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四风"机制构建的观念 障碍及其破解 圈卢怀科 摘要:纠正“四风”实际上加强党的作风 廉政建设。作风廉政建设关键是使为民服务的 理念扎根于心,外化于行,同人民群众保持亲 密联系。这首先要从思想上要求牢固树立马克 思主义群众观。而市场经济结构变化、权力监 督制约漏洞、干部教育管理问题三方面共同作 用下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观出现了问题,使之成 为作风制度化建设的观念障碍。因此,从权力 行为约束和理念教育方面提出了完善权力监 督制约机制和健全干部教育管理机制来破解 这一障碍。 关键词: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 党风关系到党的形象和人心向背,关系到 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廉 政建设,尤其是针对“四风”突出问题,党自上 而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出台了《改 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提出了 反对“四风”和“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使新形 势下的作风建设取得了实效。对此,在群众路 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大会上**认为“改 进党风政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但是达到作 风建设理想状态来衡量还有差距”。同时他还 强调“教育活动有期限,加强作风建设则无尽 期”。r1]这意味着作风建设活动中治标已经实现 但继续通过制度治本,从活动式到制度式治理 的转变。治本中尤其与当前有少部分党员干部 的错误观念是否能扭转过来密切相关。从这个 角度而言,这部分党员干部的错误观念则是纠 正“四风”制度建设的障碍。因此,解决纠“四 风”制度建设要探讨群众观变异的原因。首先 理清群众观与作风的关系,再次来分析群众观 出现问题的几方面原因,最后提出破解之策的构想。 一、内核与形式:群众观与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 关系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简单地表述为对待群众的总 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它的逻辑起点是“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主体”。这一论断揭示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 地位的基本观点与基本立场。这基本观点和立场内 在性要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观的基本内 涵,其关乎对待群众的根本宗旨、根本立场、情感态 度、工作方法等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 从成立之时就决定了它与劳动群众之间的亲密关 系。随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进程的不断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 人进一步深化了对群众观的认识,并在革命实践活 动中以此为内核逐步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一)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渊源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提出“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主体”的论断,把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相 结合。之前的社会主义学说只是在工人运动之外批 判资本主义罪恶,所以工人运动未得到科学理论的 指导。由于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各 行其是,所以在同资产阶级斗争中遭遇惨。马克思恩 格斯认识到了这一致命的缺陷,并结合工人运动创 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无产 阶级成熟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它就作为独立的党派 结合起来”[2]。在实践中,他们创立了世界第一个无 产阶级政党组织,即“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发表了 《共产党宣言》作为其纲领。纲领明确指出“共产党人 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同利益”,“他们不提 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在 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 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 于低潮状态的原因,并在政治决议案中指出,“新的 党人始终代表了整个运动的利益”[3]。 浪潮还没有来到,反革命的势力还超过工农,党的总 由此可见,上述论述无疑深刻阐明了无产 路线是争取群众。rs]”在第二次反“围剿”的艰苦环境 阶级政党的性质。这内在性规定了无产阶级政 中,我们党更加充分地意识到密切联系群众的迫切 党与劳动群众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工人运 性和重要性。共产党人毛泽东等对此都有重要论述, 动实践中,马恩站在彻底反对资产阶级的立场 认识到存在“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反群众观的工 上。一方面指导工人阶级广泛联合起来组建成 作方法问题。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认识到如何联系 政党。另一方面。并号召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与 群众问题尤为紧迫。毛泽东要求我们党对广大群众 资产阶级进行有策略地有组织地斗争。由此可 做“宣传、鼓动和组织的工作”,“把党的方针变为群 见 马恩的建党思想中侧重在政党同工人运动 众的方针”[ 。经过延安整风,党将密切联系群众的 的紧密联系之上,坚决反对党内脱离工人群众 经验上升为理论,成为党的宝贵思想。 的行为。 历史实践证明,党作出决策的总路线是争取群 马克思恩格斯这些宏观的党建思想是从 众。在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中,群众是依靠力量。如果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进行的整体论述。列宁继承 没有群众的支持,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定会挫败。正是 并发展了这一思想,他建立了群众性政党并发 由于党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把它转化为具体 展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并认为“无产阶级 的工作方法,从而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1945 在争取政权斗争中,除了组织外,没有别的武 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对党风的内容作了 器”[4],也就是说,对无产阶级斗争而言,更为 高度概括,其中就有“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重要的是建立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政党来组织 的作风”[1o】。至此,党在实践中坚持继承和弘扬密切 和领导群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注重 联系群众的作风。比如,1990年,党在十三届六中全 执政后布尔维克政党与群众的关系,“真正与 会总结了正反两面群众观的实践经验作出了《中共 群众联系的党”如果不能得到无产阶级的广泛 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又比如, 支持,那么其工人政权也就难以延续 他还强 2001年,党第十五届六中全会会议分析了进入新世 调“最大最严重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C5]。 纪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和改进 (二)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实践 党的作风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中共中央关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我们党制定、执行政 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再比如,2013 策的理论基础。早期共产党人秉承以群众观指 年6月**提出对党政干部进行群众路线实践教 导革命实践。并在革命事业中一贯坚持并不断 育活动,同时党出台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 进行理论总结。从而使群众观外化成密切联系 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由此可见,党 群众的工作作风。 西藏发展论坛 。l6.3——主动不断适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 .。一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后提出。党的 风建设,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确保 日 一 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 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斗。因而,党所领导的革命运动须联系群众,发 二、障碍及形成:群众观扭曲形式及其原因 动群众。党在“一大”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宣传 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正迈入现代化的转型关 群众、组织群众”,党认识到群众是我们党领导 键期。党一方面坚持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贯彻到中 革命事业的关键力量。在1922年党的“二大”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之中。另一面作为执 上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 政党又面临各种考验和风险。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 人民群众里面去。”[ ̄]1925年中央扩大委员会 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 的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 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上。这些作风问题本质可归 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7] 结为是部分党员干部的世界观发生了错位。它反映 这个决议案把组织和引导群众提升到了关乎 在党员干部对待群众的内涵、地位、感情、态度等问 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高度。1928年党在“六 题的看法和观点出现了问题。 大”上分析“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继而革命处 (一)“四风”问题的三种表现形式 . 第一,群众观淡化。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 及变异。这种变异的观念会压倒群众观,以致他们 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然而,现实中的部分 脱离群众决策行为或者消极腐败损害了群众的利 党员干的人民群众的主体观念正在淡化,滋生出 益以及党在群众中形象和威信。究其原因,可以从 第一,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社 了官僚主义,脱离人民群众。首先,部分党员干部 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认为群众是从属地位。与群众构成的关系涉及的 主体是党、党员干部。其关系模式:其一,党群关 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 系,即政党一群众;其二,干群关系,即领袖(干部) 大”决定建立以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1”。至此, 一群众。这两组关系中群众就被异化。并认为政党 这引起了社会结构性调整,并深刻影响着甚至改 领导群众,干部领导群众,群众就处于被领导地 变着人民群众的价值观。 位,从而忽视群众的主体地位。其次,现代化经济 社会结构变迁,工农阶级内部分裂为众多阶 建设中,党员干部主要依靠行政权力促进经济社 会的发展。例如利用税收、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 同时,“钱权交易”“官商勾结”侵害公共利益的现 象频繁发生。最后,一切工作准则是以人民的福 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现行中有的党员干部未理 清忠诚于党与服务与人民是一致的关系。只顾 “唯上”“唯组织”就是缺少“唯下”(上是领导,而 下指的是群众)。 第二,联系群众形式化。这一点表现在“形式 主义”上。一些党政干部所作的决策或者执行中 只有形式,缺乏实质内容。其目的是打造政绩,而 忽视群众的利益诉求。换句话说。解决民生是本 质,但同时也是政绩。然而有的党员干部本末倒 置,为了追求政绩而调研、创设新规制度、设立经 济开发区等。结果就变成了作秀,未起到相应的 作用。调研是调而不研究,只是走马观花完成任 务而已,违背了收集信息、了解情况的目的,这对 作出的决策就毫无益处。创设新规制度秀,缺乏 可操作性,有的甚至执行制度中采取双重标准, 糊弄人民群众。经济开发区秀,有的地方条件不 够,一些干部就不顾实际情况,变相房地产开发, 实则是一场房地产秀,往往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 益,引发了群体性事件。 第三,个人价值观错位。这有一点表现在“享 乐主义”“奢靡之风”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 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离不开社会。 其中人的价值统一于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方 面,不能偏废。如果不讲社会价值,就是个人主 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就是不讲社会贡献只 讲个人满足就是个人主义。这违背了党章明确规 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 (二)群众观出现问题的原因 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对群众认识发生了错位 层,包括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 主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阶层等r位】。群众 概念随之发生实质性变化。其范围更加宽泛。新时 期的群众不再具有革命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党领 导下的群众意义,但是这并未改变我们党的阶级 基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仍然作为我国人 口的绝大多数。党政干部中存在社会发展不再依 赖群众而是依赖科技的认识误区,因而对群众这 一主体认识发生了错位。易言之,他们关注“投资” 等资本与技术的领域,而忽视了群众“劳动”创造 的价值。市场经济作为调节社会主义经济手段引 入中国,裹挟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比如“个 人主义”、“拜金主义”“新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 上消极了党政干部的群众观。值得提出的是,虽然 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国家和政府掌握 着较多的生产要素。比如土地、矿产资源等,进而 对市场竞争具有较强的干预力,从而为其一些干 部提供了“权力寻租”的可能。为此,市场经济下, 一些党员干部的利益冲动就经不住考验,滥用权 力从而脱离群众滑向腐败深渊。正如李辉总结道, 由于权力观扭曲引发腐败的问题在于“经济转型 和市场化释放出了大量用以寻租的机会和监督空 隙”E乜】。 第二,权力监督制约漏洞。监督制约实质是一 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权力授权监督与权力运行 管理。从宏观上看,现代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现 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 打破后,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健全,其相应的配套制 度改革并未及时跟进。比如党内监督有限,党外监 督缺乏保障;再比如缺乏群众广泛参与监督机制 等。正是由于制度监督环节薄弱,有些党政干部的 执政为民理念变得淡薄,作风败坏。所以他们对群 众谋取福利的工作宗旨却不屑一顾,做出以权谋 私等触犯党纪国法的行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政治人才保障。问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公共利益服务又 题是,他们有的认为提拔、晋级等与群众并元重大 能破坏公共利益。科技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政府 联系,漠视了群众的主体地位。以往党通过《党章》 的权力也随着经济活动发展而不断扩大。等价交 约束党政干部以及地方GDP考核指标与新形势下 换原则成为获取利益最大化的市场法则。然而这 干部管理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20l4年修订的<党 种原则被引入权力与市场活动中便出现了权钱 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已经明确指出,党 交易等腐败现象。列宁认为人民群众不能直接参 政干部提拔须“群众认可”。问题在于,在深化市场 与管理,因而由人民代表来行使参与管理国家和 经济改革的背景下,党员干部掌握着生产要素,为 社会事务的权力[川。所以权力的所有者与权力的 其权力寻租提供了可能性空间。所以,如果限制权 行使者也是相分离的。这也表明,代表人民行使 力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党能够有效地约束党员干 权力的领导干部,承担着履行公民权力的义务, 部的消极腐败或者权力滥用。 却混同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权利,这无疑是 三、思考与建议:健全群众观教育实践长效 权力私有化或者权利化,那么“人民公仆”就变成 机制 了“人民主人”。我们党的权力来自人民,就要为 执政为民始终是我们党的价值追求和根本目 人民服务,宪法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在权 的所在。反对“四风”,加强作风建设一再要求党员 力运行过程中却违规操作:一方面是涉及群众利 干部与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然而作风问题集中在 益的决策或者执行决策中暗箱操作,缺乏公开透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问题的危害是脱离群 明,更元征询群众的意见。另一方面是超越权限 众,损害群众的利益。其中产生的根源有群众观的 乱作为。一些领导干部超越自己职权范围进行干 问题。群众观问题可归结为在特定条件下观念和 涉来谋取团体或者个人利益,以致在扶贫、招商、 权力行为交织所产生的结果。观念与权力交织发 地产等项目出台的政策上忽略了群众的利益诉 酵的前提条件有:一是观念变异;二是权力失控。 求,违背了“群众利益元小事”的群众观。 一旦观念变异,官僚主义就会产生,其行使权力的 目前,由于权力与市场边界模糊,为权力寻 行为偏离轨道,即观念变异会导致权力滥用。权力 租提供可能性空间。一般由纪委监察来处理违纪 失控是针对党员干部行使职权而言的,当行使职 的党政干部,因而纪检是权力监督制约主要力 权时缺乏监督或者约束就会滋生权力私用等观 量。然而纪检监督主要是出现案件才办理的。 念,强化变异的群众观,其易产生腐败的动机,轻 第三,干部教育管理问题。党建设干部队伍 则作风出现问题,重则腐败甚至是犯罪。从根本上 注重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把此项纳入干 看,这是背离党的执政为民的理念的。制度能约束 部考察提拔,作用。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矗藏发展 坛2016-这无疑对干部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 3.。,。.。。..。.。。,。..。。.。.。.和监督权力运行。作为观念的群众观的变异问题 都 当然是意识形态路径加以解决。而意识形态路径 _J_uL_。。,.。..。.。,。。,。。。与他们的利益相关。”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他们不 仍需保障,那就是依靠制度。对此,制度是解决作 仅作为个人,还是经济理性个人,就意味着道德 风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并提出 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力将逐渐减弱。从而,随着市 “把制度建设作为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制度需 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理性消解为民服务的理 要观念支撑,观念需要制度规范,二者统一于个人 念,所以人的逐利性将会突破道德的束缚。一些 对制度的认可和服从。因此,对于破除纠“四风”制 党员干部也就抛弃理想信念成为了物质和金钱 度构建障碍最为核心的是完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 的崇拜者。更有甚者,出卖自己的人格、灵魂和党 制以及健全干部群众观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性,甚至违背政治原则和方向,触犯党纪国法。 (一)发展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机制 我们党一贯坚持从严治党,促进廉政建设。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权力如果没有约束, 党员干部纳入组织部门培养管理,辅之以党校培 决策权就会扩张:权力没有监督,权力就会腐败。 训教育,实行后备干部机制。当前党员干部的考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最为关键的是权力要 核、提拔主要依据《党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 在阳光下运行,阳关是权力的最好“防腐剂”。换言 用工作条例》以及组织部。这些都为党领导建设 之,权力要公开透明。核心要落实公示制度。 第一,对决策权的制约。决策是一个程序, 因而对于决策环节监督。比如领导干部决策应 向党员、群众征询的意见。对这些意见进行整 理和回应;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决策,应举 行听证,让群众参与、知晓、表达、监督,最后由 参考文献: - [1]**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 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2]马恩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173. 单位领导办公会议或单位党组集体研究决定。 第二,对权力运行机制完善。执行决议或决策 的操作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监督,那么隐瞒或 [3]马恩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285.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526. 者虚报等行为就难以存在。特别是对党员干部 人员的年终考核结果公示以及任职前和离任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6][7]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1921--1925)[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90--472. 的审计,这一点十八届四中决定已经明确指 1995年:625. 出。而且应涉及与党员干部具有利害关系的 人。第三,设立责任纠查制度。对于脱离群众, 滥用权力等行为,实行惩罚的责任制。只要承 担责任,才不会使制度流于形式,机制的作用 才能发挥其作用。比如,对现行的制度完善包 括终身责任处罚制、个人经济赔偿责制、权力 清单制度,还有新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 度,以便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二)探索干部思想教育长效机制 [8]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8) [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14.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279. [10]- ̄泽东选集第3卷r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93. 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教育除了作风建设手 [11]十四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 [1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 [13]李辉.当代中国反腐败制度研究[M].上海: [1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70. 段来教育外,要靠制度要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 人民出版社,1996年:137. 育。一是塑造党员的世界观,让党员充分学习 重大意义;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教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的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8. 育党员贯彻群众观的工作方法,使党员干部密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32. 切联系群众的高度自觉。对此,要理论上和实 践相结合的学习。一方面是要从理论上学习马 克思主义群众观之外,还学习法律知识和有关 党和国家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教 育党员干部,保持与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为 此,通过改进干部教育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 监督方式来完善干部思想教育的机制形式。从 教学方式而言,要建立分期学习制,分阶段学 习制,把集体学习和自觉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对于理论知识实行闭卷试卷考试打分制度。从 考核方式看,它应作为官员年终考核的硬性指 作者单位:西藏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 责任编辑:格桑次仁 标。从监督方式看,对于实践教教育活动需要 与群众联系的制度,实行定期制度和活期制 度,并进行联系登记,为了避免形式主义,必须 实行台帐制度,群众反馈制度,并严厉处理形 式主义或者弄虚作假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