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实践,课改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育的不仅仅是人,更是社会,社会需要人才,教育是民生大计,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素质教育的观念近年愈来愈受社会重视,为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在原有教改基础上,又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探索。
下面是我们近三年来的教改试验情况。 (一)理论依据
目标导学是在综合情感教育理论,目标教学和掌握学习理论,学生中心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以新课标、新课程关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论为指南,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英语学科的学科特点,利用学校的现有的各种设施,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堂上教学的实效,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构建不同课型(实践课、复习课、新授课等)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1、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使教学质量年年上台阶,学生出更多更好的“三小”作品、环保设计方案;教师出更多的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质课、优秀课件。
2、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具有改革意识和奉献精神,教育理论水平、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随着教改实践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实现师生“双向成才”。 4、不断探索、总结课堂教学的程序和方法,进一步完善高中英语“目标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实验措施
1、组织成员,落实分工。
外语教研组长:负责课题全面工作、主要做好多媒体优化组合、课件制作及课外活动小组的组织安排(辅导学生制作“三小作品”、设计环保方案)工作。 其他老师分别负责:设计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内化在题目之中)、堂上检测题;调整教学环节、如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如何组织学生分小组实践,提高实验效果。
2、学习教改理论,转变教育观念。
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现代教学中目标学导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高我们实验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识,以指导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3、采取措施,促进教改的进程。
为使教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根据方案,设计教案,按模式的环节上课。一般先由组长上示范课,再轮到其他成员,并进行分析、规范模式。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上1~2实践课,每学期做到有计划、有总结,多次到外市县听课,吸收他人先进的经验;邀请他校的同行老师来听课,听取他人的宝贵意见;请教有关专家建议,提高课题研究的学术高度,积极参加市、区、校三级的说课、教学评优等活动,提高实践水平;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拔课题研究费;建立课时研究档案,跟踪分析。这些措施,有力促进教改的进程。 4、根据课标,确定目标。
高中目标学导五步法中的“目标”处于首要地位,为体现目标的整体性、发展性、全面性、层次性、实用性,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新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并内化在题目之中。一般先由朱海燕老师设计,大家讨论通过。 (四)操作模式
基本操作模式为:引发问题──指导自学──指导达标──指导小结──指导评价。 1、引发问题──设疑(约5分钟)
根据教学实际,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问题。导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投影显示)。
2、指导自学(约15分钟)
让学生当“演员”,无疑比让学生当“听众”更有效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本,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并做学习笔记,边看书边思考。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则巡视,以激励的手段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生的思路与个性特点,指导学法,答疑释难(必要时可面向全体学生分解重、难点),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指导达标(约15分钟)
学生的基础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和概括的程度存在差别,有必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发表见解,相互启发,开拓思维,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按题目的难易度指名学生(优、中、差)答题(口答、填写投影片或摄像答案等),然后鼓励学生点评,引发全体学生大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学习难点,利用直观教具作画龙点睛的讲解、板书(重点),揭示矛盾,发现规律,教给学生逻辑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依据教学内容,联系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思想、健康、安全、环保等生活实际,适时拓展,以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使其学有所用而产生学习兴趣。
4、指导小结(约3分钟)
启发学生通过层层剥竹笋的方法去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加以小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使新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及时消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发现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提出来。对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减少死记硬背,写一方面也可以从中学到归纳、概括问题的方法,实现从“导读”到“导思”的飞跃,提高学习能力。
5、指导评价(约7分钟)
学以致用,并在应用中巩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投影典型的堂上检测题,限时学生完成,指导学生自评价。针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或公布答案同桌互改,课后上交检查。这样省时又能了解学生掌握知
识的情况,以调整教学。
上述是“目标学导法”的一般教学过程,先“学”后“导”,更加突出学生的“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实验结果
经过近三年的目标学导式课题研究,取得一定效果:
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完全打破传统教法的束缚,转变教育观念,形成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彻底改传统的“满堂灌”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由最关注学习效果为更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提高了英语学科科学素养;在课题实验中,实验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增强接触,教学群体意识大大提高,归属感、参与感增强,促进团结合作,使英语科的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试验后学生的成绩年年上台阶。 那么“目标学导五步法”教学模式为什么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究其原因主要是:
“目标学导法”体现素质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辅助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验获取英语知识,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应用英语学习知识解决日常实际交流问题的能力。教师仅当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在“做中学”,先“学”后“导”,让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会”为“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教学容量,大大提高了堂上质量。
此外,本课题研究具有极强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如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师生观,有较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可操作性等。 参考文献
[1]《教师科研有问必答》,徐建敏、管锡基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教师怎样做校本研究》,严先元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