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

来源:爱够旅游网
第38卷第9期 : :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月20日 ! ! ! ! !! ! ! 兰 : doi:lO.3969 ̄.issla.1008—9640.2018.09.075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 宫婷婷 周惠玉 (1.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99;2.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2) 摘要:目的:探索减少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有效途径,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供一套大学生网络成 瘾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方案。方法:以江西省某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在网络成瘾达标的大学生中招募 20名网络成瘾的学生组成实验组,2O名同质学生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在 团体心理辅导开展前后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对照组的网络使用得 分无显著差异,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实验组的网络使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即干预前后存在显著性差 异。结论: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网络成瘾大学生有显著的干预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大学生;网络成瘾 中图分类号:G448 一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8)09.0171—02 次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最终,筛选出40名达到网络 、研究背景 网络成瘾一般是指因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引起明 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又称“网络成瘾 综合症”“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强迫性网络使用”。 大学生网络成瘾一直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 成瘾指标的学生,其中:男生30名,女生1O名; 大一学生15名,大二学生l5名,大三学生1O名; 20名大学生为实验组,进行积极心理团体辅导,20 名为对照组处于常态,不实施干预。 (二)研究设计 研究内容。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存在内在和 外在两方面因素,内在因素为社交恐惧、自我控制 将4O名符合网络成瘾标准的大学生随机分配到 失调、注意力缺失、低自尊等,外在因素为家庭、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的积极心理 生活和学习适应不良等。积极心理学由塞利格曼首 团体辅导(每星期1次,每次2小时,一共10次), 次提出,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着力于培养人的 安排2名心理学教师为团体辅导的指导者,对照组 积极品格和激发其内在力量,是改变人不良行为的 不进行干预,保持原稳定状态。对实验组与对照组 又一研究趋向。本研究旨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通 进行网络使用得分的前测和后测,分析前测、后测 过针对性地设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实施积极心理 的差异。 (三)研究工具 团体辅导干预,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后对比下, 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团体心理辅导 本研究使用白羽、樊富民2005年修订的《中 AS~R)》,修订好 方案,协助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发展、 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I的CIAS—R量表(19个题项)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自我实现。 为0.90,达到满意,具有良好的信度。修订后的量 二、研究介绍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表的分量表与效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总体所在区间 在江西省四所高校发放《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为0.65~0.85,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采用 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修订版2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l 932份,有效率为 SPSS20.96.6%,筛选标准使用白羽、樊富民修订的《中文网 (四)团体辅导方案 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形成机制,发现大学生 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IAS—R)》中规定的标准:身 体健康,没有明显的言语表达障碍,确实存在网络 网络成瘾主要源自低自尊、低自信、社交焦虑、人 成瘾现象并有意愿接受辅导,能够保证按时参加8 际交往障碍及孤独感等。因此,针对大学网络成瘾 收稿日期:2018—09一O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网络成瘾形成机制与干预研究” (项目编号:17JDSZ301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课题编号:16Q188);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 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5EDB02)。 作者简介:宫婷婷(1985一),女,吉林集安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周惠玉(1987~),男,山东济宁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教育。 ·】71- 原因设计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方案:第一单元为“天 使在行动”,被试以自由抽签的方式,抽取其他被 试作为自己要守护的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全程默 默关注、关怀对方,旨在促进团队团结,调节人际 关系,增强快速适应能力;第二单元为“我真的很 不错”,让被试通过自我激励、自我探索挖掘自己 的优势,以参加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自信心练习提 高自信心;第三单元为“搭塔行动”,将被试分成 若干组,每组搭一座漂亮的“塔”,然后进行评比, 使被试感受成员之问互助、互动的过程,旨在培养 大学生的专注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第四单元为“彼 此相知、同舟共济”,每组通过团队讨论、共同商 差异显著(P=O.000 0)。此结果表明,积极心理团 体辅导方案对改善网络使用情况具有较好的效果。 对2O名实验组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访谈,有15名 (75%)学生认为积极心理团体辅导能有效改善网 络成瘾状况,提升自信心,树立目标;有3名(15%) 大学生认为效果较好,有2名(10%)学生认为效 果一般。总体来看,大学生网络成瘾积极心理团体 辅导方案能够有效改善网络成瘾状况,团体辅导方 案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四、思考与建议 本研究是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针对大学生网络 成瘾状况设计的团体辅导方案,经过实际应用,笔 榷方案,完成任务,旨在培养大学生集体荣誉感与 目标感;第五单元为“星光大道”,被试通过指导 耆没定的“星光大道”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提高 自信心;第六单元为“心有千千结”,所有团队成 员手牵手结成一张网,在不松手的情况下,让网变 成一个向统一方向滚动前进的圆,在团队合作中解 开心中的“结”,旨在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促 进团队团结;第七单元为“信任之旅”,又称为“盲 行”,将被试分成2组,分别扮演“盲人”和“代 步者”,共同走完一段路程,让学生通过扮演“盲 人”与“代步者”,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促进大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第八单元为“生 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被试通过人物删减的方式, 试想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如果依次离开,自己会 有何感受,旨在通过此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生命中 亲人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提升其感恩品质;第九单元为“价值竞拍”,指导 者为被试提供20种不同的价值理念,让被试进行选 择,并说明原因,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理性判断事物;第十单元为“我的自画像”, 让每位被试通过为自己画像,以投射的方式进行自 我认知,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让网络 成瘾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深刻总结自己、认识自己。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使用f检验 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与后侧的得分,并进行比 较,以检验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方案的有效性。实施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之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大 学生进行网络使用前测,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并无 显著差异(P=O.132)。然后,对实验组进行10次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 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网络使用测试。通过 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结果,实验组前后测存在显著 差异(P=O.000),对照组不存在任何差异(P:0.812); 一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试,与前测仍存在显 著差异(P=O.000);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 ·172· 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 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经过实验验证,心理健康 教育主题活动能够调节学生自身的情绪问题,帮助 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推进自身探索,树立新目标, 最终改变其不良行为和观念,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组织形式多样的心 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进行 时间管理,减少网络依赖行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第二,高校辅导员在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工作 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访谈得知,高校辅导员是 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青年教师。其能够在第一时间 发现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及早 进行干预。高校辅导员应做好大学生思想的引航者,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主题活动,例如, “走下 网络”等活动、社团活动等,组成学习兴趣小组, 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合理安排时间,珍惜当 下美好的大学生活,进而树立努力学习、报效国家 的理想信念。 第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定期对网络成 瘾大学生进行筛查,并开展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活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担负起帮助网络成瘾大学 生戒除网瘾的重要职责,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点,定 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辅导方案,对网络成瘾大 学生进行有效的团体辅导,使学生科学地使用网络。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99—104. [3]薛云珍,卢莉.网络成瘾的形成、表现及机制的探讨[J]. 医学心理学,2003,(8):60—62. [4]吴才智,蓝玉,段文婷.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 干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93—94. (责任编辑:张红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