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语文课如何进行有效导入

来源:爱够旅游网


小学语文课如何进行有效导入

上好语文课,导入新课至关重要。它在一节语文课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几句话,作用却很大。成功的导入设计,就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那么小学语文课如何进行有效导入呢?

一、直奔主题导入法。即一开始上课就板书课题导入课文,这既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又能使学生从始而终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使整堂课有条不紊地开展。如在执教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由于这是一篇主题鲜明,人物特点突出的课文,上课伊始,笔者就在黑板上写好课题告诉学生:“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十二岁时立下的伟大志向。为什么一个几乎和我们同龄的孩子能够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短短几句话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和他们同龄时的少年周恩来有如此非凡抱负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抱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他们纷纷打开书,主动到书本中寻找答案。

二、情境导入法一堂课中,好的导入既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又可以为所讲授的课文定下情感基调,渲染课堂气氛,学生的情感也会在导入过程中得到交流和升华。如执教人教版语文第八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上课伊始笔者就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现在都生活在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之中,然而,你可曾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还发生着这样的一幕?”笔者随机出示由战争造成的惨状相关的图片资料,当学生对战争义愤填膺时,笔者接着说:“是战争,是万恶的战争,它使无数母亲失去孩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感受、一起倾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此时,学生已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对理解课文的主旨有了一定的帮助。

三、介绍导入法。利用对景点或事物的介绍的方式导入新课,适用于游记或参观访问

之类的文章。如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假设自己是一名导游把学生带入写景课文情境之中,从而掌握课文的内容。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七册课文《颐和园》时,笔者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名胜古迹很多。谁愿意来说说,你们都知道哪些出名的景点?在学生纷纷发言之后,笔者便以一名导游的身份说:“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处景点观光,那就是北京的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从前是皇家园林,现在是供中外游客游览的著名公园。我们今天游览的路线是:先到长廊,请同学们记住,长廊共700多米长,分成273间,主要看那里的上千幅彩画;再到万寿山看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最后到昆明湖看十七孔桥以及桥杆上的石柱,石柱上有姿态不一的狮子。颐和园风景秀丽,景色怡人。希望同学们细细地游赏。”这样的课堂导入,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又让学生初步明白作者的游览顺序。

四、图文导入法。图文导入法就是选用与文本相配套的图画,适时地配以文字解说,以一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导入新课。如笔者在人教版语文第八册课文《桂林山水》的导入时,借助多媒体出示图片并配以笔者的解说:“看,高耸入云的青山,连绵不断;山下的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假如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有什么感触?”学生畅谈心中想法,笔者小结导入:“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青山绿水中,去欣赏桂林山水的美。

总之,好的课堂导入能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入法。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恰当地运用音乐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如在执教人教课标版语文第十一册《月光曲》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贝多芬《月光曲》的音乐旋律中走进课文。在优美的旋律中,那宁静的大海、皓洁的月光、轻纱似的微云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此时,笔者富有感情地讲述了贝多芬的事迹,让学生领悟贝多芬遇到知音时的激动和对盲姑娘兄妹俩的同情,以及对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愤恨。可见,借助音乐吸引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

的氛围中,能够使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

五、新旧知识衔接法。教学中的导入设计是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授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旧知自然地过渡到新知中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学习的知识,使教授新课取得更好的效果。如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课文《出塞》,这首古诗让学生认识旧时封建统治下残酷的兵役制度,体会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及作者渴望平息战事,思念家乡的感情。教学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明月千里寄相思。

古代出门在外的游子常常借明月来抒发自己的满腔愁绪与浓浓的思乡之情,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学生回忆并背诵了《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笔者紧接着问:“那么,常年戍边的战士呢,他们是否想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出塞》”。这样的课堂导入,既交代了新课内容,又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巩固,从而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课堂的教学之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