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阅读《观沧海》《望岳》,完成(1)~(3) 题。(共6分)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各选项中对两首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辽阔,使得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B.《观沧海》这首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因不能实现理想而愁虑满怀的悲凉之情。
C.《望岳》中“齐鲁青未了”一句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D.《望岳》中诗人写出了泰山的雄伟磅礴,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2)从两首诗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发挥想象,描绘诗人“望”或“观”的景象。(2分)
答:
(3)两首诗都是借“山”或“海”这种壮美的自然景物抒发诗人的情感。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很多含有“山”或“海”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和“②”。(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2分)
7.(1)B(2分)
(2)答案示例一: 一阵阵萧瑟的秋风吹过,草木随风摇动,发出飒飒的声音。海面上波涛汹涌,巨浪翻滚。
答案示例二: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集中于泰山。山峰高耸,把山南山北分割成一亮一暗,仿佛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
(共2分,翻译大意1分,有自己的描述1分)
(3)答案示例:①一览众山小 ②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海内存知己
(共2分。每空1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