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有效性研究

来源:爱够旅游网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有效性研究

摘要: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弘扬中华文化和教育后人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一直可以得到语文教育教学高度的重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要不断去创新国学经典诵读方法,带领学生去朗诵韩国学经典,以此确保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接受到更多的国学经典知识,培养国学素养,并自觉参与到国学经典的弘扬中去。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分析论述提升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有效性的策略,包括分层诵读,丰富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去挖掘国学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涵、更好提升道德素养、丰富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形式,增强教学趣味性和有效性,期望可以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语文思维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均有明确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去培养。国学经典中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脊梁,并且还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去诵读和理解国学经典,以此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提升道德素养,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探讨提升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有效性的策略,现作如下的论述。 1. 分层诵读,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中所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来说,教师要不断的去提升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学生可以全程参与到国学经典诵读中。而要想提升学生对国学经典诵读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师需要确保学生可以很自由的去选择喜欢的国学经典。基于这一需求,教师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时,要充分去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需求,做到分层教学和诵读,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国学经典作品。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考虑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不足,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国学经典作品,比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这些国学经典作品内容较为简单,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可以轻松的理解。以《三字经》为例来说,含有很多的中国神话故事、人伦道德、文学常识、家国情怀、历史人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诸多传统美德,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被誉为礼仪之邦的内涵。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诵读《孟子》、《诗经》、《论语》、《楚辞》。这些国学经典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品读古诗词文化,同时提升自己的文字功底。另外,

[1]

这些国学经典作品中有很多古汉语的独特语法,比如意动用法、通假字、文言虚词,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的拓宽语文知识面,丰富学生知识储备,进而增强语文核心素养。 2. 引导学生去挖掘国学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涵、更好提升道德素养

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作品无一例外的拥有着优秀道德素养,这些优秀的道德素养可以激励我们前行,提升道德素养。在语文课堂中,若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挖掘国学经典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则势必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在国学经典作品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些代表性人物身上所散发出的道德光辉。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分析爱国诗人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分析诗仙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分析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分析爱国诗人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相信通过引导学生去分析国学经典作品中这些代表性人物的事迹,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去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 丰富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形式,增强教学趣味性和有效性

对于国学经典作品来说,教师不能固守一种教学模式,要考虑在诵读的同时不断去丰富内容和形式,增强国学经典作品学习的趣味性、新颖性和有效性,确保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感受到国学经典作品中的精神文化。

教师可以将国学经典作品的学习与电视节目联系起来,从《中国诗词大会》中去找寻活动思路,开展诗词接龙、攻擂守擂等多种形式的国学经典活动,尽可能多的举办校园诗词大会,要求学生去诵读古诗词,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另外,教师可以考虑在校园内举办国学戏剧展演,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将国学经典作品作为蓝本,发挥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去创作国学经典文化的戏剧。比如可以创作有关于屈原的奋斗史,重点去描绘出屈原的从政之路和政治抱负,充分凸显出屈原的高大形象。再比如可以创作有关于诸葛亮的奋斗史,展示出诸葛亮的殚精竭虑与足智多谋。也可以创作有关于宋代的戏剧展演,展示出宋代在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成就,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所表达的情感。相信通过这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和富有趣味性的国学经典活动,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国学经典作品的魅力,对国学经典作品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均会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到培养。 4. 结语

国学经典诵读在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道德情操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在小

[3]

[2]

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将国学经典诵读付诸于实践,扎根到深处,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分层诵读、引导学生去挖掘国学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涵、丰富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形式这三个方面来着手,正确应用国学经典诵读策略,不断去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陶冶道德情操,并成为国学经典的宣传者和践行者,去积极弘扬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巩军.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指导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1):160-161.

[2]田文政.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的巧妙融合[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717(12):256.

[3]伍小庆.小学阶段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J].数码设计(下),2020,9(2):194-1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