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司马迁其人

来源:爱够旅游网


司马迁其人 史料关于司马迁的记载,只有两篇:《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和司马迁的一封私人书信——《报任安书》。《汉书》里虽然有《司马迁传》,但其内容多是抄袭了《太史公自序》。

二十漫游 司马迁从20岁起,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全国漫游。司马迁家族世代为史官,其父司马谈有志于写一部空前巨著,考虑到以一己之力很难完成这部巨著,便寄厚望于司马迁,让司马迁弱冠之年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搜集第一手的资料,为写史记打下基础。

李陵之祸 作为一名史官,在李陵事件中,司马迁只是尽到了一个史官直言劝谏的本分,不管怎样,史官就是史官,可以断头,可以受辱,但绝不可以不直言劝谏。

痛下蚕室 受李陵事件牵连,司马迁被判处死刑,依汉律有两种方法可免死刑:上交朝廷50万钱或受宫刑。作为清贫的史官,司马迁拿不出50万钱,也借不到这救命的50万钱。为完成父亲的遗志,完成自己一生的抱负,司马迁自请宫刑,适年47岁。

神秘之死 司马迁50岁出狱,担任中书令,一个由太监担任的官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此时的司马迁“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已经是废人一个,那么司马迁是怎么死的呢?司马迁的死有三种可能:自杀, 被汉武帝杀死,或者寿终正寝。

任安曾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婉言指责司马迁为官失职,而司马迁并不恼怒,寄信狱中候斩的任安,长篇倾诉,这便是著名的《报任安书》。自言,“自托于无能之辞,……,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向世人宣布自己选择受宫刑,忍辱偷生的真正原因,并宣告《史记》这一历史巨著已经成稿!

这封书信迟早会落到汉武帝的手中,做为一名深明是非的史官,司马应该很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写了,写得慷慨激昂。此时的司马迁再也没有任何苟活人世的念头,对人世间再也没有任何的牵挂和依恋,这封书信,也可以说是他留给后人的一封遗书。也许司马迁自戕辞世,“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也许汉武帝一怒之下腰斩了司马迁,抑或放过了司马迁,让他苟活至死,但是自从《史记》完稿的那一天起,司马迁的心已经死了。

史记的下落 司马迁自言要将《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那么《史记》又经历了怎样的坎坷才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呢?司马迁死后,把《史记》传给了他的女儿,司马迁的女儿有两个儿子,杨昭和杨恽。杨恽自幼聪明好学,其母便将史记传于杨恽,杨恽初读《史记》便被所述内容深深吸引,读之常痛哭流涕,后来杨恽官至宰相,又读了两遍,适逢汉宣帝年间太平清明,便献书汉宣帝,使《史记》重见天日,至此,世人才得以拜读这部历史巨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