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影响当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来源:爱够旅游网


影响当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民以食为天”,“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然而,近年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与人均占有量均呈下降趋势。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降到15亿亩以下,是建国以来最低的;粮食总产量下降至4306亿公斤,是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粮食人均占有产量340公斤左右,也是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21世纪上半期,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均粮食需求的增大,我国粮食的需求也将继续提高。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我国人均粮食需求也将由2002年的380公斤增加到460公斤,也就是说,到2030年,我国粮食年产量必须比现在增加2.79亿吨,才能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但是目前仍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未雨绸缨,及早着手研究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应对措施。

制约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主要因素

1、耕地人均量不足,总量逐步减少,制约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查,截止2001年底,我国共有耕地1.3亿hm2,人均耕地为0.1hm2,仅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3%,不到美国的1/6,加拿大的1/15。全国现有后备耕地资源0.133亿hm2,若按60%的开垦率计算,可开垦耕地0.81亿hm2,因此,现有耕地加上可开垦耕地总面积也只有1.381亿hm2。而且,我国的耕地资源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还在日益减少,1986年一2001年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年均达3.3万公顷,年均减少4.27%。至目前,全国各类开发区建设占地折合5400万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2.7%。

2、种粮效益低,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的粮食和价格增长速度远低于成本上涨速度。1998—2001年,我国粮食价格上升了173%,而生产成本上升了274%,造成我国的粮食价格高于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更愿意选择种植收益高的经济作物,不愿意种粮食。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负担重,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近年来,我国农村将近1亿劳动力外出务工,相当于两个中等大省的全部人口。据调查,农民外出打工,女工一年可挣6000一8000元钱,男工一年可挣8000一10000元钱,与在家种地收入相比,一年的粮食收入还不及外出打工半个月的收入。由于劳动力资源减少,为减轻农业税任务,一些农户纷纷要求退回承包的责任田。

3、我国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灾害加重。由于一些地方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滥垦、滥伐、滥牧,使我国天然林面积由50年代的10800万hm2减少到目前的8727万hm2;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km2;土地沙化的速度已由50—70年代的1560km2/年扩大到目前的2460km2/年,受荒漠化影响的农田有1500万hm2。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给我国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近几十年来我国每年都遭受程度不同的自然灾害,平均每年洪涝受灾面积1987万hm2,成灾面积1187万hm2。据统计,我国因水土流失、盐溃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土壤污染及

酸化造成的土壤质量下降的总面积约在0.46亿hm,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华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别比80年代增加了74.8%和45.9%。

4、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投入不足。我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弱化,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农民种粮技术水平低,还未走出“春种秋收,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粮食产量难以持续提高。近年国家对农业财政预算总额比例偏小,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由80年代13.07%下降到“九五”期间的8.2%;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投资明显不足,严重影响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5、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通过扩大灌溉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我国是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年占有径流量2474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4,而且分配极其不均。而我国的自然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必须依赖于灌溉。目前,全国80%的粮食,90%的棉花、95%的蔬菜产量产自约占全国耕地一半的灌区上。由于过量开发利用水源,储备水源越来越少,尤其是海河流域并灌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缺水干旱问题对农业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此外,由于污染问题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河流已不适用于灌溉,尤其是黄淮海粮食主产区,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威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再者,随着生态建设和城镇生活用水数量的增加,农业用水将被大量挤用。因此,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所面临的水资源约束越来越大。

我国粮食安全应采取的对策

根据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种粮效益低下的现状,为确保我国粮食供应安全,应采取以下对策:

1、坚持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管理。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只有保持耕地面积总量的动态平衡,保持足够数量的耕地,才有可能稳定粮食产量,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定16.5亿亩基本农田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二是土地开发项目做到少占或不占耕地。各个地区对建设占用耕地,需实现“占一补一”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三是要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清理各类开发区,坚决纠正违规擅自设立开发区和盲目扩大开发区规模,遏制违反规划设立园区。

2、建立粮食生产激励机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产业持续升温。目前,我国粮价全面上涨,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明显回升。各级地方政府要因势利导,在尊重粮农意愿的基础上,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引导农民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对种粮农民实行减免农业税,给种粮农民发放粮食补贴,全力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改革完善农地制度,探索建立一种既不违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能实现集约化经营的新机制,尽快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保障农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粮食生产健康发展一要切实保护农村水利环境,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农田损害粮食种植。二要大力研究开发推广无公害农药,降低粮食农药残留量,提高粮食品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保障人民食用安全。三要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执法管理工作,环保、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对农民反映强烈、造成污染严重的“三废”排放企业坚决给予打击和取缔。保护植被,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全力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

4、通过科技挖潜,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确保粮食增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我国农业生产要素中至少有三种潜力可以挖掘:首先是生物潜力,即通过新品种的培育、筛选,推广一批重点技术,提高现有生产水平。重点筛选推广近年来新育成的优质高产水稻(如超级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作物新品种,以及配套集成优质高产栽培等新技术。其次是土地质量潜力,即通过改良土地,改造我国目前占耕地面积2/3的中低产田,提高粮食产量。再次可通过提高粮食复种指数,采用温室、大棚、地膜等设施和技术,提高粮食的产出效率。

5、发展集约节水农业技术,缓解水危机。发展节水农业是2l世纪我国从根本上摆脱水危机,确保食物安全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水资源的利用度和利用效率很低,全国灌区的水分利用系数仅0.3—0.4,每方水生产效率0.8—1.0公斤,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这说明在我国实施农业节水,水分生产效率提高的潜力还很大。我国综合利用节水灌溉措施、节水农艺措施和节水管理措施,将灌水利用系数提高0.1—0.2以上、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7公斤是能够实现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