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
高延鹏
吕贵兴
261061)
(潍坊学院,山东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会深刻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本文对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潍坊
材料工业比重过大,并且我国初级产品的价格远远地狱价值,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其价值,初级品生产投资大、增长慢、附加价值低,加工产品则相反,这样就决定了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东部地区与以原料业为主的中、西部地区无法实现均衡增长。其次,导致了区域产业结构日益趋同,由于各地区在利益的驱动下,没有立足与自身的比较优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过分追求一些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收入弹性的产业,并且相应的财政、投资、价格机制等配套机制相对落后,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引导不力,导致了区域产业小规模、低水平的结构趋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贸易与要素流动的壁垒,不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能力,从而抑制了各地区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持续下降。最后,区域经济不平衡容易产生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区际传递。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协调发展
Abstract:Theregionalunbalancedproblemofeco-nomicgrowthisaproblemwithoutstandingcomparisonthateconomydevelopssincethereformingandopeninguptotheoutsideworldofourcountry.notonlythee-conomicgrowthofdifferentregionwouldbeimpaired,butthewholeeconomicdevelopmentandmodernizationprocesswouldbehamperedprofoundly.thepaperdis-cussesfactorsinfluencingthedisequilibriaofeco-nomicdevelopmentandthensomepoliciesaresuggested.
Keywords:regionaleconomy;unbalanced;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
2.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差距逐步扩大,经济资源极不平衡。按照正义原则理论,除非为了提高效率所采取的措施使每个人受益或者无人受损的情况下,这些措施可能带来不平等分配才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为了提高效率所采取的措施使一些人的利益受损,这些措施可能带来的不公平分配则是不可接受的。然而伴随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原有的为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的均衡性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倾斜,使得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自然资源流失严重,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平,导致社会矛盾突出,倘若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于稳定的社会和民族问题。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分析
尽管区域经济是经过近20年的改革与发展,使得各地区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均有明显增强;地方财政收支的比重不断扩大,预外资金明显增多;地区基本建设投资逐年增加,基建规模逐年扩大;各地区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也使得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一批内在联系较为稳定、具备一定规模、体系比较完整的经济区域和区域化市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逐渐朝着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各地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开放形式多样化,对外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的规模迅速增长和扩大。但是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中对我国诸多方面造成了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容易导致地区效益外溢现象严重
首先,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欠发达地区难以吸引和留用人才,导致大量人才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出现人才外流问题;其次,投资效益的外溢。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形成的巨大的投资商机,例如房地产业等,这些商机吸引了内地投资资金;最后,资源效益的外溢问题,中西部资源在价格体系扭曲和政府行政指令之下,将大量资源收益转移到了沿海发达地区。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我国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即东部资源贫乏,西部资源相对丰富,使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资源开发产业多数集中在西部地区,而资源加工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投资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而资源依托重心则大规模西移,而东部地区发展的产业又是以中西部地区资源为依托的加工工业,这种产业分布格局产生了诸多问题,首先,导致宏观经济效益下降,经济效益的投入产出比逐年增加,同时资源开发与资源加工的错位导致了交通运输的紧张,一方面,导致中、西部地区资源加速外流;另一方面,导致中、西部地区工业畸形发展,产业结构前倾化严重,采掘、原
4.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居民的基本生活资料短缺,生活水平低下,为了摆脱经济落后局面,对当地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导致当地资源迅速枯竭,生态环境落后。并且,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诸多方面制约,西部地区的企业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且伴随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大量高污染、高耗能的企
272特区经济SpecialZoneEconomy2009年5月业纷纷内迁到西部落后地区,也对当地环境造成了破坏,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1.完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政策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中央向地方政府进行分权,但是没有建立相应的约束系统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规范,既要保证区域经济的自主性和活力,又要防止经济失控,实行统一调控、分区管理。合理组织国民经济的空间体系和空间结构,实行统一生产力布局,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也就是中央政府主要从事全国生产力布局总体规划的制定,制定并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政策,强化并完善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行政及法律手段,调控全国生产力布局;地方政府主要任务是在执行全国生产力布局规划与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本区域生产力布局的规划、目标、战略与框架,调控本区域生产力布局。
1.自然地理条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地区以冲积平原为主,属于湿润地区,降水充沛、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水土资源匹配较好,沿海主要成熟均与世界经济有广泛的联系,整个提取交通便利,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中西部自然条件差于东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带,西北缺水干旱、风沙严重,西南缺土,耕地多以中低产田为主,土地生产力低,水资源严重缺乏,远离经济发展中心。由于东西部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导致了我国工业区域布局具有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东部地区以轻型或轻重混合产业为主,中西部主要以重型产业为主,产业结构性差异往往会导致地区间经济产出水平的巨大差距。同时,随着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的形成,不同的交通条件直接影响到市场交易的运输成本并进而影响到市场规模的大小;在国际开放经济条件下,地理区位对国际贸易也有明显影响。
2.加强落后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不仅包括交通、通讯、能源等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应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一般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收到效益,难以吸引到大量的资金,因此主要靠政府行为,只有通过政府的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使落后地区的市场主体同发达地区的市场主体大致处于相同的起跑线,才能使区域发展差距的缩小成为可能。另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落后地区开发成功的根本,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2.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区域制度基础
区域政策和规划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经济日标的工具,无论是形成还是贯彻与评价,都需要一定的机构来负责。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这类机构是立法的产物。而且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对区域政策与规划负责。我国有许多部门涉及对地方的管理,但是没有一个部门具有立法意义上的区域政策和规划资源。各部门都有一定的资源,但无专门协调区域行动的机构,导致“事事有人瞥,事事无人管”。如果没有综合的区域管理机构,就很难说有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区域政策的制定缺乏远瞻性。我们知道区域经济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故其具有很长的作用周期,然而从区域政策的调整实践看,我们的政策经常是被迫的调整。总之,在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方面缺乏一整套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制度框架;现存制度结构运行效率不高,制度在保障人们经济自由方面较差;缺乏一种公平竞争、真正体现个人才能的制度环境;此外,人们的市场意识、法制观念、契约和创新意识还很淡薄;整个社会和经济中缺乏激励性制度安排,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缺乏一种有效的制度保障。
3.积极开拓落后地区的市场
扩大区域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推动力的作用,而且会使得区域的输出基础相应增强,带动区域内生活自给型产业的发展;输出产业的正常运行会带动与之有生产性联系的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广泛推进东部与中西部区域之间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大发达区域对中西部区域的支援力度。一方面,要重视基础,借助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在质量、成本、价格上占据的优势,使产品能在区外激烈的市场竟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从市场营销技巧、策略着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已有的市场营销技术和队伍,及时获取和分析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并作出快速反应。
参考文献:
□
[1]周叔莲,魏后凯.经济发展阶段与区域开发模式[J].经济研究参考,2002,(02).
3.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对区域经济的差异
文化素质的高低和思想观念的新旧,是制约地区经济不可忽视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上自领导、下到一般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非中西部地区可以比拟。东部沿海地区教育水平较高,与国外交流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保持开放、模仿及创新的现代意识,能够快速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而中西部地区的传统文化深厚,教育落后,人们的意识保守封闭,极大的制约了当地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差异使中西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方面慢于东南沿海,导致经济发展的地带差异。
三、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措施
[2]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夏永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原因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8,(10).
[4]王志宏等.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效应分析[J].南方经济,2003,(08).
[5]刘乃全等.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演变及整体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05,(01).
作者简介:高延鹏(1962年-),男,汉族,淮坊学院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2009年5月SpecialZoneEconomy特区经济2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