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全国甲卷B卷)
历史·全解全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4.历史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观察下面示意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夏、商、周时期
A.政治的中心主要是在南方 C.青铜原料分布在黄河流域 【答案】C
B.统治区域到达了珠江流域 D.诸侯国都集中在都城附近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涉及夏商周时期都城、铜矿和锡矿的分布情况,由图中可得出的信息是青铜原料分布在黄河流域,C项正确;夏朝的都城在阳城,商王盘庚迁都于殷,西周都城是镐京,东周是洛邑,排除A项;统治区域到达了珠江流域是在秦朝之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诸侯国都的分布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25.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A.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C.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答案】D
B.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D.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1
【详解】特定的历史时空总是能引起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关注,西北就是如此。西北地区往往与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相联系。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体现了秦汉时期的“秦汉雄风”;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反映了多民族政权并立中宋政权对西北地区的关切。这都说明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从秦汉到宋元,从未间断,D项正确;秦汉的强盛并非为“历代”文人所仰慕,排除A项;“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但是并非唐代,排除B项;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属于无中生有,排除C项。故选D项。
26.宋初官方强调文武二途并无偏倚。如朝廷置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持文武二柄”,又设置文、武两种仪式彰显“威加海内”之功德。这说明北宋时期的中央政府 A.并未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统治政策发生剧烈变动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宋初强调文武并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之后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由此可知,宋朝的治国方略经历一定调整,B项正确;宋初文武并重,但之后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宋朝的统治政策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策,并未发生剧烈变动,发生变化的是文武并重还是重用文官,排除C项;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策,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27.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盛泽镇鼎盛时期拥有人家万户,其中机工、曳花有数千人,炼坊、染坊等的雇佣工人又有近千人,几乎可以说至少有一半人家以此为生。这说明江南地区 A.传统经济结构解体 C.生产关系出现变革 【答案】C
C项正确;【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地区雇佣工人众多,反映了当地生产关系出现变革,此时传统经济结构没有解体,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营手工业,排除B项;“初现”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8.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富强之基,本诸格致”的思想,并坚持“译书为强国第一义”。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主要讨论“中国无科学之原因”“科学与工业”“科学与近世文明”“科学历史之时代”等话题。重视科学思潮的兴起主要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 C.民族危机的加深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提出一系列主张是为了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1915
B.民族工业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B.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 D.生产经营区域化初现 B.治国方略经历一定调整 D.受到藩镇势力严重威胁
2
年以后中国进一步掀起重视科学的思潮,也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C项正确;西学东渐在明末就已经兴起,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科学思潮的兴起是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思想解放运动对于科学思潮的兴起有推动作用,但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C项。
29.陈旭麓曾说: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从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人文主义到旨在救治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社会主义学说……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种现象 A.源于中国的近代化不断发展 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人文主义到旨在救治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社会主义学说”,可知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思想的活跃,是中国近代化的结果,也是近代化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变化,并不能反映政治自由,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只说出马克思主义,不符合各色思潮的题意,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思想活跃,体现中国的近代化,但并未涉及民族文化心理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30.近代上海某报纸曾刊载文章《纪苏州一车夫》,文中写道:“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反映出,当时 A.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C.盲目排外情绪高涨 【答案】A
【详解】由题干中的信息“倭奴是不拉的”可知,该现象应为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A项正确;题干中仅提及苏州某车夫对日本人的反感,并不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也不是盲目排外情绪高涨的体现,排除B、C两项;由题干中的关键词“国民”可知,该现象发生于民国期间,晚于“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的时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排除D项。故选A项。
31.引起下图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反映出政治自由的社会状态 D.自卑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表现
3
成都从事“私营商业”的家庭数量
A.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1979年以后成都从事“私营商业”的家庭数量快速增长,结合所学,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A项正确;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给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而私营商业的发展主要发生在城市,排除B项;成都不属于1984年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但材料信息显示,成都私营商业开始快速发展的时间早于1984年,排除D项。故选A项。
32.罗马统治时期的希腊历史目前仍是希腊史和罗马史研究领域之间的“两不管”地带。罗马的征服使希腊城邦和希腊化王国的主权不复存在,希腊史至晚写到希腊化时代为止;而罗马史的撰写和研究又以罗马国家的发展为显性或隐性的主轴,缺乏以希腊人为本位的系统论著。“两不管”状况形成的原因是 A.以国家为古代文明研究单位的学术传统 B.西方学者不能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C.罗马统治下的希腊人无法维持民族认同 D.希腊文化已经彻底融入罗马的社会生活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罗马统治时期的希腊历史目前仍是希腊史和罗马史研究领域之间的‘两不管’地带。”可知直到目前为止,罗马统治时期的希腊世界仍处在国内希腊史和罗马史研究领域之间的“两不管”地带。造成这种状况的潜在原因,也许是人们通常以国家为古代文明研究单位的学术传统,即罗马的征服使希腊城邦和希腊化王国的主权不复存在,希腊史至晚写到希腊化时代为止;而罗马史的撰写和研究又以罗马国家的发展为显性或隐性的主轴,对罗马时代希腊人情况的描述至多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更谈不上有以希腊人为本位的系统论著。A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4
项正确;西方学者并非不能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排除B项;无论从希腊史还是从罗马史角度而言,罗马时代的希腊人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对象,希腊古典文化中的不少成就是他们创造的。而他们何以能够并且究竟怎样保持自己的民族存在和认同,无疑是理解他们这段历史和这些成就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故罗马统治下的希腊人能够维持民族认同,排除C项;“彻底融入”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33.从14世纪起,尤其在15世纪时,意大利各城市共和国的王公和市政官周围都有一批学者。这些王公和市政官参照美第奇家族的做法,创立学校和学院,以提升人们对希腊哲学的兴趣。由此推知,这一做法 A.加速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成熟 C.肯定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14、15世纪意大利首先兴起文艺复兴,意大利各城市共和国的王公和市政官发挥学者的作用,创立学校和学院,提升人们对希腊哲学的兴趣,这就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水平,关注人本身和现实世界,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生变化,助推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B项正确;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标志人文精神的成熟,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文化教育和哲学,不是民主政治,排除C项;王公和市政官的做法有利于思想解放,不是维护传统贵族阶层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
34.德国历史学家恩里希·马克斯在《现代的帝国主义思想》中写道:“这个世界变得更为严酷、更为好战和更具专一性;与往昔不同的是,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整体,所有一切都在这一整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及互相碰撞地冲突”。这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最终形成 C.各国政治经济不平衡明显加剧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与往昔不同的是,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整体,所有一切都在这一整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及互相碰撞地冲突”信息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最终形成,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这个世界变得更为严酷、更为好战和更具专一性”信息并结合《现代的帝国主义思想》的书名可知,作者探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未来的多元影响力,在当时还无法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一触即发”,排除B项;材料主旨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并未涉及“各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明显加剧,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效果显著”一般侧重对国内来说的,而材料突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力,这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35.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拉美一体化合作战略,还有非洲的发展战略等对国际和地区局势发挥了重要影响,成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力军。这些变化反映出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D.第二次工业革命效果显著 B.助推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 D.维护了传统贵族阶层的利益
5
A.世界政治多样性改变原有国际政治格局 B.区域经济集团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C.第三世界的崛起助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 D.区域经济集团促成了国际民主化的实现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拉美一体化合作战略,还有非洲的发展战略等对国际和地区局势发挥了重要影响”可知,亚太地区、拉美、非洲地区基本上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根据材料中所提到的对国际和地区局势发挥重要影响,可知第三世界的崛起助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界政治的多样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区域集团化对国际关系的推动作用,并没有涉及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排除B项;根据材料“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拉美一体化合作战略,还有非洲的发展战略”可知,这体现的是区域集团化,根据材料“成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力军”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区域集团化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动作用,并没有直接表明是区域集团化促成了国际民主化的实现,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史记》记载,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秦武公把邽、冀直接纳入国家行政体制之内,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去主持政务。至商鞅变法时,秦国普行县制于秦国全境,共设了31个县。秦并天下后,作为统一的封建国家,其领土空前广阔,将郡县制推行至全国。秦朝以法治国,大量任用并重用法家人士,作为法家重要人物的李斯希望强化君主专制,强调严刑峻法,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李斯个人及其代表的政治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秦朝实行郡县制。秦朝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中国郡县制的产生与演变过程》等
材料二 1869年7月,日本政府发布“版籍奉还”令,版籍奉还,就是要诸侯向政府交出对土地和人民的封建领主所有权。版籍虽然归还了,但藩主仍是藩的行政长官,而且藩主仍旧控制着征税和军令的权利。1871年8月,岩仓具视等人调集一万御亲兵于东京,进行武力威慑,召集56藩的原藩主到东京,当面宣布了废藩置县诏书,并表示他们必须强制在东京居住,领取国家俸禄。在明治维新运动中,明治政府先后废除620多个藩地,共设三府七十二县,县知事由日本中央政府任命。虽废藩置县,但长州藩、萨摩藩、肥前藩、土佐藩,这四大藩帮的藩主依旧有着极高的政治话语权。
——摘编自《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废藩置县》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废藩置县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日两国历史上设置县制共同的积极意义。(9分)
6
【答案】(1)原因:承袭秦国历史上实行的县制,商鞅变法的推动;汲取周朝分封制造成分裂的教训;疆域扩大,加强对全国控制的需要;以法家思想治国,李斯等大臣的支持。(8分)
(2)特点:天皇支持改革,改革力量强大;武力威慑,没有发生武力冲突;改革力度逐步加大;强制旧藩主迁居东京;改革不彻底,部分藩主依然拥有权力。(8分)
(3)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促进 了经济发展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县制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并一直延续至今。(9分)【详解】(1)原因:由材料“伐邽、冀戎,初县之”“商鞅变法时,秦国普行县制于秦国全境”,可分析得出承袭秦国历史上实行的县制,商鞅变法的推动;结合所学,周朝实行分封制,造成分裂割据;由材料“秦并天下后,作为统一的封建国家,其领土空前广阔”,可分析得出疆域扩大,加强对全国控制的需要;由材料“法家重要人物的李斯希望强化君主专制,强调严刑峻法,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李斯个人及其代表的政治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秦朝实行郡县制”,可分析得出以法家思想治国,李斯等大臣的支持。
(2)特点:由材料“1869年7月,日本政府发布‘版籍奉还’令,版籍奉还”,可分析得出天皇支持改革,改革力量强大;由材料“岩仓具视等人调集一万御亲兵于东京,进行武力威慑”,可分析得出武力威慑,没有发生武力冲突;由材料“藩主仍是藩的行政长官,而且藩主仍旧控制着征税和军令的权利”“明治政府先后废除620多个藩地,共设三府七十二县,县知事由日本中央政府任命”,可分析得出改革力度逐步加大;由材料“废藩置县诏书,并表示他们必须强制在东京居住,领取国家俸禄”,可分析得强制旧藩主迁居东京;由材料“四大藩帮的藩主依旧有着极高的政治话语权”,可分析得改革不彻底,部分藩主依然拥有权力。 (3)意义:从中央与地方关系来看,中日两国历史上设置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秦朝推行县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推行县志,同样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后世而言,县制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影响深远。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围绕特定主题,将分散在不同学科的内容整合探究,并借助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课程内容 领域 历史 海洋知识 气象知识 地图绘制 地理 道德与法治 政治制度 综合国力 商品经济 风力 罗盘 造船技术 科学 明清时期 郑和下西洋 私人海上贸易 7
晚清民国时期 火车、铁路、轮 船、汽车等交通工具与设施的引入 传统交通路线的改变 绘图技术现代化 地球知识的更新 地球知识的更新 地图绘制 交通路线 文化传播 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追求商业利润 民主与科学的建设 蒸汽机 传动装置 钢铁冶炼 新航路开辟 大航海时代 海外殖民地 奴隶贸易 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 风力 蒸汽机 工业革命 火车、轮船、汽车的发明与使用 交通路线的丰富和扩展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消耗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科技也是生产力 传动装置 钢铁冶炼 电力 ——摘编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依据材料并结合各学科知识,从表中任选一例,以历史学科方法为主。融合相关学科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释。(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论题: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历史前进。(2分) 论述:明清时期,航海用罗盘,动力是风力,郑和七下西洋,扩展了当时人的视野,私人海上贸易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西方开始了新航路开辟,发现了新大陆,开始了海外殖民,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蒸汽机,火车,轮船相继出现,速度加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历史前进。(10分)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史实,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火车、轮船、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可得出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历史前进;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主要内容为:一、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参其国而伍其鄙”。所谓“参其国”就是将国中划为二十一乡,士居十五乡,工居三乡,商居三乡,分设三官管理。所谓“伍其鄙”就是将鄙野分为五属,设立五大夫、五正官分管。整顿行政系统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农、商各就其业。二、加强军事力量,“作内政而寄军令”。将全国军事力量编为中、左、右三军,各一万人,齐君率中军,国、高二氏率左、右军。军下有旅、卒、小戎、伍四级。将军事组织与行政系统结合起来,实行军政合一。三、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制改革,设职官管理全国山林、川泽收入。同时加强盐铁管理,铸造统一货币,调
8
剂物价,免除关市之税,促进经济发展。四、任贤使能。管仲自称安国之策是“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为建立霸业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的主要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的主要作用。(6分)
【答案】(1)原因:春秋以后,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破坏,地方行政管理混乱;诸侯纷争不断,军事力量成为争霸重要手段;井田制遭到破坏,国家赋税收入难以保证;为了壮大实力,必须进行改革,为此诸侯需要招揽人才。(9分)
(2)作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常备军事实力;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招揽了人才;引领了改革图强之风气;为齐国称霸奠定基础。(6分)
【详解】(1)原因:根据管仲改革所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予以论述,如春秋以后,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破坏,地方行政管理混乱;诸侯纷争不断,军事力量成为争霸重要手段;井田制遭到破坏,国家赋税收入难以保证;为了壮大实力,必须进行改革,为此诸侯需要招揽人才。
(2)作用:根据材料“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参其国而伍其鄙’。所谓“参其国”就是将国中划为二十一乡,士居十五乡,工居三乡,商居三乡,分设三官管理。所谓‘伍其鄙’就是将鄙野分为五属,设立五大夫、五正官分管。整顿行政系统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农、商各就其业”可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根据材料“加强军事力量,‘作内政而寄军令’。将全国军事力量编为中、左、右三军,各一万人,齐君率中军,国、高二氏率左、右军。军下有旅、卒、小戎、伍四级。将军事组织与行政系统结合起来,实行军政合一”可知,增强了常备军事实力;根据材料“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制改革,设职官管理全国山林、川泽收入。同时加强盐铁管理,铸造统一货币,调剂物价,免除关市之税,促进经济发展”可知,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根据材料“任贤使能”可知,招揽了人才;根据材料“管仲自称安国之策是‘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为建立霸业奠定了基础”可知,引领了改革图强之风气;为齐国称霸奠定基础。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全面抗战开始后,苏联对日本侵略中国有两种态度,一方面希望不过分刺激日本,不给其侵略苏联的口实;另一方面,希望中国能长久地拖住日本,使之无法入侵苏联。因此,1938 年上半年,徐州会战结束后不久,苏联就敏锐地注意到日本下一步进攻汉口来的企图,并及时提醒中国政府务必予以高度重视并做好防御准备。7月12日至8月7日,国民党第九战区苏联顾问保葛达诺夫上校,对前线战场进行了实地视察并就国民党驻军的缺点提出改进建议。其实,进入6月份以来,国民政府一直在向苏联借钱,用以购买苏联制造之工业产品和工业设备。在主要战斗刚刚结束之时,10月12日,H·利亚霍夫发表了《为汉口而战》的最新战报,特别是向苏联及全世界播报了这一重大利好消息。
9
——摘编自孙伟《苏联与中国抗战——以万家岭大捷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全面抗战初期苏联支持中国抗战的表现。(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全面抗战初期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支持。(6分) 【答案】(1)提醒中国政府做好防御准备;对前线驻军提出改进建议;提供军事援助和贷款;舆论宣传与支持。(9分)
(2)苏联对华政策服从于其国家利益;对中国的持久抗战有积极作用;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有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展。(6分)
【详解】(1)根据材料中的“苏联就敏锐地注意到日本下一步进攻汉口来的企图,并及时提醒中国政府务必予以高度重视并做好防御准备”可得出“提醒中国政府做好防御准备”;根据材料中的“国民党第九战区苏联顾问保葛达诺夫上校,对前线战场进行了实地视察并就国民党驻军的缺点提出改进建议”可得出“对前线驻军提出改进建议”;根据材料中的“国民政府一直在向苏联借钱,用以购买苏联制造之工业产品和工业设备”可得出“提供军事援助和贷款”;根据材料中的“10月12日,H·利亚霍夫发表了《为汉口而战》的最新战报,特别是向苏联及全世界播报了这一重大利好消息”可得出“舆论宣传与支持”。
(2)根据材料中的“苏联对日本侵略中国有两种态度,一方面希望不过分刺激日本,不给其侵略苏联的口实;另一方面,希望中国能长久地拖住日本,使之无法入侵苏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苏联对华政策服从于其国家利益”;根据材料中苏联在全面抗战初期支持中国抗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有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展;对中国的持久抗战有积极作用”。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县人,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和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启示而步入画坛。1919年起留学法国,师从精于古典画风的达仰。1938年,他创作了《负伤之狮》,画中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画作。1940年他创作的《愚公移山图》,既有中国画线条的白描勾勒,又有油画透视关系和明暗效果的体现,这是一幅生动有力的人物群像图,画面动静结合,画中人物既各司其职又协同劳作,体现了人们众志成城的决心。新中国成立后,他从解放区的美术创作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的不足,深入人民生活,表现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革命领袖人物,为自己开拓了崭新的创作领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战斗英雄》《毛主席在人民中》《劳动模范》等。
—摘编自洪再新《中国美术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悲鸿艺术创作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徐悲鸿的艺术创作。(6分)
【答案】(1)特点:中西合璧;体现强烈的时代主题;深入人民生活,讴歌人民。(3分) 原因:徐悲鸿有中西教育背景;近代中外交流增多;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新中国成立后,
10
人民当家作主。(6分)
(2)评价:创新画风,为我国绘画艺术发展做出贡献;创作了不少画作,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财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贡献。(6分)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既有中国画线条的白描勾勒,又有油画透视关系和明暗效果的体现”可得出中西合璧;1938年创作的《负伤之狮》“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抗日的坚强斗志,1940年创作的《愚公移山图》“画中人物既各司其职又协同劳作,体现了人们众志成城的决心”反映了全民族抗战,体现强烈的时代主题;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他从解放区的美术创作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的不足,深入人民生活,表现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革命领袖人物”以及主要作品《战斗英雄》《毛主席在人民中》《劳动模范》可得出深入人民生活,讴歌人民。
原因:根据材料“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和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启示”“留学法国,师从精于古典画风的达仰”可得出徐悲鸿有中西教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外交流增多;根据1938年和1940年中国正被日本侵略,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评价:根据材料“开拓了崭新的创作领域”可得出创新画风,为我国绘画艺术发展做出贡献;根据材料《负伤之狮》《愚公移山图》《战斗英雄》《毛主席在人民中》《劳动模范》等可得出创作了不少画作,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财产;“1938年,他创作了《负伤之狮》,画中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1940年他创作的《愚公移山图》”“画中人物既各司其职又协同劳作,体现了人们众志成城的决心”可得出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深入人民生活,表现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革命领袖人物,为自己开拓了崭新的创作领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战斗英雄》《毛主席在人民中》《劳动模范》等”可得出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贡献。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