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我国的宗教文化旅游

来源:爱够旅游网
浅谈我国的宗教文化旅游

摘要: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在各个领域影响着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宗教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同时,对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深远。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对宗教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宗教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关键词:宗教文化 旅游业 开发

宗教是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有大量的宗教信徒。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因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相结合而产生的宗教文学、宗教美术、宗教音乐、宗教建筑艺术等,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史的财富。目前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还有一系列的教派。它们之间有矛盾也有共通的一面,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天文地理等领域。而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方面,宗教建筑、宗教艺术和宗教活动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审美欲望与猎奇心理上有着特殊的功用。另一方面,宗教作为一种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旅游审美特点。

宗教文化旅游,主要指以宗教活动或宗教景点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者的参与,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共同的圣地)、意大利的罗马、梵蒂冈(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世界旅游业相当发达的地方。

在古代中国,宗教文化旅游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旅游形式。但自“文化大革命”之后,由于宗教这一词语一直带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所以宗教文化旅游一直是我国旅游业不愿正视的问题,并且直到现在也没有提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宗教文化旅游发展理念和规划。随着我国“十五”旅游规划的完成,我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旅游大国。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把旅游业培育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奠定基础。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都要求我们必须面对宗教文化旅游存在的客观现实,深入研究宗教旅游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为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及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我国宗教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

当人们到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文物丰富的人文景观去观光游览时,经常会会听到悠扬悦耳的钟声和诵经声,看到绿树掩映中的古刹名寺,身披袈裟、双手合十、闭目凝神、口中念念有词的僧众,还有那神态各异的罗汉塑像。

从导游小姐那里,你会听到关于释迦牟尼看破红尘,放弃王位,出家布道,普渡众生的动人故事;太上老君如何用八卦炉炼丹,张天师如何得道成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许多神话传说。人们看到的、听到的所有这些宗教设施、宗教活动,以及与宗教有关的建筑、绘画、雕塑、经典、教义、神话传说等事物和现象,就是现在的宗教文化现象。

随着市场需求,我国宗教文化旅游活动也产生了多样化的趋势。根据旅游活动的目的,形成以下五种宗教文化旅游的形式:

1、宗教圣地文化古迹观光游。我国的宗教圣地大多都在自然风光秀美的地方,由于历史久远,历代建筑风格各异,气势非凡,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人。这种宗教文化旅游的游客囊括了信徒与非信徒,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宗教文化旅游形式之一。

2、宗教圣地朝觐游。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朝觐者大多是国外虔诚的信徒。随着我们党的宗教政策不断落实,国内宗教徒的合法宗教活动受到法律保护。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信众家庭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业余休闲时间不断增多,因此,朝觐旅游也发展很快。

3、宗教文化体验游。这是针对特殊目的的学习者而举办的旅游活动。近年来,一些宗教团体和机构为了扩大其宗教影响,吸引更多的信众,或为了加强对特定信众群体的培养,结合度假、观光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旅游方式,组织短期宗教体验学习班和夏令营。

4、宗教圣地修心养性度假游。宗教通常都有慰藉心灵、平复情绪的作用。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家庭及感情的各种矛盾使许多人身心十分疲倦。故此,一部分旅游者选择到宗教圣地进行度假。如在佛教圣地坐禅听钟、吃斋念佛,在道教圣地沐浴神光、修丹练气,既恢复了体力,又恢复了心力。

5、宗教节日民俗娱乐游。这种旅游近几年发展很快,并且规模越来越大,许多地方借用宗教节日,举行大规模的民俗表演和娱乐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如春节期间各地举行的“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主题的大型法会,民俗文艺演出和商贸洽谈等,都属于这种宗教文化旅游形式。 二.开展宗教文化旅游的意义

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通过宗教文化旅游,让众多的中外游客接触、了解、保护宗教文化遗产与合法有序的宗教活动,消除他们的一些偏见和误解。同时,积极开展宗教文化旅游也可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加强联系的机会,使外国友人加深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真实状况和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从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和平发展环境。

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宗教资源的保护。我国一些地区通过积极开展宗教文化旅游也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开发宗教文化旅游不仅能提高整个地区的旅游经济效益,还能给宗教部门本身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宗教活动场所可以通过添油款、捐款、佛事法事收入、赠品、门票收入等途径改善经营状况。

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宗教本身就有积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众生平等、帮助他人、劝恶扬善、重智尚真的思想,对我们现在倡导民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反对个人极端主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有重要的意义。宗教学中还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集文学、艺术、语言、民俗、哲学、史学等之大成。宗教充满着智慧和哲学以及蕴含着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宗教

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有利于引导民众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关注,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

三.目前我国宗教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宗教文化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宗教文化旅游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宗教文化旅游研究开发的滞后。我国对宗教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宗教文化旅游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更是一个新的领域。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尚未有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完整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规划,更缺少相应的管理政策。从而导致各地在利益的驱动下,以建设开发旅游文化园区和度假区为幌子,大兴土木,掀起了修寺庙建佛像的热潮。

2、宗教圣地城镇化日趋严重。我国著名的宗教圣地都在山水秀丽、风光优美之处,有的堪称人间仙境。但伴随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宗教圣地的城镇化现象日益严重,人口不断增加,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商业化气息浓厚,使人间仙境成了人间闹市,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和污染,宗教氛围日益世俗化。

3、封建迷信活动泛滥。在宗教文化旅游中,由于有些地方对宗教文化中积极因素挖掘整理不够,再加上一些宗教人士和部分导游人员宗教理论知识较差,向游客讲述不出宗教之中蕴含的真善美及人类的大智慧,而只能宣传封建迷信的东西,导致宗教文化旅游成了向人们传播封建迷信的一种渠道。

4、宗教文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不健全。在宗教文化旅游景区中,古建筑归文物部门管理、神职人员归宗教部门管理、旅游归旅游部门管理、树木归森林部门管理、地方政府也要管理,这样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造成了管理上的扯皮与混乱。

四.对于开展宗教文化旅游的建议

根据宗教旅游的特点和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宗教旅游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

澄清模糊观念,端正对宗教文化的认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人类历史中长期而且普遍存在着,其影响十分广泛、深刻。在古代,上自意识形态,下至社会生活,几乎都有宗教的浸润。有神论的宗教思想不是我国当今社会的主

流意识形态,但它对其信徒有道德教化、止恶从善、心理抚慰的积极作用,对社会道德规范和生活习俗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宗教文化虽不是主流文化,但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宗教旅游产品内容,加强对外宣传。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多样化的旅游项目而不满足既有的浅层次开发。另外,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外宣传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渠道以扩大影响力,只有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宗教文化旅游才能有大的发展、大的作为。

加强宗教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宗教文化旅游作为特殊的文化旅游产品,对于旅游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宗教旅游从业人员应有一定的宗教知识基础和历史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向游客更好地宣传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从而激发游客的兴趣。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可以有计划地在中专、高职和高校的旅游专业中,增设关于宗教文化旅游的专业课程,加强对旅游管理服务人才宗教文化知识的培训。

建立健全宗教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宗教旅游管理模式。为改善目前管理混乱局面,应打破民族宗教部门、文物部门、旅游部门条块分割、资源管理分散、各自为战的传统模式。旅游风景区管理部门、宗教部门以及园林管理、文物保护等部门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责任,通力协作,不能只考虑单方面利益,而要考虑全局利益。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2] 龚学曾,《社会主义与宗教》 [3] 吕大吉,《宗教学纲要》 [4] 沈祖祥,《旅游宗教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