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13期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O高校讲坛0 科技信息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研究 刘胜张兰勇 田 凯陈明杰潘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 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高校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科的创造能力,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打破学校内 部科研封闭、分散、低效的格局.消除壁垒、理顺关系,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 【关键词】高校;创新;现代信息技术 改革实践永无止境.协同创新必须一以贯之。协同创新只有以创 持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机制创新一体化的协同 新能力提高为核心,通过协作构筑大平台、集聚大团队、承担大任务, 创新思路 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突破口.通过协同,提升高校人才的 提升学科的创造能力.提升科研成果的创新水平,从而产生 才能产出大成果.才能提升科研水平。通过协同创新提升科研服务能 创新精神.大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形成-- ̄tL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培养一批高 力.推进政产学研用的融合发展.实现学校产学研创新能力的跨越发 素质的创新人才.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质量的全面提高开拓更大 展。 使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 综观国内外协同创新经验.较为成功的有美国硅谷产学研“联合 空间.创新网络”.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科技园.日韩的技术研究组合和官产学 家作出积极贡献 研结合.芬兰、爱尔兰、瑞典等国协同创新网络联盟等,再如我国北京 3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必须营造协同创新氛围 的“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以产业链为基础.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的企业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的协同 协同创新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 创新活动.呈现出政府引导调控下外部需求驱动、参与各方内在利益 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 高校的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 驱动的两大运作模式 文化传承创新.必须要将“协同创新”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协同创新由浅人深存在着一个“光谱”.即达成一般性资源共享协 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之中.突出“创新”在办学理念中的重 议.实现单个或若干项目合作.开展跨机构多项目协作,设立网络联 要位置.强调“协同”作为办学思路的重要方面。在协作过程中,要体现 盟.建立战略联盟等.而形成稳定的协同创新机制.其根本在于利益协 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公益性.要体现出平等性、共赢性和互补性。不与 调.政府和产学研各方均须确认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设定风险分担 协作伙伴争利益.不与协作伙伴争地位.不与协作伙伴争名誉:优势互 和利益分配机制.并辅以一定风险投资机制 我国2020年的科技和教 补.平等合作.共赢发展.从而实现与协作伙伴的有效协同。 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对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 必须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 4积极推进协同创新.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提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 协同创新要求多主体、多因素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其主 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 要形式就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目前要结 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合我校科技工作实际.要把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作为新形势下我校科技 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为高校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指 管理方法改革的首要任务 每个二级学院(部)都要凝练科研方向组建 明了具体方向。 创新团队、工程技术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进行培育.如.既可以构建相 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单一性的协同创新平 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以及解决国民经济重 台,也可以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政产学研用 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采取主动行动建立 高度一体化的、前沿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充分互动的、开放融合 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有其高端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基础雄厚 的、综合性的协同创新平台 通过这些创新平台.以提升我校产学研合 的特有优势。设想我国现有112所211工程大学、包括39所985工程 作水平.推进我校省级示范应用型高校建设.以协同创新引领学校创 重点建设的大学.先同100多个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中国科学院系统 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产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行 相关科研院所协商.瞄准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科学技术尖端领域 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支撑和引领.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 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等领域协同创新 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需求,启动从资源深度共享、项目深度合作.到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必须创建协同创新模式 的改革试点。这将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应对国际竞争挑战的 5积极推进协同创新.重大举措,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共赢、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 协同创新,协同是手段,创新是目的。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要依 力的必由之路.也是研究型大学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策源地、深化教育 托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各协作方拥有共同目标、产生内在动力、可以直 改革试验田、扩大开放桥头堡的必然选择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 接沟通的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从而达到创新之目的 一是,采用 协同创新体系 “大师+梯队”的队伍组合模式.精心选择、大力引进和培育协同创新领 军人物.他们或者在本研究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或者深谙市场和社会 1 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必须明确协同创新目的 规律,或者懂得科学研究规律和国家、行业需求 只有这样的领军人物 通过协同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创新教育资源.并将其 才能率领各方主体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集团作战,才能整合跨领 转化为培养人才的优势.转化为提高质量的催化剂:通过协同创新.可 域、跨行业、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科研资源.才能够真正以协同创新推 以推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加 动经济社会发展。二是.采用“高校+企业”的人才使用模式.鼓励编制 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协同创 在高校的广大教授、科研人员以“科技特派员”的方式扎根企、 深化 新.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直接转换为培养人才的教学资源.以高水平 全方位技术服务.提升企业技术研发水平:积极吸纳编制在介业的科 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教学.建立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协同 技人员来校教授实践性的课程或作为新进教师的导师组成员.提高学 创新.使高质量的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 生的动手能力和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使得这些教授、科技人员成 方式和技术路线.以高质量的教学推动高水平的科研.建立寓研于教 为协同创新的核心力量.有力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结合 j是,采用 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之.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育 “技术+产业”的成果转化模式.按照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从实验室到 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孵化基地再到产业园区,建立一个包含上、中、下游的完整的从技术到 产业的转化链条.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有效地分担创新和转化的技术 2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必须理清协同创新思路 风险和资金风险等 四是采用“平等+互利”的校际交流与合作模式.推 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必须要求学科之间、高校之间、高校与经济社 动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力量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 会发展之间以及高校内部科研与人才培养之间的有效协同,要始终坚 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吸引国内外一流的专(下转第182页) 一176 2013年第l3期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O高校讲坛0 科技信息 4.1.1需求管理fRM) 需求管理是教育软件工程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 可以说需求分析的完整与否直接影响到过程的改进.甚至可以降低软 件质量、影响软件的开发。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将教育软件的用户需求 纳入基线管理.在同用户有一个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对需求分析做度量 管理、跟踪,对作出的需求分析经过双方的反复论证形成标准的文档 资料。许多项目在完成后.用户不断新增需求或提出变更.使维护工作 处于一种没完没了的地步.这就说明需求工作没做好.没有做严格的 评审.导致软件产品的质量不好 4,1.2软件项目策划(SPP) 教育软件项目策划是根据目标对教育软件过程实施活动的安排. 4.2组的定义 是实施CMML2的核心并纳入基线管理。其关键活动有软件生存周期 教育软件工程过程组(SPEG)统一领导教育软件工程的CMM实 模型、工作产品、工作分解结构、项目估算、风险分析、项目计划。教育 施活动,协调整个软件过程的开发和改进活动,用来制定、完成、维护 软件项目策划控制包括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等。 软件工程规范和过程。集成软件管理的内容也由SPEG完成 采取里程碑+跟踪测试的方式进行,控制活动中注意对工作量、成本、 教育软件工程组(SWEG)负责教育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详细设 关键计算机资源、进度、技术活动、风险的操作。 计、概要设计、编码、测试工作,SWEG完成RM和SPP 4,1.3软件项目跟踪和监督(sPYo) 教育软件质量保 ̄tS]l(SQAG)m来完成教育软件工程的测试.对 教育软件项目的跟踪和监督是根据项目的计划.它始终贯穿于整 软件过程进行跟踪和监督.保证软件过程的步骤按标准执行.评审软 个过程中,是实施CMML2的核心.目的是规范教育软件过程的流程. 件工程活动,检验软件的一致性.提高软件质量 SQAG集成了STG 增加教育软件过程中进度、成本、质量的可视性 在教育软件工程中按 (系统测试组)、SPTOG、PRG过程,并完成相关任务。项目负责人直接 照软件项目策划对需求、工作量、成本、进度、风险等内容进行跟踪并 监督SQAG的工作计划 形成文档.跟踪过程中注意数据收集、数据的分析并确定是否采取纠 教育软件配置组(SCMG)负责教育软件工程中软件配置的策划、 偏措施,需求和进度直接影响整个软件产品的功能和成本.对风险的 协调和实施,对配置数据库做维护、变更、版本管理,同时完成ISM的 监督可以降低一些突发性的事件 任务 4.1.4软件质量保i,V(SQA) 5结语 教育软件质量保证对用户来讲是教育软件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的 能力特征总和.对软件组织本身来讲体现了软件开发的高质量、低成 教育软件工程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育软件的开发人员以 本和可控性.是有计划、系统的质量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使软件生产过 及开发组织的管理是重要因素.在CMM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为适用 程和软件产品可视化、文档化,即监控软件过程保证合格的产品。在教 教育软件工程的模型是我们的目的 由于裁剪的基本原则是维持软件 育软件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软件质量保证在SCM、PR、S 0的相 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结构和要求.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模型本身.使教育 互配合下完成.SQA作为一个第三方的独立活动而存在 软件项目始终处在可视化的优良受控状态中.所以有助于教育软件开 4.1.5软件配N(SCM) 发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可以提高教育软件开发效率.提高教育软件 教育软件配置是一种通过标识和文档来记录配置项的功能和物 产品质量,从而保证用户能得到满意的教育软件产品 ? 理特性,控制这些特性的变更、记录和报告变更的过程状态 目的是建 立和维护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软件产品的完整性 在教育软件工程中主 【参考文献】 要做了三个子项①配置项的标识,标识做到唯一性.便于跟踪和管理。 [1]方海光,任剑锋,陈蜜.教育软件工程框架的构建【JI.计算机科学,2009(1). ②安全的配置控制,对个人开发人员、公用软件工作产品、软件产品都 [2]方海光胨蜜,任剑锋.教育软件工程的研究框架与发展趋势l Jll微型机与应用 6). 实行标准数据库管理.各自的变更分别存入软件开发库、软件基线库、 2007([3]王万良,王陆,杨卉.教育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l J1_电化教育研究 软件产品库。这三个库很关键.有不同角色的人员通过不同的权限来 2). 管理。③配置审计.在软件产品交付使用之前对软件基线库执行一次 2006([4]方海光做件工程经济研究和发展趋势lJI.计算机工程,2006(18). 完整的审计过程.保证最终软件的运行 [5]袁科萍.高质量软件项目管理[M1.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1.6同行评审(PR) [6]张少仲.软件开发管理的实践一超越CMM5的企业案例分析『M]清华大学出 同行评审作为教育软件质量保证的依据而存在.它根据预定的规 版社.2005 范和标准对软件产品进行评审.本框架将教育软件工程的同行评审作 [7]吴明晖.Stephen H.Kan.软件质量工程『M1电子lT业H{版社.2004. 为一个KPA保留下来是因为可以通过在软件行业中的同行来帮助发 现问题。SPTO只能发现将需求分析、设计文档等各个基线作为标准资 [责任编辑:杨扬] 料去寻找在实际过程中的缺陷或错误.而同行评审是从行业规范的角 度去看问题,同行评审当中的人员全部来自本组织之外 同时.对于教 育软件工程中的详细设计和软件测试作为两个关键评审点来进行 PR,l 为这两个点在实际评审中最能发现问题.发现的问题直接影响 软件的成本与质量 4.1.7集成软件管I ̄(ISM) 集成教育软件管理的目的是针对教育软件工程的过程管理.在文 施中建立合适的软件过程,此过程具备就绪、输人、输出、标准、验证机 制、完成判断等特征。通过教育软件工程的实施可以看出在整个软件 过程得到定制的情况下观察到所有过程的进展情况,对进度、成本、质 量真正做到可控和可预测.降低风险 (上接第176页)家学者参与协同创新,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 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政策推进、发展需求等因素,激励高校、科研 团队 院所与企业产生协同创新意愿,充分发挥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 新要素的活力,提高协作积极性,巩固协同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度和运 6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必须探索协同创新机制 作方式,确保协同创新平台的持续煞 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必须打破学校内部科研封闭、分散、低效的格 局,消除壁垒、理顺关系.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这就 要求学校内部的体制机制必须改革 一是.探索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 机制,按照公平、公开、公正、客观的原则,“沿创新链条”科学确定协同 创新中各方利益分配情况的具体规则和分配方法,以利益分配链条紧 密联接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方面。二是,探索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通 【参考文献】 [1]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l J1.教育研究.20l1,7:I8-21. [2]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I Jl科学学研究,2012,l30(2):165—174 f3]姜昱汐.胡晓庆.林莉,等.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政产学研的作用及收益分 析I J1.现代教育管理,2011.8:33—35. 『4]陈宝明.我国当前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J1l中国高校科 过政策引导和市场的基础配置,按照规范、集成、快捷等原则,成立由 技与产业化.2009.1 1:42-45. 多方协作主体参与的协同管理机构.明确各方职权和人员、资源、成 『5]李祖超,聂飒.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lJI_中国高校科技,2012,8: 果、知识产权等归属,负责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实现沟通信息、群体 24-25 协调、相互监督 是,探索协同创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按照全面性、针 『6]刘人怀.“政产学研金”合作推动协同创新迈上新台阶….中国高校科技, 对性、实效性、适应性为原则,以创新质量、解决需求和实际贡献为导 2012.7.7-8.向.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 [责任编辑:周娜] 系.鼓励竞争.动态发展 四是探索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通过利益共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