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贪之害

来源:爱够旅游网


《贪之害》观后感

乔瑞蓉

《贪之害》观后感

根据养老中心的组织安排,我观看了警示教育片 —《贪之害》。看到了这些曾经位高权重显赫一时的党的领导干部,他们为了一己私欲,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一步步走向犯罪的事实。在为他们败坏党风,损毁党和政府形象而感到痛恨的同时,也为他们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最终走向身败名裂的境地感到惋惜。他们曾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过贡献,并应为党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就因为一个贪字,他们失去了人身自由,成了党和人民的罪人。诚如古人所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饴,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其现实警示令人震撼,。

《贪之害》折射出某些人思想的堕落,道德的败坏,行为的罪恶。影片教育每个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要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要进一步提高加强作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自觉性,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玉石,他将它献给齐国的大夫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人对子罕说:“我曾把这块玉石拿给做玉器的工匠看过。工匠认为这是一块非常难得的宝石,所以才敢拿来献给您,可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子罕说:“我为人处事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如果我把玉石收下,那么我们两个都失掉了宝。我不收,这样我们各人就有各人的宝石啊!”

这是发生在2600多年前的事,尽管它跨越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但它却如同一面清亮的铜镜,折射出古人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的优秀品德。

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即便是在封建社会那混浊的官场中,依然有许多出淤泥而不染、严于律己、奉公守法的清官廉吏:包拯、海瑞、于成龙……他们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抵挡住各种诱惑,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官。他们的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古人说得好:“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敬我能而敬我公”如果利用手中的权利行一己之便,贪一己之利,那么终将会落得身败名裂,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的下场。

至于那些以追逐金钱、权力、美色为终极目标的贪官污吏们,将被历史永远地刻在耻辱柱上。他们丧失了作为共产党员应有的信念与坚持,他们忘记了作为共产党员应有的亲民与奉献,他们迷失了作为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与方向!他们,不配作为共产党员的一员!

作为一名干部,通过这次警示教育活动,收获很大,使自己对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有了一次清醒的认识,也对如何律己有了一次认真的反思,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要像总书记所倡: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谋为民之利。时刻想到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是需要我们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不得有任何个人特殊私利。要认真遵章守纪,自觉置身制度监督、组织和群众监督之下,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仅做到自己一身正气,还要积极投身到反腐败斗争中,为实现工作作风的不断好转,做一个积极的践行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