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拂花・江苏射阳植棉面积下降原因及发展对策・2015,42(4):41—42 哑脚 江苏射阳植棉面积下降原因及发展对策 囔望 (江苏省射阳县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董爱瑞。吉荣华。黄萍霞 ,江苏射阳224300) DOI:10.11963/issn.1000-632X.201504018 江苏省射阳县是全国知名的植棉大县之一,植 年该县棉花生产现状仍不容乐观。 棉历史悠久,植棉技术先进,常年植棉面积5万 1.1面积持续下降 hm 左右,曾是该县主导产业。但近几年,受多种 进入新世纪,棉花种植面积年度间不稳定,特 因素影响,植棉面积不断下滑,使得整个产业逐步 别是近lO年棉花种植面积持续下降。该县2005 萎缩。为此,通过实地调查、查找根源、分析原因, 年棉花种植面积为5.62万hm ,2014年仅1.02万 为稳定发展棉花生产提出对策与建议。 hm。,减少了4.6万hm ;水稻种植面积则从2005 1生产现状 年的3.29万hm 发展到2014年的6.9万hm。,增 尽管江苏射阳县植棉历史悠久、高产高效栽培 加了3.61万hm。。减少的棉花面积主要改种了水 体系较为完善,示范推广优新技术力度大,但近几 稻(表1)。 表1 2005--2014年棉花、水稻种植面积统计情况 万hm 年度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1.2品种“多乱杂” 花种植面积连续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该县于2O世纪9O年代后期推广应用抗虫杂 2.1植棉效益低 交棉,2000年后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鲁棉研15 棉花属于露天栽培作物,生长周期长、可塑性 占据射阳多半的植棉面积。之后随着棉种市场竞 强,气象因素对其生长发育影响较大。近几年来, 争日趋激烈,加之新品种不断研发,导致该县近年 棉花生产期间相继出现低温、干旱、雨涝等不利天 来棉花品种“多乱杂”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受利 气,给棉花夺取高产带来一定影响。如2014年8、9 益驱动,个体经销商纷纷吹捧自销品种,加之棉农 月份连续出现阴雨天气,这期间正是棉花生长发育 判断能力弱,致使全县种植品种五花八门,产量参 的关键时期,也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段。当年全县 差不齐。 平均每667 1TI。子棉产量仅为200 kg左右,按照子 1.3茬口布局凌乱 棉平均价格在6元・kg 左右计算,每667 In。产 近年来随着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农民植棉积极 值为1200元左右,扣除物化成本380元左右(其中 性不高,导致部分地区群众对棉花生产的重视程度 种子64元、肥料173元、农药113元、地膜16、育苗 减弱,致使茬口布局凌乱,插花种植现象普遍,连片 耗财14元)、活化成本1071元,纯效益为负值。而 种植面积越来越小。过去每个乡镇都有万亩片、千 同是秋熟作物的水稻平均每667 1TI。产量为620 亩方,而现在比较少,甚至出现无植棉面积的乡镇。 kg,产值达1922元,扣除生产成本740元左右,纯 效益高达1182元,棉花与此不能相比。同时2014 2面积下降原因分析 年玉米收成较好,效益也比棉花高得多。 针对该县棉花生产现状,就种植面积持续下降 2.2投入成本高 的现状,我们通过走访棉农、企业、基层农技推广部 影响棉农植棉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就是棉花生 门,开展典型调查。结合实地调查,分析近年来棉 产投入成本居高不下。棉花生中除种子、农药、肥 料等物化成本投入外,投入最大的就是劳动力成 收稿日期:2015-01-23 本。目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大量的中青年劳 ・ 4】 ・ 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 主要是妇女、老年人。而棉花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强度大、周期长,从播种到收获,需要大量劳动 力投入。据调查,2014年棉花生产每667 m 平均 自投工日为2O个左右。按照全县上年农村人均纯 系严重制约着棉花生产的发展。通过轻简育苗移 栽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实现棉花轻简化栽培,有助 于提高农民种棉的积极性,促进棉花生产的可持续 发展。在此基础上,示范推广地膜直播技术,引进 早熟短季棉品种,实现棉花集中现蕾、开花、结铃, 减少投入用工量。同时依靠科技进步,试验示范棉 花机械化移栽和采摘技术。2014年,该县开展了棉 花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示范,经过跟踪调查与总 收入、农村劳动力人口负担系数和年基本可劳作天 数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测算,2014年自投工日的单 价为53.3元,每667 m 自投工折合人民币1071 元。可以看出种植棉花劳动力投入成本远远高于 物化投入成本,而种植水稻人工成本每667 m 仅 结,初步认为地膜直播技术优势明显,是未来棉花 生产发展方向。 在370元左右,种植玉米更少。比较下来看,种植 棉花耗时费工。 2.3机械化程度低 当前该县棉花生产从种到收仍是传统的种植 方式。即人工营养钵播种、人工打塘移栽、人工施 肥喷药等管理、人工采摘。可以看出,机械化程度 几乎为零。而同是秋熟作物水稻生产,依靠科技创 新,早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效率非常高。随 着工业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幅减少,大宗 农作物生产自然需求机械作业代替高强度的人工 作业。因此,棉花生产因机械程度很低被绝大部分 农民抛弃,种植水稻越来越受青睐。 2.4病害发生比较重 该县种植棉花历史悠久,是长江流域的老棉 区,常年连作,导致土壤中病菌数量不断积累增加。 本地区病害发生较重的主要有棉花黄萎病、枯萎 病,均属土传性病害,在土壤中的适应性很强,一旦 遇到适宜的气候条件,棉花植株就会发病显症,逐 渐枯死,导致棉田缺株断垄,群体严重不足,产量显 著减少。病害发生很难通过化学防治,只有进行农 业防治,农业防治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轮作倒茬。多 年的生产实践证明,与水稻轮作3年,棉田防病效 果达99 以上;因此,因病害改种水稻也是导致棉 花面积减少的缘由之一。 3稳定棉花生产的对策 针对该县棉花生产现状,我们要依靠科技进 步、加大政策扶持、加大宣传与引导,稳定棉花生产 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3.1大力推广棉田轻简栽培技术。适应新形势棉花 生产的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 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还将继续发生变化, 现有的烦琐、劳动强度大的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体 ・ 42 ・ 3.2发展盐碱地植棉。充分利用自然禀赋 近几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动、政 策扶持、市场保护等,水稻生产在该县表现出强劲 的势头。目前在该县内地能够改种水稻的地区基 本上都已改种水稻,改不了的地区则改种玉米等其 它旱杂粮。针对目前粮棉争地的现实状况,发展盐 碱地植棉是稳定棉花生产发展的出路之一。该县 东临黄海,海岸线长达103 km,滩涂资源较为丰 富,并且每年增加近667 hm。的面积,这是该县发 展盐碱地植棉的自然优势。该县将充分发挥这一 优势,引进耐盐品种,探索研究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体系进行推广,提高滩涂植棉比重,将资源优势转 变为效益优势。 3.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 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 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当前该县棉花种植仍是一 家一户、田块分散,更迫切需要加快新型经营主体 的培育,建立新型经营体系。首先,培育造就一批 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以他们为主体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其次,培 育专业化服务组织,完善服务手段,规范服务行为, 提升服务水平,实现社会资源高效配置,提高植棉 生产能力。 3.4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抗风险能力 棉花生产面临自然灾害和市场影响双重风险。 棉区与粮区比较,农田平整度差,抗旱和排涝动力 相对不足,现有设施老化,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下降, 棉田基本建设亟待加大投入。建议国家农业开发 资金和水利建设资金等有计划地向重点棉区倾斜, 不断改善优质棉基地的生产条件,为稳定棉花生 产、促进棉农增收提供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