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认识不同类的土壤 课 型 教知 识 与技能 过 程 与方法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学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的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5.能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教 具 准 备 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 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个相同的塑料瓶,纱布,橡皮筋,沙质土壤土黏质土,水,三只烧杯,支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谈话引入。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内容见文本素材) 教师:看来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1.认识三种土壤 (1)观察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三种土壤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三张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 教师出示三堆土。 教师:为了大家观察的更清楚些,老师按照这三幅图片准备了土壤,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取土,然后仔细观察。 学生上讲台前取土。 教师:谁来说说你打算怎样观察?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感官从颗粒大小、颜色和粘性等方面来认识。 教师:看来大家的观察方法还真多,下面就用你们自己想到的方法或老师提示的方法开始观察土壤,记着要做好记录呦。 (2)交流汇报 学生相互交流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教师适当点评。 (3)活动结束,教师小结。 教师对三种土壤的性质进行陈述。 ①沙土。结构松散,通气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干燥。因此,用沙土作为盆栽基质时,应多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土性质。 ②粘土。质地细密,通气性差,容易积水、板结。用这种土壤作盆栽基质,不利于根系生长,必须要掺入适量的腐殖土、沙土或腐熟煤灰,经改良后才能利用。 ③壤土。壤土是介于沙土和粘土之间的土壤,具有较理想的团粒结构,通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土温和肥效发挥稳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盆栽基质。可在菜园地、瓜地里选取。 2.设计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不同。 (1)提问设疑 教师:下雨天,刚开始雨水并不能成小水流。那么它们到哪里去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2)讨论 教师:你认为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会一样吗?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吗? 学生思考,教师适当提示。 (3)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4)制定实验方案,写出实验计划。 课堂小结: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板 书 设 计 第二课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认识不同类的土壤 活动1:观察土壤 ①沙土②粘土③壤土 教 学 后 记
渗水比赛
教学目标:
能正确的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一)导课
谈话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土壤,谁来告诉老师土壤都有哪些类型呀? 学生回答。(沙土、黏土、壤土)
教师:那谁来告诉老师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渗水性不同)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土壤的性质。 (二)新课教学
活动2:渗水比赛 1.实验
教师:为了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我们上节课设计了实验方案,首先看老师来做个实验。
演示实验:取3个去了底的塑料瓶,将细纱布包在瓶口上,用线扎牢,在3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壤土;把3个瓶子放在支架上,取3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分别放在3个瓶子的口的下面;在3个瓶内同时倒进同样多的水。
教师:大家看清楚老师怎么做的了吗?请大家按照实验方案亲自体验土壤的渗水性,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书上P6表中。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教师:大家仔细观察,看哪种土渗水快? 学生观察。
教师:3个瓶内的土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 学生回答。
教师:看一看,哪种土中剩下的(保存的)水多? 学生回答。新-课-标 -第-一 -网 2.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有什么关系? 3.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以知道,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差;粘质土渗水慢,保水性好;壤土的渗水性与保水性居中。
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是相联系的,渗水快的保水性差;渗水慢的保水性好。 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也是由土壤的颗粒大小决定的。土壤颗粒大的,渗水快,保水性
差;土壤颗粒小的,相反。
教师:请大家把结果填到P6的横线上。 (三)巩固练习
1.教师简单概述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
(1)土壤分为几类?这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2)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3)土壤的渗水快慢、保水性好坏、是由什么决定的?(或问这些性质与土壤的什么成分有关系?) (四)布置作业
观察、实验:当地的土壤是哪类土壤? 板书设计:
第二课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活动2:渗水比赛 实验结果 类型 水量 时间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实验结论:
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差;粘质土渗水慢,保水性好;壤土的渗水性与保水性居中。 教学反思:
从土壤中流出的水量(毫升) 沙质土 黏质土 壤土 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2.能联想出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进行假设。 2.能客观地评价本组和其他组的研究成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比实验的关键环节。 2.能够说出应从哪些方面交流科学研究的结果。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列举出3条以上可实施的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对比实验及规范操作的能力。 难点: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植物的生长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认为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汇报:水、光照、温度等。
教师:“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从这首诗的语境中我们也知道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怎样才能生长的更好。
(二)新课教学
◆活动1: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1.对比实验法ww w.x k b1.co m
教师: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那么什么是对比实验法呢?
学生回答。(学生甲:就是作对比吧;学生乙: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就用到了对比实验法。)
教师:对比实验是以正确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方法为基础,以实验现象为依据,对实验过程中通过人为控制所产生的两个类似现象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实验教学过程。比如生长状况相似的同一种植物,一株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株放在黑暗处,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2.选定研究对象,确定研究问题。
小组讨论:你们准备选定什么问题来做研究对象,打算怎样做,在实验中怎样护理它们,
有哪些条件一致,哪个方面的条件不能一样?
学生汇报。(我们组想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我们认为: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要好一点。)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撰写实验报告规则。
(实验方法:取8株豆苗,将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植物数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然后想办法让实验组的植物生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对照组的植物生长在黑暗的地方。)
注:对照组的植物要用黑袋子套住。 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除光照以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如温度、水等应该保持相同。)
确定实验方案,小组之间进行分工,然后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活动。 教师:注意记录实验现象,将结果填写在P10上。
3.讨论:做温度对比组的实验,如果像P10书上的同学的做法去做的话,合理吗?为什么?
4.思考并回答:还有哪些条件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呢? 板书设计:
活动1: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植物生长的条件:温度、水、光照。
课 题 研究根的作用 课 型 教知 识 与技能 过 程 与方法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1.能通过植物器官的特点及生活环境推测出这些器官的功能。 2.会根据植物器官的特点进行分类。 1.能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问题的研究。 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实事求是地进行记录和分析。 1.能说出根的特征和作用。 2.能说出如何辨别植物的根和茎。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各种各样植物的根,并探究根和茎的主要作用。 实验的设计和对现象的解释。 透明的玻璃瓶,水,一株完整的植物, 植物油 教 学 过 程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教 具 准 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植物的生长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想一想,一个植物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呀?(出示完整植物的一个图片) 学生回答。(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植物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各种营养物质,才能够茁壮的成长,那么,植物是通过什么器官获得营养物质的呢?学生回答。(根) 教师:那这些营养物质又是通过什么器官运送到植物的各个部位的呢? 学生回答。(茎)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根和茎,看看它们是怎样将营养物质送到植物的各个部位的。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植物的根 1.观察植物,找出根着生的位置。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植物的图片。 提问:哪部分是根? 出示三株植物根的图片。(主根、侧根、不定根各一个图片) 提问:观察图片,找出根着生的位置,看看其着生位置一样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适当给与指点。 2.观察各种形状的根并根据特征进行分类。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形状根的图片。 提问:观察图片,它们的形状一样吗?它们有什么特点? 分类:请根据它们的形状给根进行分类。(直根、须根、变态根) 3.找出根的共同特点。 观察书上P12有关根的图片,找出不同根的相同点。 学生观察并回答。(只要学生们能说出大根、小根、粗根、细根等表达主根和侧根即可)教师对学生回答给与适当补充和纠正。 4.交流 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根进行分类的标准,把自己和其他人不同的划分方法告诉其他同学。 ◆活动2:研究根的作用 1.看图并联系实际分析根的作用 讨论:你认为根有什么作用?植物如果没有根会怎么样? 教师讲解: 第一幅图表明,植物的根具有防止水土流失、能固定住土壤的作用。 第二幅图表明,植物的根有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供植物本身生长所需之用。 第三幅图一方面表示: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水和无机盐,这些水分和无机盐对人类很重要,另一方面表示根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并通过茎共同将它们输送到植物全身各处。 第四幅图表明,根有贮藏营养的功能。 2.猜想根有哪些作用。 教师:通过看图活动,大家对根的作用有所认识,下面请同学们联系实际,拓宽思维去猜想根的作用,可以小组讨论,把猜想的结果写在P13教材给出的空白处。 3.确定研究问题,设计实验验证想法。 课堂小结: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布置作业: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板 书 设 计 第四课 根和茎 研究根的作用 ①根具有固着的作用。②具有吸收、输送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③具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④少数植物的根也有繁殖的功能。 教 学 后 记
课 题 茎的作用 课 型 教知 识 与技能 过 程 与方法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1.能通过植物器官的特点及生活环境推测出这些器官的功能。 2.会根据植物器官的特点进行分类。 1.能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问题的研究。 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实事求是地进行记录和分析。 1.能说出根的特征和作用。 2.能说出如何辨别植物的根和茎。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各种各样植物的根,并探究根和茎的主要作用。 实验的设计和对现象的解释。 杯,一段新鲜芹菜,水,红墨水 教 学 过 程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教 具 准 备 第二课时 (一)导课 1.回顾上节课内容 提问:①植物根的类型。②植物的根的作用。 2.引入新课 教师:看来大家对根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根可以吸收水分,那么根吸收的水分又是怎样运输到植物全身各处的呢? 学生回答。(茎)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茎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活动3:研究茎的作用 1.认识各种各样的茎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张茎的图片。 介绍茎:植物的茎一般生长在地面上,连接叶和根,其上着生叶、花或果实,茎上生叶的地方叫节,两节之间的部分叫节间。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各样茎的图片。 提问:观察图片,它们的形状一样吗?它们有什么特点? 汇报。 分类:请根据图片及茎的特点给茎进行分类。(地上茎、地下茎) 汇报交流。 2.研究茎的作用 ①讨论与猜想 根据生活经验,讨论茎的作用,并将小组讨论结果写在P14上。 ②设计实验 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提问: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吗?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例:研究茎的疏导作用。方法:将芹菜等植物的茎插入到滴有几滴红墨水的的瓶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茎的变化,然后将茎横切,观察茎的颜色变化) 教师给与指导。 用图记录实验结果,并把结果写在P14上。 ③讨论交流 与其他小组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④总结: 茎的作用: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少数植物的茎也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 3.阅读科学在线 了解根和茎的区别。 提问:如何判断马铃薯、莲藕、甘薯、姜等植物的器官是根还是茎? 课堂小结: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板 书 设 计 第四课 根和茎 研究茎的作用 茎的作用: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少数植物的茎也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 教 学 后 记
植物的向光性+定向运动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出向日葵花盘的朝向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2.通过观察或实验,归纳出向光性的现象在植物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假设。 3.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能使用(枚举)归纳的方法验证植物其他几种向性运动。 5.能设法搜集关于植物向性运动的资料。
6.能体会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7.会利用光对动物的影响,独立设计制作一个捕捉害虫的装置。 8.在设计与制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通过与其他人交流共同得出自己的结论。 2.按照其他同学的真实意见改进自己的设计。 3.能公正地评价他人的设计和装置。www.xkb1.com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向光性。 2.举例说明光对动物行为有什么影响。
3.利用所学知识说明在太空中植物的根会怎样生长,并能解释这种现象。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独立设计制作一个捕捉害虫的装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去探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难点:能独立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向日葵在一天内花盘方向随太阳变化的图片、其它植物具向光性的图片,有关植物向水性和向地性的图片、两种不同根系的植物标本、植物向水性的实验装置。 授课类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小游戏:让学生闭眼写字。
教师: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一个小游戏,四个人一个小组,两人监督两人做,然后互
换角色,游戏名字为闭眼写字,要求是从中体验闭眼写字的感受。
教师:哪位同学来谈谈他在游戏中的感受?
2.结合小游戏和日常经验,说说阳光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师:大家结合小游戏和日常经验,说说阳光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密切关系? 教师:看来在没有光的黑暗世界里,人们很难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光对我们周围动物和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六课——葵花向阳。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向日葵和阳光 1.光对植物的影响。
教师:大家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小组讨论,说说光对植物的影响。 教师: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讨论结果。 2.向日葵与阳光。
教师:从刚才大家的回答中提到了向日葵,请同学们观察书上P20向日葵的图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向日葵的“花盘”上午、中午、下午的位置不同。) 教师: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向日葵的“花盘”与阳光的关系。 学生回答。(向日葵的“花盘”是随太阳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教师: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是植物的向光性,谁能举出更多的有关向光性的例子。(比如植物的茎或叶也具有向光性。)
★拓展活动1: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1.探究活动——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1)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属对比实验,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设、选择实验材料、决定实验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实验步骤。
4)实施中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光这一条件变量,其他应该尽量保持一致。新课标第一网 2.布置学生搜集其他向性运动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回忆上节课内容。 2.语言过渡引起下文。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向光性,那么,除了向光性以外,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还有哪些特性?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定向运动。
(二)新课教学
◆活动2:研究植物的“定向运动” 1.汇报向光性实验结果。
教师:相信大家已经有了植物向光性的实验结果,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
教师:我们已经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植物的向光性,那植物的其它特性还等待我们去验证。
2.研究植物其他向性运动。
1)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关于植物其它特性的发现。 2)根据书上P21图片,提出植物根的向水性。 你能证明:植物的根确实有向水性吗? 讨论:图中的根延伸方向有什么特点? 3)交流:还有哪些植物有类似的现象呢?
结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植物除了具有向光性以外,还具有向水性。 4)植物根的向地性。
你能根据你们观察到的3种植物的生物图,说说它们的根茎生长方向有什么规律吗? 我们的结论是一般情况下,多数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 ★拓展活动2:光对动物的影响
1)阅读科学在线,以及一些资料,让学生谈谈科技发展给我们生活和生产带来好处。 2)根据教材提示,设计捕捉有害害虫的装置。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六课 葵花向阳
活动1:向日葵和阳光
1.向日葵的“花盘”与阳光的关系。
向日葵的“花盘”是随太阳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
2.举出植物的茎和叶是否具有向光性的例子。 拓展活动1: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活动2:研究植物的“定向运动” 1.汇报向光性实验结果。 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 2.研究植物其他向性运动。
①观察P21图片得出结果:植物的根向着有水的方向生长。 ②结论:植物具有向水性。
③观察三种植物所得出的结论:多种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 教学
课 题 测量水温的变化 课 型 教知 识 与技能 过 程 与方法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1.能利用感觉器官感知物体的冷热 学 2.能预测冷水与热水接触时各自温度的变化及最后的结果 目 标3.能通过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及水量,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教 具 准 备 测量水温变化的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描述 水温变化曲线图的绘制及分析 400毫升烧杯, 100毫升锥形瓶,2支温度计,热水,冷水,铁架台,纸板 教 学 过 程 (一)导课 问题:我们都感受过冬天的寒风刺骨和夏天的烈日炎炎,那么,应该怎样科学的描述冷与热呢?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手指的感觉 1.冷与热的描述 教师准备好三个相同的烧杯,分别倒入适量的热水、冷水和温水,请一位同学上来试一试:分别将左右手的手指浸入冷水和热水中一分钟左右,再同时放入温水中。 提问: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请你向大家说一说。 学生:从热水里出来的感觉凉,从冷水中出来的感觉热。 讨论:如何解释上述现象? 提问:手指能准确感觉冷与热吗?(不能) 谈话:怎样才能准确知道物体的冷与热呢? 2.温度与温度计 ①学生阅读书上51页的“科学在线”。 ②教师强调: 温度: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 教师讲温度计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练习使用温度计:学生试着测一下冷水的温度,教师指导。 ◆活动2:测量水温的变化 1.问题与猜想 提问:当我们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时,它们的温度会如何变化? 学生猜想: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 2.分组设计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进行实验。 (2)如何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完善。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注意提醒学生不要被热水烫伤)。 3.记录数据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记录两个容器中水的初温度,并且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水温的变化,填在书上52页的表格中。 4.实验结论: 分组讨论: (1)曲线图告诉我们什么? (2)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3)最后结果怎样? 汇报结果: (1)冷水温度升高,热水温度下降。 (2)热从热水传向冷水。 (3)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得相同。 课堂小结:在实验过程中,冷水的温度逐渐上升,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直到它们的温度达到相同为止。热是从热水传到冷水的 板 书 设 计 第十三课 冷水和热水 活动1:手指的感觉 1.冷与热的描述 2.温度与温度计 活动2:测量水温的变化 1.问题与猜想。 2.分组设计实验 3.记录数据 4.实验结论: 热水——温度降低, 冷水——温度升高。 结果——温度相同。 热——从热水传向冷水。 教 学 后 记 课 题 知 识 传热比赛 课 型 教学 与技能 过 程 与方法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1.能根据生活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导。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勺柄冷热的变化 1.引入实验 教师:请同学们把铝勺放入到热水中,用手捏住勺柄的一端,1分钟后,有什么感觉?学生照做并回答。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请大家看桌面上有哪些实验材料?你们带来了哪些材料?教师介绍凡士林:有粘性,能够粘一些小东西,遇热能够融化。 2.实验观察 实验可分三步进行 做热传导实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粘火柴棍的凡士林用量要相同,火柴棍(或小木 2.能设计实验证明要研究的问题 目 标 3.能对实验现象进行预测 教 学 重 点 培养学生设计试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 学 难 点 教 具 准 备 水杯、铝勺、金属片、金属杯、金属锅、凡士林、酒精灯、蜡烛、热水、小木棍、小豆子、小球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大家根据生活经验想一想,厨房里炒菜的锅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教师:那锅把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教师: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材料不同,传热的快慢也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传棒)粗细、长短也要相同,否则火柴棍不能依次落下;二是铁片或铁容器被加热后,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免烫伤。 3.实验 学生根据实验材料开始试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诫学生防止烫伤。 4.分析现象。组织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对看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各实验现象的相同点及初步结论。 5.得出结论。小组讨论“热在铝勺中是怎样传递的”,抽象出热传递的特点。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方框内,帮助学生理解热传递三种主要方式之一的热传导的含义,对于“热传导”这一概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是否介绍。课堂小结: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板 书 设 计 第十四课 传热比赛 活动1:勺柄冷热的变化 做热传导实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粘火柴棍的凡士林用量要相同,火柴棍(或小木棒)粗细、长短也要相同,否则火柴棍不能依次落下;二是铁片或铁容器被加热后,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免烫伤。 教学反思:
课 题 颜色与吸热 课 型 教知 识 与技能 过 程 与方法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1.能够通过实验,用手感觉到黑手套比白手套吸热多 学 2.能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目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标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教 具 准 备 用手感觉到黑手套比白手套吸热多 能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温度计、黑红白纸板。 教 学 过 程 此活动以个人形式,分三步进行 1.教师提出“为什么冬季人们穿深色衣服,夏季穿浅色衣服”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人新课。 2.指导学生进行“黑手套和白手套”的实验。课前让学生准备材料、大小、式样相同的黑、白两只手套。实验时分别戴在左右两只手上,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体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教学时遇到阴天,可以用100W—300W的灯泡代替阳光进行实验,也可以参照后面的拓展活动进行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做这一类的对比实验时,应尽量保证只有一个变量(颜色),其他因素(如材料、大小、厚薄等)尽量要相同,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或体验意识到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黑色比白色的手套吸热多。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其他颜色的材料比黑色材料吸热多还是吸热少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2:颜色与吸热 此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可分四步进行, 1.指导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方法和结果的呈现形式。特别要强调对比实验条件的控制,比如瓶子的材料、大小和式样,各色纸的厚薄、大小和材质,温度计摆放的位置等均应相同;在阳光下三个瓶子要并列“一”字摆放,避免相互遮荫。 2.组织学生分组组装实验模型,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3.引领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出示思考题:哪个小瓶中的温度变化最快?哪个小瓶中的温度变化最慢?为什么?先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颜色越深,吸热本领越强。 4.运用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了解人们怎样通过改变物体的颜色 来实现控制温度的目的 (1)初春一场大雪威胁着正在返青的小麦,怎样使麦田里的雪尽快融化? (2)大型的露天煤气罐、石油罐,如果它们吸收太阳的热过多,就会引起爆炸,怎样做可以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 课堂小结: 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一样,颜色越深,吸热本领越强 板 书 设 计 颜色与吸热 颜色越深,吸热本领越强 教 学 后 记
课 题 制作岩石标本盒 课 型 教知 识 与技能 过 程 与方法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1.能到周围环境中收集当地具有的岩石标本。 学 2.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对收集到的岩石标本特点进行描述。 目 标3.能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到的岩石标本进行分类。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教 具 准 备 能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 能说出科学家把岩石分成了哪三类。 鞋盒,硬纸板,棉花,胶水,剪刀,空白记录卡,笔 教 学 过 程 完成活动1和活动2以及科学在线部分 活动1:收集、观察岩石 1.收集岩石的活动在课前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课上进行观察记录活动。由于学生收集的岩石可能极为有限,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或几个班级同学收集到的岩石汇集起来,以便学生观察、记录和分类。希望学生能够从形状、颜色、软硬、条纹、光滑程度等方面进行观察,从中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另外,要提示学生填写教材上的记录表,做好记录。 2.用肉眼来观察岩石,观察到的都是岩石的物理性质。由于岩石表面一般都风化了,不容易观察准确,可以用将岩石敲碎、观察岩石新的断裂面的形式,进一步对岩石进行研究。看看观察到岩石的颜色、软硬、光滑程度等有什么不同。另外,还可以设计小实验来研究岩石的化学性质。向打碎的岩石断面上滴几滴浓醋,来观察岩石表面上是否冒气泡,就是通过化学性质来观察岩石,以便给岩石分类。 3.根据观察的结果,自定标准给岩石分类。学生自定的分类标准和分类也许不够科学,这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的方法。为了训练学生分类的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各个小组的分类进行交流,讨论各个小组的分类有什么优点和不足,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中,逐渐掌握分类的方法。 4.科学在线提示学生,在地质学上地质学家常常根据岩石的成因对岩石进行分类,即根据成因把岩石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类。 活动2:制作岩石标本盒 活动过程: 1.岩石标本盒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教材-上没有做过多文字提示。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给以制作提示。学生可以用硬纸板对盒子进行分格。重点要指导学生制作岩石资料卡,这是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训练很重要的一步。 2.完成岩石标本盒制作后,学生要对自己收集的岩石进行分类,并存放在标本盒中。然后,指导学生给每块岩石制作资料卡,最后把填写完的岩石资料卡贴在每块岩石所在的小格里。 3.在活动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岩石分类的训练,以便学生更加科学地认识岩石 板 书 设 计 制作岩石标本盒 制作岩石标本盒,把自己收集到的岩石分类展示出来 教 学 后 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