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来源:爱够旅游网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湖北武汉调研)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 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化认同感。“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一方面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说明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项正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代是前后相继的过程,不属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材料是“祭祀”方面,属于宗族意识,不是政治制度和农耕经济方面,故C、D两项错误。

2.(2018·河北衡水二调)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解析:B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B项正确。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前,关中地区经受战乱破坏,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优势,故A项

说法错误。秦朝移民中“迁豪富、强族于关中”是为了加强监管,尤其是迁六国贵族,是为了削弱六国贵族势力;“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是为了减少边疆少数民族叛乱,C项排除。材料为巩固国家统一措施,D项排除。

【教师备用】【新知生成】 秦朝保障统一的配套措施

(1)全国必须在经济、文化上高度统一。这就是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简言之就是度量衡、文字、货币、车道,乃至意识形态,都趋于高度统一,使中央政令可以畅通于各地,地方与中央保持一致。

(2)全国必须在道路上保持畅通。修驰道和直道,通向四面八方。

(3)加强开边与移民,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迁六国贵族于关中,加强控制。

(4)统一舆论,控制意识形态。秦始皇把法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把法令当作统治者意志,独立于传统道德和习俗之外。因此强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对于以古非今的舆论,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这就是遭致后世无穷非议的“焚书坑儒”。

3.(2018·河南郑州一模)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解析:A 本题考查唐朝中央中枢权力机构的改革。由材料可知,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互相责难,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可见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项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D项错误。

【教师备用】【新知生成】 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4.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 )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解析:B 清朝的满族人具有政治特权,汉人与满人权力不会实现平衡,A项错误;从军机大臣及章京中较多的汉人人数可知汉人可以进入中央政府核心,B项正确;军机处的建立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但材料体现的是军机大臣的构成,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5.(2018·山东济南一模)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 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 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 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

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

解析:A 据材料可知,阻碍光武帝度田的主要是“近臣”“近亲”等地方豪强势力,这说明该举措触犯了其利益,故A项正确。光武帝“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目的在于加强中央经济力量,故B项错误。均田制自北魏开始实行,光武帝生活在东汉时期,在此之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央意在削弱田庄势力,故D项错误。

6.(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幢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隆于教子,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 )

A.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 B.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 C.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 D.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

解析:D 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士大夫从乡镇迁徙到城市的原因主要包括方便医药、饮膳、从师受教育等方面,这说明城市职能在政治、经济之外更趋多元化,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城市”不一定特指工商业市镇,故B项错误;C项只涉及部分材料信息,片面。

7.(2018·安徽合肥一模)明代苏州府嘉定县种棉多于种稻,征输的漕粮即以售布收入折银征收。这主要缘于当时( ) A.种棉技术的进步 B.货币作用的增强 C.赋税制度的变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D 据材料“种棉多于种稻,征输的漕粮即以售布收入折银征收”可知,棉花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且进入市场以折银征税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这主要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

的结果,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种棉技术”“货币作用”,故A、B两项与材料无关。折银征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

8.(2018·广州综合测试)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其内容多劝诫乡绅“不搀搭低银”、商贾“当银钱足其等色”及大众“不行使低假银”等。这些善书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

A.农业生产不受重视 B.白银大量外流 C.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 D.市民阶层兴起

解析:C 据材料可知,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主要是劝诫人们诚信、不弄虚作假,即倡导重义轻利,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存在违背重义轻利传统义利观的行为,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对外贸易和“市民”的内容,故A、B、D三项与材料不符。 9.(2018·福建福州二模)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激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1123年高丽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谦让步遵从。这表明( )

A.礼乐制度得以重建 B.儒家伦理影响深远 C.君臣矛盾得以化解 D.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解析:B 据材料“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可知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等伦理纲常,在1123年的高丽被引为案例,说明儒家伦理影响深远,B项正确。材料表明儒家强调等级名分,未涉及礼乐制度的重建和君臣矛盾,A、C两项错误;材料“高丽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强调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圈的影响而不是强调中华文化圈形成,D项错误。

10.(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

记述

出处

(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史记·高祖功臣侯三。” (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 家》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史记·吕太后本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史记·平准书》 灾,民则家给人足。” 上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 )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 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

解析:A “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指汉初经济残破社会不稳,流亡者甚多;“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是指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是指通过“无为而治”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主要是恢复发展经济而不是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故B项错误;汉为统一国家,统治区域广阔,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地方自主发展,故D项错误。

11.(2018·湖北华中师大质检)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这说明程朱理学( ) A.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

者年表》 《史记·萧相国世纪》

B.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 C.破除了宗教的精神束缚 D.改变了传统的治学方式

解析:A 据材料“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可以得出程朱理学使人们在信念、治学方式等方面发生转变,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故A项正确;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一直存在,故C项错误;改变了传统的治学方式仅体现材料部分信息,不全面,故D项错误。

12.(2018·广东茂名一模)16世纪以来,传教士利玛窦寻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赢得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其去世后,部分传教士开始采取激进式的传教方式,坚决排斥儒家思想,酿成“南京教案”,传教士们在中国内地几乎无立足之地。这反映出( )

A.中国缺乏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条件 B.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相对立 C.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尊重 D.中国文化专制政策根深蒂固

解析:C 材料比较了利玛窦和部分传教士两种不同的传教策略及结果,当西方立足中国文化、尊重中国文化时,在华传教就得到认可;当采用激进的方法、排斥中国文化时,在华传教就会受到阻碍,这说明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尊重,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 37分)

13.(2018·河北衡水调研)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文帝三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年 纪》 并贷 生产和元狩三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年 本始四遣使者振贷困乏 年 地节三假田与贫民,贷种、食 年 纪》 并贷 生产和初元元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年 者,赋贷种食 《汉书·元帝消费 纪》 并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康熙 浙江海宁 三年 康熙 广东 五年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 修海塘 地区 事由 刮飓风、 动款 货币 贷放措施 赈贷物 纪》 《汉书·宣帝消费 借贷 生产和产业 《史记·平准消费 书》 并贷 《汉书·宣帝生产性 史料 出处 《汉书·文帝消费 类别 生产和

康熙 淮扬 十年 江南寿州 康熙三 凤阳等十 十七年 二州县 康熙四 山东济 水灾 十二年 南等 水灾 民饥 截留漕粮6万石,并备粮米 仓米4万石 免额赋,发常平仓谷 谷 免额赋、发帑金、截钱、粮 漕粮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整理

材料二 对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只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见得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并说明国家农贷不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状态的原因。(10分)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7分)

解析:“三农”问题一直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古代小农经济

的困境和地位。第(1)问,从西汉国家农贷的类别可知“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从清朝赈贷物可知“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从清朝赈贷的“事由”可知“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第(2)问,“目的”既有经济目的,也有政治目的,需要多角度分析;“原因”实际上是要说明小农贫困的原因,答案的方向是对小农不利的因素。第(3)问,可以从豪强、国家、农民角度归纳。

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 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每点2分,8分)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任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

原因: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4分)

(3)困境: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7分)

【教师备用】【新知生成】 古代的社会救助

我国古代社会救助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国家的积极介入。对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实行普遍的社会救助,是我国传统社会救助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期对老弱群体实施救助的始源,奠定了中华民族救济实施的基础,战国时期诸侯并起,称雄争霸,各国为了安定人心,也部分实施了社会救助;到秦汉时期,政府的救助行为逐渐制度化。汉代专门为穷人设立了收容机构,并且制定了法律制度。唐宋时期,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更加完善,这一时期慈善机构更加多样化,救助内容更加广泛,唐玄宗在位时设置了收容和救助贫病孤疾者的专门机构。元明清时期,政府设立养济院,以救助特殊的社会人群。另外还设有安乐堂、栖留所、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清朝时期这些救助机构的设置更加普遍化、规范化。 14.(2018·四川德阳诊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白蛇传》故事的演变

时故事梗概 代 话本《西湖三塔记》描写了奚宣赞因垂涎美色而与蛇精白娘娘宋结亲,险被挖去心肝。后白蛇被道教真人镇压在石塔之下,他才代 得以脱身 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对许宣迷惑、威胁,明但亦有情愫。当许宣得知白娘子为蛇精后,惊恐万分,在法海禅代 师的帮助下收压了蛇精 戏曲《雷峰塔》中白娘子是爱慕许宣而下凡的蛇仙,但终因许宣清的动摇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后因其子的孝行感动天地,而被代 释放 改编京剧《白蛇传》中的许仙坚定地站在白娘子的一边,与她共民同反抗法海。白娘子被压于雷峰塔后,其丫鬟小青搬来众仙,击国 败塔神,推倒了雷峰塔 新中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白娘子既有守护爱情的痴情,也有涂炭生灵的任性;法海为报私仇而降妖除魔,但在顽固中又夹杂国 着对苍生的怜爱 ——据《略论白蛇传故事的主题流变》等

解读材料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确定选题角度。材料主要反映了不同时期《白蛇传》故事的演变,《白蛇传》故事从一个简单的怪异故事演绎人性结构中情理冲

突及融合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和情节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白娘子从一个故意害人的蛇妖形象发展成为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女性形象。从材料信息中还可以看到《白蛇传》故事以小说、戏曲、京剧、电视剧等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呈现。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选取材料信息,可以从故事内容、人物形象、文学艺术形式发展等角度拟定论题。然后根据选定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如从故事内容变化的角度,可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阐明故事演变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从人物形象不断变化的角度,可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阐明中国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答案:示例1

论题:《白蛇传》故事的演变与中国社会变迁。

阐述:宋代白蛇的妖魔化的形象及其被镇压的结局,是宋代程朱理学兴起,强调封建伦理规范的产物;明清作品中的白蛇亦妖亦人,其妖化的形象和结局是明清时期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要求,而其追求自由幸福的人格形象,与明清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氛围宽松有关;民国作品中白蛇等角色对法海的反抗及结果,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崇尚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影响;新中国作品中白蛇等角色具有复杂化的形象内涵,是现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下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体现。

综上,《白蛇传》故事反映了两宋、明清和近现代的中国社会变迁,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12分) 示例2

论题:《白蛇传》的故事情节与儒释道三教关系。

阐述:宋代作品中道教真人的出现,印证了这一时期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和道教广泛的社会影响;明清作品中道教真人的角色被佛教禅师所取代,说明了这一时期民间信仰佛教的民众众多,佛教是一般百姓信奉的主要宗教;而历代作品中白蛇与法海的斗争是故事的主要情节,体现了道教与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冲突斗争。宋明作品的结局中白蛇因恶行受到了

惩罚,清代作品的结局是白蛇因其子的孝行被释放,都凸显了程朱理学的官方学说地位,儒学在宋代以后的儒释道三教的斗争与融合中占据着优势地位。

综上,《白蛇传》的故事情节折射出儒释道三教在宋代至清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与融合。(12分)

说明:学生还可以分别从白娘子、许仙、法海人物形象的演变,白娘子与许仙、白娘子与法海的关系,女性地位的提高、男女关系变化或个性意识增长度拟定论题。

,乃至文学体裁的变化等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