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通信网 教案

通信网 教案

来源:爱够旅游网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一章 电信网的类型 节 1.1 业务网 教学主要内容 1. 电信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业务网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其分类; 3. 业务网:电话网、移动电话网、IP电话网、数据通信网、智能网和ISDN。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了解本课程的目标、教学目的、课程重要性、章节设置、基本内容、参考书目及其教学要求等内容。 使同学们理解电信网的基本概念,掌握电信网的组成。 使同学们认知业务网中不同类型的网络功能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信网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难点:IP电话网的呼叫流程。 教学方法与教具 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同学们见得到的通信实例,采用讲授、对比分析、提问讨论的方法进行授课。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本讲为第一讲,课前无复习。 课前进行内容为:点名、自我介绍;简介本门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目的、课程重要性、章节设置、基本内容、参考书目及其教学要求等内容以及对同学们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和考核方式等。 1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a.开场白(课程介绍及自我介绍等); b.电信网的基本概念; c.电信网的组成和分类; d.业务网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e.业务网中各种类型网络的作用及其特点。 (2)时间分配 a.开场白(课程介绍及自我介绍等); (25分钟) b.电信网的基本概念; (25分钟) c.电信网的组成和分类; (25分钟) d.业务网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10分钟) e.业务网中各种类型网络的作用及其特点。 (15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4)课程小结 本节课是《通信网基础》课程的第一节课,本节课对于培养同学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克服学习畏难情绪十分关键。因此,课程的开始就以课程对同学技术专业的重要性切入,结合生活中与同学密切相关的事物,通过大量举例来达到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节课没有涉及复杂的公式推导,属于介绍性内容,这样更便于同学们培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5)作业布置: (无) 教案小结: 本节课为第一节课,内容安排不多,加入开场白后时间刚好合适,经同学们反应,能够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

2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一章 电信网的类型 节 1.2 传送网 1.3 支撑网 教学主要内容 1. 传送网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其组成; 2. 支撑网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其组成。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掌握传送网的基本概念、传输技术体制、SDH传送网的分层结构;掌握支撑网的作用、组成、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其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传送网和支撑网的作用及其组成。 难点:信令的连接方式。 教学方法与教具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采用讲授、公式推导、对比分析、提问讨论的方法进行授课。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a.电信网的基本概念; b.电信网的组成和分类; c.业务网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d.业务网中各种类型网络的作用及其特点。 3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a.电信网的基本概念; b.电信网的组成和分类; c.业务网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d.业务网中各种类型网络的作用及其特点。 (2)时间分配 课前复习 (10分钟) a.电信网的基本概念; (20分钟) b.电信网的组成和分类; (20分钟) c.业务网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0分钟) d.业务网中各种类型网络的作用及其特点。 (20分钟) 总结 (1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实例,推导计算为主。 (4)课程小结 本节课涉及基本概念较多,课程中出现了较多的新名词,同学们会感觉比较生疏,因此,本节课引入较多的实例讲解便于同学们理解。 (5)作业布置: 简述电信网的各种类型网络的功能及其特点。 教案小结: 本节课的课程内容为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学习好本节课对于后续课程内容的理解极为重要。因此,为使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这节课只安排了两个小结的内容。

4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二章 电信网的体系结构 节 2.1网络协议及其功能 2.2 OSI参考模型 2.3 TCP/IP协议模型 教学主要内容 1. 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OSI参考模型; 3. ATM协议模型; 4. TCP/IP协议模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熟悉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和网络协议的功能。掌握OSI协议的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功能及其应用;了解ATM协议模型;掌握TCP/IP协议的体系结构,TCP/IP协议模型的层次、功能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TCP/IP协议模型,IP宽带网的体系结构。 难点:ATM协议模型。 教学方法与教具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以讲授为主,举例、类比结合讨论,提问的授课方式。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a. 电信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b. 业务网 c. 传送网 d. 支撑网 5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1. 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OSI参考模型; 3. ATM协议模型; 4. TCP/IP协议模型。 (2)时间分配 课前复习 ( 7分钟) 1. 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3分钟) 2. OSI参考模型; (20分钟) 3. ATM协议模型; (20分钟) 4. TCP/IP协议模型。 (20分钟) 课程总结 (1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4)课程小结 OSI参考模型是ATM和TCP/IP协议模型的基础,学习好OSI模型对于学习ATM和TCP/IP协议模型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本门课程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 (5)作业布置: 1、简述OSI参考模型的各层次及其功能。 2、试述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对应关系。 教案小结: 本节课将三个模型安排在一节课中是为了更好地对比和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解,本节课内容安排合适,教学安排饱满。 任课教师:

6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二章 电信网的体系结构 第三章 电话网 节 2.4 IP宽带网的体系结构 3.1 网络结构 3.2 电话网的节点设备和信令系统 教学主要内容 1. IP宽带网的体系结构; 2. 电话网的网络结构; 3. 电话网的节点设备; 4. 电话网的信令系统。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理解掌握IP宽带网体系结构,IP网络的基本参考模型及其IP网和电信网融合的体系结构。 熟悉电话网的网络结构:层次结构;拓扑结构;等级结构。掌握电话网的节点设备和信令系统:交换机的功能和组成;信令系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IP宽带网体系结构。 难点:交换机和电话网的信令系统。 教学方法与教具 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主要采用公式推导,提问讨论的授课方法。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1. 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OSI参考模型; 3. ATM协议模型; 4. TCP/IP协议模型。 7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课前复习 a) IP宽带网的体系结构; b) 电话网的网络结构; c) 电话网的节点设备; d) 电话网的信令系统。 课后总结 (2)时间分配 课前复习 (8分钟) 1. IP宽带网的体系结构; (12分钟) 2. 电话网的网络结构; (30分钟) 3. 电话网的节点设备; (20分钟) 4. 电话网的信令系统。 (25分钟) 课后总结 (5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4)课程小结 本节课所涉及内容均属于基本概念,为使同学更好地掌握本文采用多次重复并归纳、总结。 (5)作业布置: 1、简述电话网的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特点 2、电话网的节点设备有哪些,该设备的作用是什么? 教案小结: 本节内容与第一章内容联系紧密。因此,加入了前续课程的复习内容。课程时间分配合理,内容安排恰当。 任课教师:

8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三章 电话网 节 3.4 传输规划 3.3 路由选择 教学主要内容 1) 路由选择:路由分类;固定等级制的选路;动态路由选择。 2) 传输规划:传输链路的概念和类型; 3) 传输损耗及其规划; 4) 误码损伤及其规划。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熟悉路由选择的目的和路由的分类,掌握固定等级制的选路方式和动态路由选择方式以及实时动态路由选择方式。 了解传输损耗、误码损伤及其规划。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路由选择。 难点:误码损失及其规划。 教学方法与教具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采用举例说明、结合实例讲解的授课方式。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a) 电话网的网络结构; b) 电话网的节点设备; c) 电话网的信令系统。。 9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1. 路由选择:路由分类;固定等级制的选路;动态路由选择。 2. 传输规划:传输链路的概念和类型; 3. 传输损耗及其规划; 4. 误码损伤及其规划。 (2)时间分配 课前复习 (5分钟) 1. 路由选择:路由分类;固定等级制的选路;动态路由选择。 (35分钟) 2. 传输规划:传输链路的概念和类型; (10分钟) 3. 传输损耗及其规划; (20分钟) 4. 误码损伤及其规划; (3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4)课程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逻辑性较强,每部份均安排了较多的时间讲解(其中包括同学自己归纳讲解),力求让同学们学懂,学透。 (5)作业布置: 路由选择的概念分类及各类型路由选择的特点。 教案小结: 本节课涉及到很多需要进行逻辑构想的知识,我采用同学讲解我举例、对比、点评的方法以加深同学们对课程的理解。 任课教师:

10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四章 分组交换网 节 4.1 分组交换原理 4.2 统计时分复用技术 教学主要内容 a. 分组交换原理:数据交换方式;数据报和虚电路; b. 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c. 统计时分复用技术:统计TDM和同步TDM的基本原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掌握数据交换的方式,数据报和虚电路的工作方式;掌握统计时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及难点: 统计时分复用。 教学方法与教具 本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课程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讲述问题更加清楚明了。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1) 路由选择:路由分类;固定等级制的选路;动态路由选择。 2) 传输规划:传输链路的概念和类型; 3) 传输损耗及其规划; 4) 误码损伤及其规划。 11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a. 分组交换原理:数据交换方式;数据报和虚电路。 b. 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c. 统计时分复用技术:统计TDM和同步TDM的基本原理。 (2)时间分配 课前复习 ( 8分钟) a. 分组交换原理:数据交换方式;数据报和虚电路。 (22分钟) b. 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20分钟) c. 统计时分复用技术:统计TDM和同步TDM的基本原理。 (20分钟) 课后小结 (1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在教学中采用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问题阐述清晰,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4)课程小结 本节课讲述了交换的三种方式,三种方式各有特点和应用,需要在讲解课程中对比分析。统计时分复用是在传统的时分复用方式中加入统计的功能,提高了信道利用率。 (5)作业布置: 1、简述分组交换的原理。 2、比较三种不同交换方式的特点。 教案小结: 本节课内容安排丰富,时间安排恰当。由于内容丰富,所以计划在下节课中增加复习时间。

12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四章 分组交换网 节 4.3 物理层协议 4.4 数据链路控制 4.5 X.25协议 教学主要内容 物理层协议。 数据链路层协议:DTE,DCE;滑动窗口协议,差错控制协议的基本原理。 X.25建议:其分组的类型和格式,虚电路服务,信息流控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了解物理层协议;和X.25协议。掌握数据链路层协议:DTE,DCE;滑动窗口协议,差错控制协议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及难点: X.25协议。 教学方法与教具 本节课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课堂中积极启发同学思考并展开讨论。运用投影仪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同学们对知识获得更清晰的理解。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a. 分组交换原理:数据交换方式;数据报和虚电路。 b. 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c. 统计时分复用技术:统计TDM和同步TDM的基本原理。 13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a. 物理层协议; b. 数据链路层协议:DTE,DCE; c. 滑动窗口协议,差错控制协议的基本原理; d. X.25建议:其分组的类型和格式,虚电路服务,信息流控制。 (2)时间分配 课前复习; (15分钟) a. 物理层协议; (15分钟) b. 数据链路层协议:DTE,DCE; (20分钟) c. 滑动窗口协议,差错控制协议的基本原理; (25分钟) d. X.25建议:其分组的类型和格式,虚电路服务,信息流控制。 (25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在教学中采用投影仪放映PPT幻灯片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图文并茂地进行演示和讲解。 (4)课程小结 本节课对物理层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DTE,DCE;滑动窗口协议,差错控制协议的基本原理;X.25建议:其分组的类型和格式,虚电路服务,信息流控制等知识做了详细的讲解。 (5)作业布置: 1、简述分组交换的原理 2、比较三种不同交换方式的特点 教案小结: 本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后续内容,所以对上节课的复习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课程进入到新内容前,安排了适当的复习时间,为本课内容的讲授做好铺垫。

14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四章 分组交换网 节 4.6 路由选择 4.7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4.8 我国的分组交换网 教学主要内容 1. 路由选择:路由选择方法,最短路径算法。 2.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我国的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的结构和组成,DPN-100型分组交换机介绍。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了解路由选择:路由选择方法,最短路径算法;掌握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知我国的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的结构和组成,DPN-100型分组交换机介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及难点:动态路由选择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与教具 本课程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a. 物理层协议; b. 数据链路层协议:DTE,DCE; c. 滑动窗口协议,差错控制协议的基本原理; d. X.25建议:其分组的类型和格式,虚电路服务,信息流控制。 15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a. 路由选择:路由选择方法,最短路径算法。 b.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c. 我国的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的结构和组成。 d. DPN-100型分组交换机介绍。 (2)时间分配 课前复习 ( 8分钟) a. 路由选择:路由选择方法,最短路径算法。 (12分钟) b.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0分钟) c. 我国的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的结构和组成。 (20分钟) d. DPN-100型分组交换机介绍。 (20分钟) 总结答疑 (1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制做多媒体课件,放映录像短片。 (4)课程小结 本节课在对比前面线性调制的基础上讲解了非线性调制的基本原理。在讲解非线性调制时,主要讲解角度波的一般表达式,FM的基本原理和FM信号的解调及抗噪声性能。 (5)作业布置: 1、滑动窗口工作原理 2、路由选择方法有哪些? 教案小结: 为使问题阐述清晰,本节课在对路由选择原理进行了细致的讲述后,播放了一段影像资料。通过将理论原理与实验结果对比后,使同学们对这部分原理有了感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6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五章 数字数据网和中继网 节 5.1 数字数据网(DDN)概述 5.2 数字交叉连接 教学主要内容 1. 数字数据网概述:DDN的基本概念,提供的业务及其基本结构; 2. 数字交叉连接:数字交叉连接的基本工作原理;数字交叉连接设备的组成。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数字数据网概述:DDN的基本概念,提供的业务及其基本结构;掌握数字交叉连接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数字交叉连接设备的组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及难点:数字交叉连接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与教具 利用多媒体演示交叉连接小程序给同学们形象地认知本结课程相关原理。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a. 路由选择:路由选择方法,最短路径算法。 b.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c. 我国的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的结构和组成。 d. DPN-100型分组交换机介绍。 17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a) 数字数据网(DDN)的基本概念; b) 数字数据网(DDN)提供的业务; c) 数据数据网(DDN)的基本结构; d) 数字交叉连接的基本工作原理; e) 数字交叉连接设备的组成。 (2)时间分配 课前复习 ( 5分钟) a) 数字数据网(DDN)的基本概念; (15分钟) b) 数字数据网(DDN)提供的业务; (15分钟) c) 数据数据网(DDN)的基本结构; (15分钟) d) 数字交叉连接的基本工作原理; (30分钟) e) 数字交叉连接设备的组成。 (2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本讲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并下载了相关演示软件,是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4)课程小结 交叉连接原理是数字数据网的基础,本节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时间用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并结合实际对比地间数据交叉的各项指标同程控交换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讲解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 (5)作业布置: 简述DDN网络的基本组成及其提供的基本业务。 教案小结: 本讲内容安排合适,课堂气氛活跃。

18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五章 数字数据网和中继网 节 5.3 数字数据网的复用和接口 5.4 DDN的用户入网方式 教学主要内容 a. 数字数据网的复用和接口:DDN复用类型,X.50建议,DDN数字接口 b. DDN的用户入网方式:Modem,HDSL,ADSL等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了解数字数据网的复用和接口,其中包括三个内容:DDN复用类型,X.50建议,DDN数字接口;并使同学们掌握 DDN的用户入网方式:Modem,HDSL,ADSL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PCM帧的复用结构。 难点: 数字数据网的复用方式。 教学方法与教具 通过实例、对比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a. 数字数据网的结构; b. 交叉连接的基本原理; c. 交叉连接的设备组成。 19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a. DDN复用的类型; b. X.50建议; c. 数字数据网的数字接口。 (2)时间分配 总结复习 (8分钟) a. DDN复用的类型; (32分钟) b. X.50建议; (30分钟) c. 数字数据网的数字接口。 (3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4)课程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数字数据网的PCM帧的复用、超速率复用和子速率复用,并详细讲解了X.50关于建议的同步时分复用。最后,就DDN的64kbit/s和2048kbit/s两种数字接口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讲解。 (5)作业布置: 请画出并解释PCM帧的复用结构。 教案小结: 本节课是通信网技术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安排不多,结合实例教学,并请同学们做了两题课堂习题以验证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20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五章 数字数据网和中继网 节 5.5 帧中继概述 5.6 帧中继的交换和控制 教学主要内容 a. 帧中继概述:帧中继的特点,提供的业务和帧中继协议。 b. 帧中继的交换和控制:帧中继的交换和复用工作原理,帧中继控制及其参数。 帧中继和其它网的互连:网络互连的方式等。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了解帧中继的特点,提供的业务和帧中继协议。掌握帧中继的交换和复用工作原理,帧中继控制及其参数,并对帧中继和其它网的互连有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帧中继的协议。 难点: 帧中继的交换和控制。 教学方法与教具 用Matlab制作仿真程序便于同学们直观理解帧中继的交换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举例、提问、相互讨论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a. 数字数据网的复用和接口; b. X.50建议; c. DDN的用户入网方式。 21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a. 帧中继的特点; b. 帧中继提供的业务; c. 帧中继协议; d. 帧中继的交换业务; e. 帧中继控制及其参数。 (2)时间分配 课前复习 (08分钟) a. 帧中继的特点; (20分钟) b. 帧中继提供的业务; (12分钟) c. 帧中继协议; (20分钟) d. 帧中继的交换业务; (20分钟) e. 帧中继控制及其参数。 (2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运用投影仪多媒体设备,制作ppt课件进行图文并茂的讲解。 (4)课程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帧中继的特点、业务、协议。对帧中继的交换业务作了详细地讲解,对帧中继控制及其参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5)作业布置: 帧中继的特点及其交换和复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教案小结: 帧中继是通信网的基础。本节课从帧中继的特点和所提供的业务入手,在掌握帧中继协议的基础上,理解帧中继的交换业务、帧中继如何控制及其参数设置。

22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五章 数字数据网和中继网 节 教学主要内容 1. 帧中继网和其他网的互连; 2. 结合习题对全章进行总结复习。 5.7 帧中继和其他网的互连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掌握帧中继的三种互连方式。结合习题对全章进行总结复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及难点:帧中继的互连方式。 教学方法与教具 通过提问、例题、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幻灯片教具进行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a. 帧中继的特点; b. 局域网通过帧中继网的互连; c. 帧中继的带宽控制和拥塞控制。 23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a. 帧中继网和其他网的互连; b. 结合习题对全章进行总结复习。 (2)时间分配 a. 帧中继网和其他网的互连; (50分钟) b. 结合习题对全章进行总结复习; (40分钟) c. 总结答疑。 (1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4)课程小结 帧中继网是数字通信的基础,也是数字数据网的基础,本结课安排了一个学时的时间对所有内容进行了复习。 (5)作业布置: 帧中继同其他网是如何进行互连的? 教案小结: 本课堂大量的表格和图形,为使教学顺利进行,采用边看幻灯片边勾书的方法,使同学们便于课后复习。

24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六章 ATM通信网 节 6.2 ATM的参考模型和协议 6.1 ATM的基本概念; 教学主要内容 a. ATM网络的基本概念:ATM信元,ATM网络的一般通信过程,虚信道和虚通道,ATM交换技术; b. ATM的参考模型和协议:分层、多平面模型,ATM层和AAL层的功能与协议。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理解ATM网络的基本概念,其中包括ATM信元的结构、ATM网络的一般通信过程、虚信道和虚通道以及ATM交换技术;掌握ATM的参考模型和协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ATM网络的信元结构 难点:虚信道与虚通道的概念。 教学方法与教具 结合图例,运用提问、讨论的教学方法及PPT多媒体教具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对第五章知识进行简要回顾。 25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a. ATM网络的基本概念; b. ATM信元的结构; c. ATM网络的一般通信过程; d. 虚信道和虚通道的基本概念; b. ATM的参考模型和协议。 (2)时间分配 课前复习 (10分钟) a. ATM网络的基本概念; (15分钟) b. ATM信元的结构; (15分钟) c. ATM网络的一般通信过程; (20分钟) d. 虚信道和虚通道的基本概念; (10分钟) b. ATM的参考模型和协议。 (3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图文并茂地多媒体教学。 (4)课程小结 ATM技术从实质上真正实现了从用户网络接口出发,将不同技术的基础通信网综合为一体。该部分知识是后一堂课的及本讲的精髓,在课堂中应使同学们深刻理解。 (5)作业布置: 1、什么是ATM信元? 教案小结: 本节课时间安排合适,课堂内容饱满。

26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六章 ATM通信网 节 6.3 ATM网络的性能 6.4 ATM业务流量管理 教学主要内容 1. ATM网络的性能:信元丢失,时延。 2. ATM业务流量管理:基于连接,基于逐个信元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认知ATM网络的性能:信元丢失,时延。掌握 ATM业务流量基于连接和基于逐个信元管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及难点:ATM业务流量的管理。 教学方法与教具 采用讲授为主,提问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制做ppt教具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a. ATM网络的基本概念; b. ATM的参考模型和协议。 27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a. ATM网络的性能指标参数; b. ATM信元丢失的情况及其分类; c. 基于连接的业务流量管理; d. 基于逐个信元的管理; e. 业务流量的协定。 (2)时间分配 总括复习; ( 8分钟) a. ATM网络的性能指标参数; (12分钟) b. ATM信元丢失的情况及其分类; (20分钟) c. 基于连接的业务流量管理; (20分钟) d. 基于逐个信元的管理; (20分钟) e. 业务流量的协定。 (2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4)课程小结 本堂课对ATM网络的性能指标参数、ATM信元丢失的情况及其分类、基于连接的业务流量管理、基于逐个信元的管理以及业务流量的协定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讲解。 (5)作业布置: 1、简述ATM网络的一般通信过程。 教案小结: 在讲到ATM性能参数时,发现同学们对数学公式理解不透,因此迅速调整,降低了本课的教学难度,节约下的时间请同学们做了课堂练习,检查了同学们的听课情况。

28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七章 因特网和IP电话 节 7.1 因特网的基本结构 7.2 TCP/IP协议简介 教学主要内容 因特网的基本结构:因特网的基本概念;因特网的体系结构,分层模型和特性。 TCP/IP协议简介:TCP;UDP;IP;应用层相关协议。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了解因特网的基本结构,其中包括因特网的基本概念、因特网的体系结构和分层模型和特性。掌握TCP、UDP、IP和应用层相关协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及难点: TCP和UDP协议。 教学方法与教具 实例、讨论互动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制作PPT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第六章全章内容。 29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a. 因特网的基本概念; b. 因特网的体系结构; c. 分层模型和特性; d. TCP/UDP/IP协议; e. 应用层相关协议。 (2)时间分配 第六章 总括 复习 (15分钟) a. 因特网的基本概念; (15分钟) b. 因特网的体系结构; (15分钟) c. 分层模型和特性; (15分钟) d. TCP/UDP/IP协议; (20分钟) e. 应用层相关协议。 (2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4)课程小结 本节课是在前一讲理解透彻的前提下开展的,因此用了15分钟复习,在此基础上使同学们掌握“误码率”计算的思路,并进一步理解“用以衡量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的指标-误码率”的含义。 (5)作业布置: 习题: 简述因特网的体系结构及其分层模型。 教案小结: 教学总结及改进:a. 多结合实际; b. 降低数学要求; c.多举实例; e. 习题每课一题,当课解决。

30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七章 因特网和IP电话 节 7.3 因特网的路由技术 7.4 基于IP的电话 教学主要内容 1. 链路状态路由; 2. 分层路由; 3. 因特网的路由协议; 4. VoIP的配置、网关与网闸; 5. 资源预留协议(RSVP)。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掌握因特网的路由技术,掌握基于IP的电话。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因特网的路由协议 难点:资源预留协议(RSVP)。 教学方法与教具 运用举例、对比的教学方法,结合实例,使同学们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因特网的基本结构;TCP/IP和UDP协议。 31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 链路状态路由;  分层路由;  因特网的路由协议;  VoIP的配置、网关与网闸;  资源预留协议(RSVP)。 (2)时间分配 课前复习 (8分钟) 链路状态路由; (12分钟) 分层路由; (15分钟) 因特网的路由协议; (15分钟) VoIP的配置、网关与网闸; (20分钟) 6. 资源预留协议(RSVP); (15分钟) 总结、答疑。 (15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4)课程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链路状态路由的基本过程,分层路由的基本结构英特网的路由协议和基于IP的电话。其中资源预留协议的基本思想应予于重视。 (5)作业布置: 习题:VoIP是如何进行配置的? 教案小结: 时间安排适当,内容安排饱满。

32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八章 网络同步技术 节 8.1 同步的基本概念 8.2 滑码及滑码率的计算 教学主要内容 1.同步的基本概念; 2.滑码的产生; 3.滑码率的计算; 4.滑码的影响和分配。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掌握同步的基本概念、滑码的产生和滑码的计算,了解滑码的影响和分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同步的基本概念; 难点: 滑码率的计算。 教学方法与教具 采用引导、对比、举例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具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第七章知识总括复习。 33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1.同步的基本概念; 2.滑码的产生; 3.滑码率的计算; 4.滑码的影响和分配。 (2)时间分配 课前复习 ( 8分钟) 1.同步的基本概念; (12分钟) 2.滑码的产生; (20分钟) 3.滑码率的计算; (30分钟) 4.滑码的影响和分配; (20分钟) 总结 答疑。 (1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4)课程小结 本堂课讲解了同步的基本概念、滑码的产生、滑码的计算以及滑码的影响和分配。其中掌握好滑码的计算有利于对滑码的概念的深入掌握 (5)作业布置: 习题:同步有几种方式,它们分别的定义是什么? 教案小结: 由于同前两节课在讲授思路、方式、步骤上的统一,同学们没有感到费力。 内容安排紧凑,时间安排适当。

34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八章 网络同步技术 节 8.3 网同步的方法 8.4 同步网的时钟等级和时钟源 教学主要内容: 1. 网同步的方法 2. 同步网的时钟等级和时钟源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认知网同步的三种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比较。掌握主从同步网的时钟等级以及时钟源产生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同步的三种方法; 难点:主从同步网的时钟等级。 教学方法与教具 运用图表对比、提问、讨论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a. 同步的基本概念; b. 滑码率的计算。 35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a. 准同步、主从同步和互同步; b. 三种同步方式的比较; c. 主从同步网时钟的等级; d. 时钟信号的产生。 (2)时间分配 课前复习 (10分钟) 准同步、主从同步和互同步; (20分钟) 三种同步方式的比较; (20分钟) 主从同步网时钟的等级; (20分钟) 时钟信号的产生。 (20分钟) 答疑,总结。 (1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4)课程小结 本节课在复习前一节课内容:同步概念的基础上引入该讲主要内容:三种同步方式及其比较,条理清楚便于同学们的学习和理解。 (5)作业布置: 请列表比较三种同步方式。 教案小结: 本节课是前绪课程内容的推广,为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采用课堂练习、答疑、纠错的方式进行教学。

36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8.5 网同步的技术指标和要求 8.6 BITS及其在同步网中的应用 章 第八章 网络同步技术 节 教学主要内容 1. 网同步的技术指标和要求; 2. BITS及其在同步网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内容使同学们掌握同步网同步的关键参数:抖动、漂移、时钟的准确度和稳定度等,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基准时钟和从节点时钟的定时特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及难点:时钟的定时特性。 教学方法与教具 结合教学片及演示录象,配合PPT课件进行图文并茂地讲解。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网同步的方法;同步网的时钟等级和时钟源。 37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时钟的技术指标; 基准时钟和从节点时钟的定时特性; BITS的时钟供给范围; BITS的组成; (2)时间分配 课前复习 (10分钟) a. 时钟的技术指标; (25分钟) b. 基准时钟和从节点时钟的定时特性; (25分钟) c. BITS的时钟供给范围; (30分钟) d. BITS的组成; (2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4)课程小结 本节课从时钟的技术指标出发出发,在复习前面四节的基础上引入本章。概要介绍了网同步的技术指标和要求和BITS在同步网中的应用。在联系第七章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时钟的定时特性。最后,从概念上使同学们认知BITS的时钟供给范围和组成。 (5)作业布置: 思考题: 简述我国同步网的基本概况。 教案小结:

38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八章 网络同步技术 节 8.7 同步网的规划和建设 教学主要内容 1. 全国同步网的规划; 2. SDH传送网的同步规划; 3. 同步状态信息的应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同学们认知全国同步网的规划;掌握SDH传送网的同步规划;了解同步网状态信息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及难点: SDH传送网的同步规划。 教学方法与教具 结合教学片及演示录象,配合PPT课件进行图文并茂地讲解。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1. 网同步的技术指标和要求; 2. BITS及其在同步网中的应用。 39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1. 全国同步网的规划; 2. SDH传送网的同步规划; 3. 同步状态信息的应用。 (2)时间分配  课前复习 (10分钟)  全国同步网的规划; (20分钟)  SDH传送网的同步规划; (20分钟)  同步状态信息的应用; (20分钟)  全章节复习。 (3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4)课程小结 本节课讲解了全国同步网的规划; SDH传送网的同步规划和同步网状态信息的应用,并对全章进行了详细地复习。 (5)作业布置: 思考题:请简述我国同步网的规划 。 教案小结: 本堂课为本章最后一个小节的内容,但内容较为丰富,讲解完本小节内容后,课堂安排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对全章进行了复习。本节课内容安排饱满,时间安排合适。

40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九章 网络管理技术 节 9.1 TMN概述 教学主要内容 1. TMN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TMN的功能结构和物理接口; 3. TMN管理功能的分层模型; 4. TMN的管理功能和管理模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同学们掌握TMN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了解TMN的功能结构和物理接口;认知TMN管理功能的分层模型;理解TMN的管理功能和管理模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TMN的功能结构。 难点:TMN管理功能的分层模型。 教学方法与教具 结合教学片及演示录象,配合PPT课件进行图文并茂地讲解。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1) 全国同步网的规划; 2) SDH传送网的同步规划; 3) 同步状态信息的应用。 41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a. TMN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b. TMN的功能结构和物理接口; c. TMN管理功能的分层模型; d. TMN的管理功能和管理模型。 (2)时间分配 课前复习 (10分钟) a. TMN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0分钟) b. TMN的功能结构和物理接口; (20分钟) c. TMN管理功能的分层模型; (30分钟) d. TMN的管理功能和管理模型。 (2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4)课程小结 本节课从 TMN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入手,着重讲解了TMN的功能结构和物理接口,并对TMN管理功能的分层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对TMN的管理功能和管理模型进行了概况性的讲解。 (5)作业布置: 习题: 请简述TMN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教案小结: 本堂课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对本节的把握关系到后面课程是否能顺利掌握的关键。因此,本节课反复对基础内容从不同侧面进行强调和分析。 本堂课内容饱满,时间恰当。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42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九章 网络管理技术 节 9.2 TMN Q3接口及其协议 9.3 TMN的管理信息模型 9.3.1 9.3.2 9.3.3 教学主要内容 1. TMN Q3接口的低层协议; 2. TMN Q3接口的高层协议; 3. TMN Q3管理信息模型的概述; 4. TMN Q3被管对象及其特性; 5. TMN Q3被管对象的继承关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同学们掌握TMN Q3接口的低层协议和TMN Q3接口的高层协议,了解TMN Q3管理信息模型的基本情况,认知TMN Q3被管对象及其特性以及TMN Q3被管对象的继承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及难点: TMN Q3接口的低层和高层协议。 教学方法与教具 结合教学片及演示录象,配合PPT课件进行图文并茂地讲解。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a. TMN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b. TMN的功能结构和物理接口; c. TMN管理功能的分层模型; d. TMN的管理功能和管理模型。 43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a. TMN Q3接口的低层协议; b. TMN Q3接口的高层协议; c. TMN Q3管理信息模型的概述; d. TMN Q3被管对象及其特性; e. TMN Q3被管对象的继承关系。 (2)时间分配 课前复习 ( 8分钟) a. TMN Q3接口的低层协议; (12分钟) b. TMN Q3接口的高层协议; (20分钟) c. TMN Q3管理信息模型的概述; (30分钟) d. TMN Q3被管对象及其特性; (20分钟) e. TMN Q3被管对象的继承关系。 (1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4)课程小结 本节课在复习TMN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的基础上将已成熟应用的TMN Q3做为实例行进讲授。 (5)作业布置: 习题: 简述TMN Q3接口的低层和高层协议是如何定义的? 教案小结: 本节课涉及的理论在前面的课程里面都已经讲过,本章重在实际应用,讲授时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融会贯通地将整章知识为大家理清思路。

44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 案

(课时计划 2学时)

章 第九章 网络管理技术 节 9.3 TMN的管理信息模型 9.3.4 9.3.5 9.3.6 9.4 数字传送网的管理 教学主要内容 1. TMN 被管理对象实例的包含关系和命名; 2. 根据GDMO对被管对象的定义; 3. 管理信息库; 4. SDH管理网的结构; 5. SDH嵌入控制信道协议栈。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同学们掌握TMN 被管理对象实例的包含关系和命名,认知根据GDMO对被管对象的定义、管理信息库、SDH管理网的结构以及SDH嵌入控制信道协议栈。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及难点:TMN 被管理对象实例的包含关系和命名。 教学方法与教具 结合教学片及演示录象,配合PPT课件进行图文并茂地讲解。 教学步骤 1.课前复习 a. TMN Q3接口的低层协议; b. TMN Q3接口的高层协议; c. TMN Q3管理信息模型的概述; d. TMN Q3被管对象及其特性; e. TMN Q3被管对象的继承关系。 45

2.讲授新课 (1)讲课步骤 a. TMN 被管理对象实例的包含关系和命名; b. 根据GDMO对被管对象的定义; c. 管理信息库; d. SDH管理网的结构; e. SDH嵌入控制信道协议栈。 (2)时间分配 课前复习 ( 8分钟) a. TMN 被管理对象实例的包含关系和命名; (12分钟) b. 根据GDMO对被管对象的定义; (20分钟) c. 管理信息库; (20分钟) d. SDH管理网的结构; (20分钟) e. SDH嵌入控制信道协议栈。 (20分钟) (3)板书设计(或多媒体设计) 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4)课程小结 本节课对TMN 被管理对象实例的包含关系和命名进行了详细地讲述,使同学们认知根据GDMO对被管对象的定义、管理信息库、SDH管理网的结构以及SDH嵌入控制信道协议栈。 (5)作业布置: 习题: 简述TMN的管理模型。 教案小结: 本节课难度不大,但是涉及概念较多,需要同学们用大量时间来熟悉这些概念。 本节课内容安排饱满,时间安排恰当。

46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