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实习报告
姓名:
院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班级:10地理科学二班
时间:2011年6月4日
内容:
一、实习的目的与收获 二、实习时间 三、实习路线 四、实习内容 五、 实习感受
一、实习的目的与收获
目的: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加深我们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能力。 收获:
尽管只是两天的时间,我们的地质地貌知识也相当有限,但是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周老师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践,验证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掌握了一些有关的地形地貌如流水地貌、花岗岩地貌、喀斯特地貌,红色风化壳等等的形成机理和演化的方向等。 二、实习时间
2011年5月30日至2011年5月31日 三、实习路线:
南宁—五塘—宾阳昆仑关—上林大龙湖大龙洞—马山里当乡—马山县城—大化发电站--金伦洞—武鸣两江---南宁 四、实习内容:
第一天,时间:2011年5月30日 天气:晴朗,逆温天气,
南宁—五塘南宁盆地。我们去实习的时候刚好碰到逆温天气,只能看到近处的景物,远点的都看不到,从车窗向外望远处的山也只看到一些轮廓。早上8:30从南宁明秀校区出发一直到五塘,透过车窗我们可以看到四面环山的小盆地,被称为南宁盆地。从局部上看是冲积平原,从宏观上看它是由邕江河流摆动扫荡形成的。这个盆地向东开口,南、北、西三面均为山地围绕,南有七坡高丘陵,北为高峰岭低山,西有凤凰山(西大明山东部山地)。
南宁盆地的山地岩性是寒武纪的砂岩、泥岩混成以及寒武纪以后白云母、黑云母细粒及少量花岗斑岩为核心所成的背斜山。而在南宁盆地向丘陵过渡时。有两种比较典型的地形,一种是起伏较大倾角大于7°的波状地形,形成低地丘陵。
在这些地方已经脱离了邕江主河道的侵蚀和沉积,边上的支流没有把
它扫荡得很平,这里的沉积物很薄,这里的低地丘陵海拔在400-500米左右,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组成。丘陵一般没有明显的脉络,顶部浑圆,是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该地区的丘陵主要种植桉树、马尾松等。另一种是起伏相对小倾角小于6—7°波状地形叫台地。台地是邕江沿河谷两岸隆起的呈带状分布的阶梯状地貌,是由盆地向丘陵、低山过渡的一种地貌形态。它是一种凸起的面积较大且海拔较低的平面地形,中央的坡度平缓,四周较陡,直立于周围的低地丘陵。
南宁盆地的土壤属于赤红壤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色。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化学风化(红土化作用)的最终产物为赤铁矿,针铁矿和三水铝石。因此,土壤呈红色。该地区以植水稻、玉米为主,少量的花生,由于雨水较充足,丘陵上的种桉树,这种耗肥需水大的经济树种。虽然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却加速了土壤的贫瘠和硬化!公路两侧是寒武纪砂岩、沉积岩,能清楚地看见地层节理。
途中,我们看到一些砖厂,砖厂所用的粘土是全风化带的奠基粘化层里边的,用这种粘土制砖很好,但是这样做会严重的破坏土壤层,因为农作物是生长在A层上的,而它首先要把含有机物高的A层产掉,取B层的粘土制砖,它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
再往前走地形变化较大了,可以看到花岗岩风化壳,花岗岩是块状结构的岩石,坚硬密致,孔隙率约为1%,因而透水性比页岩还要差,只有页岩的1/5。花岗岩属于不透水的岩石,容易产生地表散流与暴流的冲蚀。岩性结构坚硬,抵抗侵蚀能力很强,所以花岗岩能够形成高峻的山地,然而,花岗岩岩体有丰富的节理,在节理或断裂集中的地方往往出现崖壁,因为那里的地下水活动较强,岩体抗剪力较弱,易于进行重力崩塌作用,加之岩体结构坚硬透水性差,节理交错,因此花岗岩容易风化。土壤相当贫脊,以高岭石为主,矿物机质较少,植被难以生长,且水土易流失。如果植被不好,会导致崩岗,崩岗地貌是一种发育于热带,亚热带山区的严重水土侵蚀地貌。通常指发育在红土丘陵地区(特别是花岗岩丘陵)的冲沟沟头部分,经不断地崩塌和陷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围椅状侵蚀地貌。
宾阳昆仑关
到达昆仑关,我们看到了典型的花岗石红色风化壳,它是沿着节理进行的风化作用的可以向岩体内部深入形成很厚的风化壳。我们来到在昆仑关对面的山体形成崩岗地貌,这是比较典型的花岗岩崩岗侵蚀区,我们可以
看到靠公路的那个侧面表面是黑色的,走近一看你就可以发现那不是岩石的颜色,而是地衣附在岩石表面所显示出来的颜色。在后来的大龙湖这种现象更加突出更加普遍。在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用地质锤敲开了其中一
些岩石,得出它们主要是富含易风化的长石和云母的花岗岩。花岗岩体的原生节理和风化壳中次生裂隙发育促使崩岗作用的产生和发育。同时也形成了花岗岩球状风化壳,它主要发育在崩岗、坍塌的强风化地带。是由于岩石受到强烈的外动力地质作用,岩石外层已发生层裂开和鳞片状剥落。裂缝风化越深,棱角
越容易风化,使岩石变成圆球状。球状风化石花岗岩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其差异风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用地质捶敲了敲该岩石,易于散裂,说明花岗岩风化壳粘粒含量少粗粒较多,胶结性弱,结构疏松。 昆仑----上林 在这里我们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花岗岩风化壳剖面分带。这些风化产物统称红色风化壳,风化时间长且易风化的花岗岩风化剖面形成典型的红色风化壳。按照花岗岩风化壳剖面风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鲜红的全风化层,黄白或灰白的半风化层,灰白的微风化层,和原生态颜色的未风化层。风化后的岩石颜色不一样除了与风化程度有关,还与它的母岩有关。在花岗岩风化壳剖面由于的细沟,细沟的水往下冲,从而形成季节性冲沟。从山体上看,可以看到自上而下分布着很多的流水侵蚀的痕迹。这是暂时性的线状流水侵蚀,是水流汇集与线状延伸的沟槽中分流动而进行的侵蚀。
前面的主公路是常见性的最初一级的支流,那里常年有积水。在公路的另一边也是明显坍塌和风化地形,该地区岩石多为泥岩、砂岩以及页岩等,其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碳酸盐岩等,用地质锤敲很容易碎,这里为三叠纪地层。三叠纪地层厚度比较薄,容易受到构造
变动。除了常见的的风化物以外,还有灰色的火山凝灰岩风化物。火山凝灰岩被风化后形成火山碎屑岩,属于三叠纪火山沉积岩,而不是火成岩。因为在火山喷发时火山凝灰、火山灰从高空飘落并沉积而成的,上面一般长的是蕨类植物。
上林大明山路: 大明山横跨上林、宾阳、武鸣三县,大明山是由寒武系轻变质石英砂岩、板状页岩、千枚岩及少量燕山期花岗斑岩组成山地的背斜核心部位,两旁为泥盆纪的坚硬砂页岩,往外则为石炭纪石灰岩。大明山主峰龙头在山体中部之武鸣与上林两县的交界处,海拔高1700多米,是广西中部最高的峰。大明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林地权全部属国家所有。大明山具有独特的气候环境,从而形成山高林密,具有典型的山地森林景观。
大明山山脚下形成一些,是指喀斯特地区干涸的河谷,又称干谷。因地壳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或河流袭夺等到原因,地面河转为地下,在地表遗留下干涸的河道,谷底
下较平坦,并有漏斗,落水洞分布,常覆盖有松散堆积物。往往成为寻找地下河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有一些脚洞,是因为地表水长期位于那个固定的位置活动,通过溶蚀作用形成的。
上林大龙湖大龙洞:
我们在路口处下车大龙湖风景区由大龙湖和大龙洞两部分组成的,这里有典型的峰丛洼地,洼地的水是从地下河流动的。大龙湖水库是拦蓄地下水而成的人造高山平湖,世界十大喀斯特溶岩水库之一。虽说把地下水堵住后还会漏水,但水源的补给远远多于它的漏失量,从而形成了一个人工水库。大龙湖总库容为一亿多立方米,地表水冲刷作用强,易产生剖面流水汇集成库区全长17公里,有14个天然小岛,湖面碧水连天,波光粼粼,四周群山环抱,石峰依肩并立,青山倒影浑然一体。
如果没有这些水这些洼地就像一个漏斗状洼地。这些峰丛洼地的高度差不是很大,从洼地
底部到顶峰也就是三四百米。峰丛比较高的可以达到一千多米,比如红水河、大化县、南丹。这里岩石是石灰岩,矿物成分基本是方解石,含的杂质少比较纯净,是浅灰色的,是制造水泥比较好的原材料。在一些峰丛的
断层面上有长湿钙质淋溶土黑幽幽的现代生物藻类、苔藓、地衣,遇上雨水期它就活和石炭纪没有必然的联系。长湿钙质淋溶土是指长期潮湿含钙离子高的土壤,因为水分比较充足它就发生了淋溶作用,这种土壤也叫黑色石灰土,对植物生长比较好。
大龙洞位于水库东面,洞口有一
个十几米长的拦水大坝。大龙洞是典
型的喀斯特溶洞,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洞内钟乳石、石笋多姿多彩,洞顶有三处天窗,在天窗下我们可以看到崩塌遗留下来的巨大石块,上面布满看地衣。大龙洞顶部有一个个向顶侧凹入得弧形面,这是溶蚀地貌中的锅穴。是由于地下水位上涨对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而形成的。在大龙洞内还可以看到早期地下河流水作用形成的大小不等的鹅卵石。继续往大龙洞里面走伸手不见五指,只能借着电筒光在盘曲的变幻莫测的隧道里小心翼翼的探索着,和外面完全不同的是,洞里非常的阴冷,洞里的寒气不断的往外冒……
马山古林村: 马山古林村的地势比较平缓,是属于泥盆系中统的地层。这个地方的岩石主要是白云岩,一种沉碳酸盐岩。主要由白云石组成,常混入石英、长石、方解石和粘土矿物。呈灰白色,性脆,硬度小,用铁器易划出擦痕外貌与石灰岩很相似。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白云岩、成岩白云岩和后生白云岩;按结构可分为结晶白云岩、残余异云岩、碎屑白云岩、微晶白云岩等。白云岩含镁较高,风化后形成白色石粉。较石灰岩坚韧。,白云岩的溶痕和石灰岩的不一样,石灰岩溶痕是非常光滑的一个面,而白云岩溶痕却是像刀砍状一样的。区分石灰岩和白云岩的还有比较容易的化学方法,滴加稀盐酸马上冒气泡的是石灰岩。加热后或砸成粉末后才起泡的是白云岩,因为白云岩里含有的杂质多,这些杂质可以形成土壤。白
云岩可以用作土壤酸度的中和剂,因此该地区土壤的PH值约等于7,是属于湿润钙质淋溶土也就是棕色石灰土,这个地区的植物都长得很好。
随后,便是一片峰丛浅洼地,这些洼地的高差小洼底400多米,洼顶才500米。这里的地层比较薄,颜色比较浅是属于C1石炭系下统的不纯的石灰岩、白云岩、灰质灰岩、灰质条带和碎石条带。那边喀斯特干谷中竹子处是漏斗所在的位置。漏斗是岩溶地区的一种中、小尺度封闭洼地,呈现蝶形或负锥状,底部常有落水洞或消水洞。漏斗壁因塌陷呈陡坎状,在堆积有碎屑石块及残余红土的漏斗底部,常发育有垂直裂隙或溶蚀的孔道,孔道与地下河相通。降雨量大的时候,水从地下河涌上来,漏斗内就积水成湖,水不足的时候由于地表水从孔道渗到地下河而形成干旱
里当乡:沿着小路来到玉米地,这里岩石的岩性是白云岩。用地质锤可以看到刀砍状的溶痕,由此可知这确实是白云质灰岩。用地质锤轻轻挖
开表面岩石,可以看到基岩四周是一些残余的土壤。因为真正的纯碳酸盐岩是没有风化壳的,这些碳酸盐
岩化学本质是碳酸钙镁之类的可溶盐,残余物少,无法形成风化壳。这里岩石的溶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露出于地表的岩石,通过地表水或地表生物作用进行溶蚀。另外一种是在地下进行溶蚀,沿着岩石和土壤的界面被溶蚀的面更圆滑。因为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微生物活动活跃。岩石上有重结晶的作用,生物溶蚀后岩石表面会有凹凸不平的窝,凹的地方容易积水或从其他地方获得尘埃,然后分泌酸液的苔藓的藻类生物生长,酸性物质积累越多,溶蚀作用越明显。
民乐村汛水期主要发生在四五月份,洪水期持续半个月多,一般会淹没了当地居民楼房的第一层,这时他们的吃住都只能在有的露天二楼顶解决。这里的水岩溶漏斗涌出下水的天坑,可长期腐蚀造成地表大面积坍下水沿裂隙溶和排泄的通道,的叫地下管道。
也是从竹子比较多的来。在民乐村有一个地能是因为地下地下河巨大地下空洞后引起塌所致。石灰岩地区地蚀而成的地下水汇集大型的叫地下河,小型地下河和地表河流一
样也是弯弯曲曲,宽窄不一。地表河不封口的涨水的时候疯狂的往上长,地下河则是封口的在比较窄的地方会出现排水不畅或因为水土流失堵塞管道,形成洪涝等等。这些地方的水源就是来自红水河。这里的水质基本过得去,是属于碳酸钙的硬水,钙镁离子含量多。附近土层薄的地方露出来的石芽、溶沟,刚刚开始发育就形成石芽,石芽是溶沟间突起的石脊。石芽有裸露的,是由地表水活动的结果,也有埋藏的,是地下水活动参与的结果。石芽的高度一般不超过几米。溶沟指石芽之间一些沟槽状凹地。溶沟与石芽可形成于岩溶地貌发展的各个阶段。一般分布在岩溶地貌的边坡上。
里当乡----马山从民乐村出来,汽车驶过的地方能种植的土地比较少,而且这土地也不是连续分布的,有的地方空出来像花盆一样大小。因此具体计算一亩不是按面积来算的,而是播种完十公斤种子就是一亩。这都是由于石漠化的原因,贵州是中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石漠化是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人畜饮水困难。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将使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政府为了解决当地居民的温饱问题已经下了不少政策和财政支持,这里的人才能勉勉强强能以玉米为主食填饱肚子。
这里都是沿着山壁开路的,路面非常小。这个地方的人口密度不大,这里种一些经济林可能会更好。在植物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植物根就能固定更多的土体。这些土体和根系在降雨以后有个缓冲过程向下流。水源就含蓄在植物根系和根系一带,土体下面是
它的基岩,基岩和土体有一个接触面,虽说基岩是漏水,但土体比基岩更容易漏水。沿着基岩面和土体根系就会有泉水留下来。这就是真正岩溶表
层带。然而这么好的自然条件在这里并不存在。这类地方是修筑水柜的最佳地方,其实它构造还是比较破碎,然后岩石裂隙或岩溶构造裂隙比较发育,这里会有比较多的土。
晚上,我们在马山县城住宿。
马山县: 马山县城是个大型的岩溶洼地,因为侵蚀得比较平坦,里面也有地下河,所以也叫它小型岩溶盆地。中国比较大的岩溶盆地,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当地人把它叫坝子。坝子里面地势地低平,土壤丰富。马山的盆地比较小,有地表河出口,但相对比较封闭,交通往往不方便,有必要的时候甚至要从山上爬过或开通隧道。
马山沿路岩溶洼地是一些谷地发育,且封闭性好,洪涝干旱非常严重的地区。雨季时不能及时的排出水,形成洼地积水,持续的强降雨、封闭的地形地貌条件、地下管道排水不畅和洼地谷地远离排泄基准面等,是内涝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不是雨季的时候,水分往下渗,在地下流动,从而造成地表干旱。结合本区地理地质环境条件,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存在地表排泄基准面的地区宜实施排洪隧道工程治理、对无排泄基准面的洼地谷地区宜修建溶洼成库的洪涝治理方案与建议。同时这里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生态问题,土壤少,以及旱涝、虫害使这里的生活贫困,人畜饮水困难。因此,广西截止2001年修筑了十万个圆形水柜,能蓄存一定的水,可水质不好。而根治这个饮水问题的方法是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毕竟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化粒子白云岩、碎屑白云岩、微晶白云岩等。白云岩含镁较高,风化后形成白色石粉。较石灰岩坚韧。,白云岩的溶痕和石灰岩的不一样,石灰岩溶痕是非常光滑的一个面,而白云岩溶痕却是像刀砍状一样的。区分石灰岩和白云岩的还有比较容易的化学方法,滴加稀盐酸马上冒气泡的是石灰岩。加热后或砸成粉末后才起泡的是白云岩,因为白云岩里含有的杂质多,这些杂质可以形成土壤。白云岩可以用作土壤酸度的中和剂,因此该地区土壤的PH值约等于7,是属于湿润钙质淋溶土也就是棕色石灰土,这个地区的植物都长得很好。
第二天,时间:2011年5月31日 天气:逆温,炎热 马山——大化
路上,我们看到展列在公路旁边大化石,大化石是大化彩玉石的简称,是根据大化县取名。大化石产于广西大化县境内的岩滩水电站附近河段,目前,由于大坝之上是库区已蓄水,只有大坝下约6公里长那么一截河段在开发。红水河多段沿着断裂发育的,断裂是构造内应力,在构造内应力作用下有低热运动,有一些地方有岩浆活动,这样发生一些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大化石。从开发出来的大化石看,无论大到一二十吨的
巨石,或小到二、三十克的小石子,无不都具有石质坚硬,硅化或玉化程度高;石形奇特,千姿百态;花纹图案变化无穷;色彩艳丽和谐悦目等特色。大化石是一种地质资源,有的是溶蚀作用形成的,不可溶的岩石是由于机械侵蚀。大化石里面有大大小小的河卵石,这里大化石主要是碳酸盐岩,高档的观赏石不是这种岩性,而是变质岩。
大化电站旁很多零碎的页岩和泥岩,页岩组成颗粒小坚硬不透水还有明显的分层,而泥岩颗粒也小但是不分层,泥岩是由页岩风化而得,故泥岩的硬度很小。此外我们还看到了许多方解石,呈乳白色,硬度为3,用小刀可以刻得动。
马山金伦洞:金伦洞位于广西名山--大明山下马山县杨圩镇西北3公里处,他是广西喀斯特地貌最大、最深、最长,溶岩景观最丰富的原始石漠溶洞,是世界十大著名溶洞之一,与沿线清清灵水湖、巍巍大明山、滔滔江水河、莽莽七百弄被人称为广西五大自然景观。洞内的景物无愧于世界一流;洞内游程10公里,洞穿12座山腹;洞中有长廊和数百个大小厅堂,最大厅堂达3.5万平方米,最高石针两根并举高达26米,最高洞顶150米。洞中溶岩千姿百态,幻象无穷,各种石柱、石花、石乳和石笋构成了宏伟壮观的十里画廊。这些洞穴是因为构造相对抬升或者基准面相对下降形成的,金伦洞是形成三层结构。这三层结构说明当时有三次水位相对稳定的地下河水位,现在最下面一层就是和地表水是连着的,以至于在下面地的地方一定能看到地下河河水,在比较高的地方就只能看到洞穴和洞穴内的沉积物。
武鸣两江: 两江镇位于武鸣县东北部,具有“广西庐山”之称的大明山纵横该镇东北部,并与上林县相交界,西部是小明山山脉,与陆斡、府城两镇相接壤,南与马头镇相交界,北与马山县相交界。这属于河流扫荡出来的河谷。河流中的河卵石是从不远处的大明山上冲下来形成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等地貌。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外,谷地部分也被淹没,被淹的河底滩地就是河漫滩,平水期初露。当河流发育到一定阶段,旁蚀(测蚀)作用占主导地位,河谷
不断展宽,为河漫滩发育奠定了基础。河漫滩的表层往往为细粒的黏土和粉沙,而其下往往是粗粒的河床沉积物,这就是典型的二元相沉积结构。平原河流河漫滩具有二元沉积结构,下部是粗粒的河床相沉积,而且愈近底部颗粒愈粗,愈到上部颗粒愈细。河漫滩上层的细粒沉积物是洪水泛滥时悬移质沉积,多为粉沙淤泥。随距河床距离的增加,沉积物有逐渐变细和变薄的趋势。河床的走向是西南方向230°在河床上主要有一些泥盆纪砂岩、变质的花岗岩以及含有不同锡钨等矿体的岩石。在这个河段主要是以侧向侵蚀为主,侧向侵蚀又称旁蚀,是流水对河床两岸的侵蚀。侧蚀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造成岸坡后退,河床发生侧向迁移,河曲发育,河谷展宽。河里和河岸的鹅卵石都是从大明山冲刷下来的。鹅卵石成分多种多样。有含有晶粒的石英,有易敲碎的泥岩和砂岩,有花斑洞的花岗岩,有较硬的变质岩,有黄铜矿、锡矿,花岗岩寒武纪轻变体,变质程度较深的铅变岩等。同学们拿着地质锤敲打各种岩石,辨别其成分,活脱脱的一个个小地质研究者,呵呵….. 五、结论与体会
这次野外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以前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在实习过程中迎刃而解,例如,我之前老是分不清丘陵、峰丛和峰林,现在提起它们的时候,我脑子里浮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白纸黑字,还有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再如,老师说的峰丛洼地就困扰了我很久,虽然老师解释得很清楚,但我还是觉得很费解,脑子里形不成一个立体的画面,到后来置身于其中,才恍然大悟。还有河漫滩啦、火山凝灰岩啦等等。同时,这次实习让我明白,光是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我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如果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没有实地考察,不会灵活变通,不能学以致用,那么学那么多死知识又有什么用,这样的我们和书呆子有什么分别?这次的野外实习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但验证、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且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我们在学习中体味到了无穷的乐趣,在快乐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此我们还要感谢周老师,在熊熊的烈日下不但要给我们上课,还要控制我们前进的速度和方向,时时刻刻留意我们五十多个同学的安全,估计这些天我们把老师给累坏了。老师我们想对您说:谢谢您,您辛苦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