||(因果)只有孔乙己到店,|||(假设条件)才可以笑几声,|(因要)所以至今还记得。
(4)城里有许许多多的事他不明白,||(递进)听朋友们在茶馆里议论更使他发糊涂,|(因果)因为一人一个说法,||(递进)而且都说得不到家。
(5)虽然是满月,|||(转折)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因果)所以不能朗照;|(转折)但我们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递进)——酣眠固不可少,|||(转折)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6)固然,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假设条件)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原因或普遍的根据,|(转折)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假设条件)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本质,|||(并列)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
(7)内容有分量,|||(假设条件)尽管文章短小,||||(转折)也是有分量的;||(并列)如果内容没有分量,|||(假设条件)不管写多长,||||(假设条件)也没有分量,|(因果)所以不能只看量,||(递进)要讲实质。 (8)“理直气壮”看来无可非议,|(转折)但若运用于人民内部,||(假设条件)“气壮”往往效果不佳,|||(解说)使对方难以接受,||||(递进)甚至发生纠纷。
(9)我们很多人没有很好的学习语言,|(因果)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就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并列)只有死板板几条筋,|||(解说)像瘪三一样,|||||(解说)瘦得难看,||||(解说)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10)只要他们不觉得厌烦,||(假设条件)我甚至愿意跟他们谈谈我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目的因果)以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 六、
(1)由于安装时没有仔细检查,开工后突然发生故障,造成了生产上的损失。(词性弄错) (2)这些从技校来的小伙子很快就掌握了操作的技术。(词性弄错,“熟练“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3)对人对事都不能主观、片面。(词性弄错,“偏见”是名词,不能作谓语)
(4)他的工作很出色。(词性弄错,“模范”是名词) (5)明天我们学校的篮球队要和明德中学比赛。(词性弄错,“比赛”不能带宾语)
(6)侵略军中途换乘小的平底船“麦都萨”号冒险闯入,最后却在卯河搁了浅。他们只得放弃了侵犯苏州的计划。(述宾不搭配)
(7)鸽子长途飞行的能力,是经过主人长期训练而获得的。 (主谓不搭配) (8)90年代,对于我国现代化事业来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年代。(述宾不搭配) (9)中国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种植桐树并使用桐油了。(述宾不搭配,连词使用不当) (10)他想到了自己刚才的那些话,心里也很后悔。(词性弄错,“刚刚”是副词) (11)他猜那个孩子准是小陈的弟弟。(“对”多余) (12)他的脸越发清瘦了。(“很”多余) (13)大家怀着十分敬佩的心情来到了他家。(“一颗”与“心情”搭配不当)
(14)他十分重视对新干部的教育,对新干部的缺点错误及时指出并帮助他们克服。(修饰语“对新干部的缺点错误”与中心语“进行帮助”不搭配) (15)出去春游,要注意防止发生事故。(否定词多余) (16)学校领导以爱国主义影片为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词使用不当,“利用”不是介词,换介词“以”)
(17)他认真地把书稿校读了一遍,又对某些章节作了些修改。(介词使用不当) (18)李四光1937年写成了名著《冰期之庐山》,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历史的研究开创了新的篇章。(介词使用不当,述宾搭配不当)
(19)我们对爬行类这个名词可能不太熟悉。(“对”的对象搞措)
(20)这次会议讨论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而出版高质量教材的问题。(宾语残缺)
(21)王进喜是中国工人的杰出代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结构杂糅)
(22)大家虽然有点累,但保护了集体财产,使它免遭损失,心里却还是很高兴的。(结构杂揉)
(23)经过抢救,大夫们终于把休克的病人抢救过来了。(结构杂揉) (24)我们早已和被服厂说好,加工他们的半成品。(“把”字句,不能是光杆动词) (25)我没有来得及看完这篇小说,所以很难发表意见。(副词“没有”不能放在“把”字结构的后边,不宜用“把”字结构) (26)这件事的过程写得十分细致。(“被”多余)
(27)她音色美丽,音域宽广,把在场的音乐家们都吸引住了。 (“被”应换为“把”) (28)不但中国人民认识了现代霸权主义的反动本质,而且第三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也都从自己的经验中看清了现代霸权主义的真实面目。(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29)技术革新以后,不但加快了生产速度,而且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关联词语残缺) (30)敌人恨他入骨,想迫害他而又不敢下手,因为他的名字不光是写在报纸上,写在书本上,而且是写在千千万万人的心上。 (关联词语用错) 七、简答题(答案参见教材,此处略)
第六章 修 辞 一、(答案略) 二、
1.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修辞活动;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2.联系、区别
3.选择和锤炼词语
4.意义、声音。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5.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形象色彩 6.叠韵、叠音 7.同义句式 8.散句
9.没有----不、不 -----不
10.简洁、活泼、自然 严谨、周密、文雅
11.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暗喻、本体、喻体、喻词 12.借喻
13.拟人、拟物、把人拟作物、把甲物拟作乙物 14.相关、本体、借体 15.扩大、缩小、超前、 16.形式上对称、内容上对立 17.相同、相等、相关 18.衬托
19.谐音、语义
20.无疑而问、自问自答
21.无疑而问、明知故问、肯定、否定 22.直线、圆周 23.回环、顶真 三、
1.C 2.A 3.D 4.D 5.B 6.A 7.B 8.A 9.A 10.D 11.D 12.A 13.B 14.C 15.C 四、 (一)
1.回环、对偶 2.反复、引用、类仿、反复 3.比喻、顶真 4.反复、拈连 5反复、对比、反问、排比。6.设问、7.夸张8.反语9.对偶、排比、比拟 10.对比、排比、层递、对比12.反复、比喻、排比、13. 明喻 14.设问、暗喻 15.拟物 16.借代 (二)
1.喻体不符合事物的特征
2.拟体同人物心情、环境不协调 3.拟体不符合事物特征 4.夸而无节 五、(答案参见教材,此处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