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家竞争优势论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启示

来源:爱够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资源开发 市场Res,oun ̄e ve1npIIlf,nI&Ma ̄et 2007 23(3) ・专题研究・ 国家竞争优势论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启示 陈长瑶 .李君 (1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 行政学院,云南昆明650092;2.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国家竞争优势论是我国目前较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学说,它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区域层面,均对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战 略具有积极的作用。基于对波特关于国家竞争优势论的理解,阐述r它对我国开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国家竞争优势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7)03 45埘 Inspirationth to Extensive Work Together in Pearl Triangle Area from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CHENChang-yao1 9LI Jun (I.School of History and Administration,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Planning.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WaS still prevalent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etic doctrine of our c, ̄mntry at the moment.It WaS very important to formulate the ergional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in countyr or region.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for 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of peter,this paper proposed some inspirations to extensive work together in the pearl triangle area. Key words: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pearl tirangle area;regional cooperation;inspiration 1 国家竞争优势论的基本内容 本资源和基础设施。其次是需求条件。国内需求对竞 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国在参与国际竞争 争优势最重要的影响是通过国内买主结构和买主性质 的过程中,站在全局的高度,纵观各方面的利弊,根据一 实现的。国内市场有3个特征对国家竞争优势具有十分 国范围内可调度的所有资源,并以此最终在国际市场上 重要的影响,即分隔的需求结构,老练的、挑剔的买主, 确立本国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综合竞争能力…。他 前瞻性的买方需求。第 是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 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异于传统的新 一个国家的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具有 理论与新观点,如钻石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产业群优 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产业和相关产业。支持性产 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发展4个阶段理论等” 。 业以下列几种方法为下游产业创造竞争优势:以最有效 1.1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菱形)理论 的方式迅速地为国内公司提供最低成本的投入;不断地 波特认为,国家或者地区竞争环境如何与其生产率 与下游产业合作,促进下游产业的创新。相关产业是指 的成长密切相关。一个国家获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来自 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 于一个系统,即钻石系统。钻石理论认为,在某一区域的 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第四是公司战略、 某一特定领域,影响生产率和生产率成长有各种因素, 结构和竞争。包括公司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以及国 如信息、激励、竞争压力、关联产业、制度、基础设 内竞争的性质,不同国家的公司在目标、战略和组织方 施和人力与技能库等;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上具 式上不尽相同,国家优势来自于对它们的选择和搭配。 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 此外,还有机遇和政府两个重要变量对国家的竞争 势又由四组因素决定,即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 优势产生重要影响。但它们的影响主要通过对4种决 业与相关产业,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组因素 定因素的影响来实现,故未被归人决定因素。 的每一组都可单独发生作用,但又同时对其它因素产生 1.2竞争优势理论” 影响O四组因素结合成一个体系,共同作用决定着国家 波特认为,比较优势理论现已过时,竞争优势才是 的竞争优势p ‘。首先是要素条件。要素是指一国拥有 一国财富的源泉,因为投人要素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 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 天其作用日趋减少。综观全球竞争优势最强的几个国 家,没有一个是靠传统因子取得竞争优势的,最有竞争 收稿151期:2007-01.16:修订151期:2007-02.14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I ̄1(SJ0869F)资助。 的优势来自新的因子条件,即熟练的劳动力和强大的科 第一作者简介:陈Kt ̄.(1980-),男,云南省罗平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 研基础,而促使这些因子条件变得有竞争优势的是持续 政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城市规划。 不断地投入和劳动的细分。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劳 ・24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专题研究・ 资源开发 j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l 2007 23(3) 动力、土地与自然资源已不再是竞争优势的关键,因为 公司通过全球化和跨国界经营可轻易地得到它。 1.3产业群理论 波特认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尽力创造一个提升支 撑生产率的良好环境,政府在贸易壁垒、定价等 ‘面不 进行干预,而在诸如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_方面则要 扮演积极的角色。 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背景分析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引人“产业群”概念。 他认为,一国的生产率和竞争优势要求专业化,而专业 化容易形成产业群;产业群与公司竞争战略存在密切的 联系,它不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月.改进激励方 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 的是,产业群能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有 利于新企业的形成。 1.4国家经济发展四阶段理论 波特从竞争力变迁分析了国家经济发展一般要经 过4个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 2.1 区域合作的经济基础 “泛珠j角”又称“9+2”,是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 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I、云南、 ¨9 个省以及香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共11个地区合作, 共谋发展。该区域内各地区均直接或间接地与珠江流 域的经济流向和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日.在资源、 产业、市场等片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极大的合作潜 力。“泛珠j角”覆盖华南、西南地区,面积199.45万km , 面积占全国的20.78%;人1514.46亿人,占全国的34.76%。 面积之广、人口之多使泛珠三角地区成为中国区域经 济发展不平衡的缩影(表1)。 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前3个阶段是国家竞争优 势发展的主要力量,通常会带来经济上的繁荣。第4个 阶段则是经济上的转折点,有可能因此走下坡路。 1.5政府在竞争优势中的新作用理论 表1 泛珠三角地区九省两特区近年经济指标比较 注:贤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箍》,2002—2004年。 2003年,“9+2”内地9个省区国内生产总值38846、3 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3.3%,加上香港和 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特色经济和雄厚实力,区域合作 的经济基础十分坚实。“9+2”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 充足,综合科技实力强大;区位扰势明显,交通便利;国家 政策倾斜,投资环境优越,产业门类齐全,丁业体系健全; 制造业结构持续优化,具有钢铁、石化、汽车、纺织、 东湛江、深圳等港口进出;广东所需要的劳动力输入主 要来自区域内的其它省份;云南是“泛珠_一角”其它省 份连接东盟、南盟的纽带;海南提出“双大互动”,即大 特区与大都市互动合作战略,而广州、香港因与海南地 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人文联系历史久远而成为海南 经济合作首选的大都市,等等 l。 2-3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性 在产业结构上,泛珠 角有较大的差异性。香港和 澳门的 次产业结构均已形成“ 、二、一”格局,进 人服务化社会。香港的第 产业已占GDP的87%,金融、 贸易、物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等生产 性服务业蓬勃发展而制造业逐步压缩;广东、福建T业 化程度较高,第二产业所占GDP的比重均已超过 45%,第一产业所占GDP的比重已低于15%。广东虽然 家电等优势产业;服务业先进,拥有世界金融中心和国 际航空枢纽;外向型经济突出。 2.2区域地理发育延展性 “泛珠 角”以我国第 大河流——珠江水系为纽 带,具有地理上的延展性。区域内交通网络较发达,公路 和铁路密集,沿海和沿江各类港口林立,机场资源丰富, 国际航线延仲至全球各地。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将区 域内部紧密相连,与外界的接触更加广泛,为地区经济 的整合与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由于地缘相近和各 第二产业仍占首位,但第三产业的年增长率2O00年以来 自的区位优势,区域之间相互的依存度高,经济联系密 切。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至云南的路南石林是一条黄 金旅游线;由于四川没有出海口,大部分物质要通过广 ・246・ 超过第二产业,现代通讯业、金融、房地产、旅游业等 第 产业在加速发展,已进入T业化后期阶段;其它省 (区)还处于T业化中期阶段或初级阶段,第一产业比 重较高,T业化水平较低。其中海南的第一产业比重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资源J 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 2007 23(3) 达37.9%,第二产业的比重却仅为20.7%,是区域中T业 化水平最低的省份。 2.4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泛珠 角区域各地区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如2003 年广东的国内生产总值约是广西的5倍、贵州的l0倍、 云南的5.5倍(表1)。在泛珠 角区域中,香港的人均 GDP最高,为l83790港元;在内地省(区)中,广东的人 均GDP最高,为17213元;贵州最低,为3603元,约为广 东的l/5。珠 角地区具有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 优势,国际化水平高,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了大 批IT产业群,但它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空间有 限。而其它省(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生态 优势、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和区位优势,缺的是高效率的 资本、高素质的人才和技术。 2.5行政区域完整I生 区域合作的l1个成员均为我国的一级行政区或特 别行政区,既有利于开展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平等合作, 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又便于各省(区)内部经济政策 的统一与协调,缩小行政区区内地区差距 ・。 3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启示 3.1从宏观和微观_方面审视区域内部环境 在政府层面上,关于竞争力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宏观 政策上,而真正限制区域进步的却是微观经济问题。部 分省区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国投资,这种投 资对一个区域是很有益的,但一个区域的真正问题应是 微观层面的问题,只有发展环境才是一国生产水准的决 定因素。微观层面主要由企业和公司战略的性质、制 度环境、基础设施和政策等组成,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 公司进行竞争的基础环境。此外,企业与政府的角色要 按照经典理论,即劳动力成本、利率高低、外汇汇率大 小、经济规模等进行新一轮的重塑。 3.2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建设优势产业群 在泛珠 角区域中,珠江中上游的省区自然资源禀 赋较相似,传统部rJ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比重小, 产业结构偏重资源型,多以能源、冶金、原材料和重化 T为支柱,附加值相对较低。而在珠江下游的省区(特 别行政区)自然资源禀赋较相似,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比 重大,产业结构偏重深加工型,附加值高。根据泛珠三角 的优势产业的特点,结合全国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充分发挥各省区的比较优势,通过对比与借鉴,协调发 展区域共同的支柱产业,形成区域特色产业群,是地区 整合的关键。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建设优势产业群要注 意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 3.3整合区域生产力布局,推进泛珠三角协调发展 ・专题研究・ 泛珠三三角区域省会城市发展水平悬殊,西部省区省 会城市发展较落后,中部省会城市发展一般,东部的发 展领先。各个城市仅注重自身的扩展,忽视城市科学定 位和相互问协调发展,经济联系和经济往来少,缺乏以 产业链为特征的经济合作。这种没有经济核心和“极 化一扩散”效应的区域,仅具有地理空间的属性,缺少经 济学空间的属性。区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突破各自为 政、自成体系、互不相让、资源浪费的发展模式,加速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构筑区域特色经济新格 局,增强整体竞争优势。合理的区域分lT就是最好的合 作,它不等于某一区域具有的优势条件,而是指把这些 优势条件优化组合后形成的市场竞争力。 3.4吸收借鉴,重视产业政策 波特认为,产业政策是建立在一个高度简化而又有 问题的竞争力假设之上的,这些假设认为规模和开放对 竞争力起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应采取全新的视野和T 具来分析和研究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而不是一直停 留在传统的思想上停滞不前。目前世界的最强竞争优 势来自以创新和扩散为主的知识经济,所以国家所起的 作用日益重要。在国家统一协调下,区域内部的产业政 策也必须走在全球化的“浪尖上”。 3.5整合区域资源,统一规划 在泛珠 角区域内,每一个省区均有自己的优势资 源和市场,因此,泛珠 角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开放,进一 步深入开展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内资源优 势互补,对铁路、机场、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统一规 划;区内支柱产业、区域分lT、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要统 一指导,真正实现经济区的—体化。要形成以市场化管理 为主的经济活动艄除地方保护对人口和资本等要素跨地 区流动的限制和歧视尽快为区域内企业的发展提供平等 竞争的机会和条件。在珠江流域的中上游省区,区域经 济要充分挖掘其连接中国与东盟两大市场的区位优势, 加大对外开放政策的整合度,突出功能型特殊经济区的 作用,以区位优势聚集生产要素,以特殊政策引进先进 生产力,构造区域性发展优势;处于下游的省区(特别行 政区)要发挥各自竞争优势,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参考文献: 【II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l M1.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I3杨丹萍.对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评析lJ13】I技术经济,j管理研 究,2004,(3):30—32. 14J郑风山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评述【JlI经济纵横,2003,(5):48—51. 15l王健朴.论“9+2”区域合作的基础和协调政策….特区经济,2004,(9): 39—们. 【61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4年)IC].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