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一中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化学试题
说明:
1.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试题自留,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只交答题卡。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Al—27;Si—28;S—32;Cl—35.5;K—39;Ca—40;Fe—56;Cu—64;Zn—65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空气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下列气体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NO2 B.Cl2 C.SO2 D.N2 2.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
A.蔗糖溶液 B.盐酸 C.氯化钠溶液 D.Fe(OH)3 胶体 3.下列气体有颜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是( )
A.NO B.O2 C.Cl2 D.CO
4.合金是一类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 )。
A.碳素钢 B.黄铜 C.硬铝 D.水银 5.常温下,下列溶液可以用铝槽车装运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 B.浓盐酸 C.浓硝酸 D.稀硝酸 6.下列物质中,常温下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NaOH溶液反应的是( )。
A.Mg B.Al C.Si D.Cl2 7.等质量的下列物质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 )
A.NH3 B.HCl C.Cl2 D.H2SO4 8.下列化合物不能由两种单质直接化合而成的是( )。
A.FeCl2 B.Na2S C.FeCl3 D.SO2 9.下列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
A.烧瓶 B.烧杯 C.试管 D.量筒 10.下列类型的反应中,一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1.下列仪器中,在实验室进行分液操作时不需选用的是( )。
A.烧杯 B.分液漏斗 C.铁架台 D.温度计 12.下列物质种类中,前者包含后者的是( )。
A.混合物 溶液 B.电解质 化合物 C.浊液 胶体 D.单质 化合物
13.硅及其化合物在材料领域中应用广泛。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B.硅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C.SiO2不溶于水,也不溶于任何酸 D.用带玻璃瓶塞的试剂瓶盛放NaOH溶液
本卷第1页(共5页)
14.下列关于CO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O的摩尔质量是28g B.1mol CO中所含分子数为6.02×1023个 C.1 mol CO的质量是28 g / mol D.常温常压下,1 mol CO的体积为22.4 L 15.下列仪器中,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16.下列关于 NO2跟 H2O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O2只作氧化剂 B.NO2只作还原剂
C.NO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D.NO2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
17.下列关于实验事故或药品的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B.大量氯气泄漏时,用肥皂水浸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子,并迅速离开现场 C.不慎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着火时,应立即用大量水扑灭 D.金属钠着火时,可立即用沾水的毛巾覆盖
18.对于以下的反应过程,一定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够实现的是( )
A.O2→H2O B.SO2→SO42— C.H2SO4→CuSO4 D.HNO3→NO2 19.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Al3+、Cl-、SO+-
42- B.Cu2、Cl、NO3-、OH-
C.Ca2+、Na+、CO、NOH+、SO-
32-3- D.42-、NO3-、OH 20.下列试剂中,必须用橡胶塞的细口瓶贮存的是( )。
A.氢氟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盐酸 D.氯化钠溶液
21.在反应3Cl2+ 8 NH3 = N2 + 6NH4Cl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8:3 B.3:8 C.3:2 D.1:3 22.下列有关物质分离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溶液和胶体 B.用蒸馏的方法将自来水制成蒸馏水 C.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D.用加热的方法分离氯化钠和氯化铵固体
2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钾跟水反应 2K+2HO=2K++2OH-
2+H2↑
B.铁粉跟稀盐酸反应 2Fe+6H+=2Fe3+
+3H2↑
C.氢氧化钙溶液跟碳酸反应 Ca2+
+CO32-=CaCO3↓
D.碳酸钙跟盐酸反应 CO+
32-+2H=H2O+CO2↑
24.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有关NA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 mol 任何物质所含的分子数均为NA B.14 g氮气所含的氮原子数为NA
C.标准状况下,22.4 L水所含的水分子数为NA
D.在钠与氯气的反应中,1 mol钠失去电子的数目为2NA
本卷第2页(共5页)
)
25.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酸性,又表现氧化性的是( )。
A.Fe2O3跟稀硝酸反应 B.铜跟稀硝酸反应
C.CuO跟稀硝酸反应 D.Al(OH)3跟稀硝酸反应
二、填空题(共5个小题,50分)
26(10分)以下是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讨论,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在AlCl3溶液中逐滴滴入过量的NaOH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 (3)铝分别与足量的NaOH溶液和稀硫酸反应,若两个反应在相同状况下放出等量的气体,则两个反应中消耗的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27.(14分)以下是对重要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讨论,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实验室盛装NaOH溶液是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应该用橡胶塞,以防止发生反应: (离子方程式)。 (2)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密度比空气 (填“大”或“小”)。工业上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工业上制取漂白粉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4)浓H2SO4常用作气体干燥剂,是因为它具有____________;将适量的蔗糖放入烧杯中,滴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适量浓硫酸,迅速搅拌,放出大量的热,同时观察到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请回答:
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5)铜和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若参加反应的Cu质量为6.4g,生成NO气体____________L(标准状况下),则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 mol,被还原的与未被还原的HNO3物质的量之比为 。 28.(8分) A、B、C、D、E代表单质或化合物,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A为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的非金属元素的单质。
A+E 加碳高温 B 加氧化钙 高温 C 加氢氧化钠 加热 D+HO 2 请填空:
(1)形成单质A的元素,在化合物中的最高化合价为 。 (2)B和碳反应生成A和E的化学方程式是 。 (3)C的化学式为 ,D 的化学式为 。
29.(8分)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化学原理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氨水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1)在实验室中利用上述原理从反应所得溶液中分离出碳酸氢钠晶体,应选用下列装置中的 。
本卷第3页(共5页)
(2)实验所得碳酸氢钠晶体中,可能含有的杂质离子有Cl和NH4,实验室鉴定Cl—所选用的试剂是 、 ,鉴定另一种杂质离子的方法是 (填序号)。
A.加水,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B.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C.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滴入酚酞试剂
D.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滴入紫色石蕊试剂
(3)碳酸氢钠晶体受热分解可得到纯碱,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0.(10分)把1.0 mol·L-1 CuSO4和0.50 mol·L-1 H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假设混合后的溶液的体积等于混合前两种溶液的体积之和)计算: (1) 混合溶液中CuSO4和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c(CuSO4)=_______ c(H2SO4)=_________ (2)混合液中H+、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c(H+)=__________ c(SO42-)=_________ (3)向溶液中加入铁粉,经过足够长的时间,铁粉有剩余。此时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浓度c(Fe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本卷第4页(共5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D 11 D 21 C 2 D 12 A 22 A 3 C 13 A 23 A 4 D 14 B 24 B 5 C 15 B 25 B 6 B 16 C 7 A 17 B 8 A 18 B 得分 9 C 19 A 10 D 20 B 26.(10分)
(1) 2Na + 2H2O==2Na++2OH-+H2↑ (2) 先沉淀,后溶解 , Al3++3OH-===3Al(OH)3↓ Al(OH)3+OH-==AlO2-+2H2O 。 (3) 1:1 。 27.(14分)
(1) SiO2+2OH-===SiO32-+H2O 。
(2) 小 , 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 2NH3 。 (3)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
(4) 吸水性, C+2H2SO4====CO2↑+2SO2↑+2H2O 。
(5) 3Cu+8H++2NO3-==3Cu2++2NO↑+4H2O , 1.49L(或1.5L) , 0.2 mol , 1:3 。 28.(8分)
(1) +4 (2) SiO2+2C=高温=Si+2CO (3) CaSiO3 (4) Na2SiO3 。 29.(8分)
(1) B
(2) AgNO3 , HNO3 , B 。
(3) 2NaHCO3=加热=Na2CO3+CO2↑+H2O 。 30.(10分)
(1)c(CuSO4)=__0.5mol/L_____ c(H2SO4)=__0.25mol/L_______ (2)c(H+)=____0.5mol/L______ c(SO42-)=___0.75mol/L______ (3) c(Fe2+)=____0.75mol/L______
本卷第5页(共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