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陈昌贵 翁丽霞
(中山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广州,510275)
摘 要: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中心工作。本文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角度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首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进行了讨论和辨析,然后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四个特殊作用,最后提出要转变观念、建立机制、深入过程和改善条件,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 创新人才培养
进入21世纪,我国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认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的高等教育理所应当为此做出重要的贡献,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怎样才能有效地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索。本文拟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角度,对其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特殊作用和怎样发挥这些作用进行一些分析。
一、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讨论
一般来说,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总是先从概念及其内涵的分析入手的。因为概念的含混将会导致目标的错乱和方向的偏移。目前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讨论,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
陈昌贵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翁丽霞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1
一是。这里仅就高等教育国际化基本概念的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全球化和全盘西化的区别等,谈一些初步认识。
1、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理解
虽然国际化一词在政治科学和国家关系中已使用了多个世纪,但将国际化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则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的强调其是一种过程趋势,有的则强调其是一种结果。迄今为止尚无一个被大家所公认的定义。其实,对社会科学的概念的界定,是很难用严格的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的。因为其意义的建构,将取决于研究者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表达语言和解释原则,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段,对同一社会现象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也许当时的看法是合理的,但从全面的、发展的和辨证的观点来看,它又必然会带有角色、时间和情境局限的痕迹。我们不需要寻求明确的、公认的、严格的定义,而倾向于在诸多不同中共同使用这一概念,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分析与讨论有一个共同理解的基础。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理解,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般定义与特殊内涵。一般定义源于从理论上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而特殊内涵则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待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具体情境的作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般定义主要从学校或国家两层面上做出。如奈特·简(Knight, Jane1994)从学校的层面将国际化定义为将“国际的维度”整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①随后范·德·温得(Van der Wende 1997)指出以学校为基础的定义有其局限性,并提出一个更广泛的定义,他认为国际化是“使高等教育回应与社会、
②尽管这一定义包含了高等教育国际化重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全球化的需求与挑战的系统努力。”
要的外在环境因素,但可惜没有体现教育自身的特点。我们现在的认识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为了服务于知识文化和政治经济等多个目的,高等学校在知识普遍性的内在动力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外在动力的推动下,其内部国际性特质通过各要素的活动显现出来的过程。
2
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置于中国的具体情境,在具体实践上我们对国际化还应该寻求一个明确的定位,挖掘自身特殊的内涵。在我们看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定位于服务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打开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21世纪初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已融入全球化发展,代表和平、合作与发展的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重要力量。我国高等教育不能在闭门造车中求发展,而要主动应对全球化对教育产生的重大挑战。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要在国际化过程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制度及科学技术文化,使我国大学在提高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造就学术大师,培养国际型人才等方面实现后发跨越式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国际化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力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拓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继承与创新本国优秀文化,消化与综合世界先进文化,在多样化观点的交流碰撞中形成新的平衡的创新过程。
2、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否等于全球化?
全球化是当前社科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一种意见认为,全球化是说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尽管有矛盾和冲突,但各民族,各国家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特性。因为人类是一个整体,当然存在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判断。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或趋势。全球化不仅是经济领域,它还渗透到思想、文化、科技、政治等全方位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类生活和地球面貌。全球化表明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全球社会时代,全球社会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人类共同体”、“地球村”变得更为真切而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了,这种全球化社会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新阶段,是人类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乃至社会文化活动的必然归宿。另一种意见认为,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各种要素流动、融合并构成超国家的全球体系的过程。全球化的基础即世界经济一体化,这种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既表现为地区或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甚至从一般经济合作转变为经济制度,法律政策等等的趋同,相互连接成为更紧密的经济体,也表现
3
为世界范围的经济活动规则和运行机制的趋同,世界范围的贸易、金融、市场以及国际分工的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经济一体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全球化在经济、科技领域的出现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反映的是一种趋势,或者说是一个过程,但主要不是一种结果。由于国际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世界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依存、互动愈益加强,但在目前情况下只能是如此而已。全球化既不意味着全球趋同化,更不意味着全球一体化。事实上当今世界经济合作能显示生命力的经济组织也只有欧盟一家,而其内部关系还很复杂,北美自由贸易区推动了很长时间,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其协议还是一纸空文。况且“全球化”的倡导者是要未来的世界统一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旗帜下,希望全球西方化,这只能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即使有经济作为基础,也不一定能导致文化的全球化。文化不仅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受到政治、宗教、哲学等的影响。目前世界各国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差异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与欧洲中世纪产生的大学具有的高度自治权与国际性特征相比,现代大学具有国家性与国际性双重特征。现代大学属于国家的公共机构,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大学必须遵守国家制定的规则,如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服务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进行多样化的办学等。然而,大学还具有国际性,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知识基本上是在大学产生,而知识是属于全人类的,所以大学的知识与学术职能从本质上讲是国际的。那么,现代大学就必须在新的全球环境中协调大学的国家性与国际性。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过程,仍然是以承认与尊重各国政治差异与多元文化传统为前提的。因此,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较全球化的概念更为准确地反映了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现实。
3、高等教育国际化决不是高等教育“全盘西化”
4
有人认为,现在所谓的“国际化”,实际上是“少数人化人,多数人被化”,是发达国家骑在“国际化”的大马上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蹂躏和践踏。虽然这些观点存在着一些偏激,但也反映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初期可能出现的客观现象。近年来,我国部分学者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如“任何第二国与我国的高等教育合作意愿,都潜藏着或毫无遮掩地表露出对中国庞大的教育市场的兴趣。”③ “尽管全球化教育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多种选择机会,但同时它却是以削弱国家信念、知识体系,以及弘扬民族文化的主动性为代价;全球化教育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粉碎现有结构的各种潜在可能。”④
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呼声可以看作是对全球化现象的一种反思或回应。全球化由于其现代性、不安定性和颠覆性,将挑战现有的民族国家观念,推行某一强势的文化理念或教育模式。本土化则是民族国家出于对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忧虑与关切,对全球化给教育带来的影响进行反思并试图加强本民族文化意识的努力。实际上,这些怀疑还是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混淆为全球化,进而将国际化误解为全盘西化的结果。
其实,“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尽管高等教育的国际性与国家性(本土性)表面上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从辩证的观点来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一种内在统一的关系,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国际化的大学并不是脱离了本国文化与民族精神抽象的“国际大学”,而是与本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气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国际化的大学不仅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如重视人才的培养、追求知识的进步与思想的自由等等,还保持其鲜明的本国文化传统。美国大学有注重教师教学自由与学生学习自由的传统,英国大学有注重修养和治学严谨的特征,德国大学有思想自由、甘于寂寞的风格,我国有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这些成为世界大学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可有效协调大学内在国际性与外在国家性的潜在冲突,使其成为民族和世界的大学。
5
二、国际化对培养创新人才的特殊作用
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与知识传授不同的是,能力培养更强调实践的训练和个性的发展。因为能力培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是不可能单靠灌输而实现的。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选择。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发展个性。而个性的发展、自我特长的充分发挥,决不是采用同一模式和同一规格所能奏效的。由于经历、环境、兴趣、爱好、特长的不同,能力发展的取向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能力培养应当着重张扬学生的独立性,尊重其主体性。而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1、提高创新起点
创新(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意指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或改变。显然,创新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欲知 “新”,先知“旧”。创新并非闭门造车重复他人已有的研究,而要在此基础上向前更进一步。创新的起点是新旧知识方法的边界,发端于已有知识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困惑之中。欲突破旧有知识方法的局限,便要有的放矢地“创”。当然,“创”后仍需弄清是否是“新”?“新”在哪里和“新”到什么程度?所谓新,一般有三:一是观点新,要能提出新的观点和思路,新的理论假设;二是角度新,要敢于走一条前人没走的路,或者是在学科交叉和学科边缘寻找到新的学科生长点;三是方法新,能熟练地运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提高创新的起点上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通过国际化,师生能够打开国际视野,进入各个研究领域的前沿,有利于及时了解国际同行目前研究的学科热点和难点及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当然,科学研究的前沿并不一定都在西方,某些领域的前沿可能就在中国,如数学、航天技术的某些方面等。但总体而言,在许多方面,我们还没有达
6
到世界领先的水平,仍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缩短与发达国家间的学术差距。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使我国大学瞄准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广泛开展高校之间的国际学术交流,使我国高校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并且,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于让学生快速进入各个专业领域的前沿,以此作为创新的起点,使创新人才的培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步,取得较大的突破。
2、培养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创新的过程无疑要面对许多困难与挫折,更有些创新由于其超前性,可能要容忍长时间的寂寞。若没有内在创新精神的支撑,很难克服这些挫折。创新精神并非凭朝夕之力轻易形成,而是长期文化及教育浸濡熏陶的结果。我国中学生能够在世界各种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数一数二的成绩,但若大的中国却长时间难以问鼎诺贝尔奖。究其原因,影响因素众多,但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和创新精神的缺乏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某种程度上,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如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论调造成一些人为求功名利禄而学习的思维定式;师道尊严的传统使得学生鲜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志向;“和为贵”的传统文化亦使求异或创新的思想难以得到尊重和认可。这并非否认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只是指出其创新精神的先天匮乏而已。
强调独立、批判、超越、实证的科学精神和关心人类命运和人生价值的人文精神,正是创新精神的两大基石,也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化的精髓。西方的教育理念、方法与其文化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契合的。如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提倡批判性思考或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尊重鼓励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科学严谨、细心求证的治学态度等,无不深受其文化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利于我国高校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和理念,为激发和孕育师生的创造精神提供条件。我国近代史上的许多著名人才,多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例如陈寅恪先生,其“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精神,既不因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也不因政见的不同而
7
扭曲,至今令人景仰。因此,国际化能创造机会让师生从另一角度对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反思,有利于祛除科学研究中的浮躁之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严谨求知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3、培养创新能力
与知识的传授不同,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实践的训练。有人曾经比喻,知识如文字,能力如作文;知识如音符,能力如谱曲;知识如药材,能力如处方。哥白尼经过几十年的天象观测,反复修改达30年,才撰写《天体运行》这本旷世巨作;达尔文曾随“贝格尔号”巡洋舰,环球颠簸五年,花了近30年的时间,考察和研究了世界各地生物界的事实,才创立了举世闻名的唯物主义生物学和进化论。实践证明,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选择。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参加创新活动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而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缺乏参加创新活动的机会和训练,不能说不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教育和科研两个中心,它们的科研机构的名气往往是与大学的声誉并驾齐驱的,例如卡文迪许实验室与剑桥大学,同步辐射实验室与斯坦福大学,航天研究中心和MIT等等。这些大学承担了很多高水平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获得了向世界科技高峰冲击的机会,特别重要的是,它使这些世界一流大学的学者和学生获得了进人世界科技前沿的机会,得到了高水平的创新活动的训练。据统计,在迄今为止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中,有70%诞生于世界一流大学。在20世纪,英国剑桥大学的毕业生中就出现了6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说明,要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一定要承担一流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得到高水平的创新活动的实际训练,能经常地、及时地接触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方法。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大学参与国际科研合作,从事重大的科学研究。从而使师生跻身于学科领域的前沿,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就;从中得到真正的创新活动的训练,形成创新
8
的能力。
三、在国际化进程中培养创新人才
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进程中,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等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国际化的特殊作用,在国际化过程中培养影响未来的创新人才。
1、转变观念
观念不仅是各种政策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土壤,也深刻影响着个体行为和政策实施的成效。国际化的观念是人们对国际化的认识与看法。对留学及合作交流等国际化活动,许多大学师生与行政人员可能并不陌生,但对国际化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却大都仍停留于“锦上添花”的印象,尚未形成国际化的使命感与紧迫感。而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使高等教育进入 “新国际化”时代。正如乌利希·泰希勒(Ulrich Teichler 2003)所指出的那样,“国际化已不再是为数不多的尖子大学的事情。所有的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讲都必须国际化。国际化的知识与技能已不再仅仅是未来与国际事务有关的专家的任务,比如外语学者或区域研究者,而或多或少成为普遍的要求,已进入到大多数专业之中。”⑤ 显然,再将国际化视为一流大学或专家特有的任务,已不合时宜,须尽快转变观念。
高等教育的各种利益相关者,都应当考虑重新认识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决策者,应意识到国际化涉及各个类型的大学,即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都应考虑国际化的问题,每一个专业类型人才的培养都应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等教育的工作者,应理解国际化已不局限于外事工作或留学交流,而尽可将国际风范融入日常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中;学生应了解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养成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和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知识能力;社会人士应改变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曲高和寡的态度,将国际性视为大学应有的品质,国际化策略理应成为大学
9
的中心业务。
2、建立机制
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需要有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来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导向、规范、支持和激励作用。总体而言,国际化的运行机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的国家政策与管理机构,对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做出的系列规定与管理;二是微观层面各所高等院校具体建立的国际化策略运行机制。
宏观层面,我国目前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政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等若干条例,显然还不足以全面规范和保障新时期高校国际化的运行。在国家管理机构上,国际化的活动除教育部门外,还牵涉到公安、人事、外交等多个部门,也使得国际化活动运作复杂化。比如一些繁琐的审批和手续,令人望而生畏,耗费相关人员许多时间与精力。要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使其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应加强对国家相关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工作,并按照制度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
微观层面,学校应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计划和策略,建立专门的机构、经费预算和监控机制。这些机构与制度的设立,使得学校的国际化活动过程可以纳入组织化的运作,为国际化发展提供稳定的服务支持与制度保障。
3、进入过程
国际化的观念与运行机制形成后,必须进入高等教育活动的具体过程,才能达成实际效果。课程与教学、科研活动、招生与管理是高校培养人才主要方面,国际化策略应具体体现在这三个过程中。
10
课程与教学无疑是所有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最为具体和复杂的环节。在新国际化时代,“一个具有国际维度的课程已不再是一附加的价值,而被视为课程质量的一个保证。它是课程得到国家认证及国际认证的一个条件。”⑥如何在课程中体现国际维度?课程里应保留哪些国家成分?目前来看,在课程中体现的国际维度并不是指关于其他国家的学习,而是指关于其他文化的学习。这种学习的真正价值在于增加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理解,以及在国际环境中以不带偏见的态度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这就要求在课程中开设多元文化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反思能力。
与课程相比,科研活动中国际化的重要性得到普遍的认同。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活动的国际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各种国际合作研究的课题有所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参与此类科研活动的人数及机会仍然受到较大的局限。参与国际性的科学研究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绝佳机会,为此,学校仍需进一步发展科研的国际合作,尤其应创造机会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招生与管理的国际化目前仍是高校中比较薄弱的一个方面。其中不论是对国际学生和本土学生的管理大都沿用比较僵化的封闭模式进行管理,亟待改变。多数大学的国际学生与本土学生的管理仍是两个世界,无形中减少了学生在校国际交流的机会。可以考虑在学生管理上做一整体的规划,使本土与国际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接触与了解,使之共同生活在一个文化多样的世界之中。
4、改善条件
高等教育国际化离不开条件的支持与保障。师生的国际交流,聘请国际专家,校园内的国际化活动等都需要人、财、物的投入。国际化的条件可分为有形与无形两个方面。有形的条件指学校的基础设施,科研条件、经费和学科布局等。无形的条件可指观念、政策、文化氛围等,
11
文章已有所提及,在此侧重谈有形条件的改善。
一般而言,学校的国际化依其活动的地理维度,可分为国外的国际化与本地的国际化。国外的国际化多指师生的出国交流与科研合作等,这方面的有形条件主要是资金的支持。据了解,目前国内多数大学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人数基本不超过在校生人数1%。这除了观念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与资金不足有关。建议学校设立师生出国交流的专项资金和奖助金,创造更多的师生出国交流的机会。
相比之下,本土的国际化涉及的条件复杂些,学生的受益面也更为广泛。从其发展趋势看,这也是未来高等国际化发展的重点策略之一。本土国际化的条件包括系列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人才引进的工作,这有赖于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提供。如加大投入,改善工作与学习的环境吸引国际人才来校工作,加强校园网、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图书馆的建设等。让学生即使不出国门也能置身于国际化的氛围之中,拥有便捷的条件与国际学者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学术前沿的最新动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飞。
参考文献:
Knight, J. (1994). Internationalization: Elements and checkpoints (Research Monograph, No. 7). Ottawa, Canada: Canadian Bureau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7 ②
Van der Wende, M. (1997). Missing link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policie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os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general. In T. Kalvermark & M. van der Wende (Eds.), National polic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p. 18). Stockholm: hogskoleverket Studies, National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③
荀渊. 国际化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5) ④
庞红卫,方凌雁.略论全球化教育的陷阱.[J]. 教育发展研究.2001(3) ⑤
乌利希·泰希勒著.陈洪捷译.欧洲化国际化全球化——高等学校何处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⑥
Huib de Jong and Hanneke Teekens,The Case of the University of Twente: Internationalisation as Education Policy,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3; 7,P 45
①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Through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HEN Chang-gui WENG Li-xia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
12
Abstract: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the key point for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Firstly, it studies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n explicates four special roles internationalization plays in cultivation of talents.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at, toward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change our minds, establish effective mechanism, deep study its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furthermore, to realiz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