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外语教师现状分析

来源:爱够旅游网


外语教师现状分析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必将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然而,作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的英语教师是否具备“标准”中的素质要求呢?近几个月里,通过调查、访谈、观摩教学实际等活动,我发现目前教师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种种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1. 基础理论知识薄弱

从调查中发现,尽管目前中学英语教师数量基本饱和,学历也基本达标,但不少教师是先前学历不合格,后通过自修、函授等途径取得合格学历,没有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即便是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在校时课程设置的弊端,同前者一样,都缺乏对语言学习、语言教学与教学研究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我所调查的来自三十几所初、高中的近50名教师代表中,百分之九十的教师没有系统读过语言学、教学法方面的书籍;百分之八十的教师连听都没听说过新的课程标准,更不用说了解其精神实质;百分之六十的教师除了教材、教参外,不读杂志不看报,甚至连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没有接触过。这些教师语言学基础理论薄弱,缺乏对课程设置、大纲设置、教材编写、考试规范等的了解,对教学目标、任务、方法等模糊不清,哪还谈得上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开展教学研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2. 教学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英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的理解,从而产生了落后的教育观念、陈旧的教学模式,突出表现在:重教有余,重学不足;

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知识传授有余,能力培养不足;死记硬背能力培养有余,灵活应变能力培养不足;模仿能力培养有余,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陈冠英教授在“谈外语教师的素质”一文中指出:“就中西方教育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教育存在‘两强两弱’的特点。所谓‘两强’,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较强;所谓‘两弱’,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这种特征无疑也体现在外语教师身上。”(陈冠英,2000.1)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课题组在“全国第二届中学英语优质课竞赛课堂教学观摩分析报告(下)”中指出:“在观摩过程中,我们大致估算了一些参赛教师的课堂讲解时间、学生练习时间及未被利用的时间,结果是惊人的:教师讲解的时间通常占一堂课的48%—72%,而学生说话的时间仅占8%—22%,由此可见,一些教师仍然固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王蔷,1999.9)优质课的课堂尚且如此,一般课的课堂便可想而知了。

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唯命是听”,老师统管一切,学生没有自主的空间,不能很好地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主宰着大部分课堂,学生成了“护士”名下的“病人”,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课堂上缺乏民主、平等,几乎

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实质上只有教,没有学。

又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单纯以考试结果或升学率来衡量教学的成败,故“精英式”教育在大部分学校和班级仍占统治地位。老师只重视少数“尖子”的培养,而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学生养成了嫉妒、怕输、攀比、冷漠、自负、自卑、势利等消极性格。即便是在那些“好”学生中,上述现象也普遍存在,有时甚至更加严重。

3. 知识与能力滞后

“由于历史的原因,诸如中小学外语教学底子薄,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加上应试的沉重压力,使得外语教学难以摆脱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难以提高。总体上说,教师的外语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较低,语言环境缺乏;这必然会造成如李岚清同志所指出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状。”(刘道义、龚亚夫,2001.1)

一些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能很好地分析和把握教育过程及学生心理特征,对自身心理问题也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调节;少数教师缺乏系统、严格的专业学习,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缺陷,课堂教学中出现基本的知识性错误;还有一些教师教学基本功差,自身听、说、读、写能力低下,不能自如地驾驭课堂,组织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认真学习过英语教学法理论,对不同的教学流派缺乏认识,故“不能很好地体现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王蔷,1999,9)无论是对话课还是阅读课,都上成了单纯的语言知识灌输课。课堂上老师讲语法、抄例句,学生听讲座、做笔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互动,有时即便提些问题,但由于设计粗糙,很难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由于长期以“语法为纲”,孤立开展词句教学,学生不能从语篇整体上把握文章,阅读理解、书面表达能力差;又由于缺乏真实情景的创设,学生在课堂上即便开展一些活动也只不过是朗读、背诵对话、复述课文等伪交际或准交际行为,故实际生活中,口头表达能力也差。

4. 忽视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

“外语学习不仅是对另一种知识体系的学习,更是对于另外一种文化体系的适应。因此,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情感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动机、态度和性格等对外语学习的成败

有着特殊的影响。”(陈冠英,2000.2)众所周知,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教师的教最终应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而学习过程又是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有赖学习者兴趣、动机、态度、意志、自信心等诸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访谈我发现:一些教师知识狭窄,课堂上语言呆板,教法单调,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教师板着面孔,居高临下,未能建立融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一些教师过分注重学生考试分数,为了赢得“好”的评价,有些学生急功近利,有些甚至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端正学习态度;一些教师抱定“一言堂”方法不放,课堂上少有激趣启智活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简单授以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遇到问题没有自我探究意识,没有自我发现精神,没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一些教师语言学理论知识欠缺,对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不能正确对待,故“有错必纠”,再加上评价方法有失偏颇,形式单一,学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总以为自己呆、笨,智不于人,从而“破罐破摔”,失去自信心。凡此种种,都是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产生畏惧,故而丧失信心,直至最后放弃的根本原因。

5. 缺乏对现代教学媒体的正确运用

尽管我们在大谈素质教育,并为此修订了大纲、改编了教材,但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仍固守着陈旧的教学观念,单一的教学方法,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课堂上,教师一枝粉笔、一块黑板、一纸教案、一本书、一张嘴。靠着这“五个一”,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近乎“布道士”般的角色。讲台后,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讲台前,学生马不停蹄地抄。不说运用录音机、录相机、投影机、影碟机、计算机等现代媒体手段,就连实物、挂图、小黑板、简笔画等传统媒体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也少有出现。由于手段落后,形式单一,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索然,语音地方化、表达汉语化、思维机械化,对所学知识不能保持长久记忆,更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有些学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上了一些设备,

终因技术培训滞后,教师不会使用,设备也只好束之高阁。偶遇应付检查或上堂公开课,有些教师也赶赶时髦,请人做些电子课件,但由于自己不会操作,“多功能”教室的角落里便多出个负责媒体运行的“机器人”,学生难于习惯,感到别扭,整堂课都似乎在看稀奇,瞧古怪,这样,即使用了辅助媒体,也未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