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2期 vo1.27 No.2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017年4月 Apt.2017 自卑心理与追求优越的关系研究 崔元慧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人人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且这种优越感具有唯一 性。追求优越是个体行为的根本动力,而自卑与补偿是个体追求优越的动力源泉,因此自卑心理与追求优越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常积极地自卑带来追求真实的优越感的心理补偿;而消极的自卑则带来追求虚假的优越感的自卑情结。 关键词:自卑心理;自卑情结;心理补偿;追求优越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94(2017)02—0095—04 人们普遍认为自卑是一种心理疾病,会想办法 消除这种不健康心理,自卑的人是失败者,甚至有 学者说自卑是大学生的肿瘤,而只有自信的人才会 成功。然而,我们所见到的成功者,甚至会去主动寻 个人不断自我完善的动力,因此只要摆正心态人人 可以优越。 1.2自卑情结——消极的自卑 自卑情结是指当一个人无法适应或者是应对 一找自卑感,参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寻找比自己更 优秀的人做朋友。自卑分为两种,一种是觉得自己 技不如人做不好事,就什么都不做;另外一种是因 个新问题时,并且坚定地认为自己无法解决,那 么这时个体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因此阿德勒认为 不论是愤怒、泪水或者是道歉,都可能源自于自卑 为自己不够优秀,就会更加努力的去做好。我们把 前者称为消极的自卑,后者称为积极的自卑。本文 情结,很多压力和不满都来源于自卑感,当自卑感 阻碍了个体对目标的追求,个体对它的反应加剧到 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就会出现心理问题,随着 时间的积累和压力的增多,这时就会形成自卑情 结。这种情结是一种过度的不合理的消极的自卑 感,他会夸大困难的程度,降低自我效能感,阻碍个 体的行为,从而导致失败,这往往容易诱发偏向于 优越感的补偿性行为,[32同时它会促使人去寻求可 以轻易获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但是这些 行动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此时,趋向于 寻找优越感的行为往往是通向人生悲剧的道路,真 正的问题则被放在一边逐渐滋长壮大。这时人会想 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基础上阐述两种自卑心理 与追求优越感的关系。 1积极的自卑与消极的自卑 1.1自卑心理 阿德勒认为自卑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情绪状 态。林崇德认为,自卑感是个体因体验到自己的缺 点、无能或低劣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消极心态。[1]黄 希庭定义的自卑感是个体遭遇挫折,无法达成目标 时的无力感、无助感以及对自己的消极心态。[2] 总而言之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一种在 认知上产生的偏差,认为自己无能、软弱的一种情 尽一切办法来缩小自己的社交圈子,减少自己出丑 的几率,而不是把时间用在努力克服自身不足与缺 陷上,人们对他的印象也就只有畏缩不前、无法成 感或认知。一种自卑是因为身体或者其他方面天生 具有缺陷或者不足,如阿德勒本人;而另一种无形 的自卑则是不能悦纳自己,感觉自己能力不如别 人,低人一等,自我厌弃,自我贬低,进而演绎成不 被别人看起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 就,这就是消极的自卑带来的不良后果。 因此自卑 情结是一种消极的自卑,后果是毁灭性的。 1.3心理补偿——积极的自卑 事实证明,这种自我评价是错误的,自卑的人跟自 信的人相比,能力并没有区别,区别的只是一种心 态,自卑并不可怕,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卑是推动一 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 的一种正常心理状态。”人人都具有自卑,只是程度 不同,因为我们都不是以单独的个体存在,我们并 收稿日期:2016—12-21 作者简介:崔元慧(1990一),女,吉林通化人,吉林师范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95・ 崔元慧 非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而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我 们会逐渐发现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并不满意,而是希 望加以改进和提升。这种追求优越的心理越强,自 卑心理就越严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追 求爱与归属以及自尊的需要,因此没有人能够长期 忍受自卑,而是会采取相应的行为来改变这种状 态,以提升自己的地位从而超越他人。这种行为就 是对于自卑心理的“补偿”。 “心理补偿”是指,当一个人被自身所存在的缺 陷(这种缺陷既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所干扰时,就 会陷入一种自卑的状态,而这种自卑心理往往会影 响目标的实现,这个时候,人们就需要采取一些途 径弥补这种缺陷,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 种心理补偿往往能减轻这些缺陷对人们产生的负 面影响。 ‘心理补偿”往往体现在通过另一方面的 成功而代替那些无法弥补的缺陷。换句话说,当你 之前所设定的目标没有实现时,你就会有一种失落 的自卑感。但是你可以通过实现另一个目标来代替 原来那个没有实现的目标,于是这种心理满足感就 会帮助你克服之前失落的自卑感。此外,“心理补 偿”还有第二种实现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克 服缺陷,然后实现目标,从而摆脱自卑心理的干扰。 呦这种自卑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是积极的自卑,作 用结果就是追求优越。 2自卑产生的原因 2.1童年经历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孩子对“生命的意义”的探索过程 中会产生固定的行为模式,此后他们就会利用自己 对社会和自我的看法来关注整个世界,而在这个过 程中难免遭受挫折从而产生自卑,童年的经历中对 自卑影响较大的包括身体缺陷、溺爱、冷落以及不 公平的对待。身体缺陷的儿童往往过分的关注自己 的缺失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身体缺陷的儿童经 历了痛苦的童年,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就无 法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从而 意识不到自己对社会的作用,因受到排挤和他人嘲 笑而变得内向孤僻进而更加自卑:过分受宠的孩子 在长大后,很可能会成为危险人群。在这些孩子心 中认为自己天生具有某种特权无需任何努力就可 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这类人习惯了索取而 不懂劳动和付出,没有自立的能力,不懂得与人相 处和合作,出现问题只会依赖他人、推卸责任,然而 一旦不再是众人的焦点,位置被他人取代时便无法 ・96・ 自卑心理与追求优越的关系研究 忍受从而会产生自卑;受冷落的儿童他们的人生同 样容易偏离正轨,这样的儿童对人缺乏依赖感,会 夸大困难的程度,不会主动争取他人的帮助,不懂 主动付出,连自己都不相信更不用说相信别人,因 此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过于严格对待或不平等对 待的孩子,很少受到父母的肯定,自我评价和自我 效能感降低,从而会变得退缩、白暴自弃、不敢尝试 因而屡次遭受失败加剧了自卑心理。 2.2家庭因素的影响 阿德勒一再强调儿童合作能力的培养对一个 人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而在家庭教育中,新生儿最 原始的教育者就是母亲,甚至整个幼年阶段都是在 与母亲相依为命,而合作能力的养成主要是通过幼 年期游戏中获得。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收获不同 的感受和领悟,这些能力无法用教条传授,同时婴 幼儿期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 如果母亲用足够的爱和耐心与孩子形成互动并教 会孩子合作和分享,并培养孩子对他人他物充满好 奇,那么他在未来的生活中必然会容易与他人合作 相处;但如果恰好相反,母亲没有给足孩子安全感 和教会孩子对事物探索的能力那么他必然会遭到 同伴的排挤,将来就会走向悲观之途,并发展出牢 固的自卑情结。”啪 在家庭生活中,父亲的地位和母亲的地位同等 重要。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往往在幼年以后,这需要 母亲把孩子的兴趣扩展到父亲身上,否则孩子的社 会化发展就会滞后并受到阻碍,中国的传统男主外 女主内,这种集体潜意识的存在导致男性有更多的 机会体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道德关系,权衡社会 制度利弊,他们活动的范围比女性的活动范围大, 并且男性天生似乎在社交和社会关系中比女性略 胜一筹。因此,父亲在引导孩子融入社会生活方面 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人如果不能融入社会生活,那 他必然会陷入孤独以至自卑之中。 同时,家庭格局和出生顺序也影响着一个人的 自卑心理。首先出生的子女在生长前期能够拥有来 自父母全部的爱,他们会认为在家庭地位中自己是 唯一的,本该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百分百的关注, 然而弟弟妹妹的出生改变了自己原来在家庭中的 地位,心中会有一种落差感和危机感,他们的优越 地位被剥夺,因此心中会产生一种威胁,想表现的 更好来地得到父母的肯定,然而一旦做不好就更容 易产生自卑心理;而后出生的子女他们生来就接纳 第27卷第2期 vo1.27 No.2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017年4月 Apr.2017 了哥哥姐姐的存在,从一开始就认为父母的爱是要 分给兄弟姐妹的,心中自然就不会产生被剥夺感, 且能与兄弟姐妹进行良好互动,从中学活分享和合 作,只要父母的爱是均衡的,相对而言就会较少产 生自卑。 2.3性格特点的影响 气质类型为抑郁型、性格内向的人对事物感受 性较强,心思更加细腻敏感,往往会夸大事情的困 难程度和不良后果,外界因素对他们影响较大,归 因类型常常属于内归因,这样的人面对失败会降低 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因此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其次自卑还源于过分的在乎和不合理的追求,对目 标要求过高以及对自己定位的不准确,因为过于在 乎而怕自己做不好,所以自卑。而意志品质具有较 强坚韧性和自觉性,性格外向的人归因类型常常是 外归因,会将事情的失败看做环境或者是客观事物 的因素,会从中获得更多的挑战和动力,能够及时 调整心态和行为,获得更大的成功。 3自卑心理与追求优越感的关系 3.1积极的自卑心理对追求优越感的影响 追求优越是许多人的目标,可是人并不是完美 的,每个人都有缺陷,而这些缺陷就成了很多人自 卑的原因,而这种自卑往往会制约人们努力向上的 动力,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实际上,对个体而 言,自卑感与追求卓越就像人和它的影子,我们之 所以追求某一方面的优越是因为在这方面感到不 足和自卑,因此通过心理补偿来克服自卑心理。没 有人能够长期的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 某种行为,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哪 阿德勒认为新生儿对大人的依赖导致个体从 出生就有自卑心理,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人人都 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人都渴望更完美的理想 状态,而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使自卑感成为人类心理 上的一种普遍的负荷。然而,自卑并不是一种异常 心理,积极的自卑恰好作为一种内驱力推动人类的 进步,使人类获得发展。阿德勒进一步说“事实上, 依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 础的”。嘲我们会发现往往是自己对某一方面的自卑 和无能造就了这一方面的专家或者天才,医生往往 是因为家里出现了病人或者是自己无能为力而励 志成医;许多心理学大师往往是因为自己面临无法 解决的心理困扰从而学习心理成就了这一方面的 才能。因此自卑感对于人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个人若想成功,则必须超越自卑,积极的自卑会 给个体带来进步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会使个体清 楚甚至过分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从而就会努力纠 正或者以别的成就弥补,这就是自卑的心理补偿一 积极地自卑。“自卑感就某种意义而言是通向成功 的道路,因为令人难懂的种种自卑因素往往可以作 为发展自己的跳板。-[103 卡耐基曾说我们要提防那些别我们更苦的孩 子在事业上的挑战,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最终会使他 们超过我们,为了摆脱贫困境的自卑而奋斗这种努 力最能造就人,我们这个社会最有用、最成功、最优 越的人往往都是从自卑中训练出来的。佛瑞德.安 德尔说,人类最奇妙的特征之一就是把负变为正的 力量。所以自卑需要努力发掘自身潜能将自身这个 负的生命价值变成正的生命力量。 3.2消极的自卑心理对追求优越感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为什么在他人面前表现出 傲慢、自大、高高在上、冷漠无情,他隐含的内在原 因可能是深深地自卑情结,在别人看不起自己之前 先看不起别人,这样就不会受伤害,别人总是瞧不 起自己,因此自己必须表现出优越于他人的地位, 以此来掩饰自己的自卑;一个人总是寻求他人关 注,故意将自己的言行或动作夸张的展示给他人, 现在我们就可以知道他的内心感受:如果不加以强 调,就无法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就会被他人忽视;一 个人行为举止间处处对他人故意指手画、脚盛气凌 人,他似乎在传达着他的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 殊努力才能抵消的自卑感。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付出 的努力已经气馁,不再认为自己有能力改变所处的 情境,而他也仍然无法忍受自己的自卑之感,此时, 随着自卑感的加剧就会形成自卑情结,这就是所说 消极自卑,我们可以发现,这时,个体仍然在努力逃 脱自卑,只是所采用的方法已经不能使自己通过进 步来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一种逃避的手段——改变 环境、拒绝接受、甚至是伤害他人,这类人内心极其 脆弱,人际关系极其不好,容不得别人不好的评价 或是提出意见,会先用恶语伤害他人来维护自己脆 弱的自尊,事实上不过是在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自 卑,这类人往往会在别人拒绝他之前先拒绝别人, 而不是通过努力将自己变得更好,争取到好的结 果,他们会跑到使自己感觉强大的环境中去,这类 人不是将自己锻炼得适应更高地位、拥有更高能 力,而是用近乎用自我欺骗的手段使自己在自己眼 ・97・ 崔元慧 自卑心理与追求优越的关系研究 中变强,认为自己强大无比,不把他人他事放在眼 里。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的状态,所以追求优 标总是在追求属于他私人的优越感。[1I] 自卑感人人生来就有,无法逃避,却可以利用, 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 在于解决问题,消除自卑,变的优越,而是选择将自 己局限在自我感觉能够主宰的环境之中。此种自我 防御机制我们把它叫做逃避,作用只是暂时的,使 个体暂时躲避痛苦的折磨,但是却助长了这种退缩 行为,因此消极的自卑会阻碍个体进步,缩小社交 范围,使得个体变的孤傲,阻碍成功。 在补偿教育的作用下,充分利用积极的自卑追求真 实的优越感,可以完善自我,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林传鼎,陈舒永,张厚粲.心理学词典[姗.南昌:江西科技 出版社,1986:151—152. [2]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词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 04:518—519. 事实上,眼泪和抱怨是破坏合作、贬低他人使 自己获得超越感的一种手段。而在其心底不为人所 见的,则是好高骛远的目标以及获得超越他人的优 越感的决心。消极的自卑让人在解决问题时,避重 就轻、偏离目标,由于自卑带来的紧张和恐惧会影 响生活中正常的行为和处事,往往形成犹疑不决的 [3](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超越自卑=WHAT LIFECOULD MEAN TOYOU[M].刘伟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32. [4](奥)阿德勒.自卑与超越=w}L^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M].李章勇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4. [5]李娟娟.心理学与情绪控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4:l13. 生活风格,这样更加剧了不安全感和失落感存在而 变得更加虚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消极的自 卑带来的是追求虚假的优越感。 4结语 [6]李娟娟.心理学与情绪控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4:1l4. [7]阿德勒.自卑及其超越[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2:11. [8](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 彭莉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9. 阿德勒认为个体生存所要面临的三个主要的 问题是职业、社会和性。优越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 是动态的变化的。优越感分为两类:积极的自卑产 [9]阿德勒.自卑与情结[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50. [10]约翰济茨,崔俊芳.超越任性的自卑[M].北京:海潮出 版社,2002. 生的结果是一种真实的优越感,它不但是切合实际 的而且是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解决了职业、社会、 性三大问题;消极的自卑产生的结果是一种虚假的 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常表现在精神病和犯罪行为, 以及一些人格障碍中,阿德勒研究发现,罪犯的目 [11]阿德勒.自卑与情节[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60. [12]李娟娟.心理学与情绪控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O14:l】7. On the Re I at i onsh i P Between I nfer i or i ty and the Pursu i t of Super i or i ty CUI Yuanhui (BodaCollege,]iIinNormal University,SipingJilin 136000) Abstract:“A11 human behavior iS out of inferiority,and the overcoming and the surpass of inferiority.”Everyone has the pursuit of superiority,and it is unique.The pursuit of superiority is the fundamental motivation of the individual behavior,and the inferiority and compensation are the source of superiority.Thus,inferierity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ursuit of superiority. Usually,the active inferiority can mentally compensate the pursuit of superiority,while the negative inferiority leads to pursue false superiority. Keywords:Inferiority:Mental Compensation:Pursuit of Superiority 责任编辑:张隆辉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