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军垦感想

来源:爱够旅游网


军垦人的兵团精神

【摘要】“在新疆广阔而又美丽的土地上,有这么一只特殊的部队,他们不穿军装、不

拿军饷、没有军衔”,他们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们。屯垦戍边意味着他们不仅要保卫边疆安全,同时还要开垦边疆、发展边疆经济。他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的兵团精神,让如今生活在兵团的我们90后一代感触颇多,对其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之情。

【关键词】军垦 兵团 精神 90后 感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前身为石河子博物馆,于1988年正式成立,于1992年王震副主席亲笔题写了馆名。1995年9月21日展厅对外开放,馆址设在“原22团领导创业旧址”内,总占地面积2250平方米,陈列面积168平方米,它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新中国屯垦戍边史为主要研究及陈列内容的博物馆,主要宗旨是大力弘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

2004年10月,原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办公楼改建为新展馆,并被命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对外开放,该馆目前收藏的革命历史文物达5000余件、图片2000余幅。其中,国家一级革命文物29件,一、二、三级古代文物30件,新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13万人次,是近6年接待人数的总和,成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点和自治区、兵团及石河子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进门左侧的第一展厅,为“古代石河子”。这里陈列着出土的陶罐、石器、化石、青铜器等百余件藏品。其中,八趾马化石距今300万年,为寻找石河子地区早期原始人类的遗迹提供了线索。进门右拐为第二展厅,陈列着军垦事业“辉煌的历史”。百余件军垦战

1

士垦荒时用过的各种器具,穿过的衣物及生活日用品,向人们展示着军垦战士的垦荒史、创业史,倾诉着军垦新城石河子如何从一个戈壁荒滩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园林城市的过程。紧挨着的是第三展厅“足迹在延伸”,主要陈列着垦荒时期军垦战士劳动、生活的照片,以及中央领导人来石河子视察的照片,共80余幅。在博物馆收藏的一千多件革命文物藏品中,有29件军垦文物被确认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新疆军垦事业的一个窗口,也是兵团军垦战士们的垦荒事迹和纪念。

作为从小在这长大的兵团人,我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小学就接受兵团精神的洗礼,对于\"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它是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精神的代表。兵团精神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厚重历史,根植于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伟大实践,是兵团几代人用青春和热血树立的不朽旗帜,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兵团人为之献身的屯垦戍边千秋伟业的主流价值所在。

记得每年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参观军垦博物馆,每次去都会由不一样的意义。听着讲解员的讲解,看着那些藏品所展示的战士们兴修水利灌溉、生产耕种的场景,感觉空气间都飘动着兵团人不怕苦的精神和为边疆做贡献的决心。西北地区环境恶劣,由于沙尘狂风肆虐,战士们在开垦荒地时不得不挖地窝子来给自己提供一个容身之所。普普通通的地面下,谁知道盖着的是一所所战士们的房子。当年的兵团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只能靠原粮——麦子来维持生计,但他们依然兢兢业业、孜孜不倦,怀着一颗发展边疆的伟大的决心,投身军垦事业,用实际行动书写一代军垦人的传奇。

最近,我们再一次观看了视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在视频的片头讲到,1952年,当戍守边疆的战士们在战线上浴血奋战过后,接到了毛主席的“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

2

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保卫祖国”命令。于是,一场大规模屯垦建设的战役在新疆全面展开。50年来,兵团在各项建设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看到这儿我就觉得我们的战士那种能屈能伸,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再次感染了我。

接着,视频向我们一一讲述了在进行屯垦建设中所使用的一些工具,从他们使用的拖拉机到他们用的农耕用具,从他们穿的破旧到不行的棉袄到他们展示他们劳作的一幅幅图片,这些一点一滴都充斥着一种东西—军垦精神。我眼中的军垦精神就是不畏惧困难,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精神。同为年轻人,在那些战士里也有与我们同岁的,但是我们90后与他们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若在同样的环境下,我们也许不会埋头苦干,我们有的也许只是叫苦不迭。若在同样的生活条件下,他们也许会勤俭节约,把衣服穿了又穿,而我们也许更多的是在攀比谁的衣服是品牌儿货。

我们中有些人还总是瞧不起这些人,可是如果没有他们,没有他们身上的这些军垦精神又哪能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又哪能有我们今天美丽的石城呢。作为一个生活在由军垦精神所笼罩的兵团城市里的90后大学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摒弃掉身上的那些坏习惯,将军垦精神真正切实的发扬光大,将它们吸收消化转为自己身上的美好品质,做一个具有军垦精神的当代新型大学生,也不枉费我们在兵团上过大学了。

作为一名在兵团生活的人,在观看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视频,我感觉作为一名在兵团生活的人,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看到博物馆里陈列的前人用过的物品,如,他们用过的水壶,碗,睡过的床铺等等。虽然都不如我们现在的时尚,舒服。但想到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不仅要建设我们的边陲,又要为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而努力着,悠然升起一阵敬畏之情。在过去前人们顶着风沙,为了能把戈壁变为绿洲,不知用坏了多少铁锹,不知累病了多少健壮的身体。为了能从地窝子里搬到宽敞的房间里,不知受了多少日晒雨淋。他们就像是戈壁上的胡杨一样,在戈壁中,抗干旱,斗风沙,用那顽强的生

3

命力搏斗着,用那兵团人的朴实无华而又感人至深的一言一行,展现兵团的精神风貌,诠释弥足珍贵的奉献精神,用自己的生命、青春、精神书写华美的篇章。

兵团人的血是沸腾的,那里凝聚着对国家的忠诚,他们好像是不知疲倦的一样,一心一意的为了国家的建设而埋头苦干这,也许我们会说他们是傻,都不知道要休息一样或偷懒一下。其实是真的嘛,不是,他们不是不知道要休息,只是他们一心为了建设好我们的祖国,为了后代而生活得更好而努力,而奋斗。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衷心,又是何等的可贵。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为了同一个图腾而奋进。

如今,我们不用再那么的幸苦去向前人一样辛苦的使得更古不变的不毛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他们所开垦的土地上,住在他们所盖的房屋里,享受着一切都做好的东西,我们是那么的幸运,能够站在这片神话的土地上。感受着兵团精神,享受着老一辈的劳动成果,让他们燃烧我们的心。使我们坚信自己也可以学习他们,学习兵团精神,并且坚定自己能在这片土地上盖上自己的智慧的成果。

继承和发展兵团精神,不是说我们也要像他们那样过着艰苦的生活,而是将“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的兵团精神谨记于心。无论是在学习上、在生活上、抑或是在以后的工作上,都能够将这样的毅力运用到实际当中,在需要的时候使之成为我们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和勇气。

在我们看来兵团精神始终是凝聚人、吸引人、感召人、鼓舞人的精神动力,是兵团几代人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有人会说兵团精神过时了,但它却代表着一个时代,代表着兵团人一生的精神追求! 我们不能忘记,老一辈兵团人像大漠胡杨、戈壁红柳一样扎根荒原,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艰苦创业,履行职责,忠于职守,为促进新疆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西北边防、捍卫祖国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创

4

造了“兵团精神”,“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凝聚、鼓舞和引领兵团人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永恒旗帜。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