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南四大名园造园艺术赏析

来源:爱够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江南四大名园造园艺术赏析

作者:陈宇峰

来源:《绿色科技》2011年第04期

摘要:分析了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园的上海豫园、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和无锡寄畅园的建筑风格,探讨了其体现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手法灵活、做工精巧、寓情于景、注重自然与人工的协调的特点,指出了掌握江南园林造园艺术的特点有助于我国新一代园林设计者在实践中传承古代造园师的精湛技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展现华夏文明的风采。 关键词:江南四大名园;山水;建筑;植物;意境

中图分类号:TU98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113 1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是古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尤其是江南园林,以其精巧典雅、玲珑剔透,而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的美誉,深受世人的瞩目和赞赏

[1]

04

我国清代江南私家园林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得益于优厚而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自然条件方面,放眼全球南北纬30°线附近区域,沙漠辽阔,高山纵横,惟有我中国之江南,因其特殊的海陆位置,受到了来自西太平洋以及北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的特别关照,雨水充沛,温湿宜人,水草丰美,万木葱茏,为江南园林造园艺术中大量植物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人文环境方面,突出的人文精神是江南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核,士大夫文人信守“儒”、“道”、人本主义道德观,形成了强烈的操守意识,“内圣”的人格模式使他们在与专制政权融合过程中时时发生碰撞,园林成为他们净化灵魂、保持独立人格的一方净土。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华夏文明和“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隐归田园江湖成为文人古典园林的基本主题

[2]

。这也使得

造园者在设计私家园林时常常寓情于景,用景物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在众多清代江南私家园林中,上海豫园、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和无锡寄畅园被誉为江南4大园林。造园艺术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人退隐心理的折射。出世、隐逸是江南园林体现最多的一种思想,然而这隐逸中又往往夹杂着挥之不去的隐隐的入世思想,因为入世的教育太根深蒂固了,所以江南园林虽然是园主们享受高贵而闲适的生活的场所——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城市和山野的风光,但园林意境却折射出仕子们浓郁的书卷气和淡淡的怅然若失的复杂心情 2 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的特点

[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1 整体布局,注重关联

比起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气势恢宏,清代江南私家园林可谓是朴素秀美,小巧玲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江南4大园林十分重视整体布局的完整性和景物之间的关联性。例如豫园中部的会景楼,面南背北,外形高耸,周边建筑较少,地势开阔,以山水景观为主,登楼可观全园以及园外的湖心亭。又如留园庭院与园林划分明确,组合绝妙,大小庭院布局合理,搭配得当,其间以长廊为脉,通幽度壑,变幻无穷。再如拙政园整体布局平面曲折,高低错落,以水为中心,空间开阔,层次深远,亭台楼榭大多临水而立,造型别致精美;中心水池聚散有致,清广漫远;池北岸丘壑起伏,万木葱笼;池南岸建筑集中,小院相连;池中设有一大一小两座岛山,将水池分成南北两部分,丰富了景观层次(图1)。更有寄畅园邻梵阁翼然凌立,饱览惠山景色,使园内外景观融为一体,达到了“身在小园中,尽收园外景”的艺术效果。 2.2 手法灵活,尤善借景

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如寄畅园凤谷行窝厅堂两侧通道门处,日可见龙光塔高耸云霄,夜可观惠山九峰之月。借景手法的运用不仅考虑到构图上的需要,更发挥了意境的烘托作用。凡是晚钟、晓月、板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比”与“兴”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物以直抒胸意,如“野墉,水浸,花坞,夕阳迟”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怀的方法。例如豫园大假山前有碧池,后有萃秀堂,旁有游廊,体量都不大,皆为衬托大假山这一主景。 豫园中还采用了“屏、隔、通”等造园手法,使园内布局颇为有序,景点多而不乱。具体说来,豫园地处闹市,所以用“屏”的方法,四周以高墙围闭,使园林得以闹中取静;豫园虽面积不大,但景点众多,布置不当容易产生繁杂之感,故采用“隔”的方法,用花墙分隔成6个景区,自成体系,各有风格;同时各景区之间又可“通”,各式各样的曲廊、门洞、小径接连其间,使游人常在转身投足间步入下一个景区,给人以隔而不断、含而不露的美感。寄畅园“大园包小园,小中见大”的做法,也是“隔景”手法的体现。

留园中部景区以山水为主,景色秀丽,建筑造型优美。园门在花园南部,直接邻街。进门后经小天井及狭长的陪弄曲廊,至内门厅庭院,方可见花木湖

石小景,稍显园林气息。透过一排图案精美的漏窗,隐约可窥园内景色。穿厅进入园内,眼前豁然开朗,顿觉美不胜收。进门至主景区的这段空间的处理,巧妙运用了空间收放、光线明暗变化及漏窗透景的手法,起到了先抑后扬,引人入胜的效果,是我国园林空间处理上以小衬大的经典之作(图2)。

2.3 山水浓缩,天地精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园林的4大要素是山、水、植物、建筑。古往今来,不论是古代的“游囿”,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的私家宅园,凡名园均得山水性情。“山衬水,水映山”,“山因水活,水得山势”。青山绿水成了古典园林的基调。江南4大名园均属山水园范畴。但江南私家园林大都建在城内宅旁,不可能有天然的秀山丽水,故城市园林的山水处理只有靠移来之功了,将自然中美好山水,再现于园林

[3]

叠山有两类,一为写意假山,一为相形假山。写意假山是取真山之姿容,将其气势风韵,加以艺术概括、提炼,重现于园林里,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例如上海豫园有一美女石,形如美女,设在路旁,游人皆驻足欣赏。当然,假山也包括置石,“园可无山,不可无石”。例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孤置湖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表现出“皱、瘦、漏、透”的特点,令人百看不厌,耐人寻味。

理水是引泉凿池或对原有水体的利用和改造。“石令人古,水令人远”,说明水的重要性,但理水手法有高下,效果有优劣。例如苏州拙政园是仿太湖芦汀山岛的风光,全园以水为中心布置景点,池水处理,务求其迂回曲折,一览不尽,是和一般苏州园林集中用水相对立的分散用水。其特点是: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这样便可因水的来去无源流而产生隐约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分散用水还可以随水面相对狭窄的溪流则起沟通连接的作用,这样,各空间环境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连通,从而具有一种水路萦回、岛屿间列和小桥凌波而过的水乡气氛(图3)。拙政园就是以这种方法而给人以深邃藏幽的感觉

[4]

。江南园林水池都是自然式

的,池岸斗折蛇形,犬牙交错,自然活泼,水则百折千迥,有始有终,有聚有散,收放有度。 2.4 建筑素净,清丽雅致

江南园林的素色调同江南的建筑相吻合,如果说宫廷园林较为“浓丽”的话,那么江南园林则显得十分“绮丽”。白墙灰瓦、青灰的湖石、青砖掩映在翠绿的花木丛中,形成了江南园林清新雅逸的风格。“江南园林里很少见色彩强烈的色调。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色”是一种纯粹的视觉对象。这种观念与老子《道德经》中的“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乱目,使目不明”等论调有关。由于深受“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之类观念的影响,造园者最终选择了黑、白、灰为园林的基本色调,以体现高洁素朴的审美观念(图4)。金碧辉煌、铺锦列绣的色彩不合乎中国文人“素淡空灵”的审美追求,远不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得自然可爱。古人认为“华美”让人浮蹂多欲,“淡美”则让人清心寡欲,这种美学思想是历史沉淀的结果,对中国人的色彩审美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2.5 草木衬景,季相分明

江南园林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在意境的塑造中,植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很大的关系,即同一空间因风、雨、日照情况的不同也有印象的不同。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的形态、颜色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天气特点也随之改变,形成了季相分明的景观特色。

[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拙政园为例,兰雪堂夏有荷花碧叶田田,花朵点点,清香阵阵,冬有“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之美景;而留听阁饱含“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情,听雨轩则取“雨打芭蕉”之意;秫香馆北有一望无际的农田,丰收季节,稻谷飘香;离宫中的南山积雪亭则是通过春、夏、秋、冬时令的变化,雨、雪、雾、晴等天气变化来全面加以观赏;“紫气春霞,鹤声送来枕上”,其设计思维与听觉相关;“纳于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日竟花朝,宵分日夕”。其设计理念又与时间的变化相关。这种以求诗的意境美的设计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2.6 静噪相宜,虚实相生

静观布局是满足游人视点观赏的要求来处理景点,在总体上形成一幅鸟瞰图。江南园林中设计土山的原因之一即是为了静观布局的需要。而动观布局是随游人的行进步移景换,景色如一幅国画长卷,本来静止的景物,也相对动起来,徐徐映人眼帘,美不胜收

[3]

[6]

。实景是指不因外界

条件变化而出现或消失的景物,如山水、楼宇、草木等,而虚景则是指由于外界条件变化,如光照、风象、温湿度等的变化而形成的看得见摸不着的景色。例如拙政园的倒影楼,楼前有一棵古树,树形苍劲有力,楼面有树影,水中有楼影,虚实相映,颇为生动(图5)。 2.7 寓情于景,意在笔先

江南古典园林就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荡怡然自得的(怡园“画舫斋”),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充满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6]

“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做详细的体察。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老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例如豫园的游廊正中粉墙小隔断前立有一状似柔腰美女的太湖奇石,名为“美人腰”。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此,还要体察入微,敢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磐石。因其不仅在质,而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

如拙政园的扇石亭,虽仅一几两椅,但一借东坡居士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就营造出高雅的情操与意趣。可见中国园林的环境设计不仅有自然山水的形式,更是升华到了诗情画意的境界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8 游居结合,日涉成趣

拙政园西区占地约0.8hm2,也是以水池为中心,建筑花木分布周围的格局。园内建筑精美,装饰华丽,为晚清风格。西区主厅位于水池南岸,是一座南北两厅共处于一个屋顶之下的鸳鸯厅。北厅名曰“卅六鸳鸯馆”,南厅名曰”十八曼陀罗花馆”,两厅中间隔以木雕屏风。卅六鸳鸯馆北邻荷花池,池中园蓄养有鸳鸯,于馆内欣赏鸳鸯戏水是一大乐趣。十八曼陀罗花馆前有一小院,明末清初,院中植有数株山茶花(曼陀罗),花开时灿烂若锦,当时名人雅士无不以一睹花容为人生一大快事。南北两厅除适合观花赏景外,还是园主宴客、听曲之所。厅堂门外死角各建有一耳房,在筵席会客时是奴仆等候之处,唱戏听曲时可作临时后台,冬天还可以起到阻挡寒风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游”与“居”的巧妙结合。

拙政园一进门便有6条性格各异的道路可供选择,左通、右达、上山、下洞,另有2条园路。主人虽世居此地,却可每日来往于不同道路,感受不同的园林风景,正所谓“日涉成趣”。 3 结语

我国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特点的形成,离不开当时优越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人文环境

[7]

。20世纪以来,社会格局飞速变化,意识形态日新月异,如今人们生活在工业、电气、信

息、商务的时代,每天都离不开电脑、网络、电灯、电话,高速的生活节奏使得我们难以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们离开了自然,自然也少了一份“自然”的味道。而古人直至清代也没有我们今天所依赖的这些“玩意儿”,人生寄希望于仕途,官场失意则只好寄情于山水之间,颐养天年。作为新一代的园林设计师,我们不能回到那个时代去亲身体会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找理由崇洋媚外,而应当努力从现存的清代江南私家园林中去寻找他们的足迹,发现他们的影子,品味他们的意图,学习他们的造园艺术,以求在我国新一代的园林建设之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展现华夏文明的风采。

参考文献:

[1] 匡 健.浅析江南园林折射出的江南文人处世心态[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2):107.

[2] 曹林娣.论江南古典园林的人文精神[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13. [3] 范 青,李 秀,杨会容.论江南园林造园的艺术特点[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38~40.

[4] 毛琦红.拙政园的理水研究[J].美术大观,2009(3):11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 何 征.论江南园林的小巧与淡雅[J].美术观察,2005(8):97.

[6] 方宏智.江南造园艺术人文意境的传统美学分析[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5.

[7] 荣立楠.中国名园观赏[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