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巍 。 嚣 露 绎洙与 简论粮食安全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周亚莉 摘要:古往今来,民以食为天,仓廪实则天下安。粮食生产和储备关系国计民生,粮食安全就是国家安全, 为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持:在国家农业政策的扶持下,科学决策,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以科技为依托, 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规划 加快农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i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因势利导,确 保恭民增产增收o|。 , 关键词:粮食安全科学发展民生粮食增产历史观 引言 并未提高,却未能全面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 古往今来,人民丰衣足食,一直是多少仁人志士的理想。粮食 观。 安全关系国家安全,大到“广积粮,缓称王”、“兵马未动,粮草先 2.2粮食储备及食品安全 行”,粮食是战略资源关系江山社稷,小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粮 合理的粮食储备是稳定粮食供求,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食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今天谈论粮食安全似乎是“杞人忧天”, 但是,我国现行粮食储备的吞吐调节仍属计划调节.不是通过市场 但从近几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下滑的趋势来看,我国粮食安全已经 调节实现的.严重脱离市场运行的储备粮对粮食市场供求调节作 出现隐忧.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 用大为弱化和滞后:中央和地方利益摩擦削弱了储备政策效应,削 , 一、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弱了中央储备宏观调控作用:粮食储备的硬件设施不健全,制约 新的粮食安全强调了贸易的重要性,加入WTO以后,国内粮 了储备功能的发挥。这些都给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近几年年 食市场逐步扩大对外开放,随着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粮食进口关 均消费增长量是粮食产量增长量的2.5倍,2006年末期库存已低 税的逐步降低.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关税减 于粮食安全线,粮食安全形式严峻。 让对粮食生产会产生一定冲击。我国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 三、统筹兼顾确保粮食安全 品的国内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价格,若进口农产品的配额增加,将 为响应中央关于“三农”的有关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 造成以种植业生产为主的农民收入下降,影响其发展粮食生产的 发展观,统筹兼顾,确保粮食安全,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保障最低 积极性。其次,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同时将减少粮食 粮食生产安全;二是加快农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主产区粮食 主产区的农民收入,使大量农民外出务工,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生产水平:三是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 最后.我国自主实现粮食安全的难度加大,将引发国内粮食市场波 3.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动的不利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水平和生产水平构成了 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对于我国经 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粮源情况,依靠大 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量进口是不现实的。尽管我国粮食自给率应保持在95%,年产量 ,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递增不低于l%,但我国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地域差别较大,人 在中国,确保粮食的供给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无粮则乱” 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储备粮安全系数以20%一25%为宜。 这句话简洁而明了地表达了这种思想。 国家要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一方面要遵循市场 2.1政策导向 经济规律.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 中国的粮食政策是在理解了中国人心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 作用,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同时要进一步加强 患寡而患不安1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反映到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 政府对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通过有效的储备粮调节 思想上,自给自足自然就成了基本方针。 机制,调控“卖粮难”和粮源紧缺的矛盾;通过完善粮食保护价政 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呈逐年增加趋势,国内粮食产粮 策以及粮食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相结合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 呈下滑趋势,尽管2006年1月减免农业税,对农业进行补贴,造成 性:通过加强宏观管理,维护粮食市场秩序,避免不正常的竞争。不 粮食主产区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减少,另外,由土地分配引发的纠纷 断增加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 也是农村矛盾的焦点,不利于土地的集体化、规模化经营,另外,近 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的政策。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几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 进一步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适当拉开品 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信贷也在向非农产业倾斜,对农业投资明显 质差价,促进优质粮食生产.合理引导土地流转,提高粮食生产的 不足。严重影响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加之近几 年粮价涨幅不能与其他生活资料相平衡,农民负担减轻同时收入 (下转第195页) 411啊 ; 经济与法 。 ☆ {I} 一轮腾飞指明方向。闵此,打造廊坊“叶1国休闲养生城”的规划更加 化休闲养生元素建设,精心策划旅游项目,引进有实力、懂旅游的 业主投资旅游项目。要同绕休闲养生旅游定位,完善旅游六要素的 配套,延伸休闲养生旅游产业链。 再次,凝聚休闲养生旅游发展合力。休闲养生旅游产业要实行 跨越式发展,必须形成上下关注旅游、支持旅游,共同推动旅游产 业新发展。加强部门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市场对旅游资源配置的 基础性作用,促进义化、林业、农业、交通、水务、宗教等部门资源整 合情合理,符合廊坊经济发展的需要。 1.注重打造廊坊“中国休闲养生城”的旅游产品体系 1.1重点发展乡村休闲养生产品。按照一个旅游特色村就是一 个景区的理念,加快旅游特色村建没,根据资源特色和差异性原 则,要充分利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绿色生态健康的环境形象,大 力开发中医、巾药养乍产品。做好“以药促旅,药旅结合”文章,寻求 与养生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发展经络理疗养生、生机饮食排毒养,合,发挥部门在“休闲养生”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挖掘乡镇的区 生、营养免疫养生、身心养生四大技术体系,通过非药物经典养生 域特色,鼓励乡镇举办节会,吸引游客的眼球。 法对高血压、高m脂等生活方式疾病进行干预,吸引都市人群和亚 健康人群,建设候鸟式养生度假基地。 1.2提升发展文化休闲养生产品。文化休闲养生的重点是“养 最后,增强休闲养生旅游发展活力。大胆创新投资体制,按照 “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重点吸引更多社会上的资金来投资旅游。 要创新宣传营销模式,健全宣传营销体系。旅游部门要成立网络营 心”和“养身”。要深人挖掘茶文化、儒文化、龙文化等等旅游项目。 加快传统文化产业园项目开发,发挥儒学治世、佛学修心、道教修 身的传统文化涤尘除垢的养生功能。招商、建设民俗博物馆,策划、 销科,建立网络营销平台,加大网络营销力度。继续鼓励机关干部、 社会人员参加导游资格考试,重点解决本地导游欠缺的“瓶颈”。探 索与大专院校合作办学的模式,加强对部门、乡镇领导的培训,提 包装民俗文化展演节目。 1.3引导发展运动健身养生产品。充分运用多种运动养生方 高领导抓旅游的能力和水平。要通过借智、借力.策划一些在国内 有一定影响力的休闲养生活动。 式,开发不同的运动养生系列产品。依托资源,开展以野外素质拓 展为主要方向的运动。策划举办运动型旅游赛事活动,推进运动养 生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廊坊市政府工作报告》 【2]《廊坊精神解读》 2.努力创建廊坊“中国休闲养生城”的实施路径 首先,完善休闲养生旅游规划。做好度假区、农家游,提升旅游 发展水平。以打造“中同休闲养生城”为内核,重新组织“休闲养生” 旅游线路图,构建有特色的“休闲养生”度假旅游新格局。 『3]《廊坊社会科学》 『41《应用经济学》 【51《廊坊发展战略和五年规划》 『61《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史》 其次,提升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强化“休闲养生”城市形象,强 (上接第193页) (责任编辑:郭伟) 规模效益。要对粮食主产区采取特殊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3_2深化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 食安全对于现代农业来说仍是重中之重.对于新农村建设也是当 务之急,对于农民仍是翘首企盼。我们应该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 识,立足国内自给为主,加快农业产业调整,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 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农业资源,加强 农村耕地综合整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可持 推进农村政策的改革,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融于粮食安全保 障体系。农民作为粮食生产巾最具能动性的资源,不能挫伤其种粮 的积极性。在粮食比较利益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农村的社会体制 改革来增加农民收入,激励农民,如增加对农民的教育投资,提高 续发展;健全完善粮食应急预警体系,科学规划,稳定粮价,保障食 品供应及完善食品检测安全体系,做到有粮可用、有粮可调、有粮 可供、确保粮食及食品安全。 农村的人力资本含量,拓展农民的自由选择空间:进一步控制农 村人口的增长.缓和土地的承载压力;发展中小企业缓和农村就业 压力:深化农村财税、人事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此外, 还应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让农民这样的生产资源能够 真正地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提升我国粮食的潜在供给能力。 3.3坚持保护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致性 在当前科技水平条件下,粮食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较 大。粮食又是基础性的公共商品,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比较低,因 此,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各级政府应把发展粮食生产当作发展 基础性公共产品对待,采取多种惠农政策,不断地增加农民收入, 特别是增加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种粮 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保障粮食安全。 总之,改革开放 十年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正朝多元化发 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粮 参考文献: 『11雷玉桃,王雅鹏.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协 调问题IJ】经济纵横,2001(6):71—73 [2]鲁靖,许成安.构建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J].农业经济 问题.2004(8):21—23 (责任编辑:刘旭华) Il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