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11期 2010年11月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e.Sci) Vo1.3l No.11 NOV.2010 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性对策探析术 张艾利 (福建工程学院摘马列部,福建福州 350108) 要: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传统文化知识欠缺、素养偏低、对传统文化认知模糊等现状.高 校应该从大学生自身的传统文化需求出发,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育的针对性;更新大学生对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的固有观念,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判断和实践的统一:加强教师传统文化专业知识. 提高教书育人水平;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优良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0)ll一0170—0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境 高远。加强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 他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品 位,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当 能强迫他们阅读经典、领悟其中深奥的哲理,让大 学生生活在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里面,根据他们自 身的文化需求,再对其进行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这是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 内容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比如,当 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育者应该从实际出发给 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传统文化知识欠缺、素养偏 低、对传统文化认知模糊等现状。因此,加强对大学 予他们正确的积极引导,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立志 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 成才的信心和决心,然后从经典中引出司马迁逆境 品质,使他们理解和自觉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奋发的精神;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 已成为当务之急。本人在福建工程学院对文理科大 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的“吾善养浩然之气”,这 学生下发了1000份调查问卷,做了大量调查分析, 些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使他们逐渐对经典产 在此基础上得出加强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 生兴趣,形成自主阅读的意识;当他们遇到人际关 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系的困惑、缺乏集体归属感的时候,教育者可以从 从大学生自身的传统文化需求出发。增强 传统文化中引用一些相关的集体教育和人际交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引导大学生开展真诚的、健康的、有益的交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无论是经典 往。如《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 著作还是建筑艺术,亦或中医中药可谓之中国瑰 关注,《世说新语》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 宝。然而据调查显示,75%大学生不知道中国的三 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包含 大国粹是什么;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书法、国 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可见,教育者要充分 画、民族乐器(二胡、古筝等)了解多少”问题中,只 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 有2 8%的同学精通,65.62%的同学表示大致掌握 化内容教育,这样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调 点或学过点毛皮,31.45%的同学一点也不懂。可 动大学生主动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 见,当今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甚少,对 主观能动性。 于国粹在中国这么有影响的传统文化来说,大学生 二、更新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固有观 所具备的这方面知识和我们希望的相差甚远。因 念,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判断和实践的统一 此,加强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育具有一 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固有的观念是没有 定紧迫性。 实用价值,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随着经济全球 当今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个性,教育者应该给 化,西方文化的浸透,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与学生信任和理解,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 调查显示,43.95%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受冲击的原 一、一基金项目: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J—C一08-02 —17O一 因是经济全球化,38.17%认为是科技的发展和通讯 的便利,27.29%人认为是人性冷淡,认为是其他原 因的仅占12.08%。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 们在越来越多的接受高科技、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 63.75%的同学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 的传承和教育,如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定期讲座 等;53.54%的同学认为应该多开展呼吁大家去继承 和保护的活动,从意义上去加强;41.7%的同学认为 国家应该制定更多这方面的保护政策;38.33%的同 学认为不要太绝对专业,应在每个专业插入一些传 统文化的知识;40%的同学认为从自身出发,多与 传统文化接触,并多宣传我们的精华部分。可见,大 忽略了道德文化修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情感已 经越来越冷淡。在被问及你们学校是否设有中国传 统文化教育课程时,58.95%的大学生回答“无”和 “不知道”,即使有一些同学参加传统文化选修课, 也只是凭借一时的热情或为了拿学分,往往出现课 堂上能说会道课下视而不见的场面,出现对传统文 多数大学生都能认可从自身、学校、政府和社会各 个方面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尤其是学 化的认知、判断与实践的脱节现象。 因此,我们应该更新观念,增加传统文化实践 环节,让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实 现自主构建,自我提高。为此,高校应该制定相关措 施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加入一 定的监督机制,将课堂上所学的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和现实联系起来并进一步实践,使传统文化中伦理 道德、宝贵思想、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社会礼仪等 融人到日常生活中,让认知真正和实践统一起来; 学校还应该尽量为传统文化的实践和传播创造条 件,为学生切实提供更多的实践可能。 三、加强教师传统文化专业知识,提高教书育 人水平 在“对仁、孝、忠等传统道德,你所受的教育”问 题中,认为自小耳濡目染的占38.95%,课外书上有 看过占52.5%,来自于教师传授的很少。也就是说, 90%以上的大学生他们获得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 大部分来自于课外书及家庭的熏陶,学校、社会和 政府所给予的教育很少。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 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文化教育是通过 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加工向学生传输的,然 而,目前严重缺乏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有的 高校虽然也有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专业人员,但这 些人员多是长于学术研究而疏于普及性教育,即使 从事教学也是从事专业性、学术性的教学,他们一 般不太熟请传统文化教育的特有规律,不具备从事 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结构。事实上,对传统文化的 学术研究与传统文化教育是两回事,二者各有不同 的侧重点和要求。学术研究追求的是填补空白、前 沿创新,注重的是专深,讲究的是严谨考证;而教育 所追求的则是能够给受教育者带来一定的受用价 值,讲究的是易懂、生动。所以,传统文化教育是一 门科学,从事这项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按 此专业素养要求建设一支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 四、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优良的传统 文化教育环境 在关于“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去加强继承与保 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可多选)”这一问题中,有 校的作用更为明显。为了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高校应该拓 展多样化的教育途径,营造合适的校园文化氛围, 优化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在学校制度方面,应该建 立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包括课程设置、实践 活动、校园文化宣传等。还要多开设有关中国传统 文化方面的选修课和讲座。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 理工科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不足。要改变这种现 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 多开设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人文社会科 学选修课,同时,还可举办一些讲座,营造学习中国 传统文化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氛围,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望。同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以达到对大学 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校园文化方面,应当加 强校园文化的内涵培养,完善传统文化的教育内 容。从学风、校风抓起,从自我做起,开展关于传统 文化的相关活动,把所学的内容落实到日常生活 中。各专业、各班级竞相实行传统文化实践比赛活 动,并实行奖励机制。在优化环境方面,搭建网络平 台便于大家交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校园网的影 响力;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杂志报刊等多种途径 进行引导。总之,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结合学生 实际需要,然后采取措施,一切以学生为本,创建适 合大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环境。 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 的事情,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各级党委政府 的政策支持,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庭的熏陶。也应该 把其永久地贯彻到整个大学生群体所有的教育活动 过程之中。“在高校点亮传统文化教育之灯时,高扬 起人文大纛,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必可一改高 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淡化和滑坡的现实”叫,也必 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整理、挖掘、振兴!十年树木,百 年树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徐继红.论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 养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147-149. (责任编辑王文江) 一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