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练习题(附答案)

来源:爱够旅游网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练习题(附答案)

一、名著导读

1.根据下面的描写,写出《红楼梦》中对应的人物。

①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来,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送进去。”四人听说,忙来至贾母上房,只见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上面已有一个,众人都争看乱猜。小太监又下谕道:“众小姐猜着了,不要说出来,每人只暗暗的写在纸上一齐封进宫去,娘娘自验是否。”( )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便猜着了。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个人也都解了,各自暗暗的写了。……

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自己越发喜乐,便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来,设于堂屋,命他姊妹们各自暗暗的做了,写出来粘在屏上……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况在节间,晚上也来承欢取乐。……贾政起身走至屏前,只见第一个是元妃的,写着道: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玩物。贾政道:“这是( )吗?”宝玉答道:“是。”…… 2.在括号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 A.迎春 烟花 C.宝钗 爆竹

B.惜春 烟花 D.王熙凤 爆竹

3.节选内容写的是哪个中国传统节日?该内容对整部小说有何作用?

4.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有这样的场景: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一时众人来了。……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

- 1 -

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1)上面描写的场景发生于小说哪个重大事件中?这一事件引发了哪些后果?请简要概括这一事件,并举一例说明后果。

(2)上面的场景表现出探春哪些特点?请写出两点。

(3)你写出的探春特点在小说其他哪些情节中也有表现?请任选一个特点,举出一处情节,简要解说。 名著阅读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①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孟子·离娄下》)

【注】①由:同“犹”。

5.颜回之“乐”指的是 ,“乡人”可解释为 。 6.“人不堪其忧”的“忧”与“所忧则有之”的“忧”有何区别?请简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

7.“弟”字意为 。“本立而道生”中的“道”主要指的是 (用材料中的一个字)道。子游的话体现了儒家的 思想。

8.结合三则材料,简析有子、子游、孔子对“犯上”的不同态度。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上》)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敌其君,请讨之。”

- 2 -

(《论语·宪问》)

9.材料一中,“弑”的意思是 ,“诛”的意思是 。

10.孟子对“武王伐纣”和孔子对“陈成子弑简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白居易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①(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④,可怜光彩亦何殊。 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著。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①《放言五首》是白居易被贬江州的途中所作。②臧生:春秋时期的救武仲,奸诈之徒。③子:宁武子,孔子称其大智若愚。④照乘:明珠。

11.这两首诗都富有理趣,《其一》中,诗人提出 是辨别真伪的重要方法;《其三》中,诗人指出若要辨得真伪,需经过 的考验。(各填一个词语) 12.简析两首诗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13.下列对《三国演义》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操仓亭破本初”的故事:曹操采用程昱的“十面埋伏”之计,退军于河上,伏兵十队引诱袁绍追至河上,这时曹军已无退路,必将背水死战。在这场战役中,袁绍被打得大败,只得引袁尚等入冀州养病。

B.周瑜死后,诸葛亮带赵云亲自前往东吴吊丧。周瑜部将皆欲杀诸葛亮,但畏赵云不敢下手。诸葛亮在灵前亲自祭酒,读祭文后伏地大哭,哀恸不已。鲁肃见状,也认为是周瑜量窄,自取死路。

C.赵云见糜夫人已死,便推倒土墙掩盖枯井,将阿斗抱在怀中突围。曹洪部下晏明来战赵云,被赵云一枪刺倒。张郃来战赵云,赵云不慎掉入土坑,张郃欲刺,突然红光滚起,那匹马凭空跃起,张郃大惊而退。

- 3 -

D.陈琳曾为袁绍攻打曹操起草檄文。檄文历数曹家几代人的罪名,痛快淋漓。卧病在床的曹操看了檄文,毛骨悚然,一身冷汗,头风病也更严重了。后来陈琳不为袁绍重用,前来投奔曹操。曹操爱其才而不计前嫌,仍委以重任。

14.《红楼梦》“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一回,曹雪芹用一个“毒”字把对王熙凤的评价和情感充分表达了

出来。请你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人物(王熙凤除外),在其名字前加上一个字,对其进行评价,如“毒”熙凤、“呆”迎春、“俏”平儿……并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这样评价的原因。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150—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妇孺皆知,“精神胜利法”已成为阿Q性格的代名词。但“精神胜利法”并不是阿Q性格的全部,阿Q还有其他品性。如他盲目自大,狭隘保守,“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是他的口头禅。

鲁迅在刻画阿Q时,是用一个个喜剧性的外套包装着一个个悲剧性的故事。阿Q的遭遇是悲剧性的,他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 )例如,他同小D扭打时,双方抓住对方的辫子,时进时退,显得那样滑稽可笑;他到尼姑庵偷萝卜,遭到大黑狗的追赶,吓得连滚带爬,显得那样狼狈不堪……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被阿Q可笑的言行常常逗得忍俊不禁: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被压迫者的地位、他身上所具有的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要通过“革命”来改变自己景况的愿望等,无疑是“有价值的东西”。但他的欺软怕硬、狡猾无赖,他的盲目自大、狭隘保守,他的假装正经、护卫道学,他的忌痛护短、以丑为美等,尤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这些都是恶劣的、“无价值的”。鲁迅把他“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把他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在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相互映衬下展开艺术的描写,使作品读起来更加令人心酸,令人战栗,同时也更催人醒悟。

1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这一切又导致了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的发生。 B.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在这里表现出来。 C.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把这一切表现出来。

D.但这一切又是通过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常常因阿Q可笑的言行而忍俊不禁。

- 4 -

B.所以人们在读《阿Q正传》时,常常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 C.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常常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 D.所以人们在读《阿Q正传》时,被阿Q可笑的言行常常逗得忍俊不禁。

- 5 -

答案

1.①王熙凤 ②贾宝玉 ③薛宝钗

2.C

3.节选情节写的是元宵节。这部分的内容通过语言、动作、尤其是细节描写刻画薛宝钗、贾政的性格特点,从侧面表现了元春的形象特点,借助谜语暗示了她命运的走向。

4.(1)事件:抄检大观园后果:司棋私情被发现,被逐出大观园。入画保存兄长钱物被发现,被惜

春强行 赶走。惜春与尤氏因入画事争吵,姑嫂反目。宝钗借故搬出大观园。

(2)特点:有政治家般的远见和忧患意识,观察事物敏锐深刻,意识到抄检是昏眼之举, 是家族日渐败落的征兆;有胆魄,敢于公开批评、反抗昏脹的家长意志:有强烈 自尊,不容许任何人侵犯尊严,义正词严地维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尊严;有辩才, 表达立场吋有理有利有节。

(3)另举情节说明:累金凤事件中,探春敏锐发现迎春被恶仆纠缠,于是召来平儿,严辞责问,借以威慑恶仆,巧妙利落地为迎春解围,维护府内尊卑秩序。

5.乐:追求道(仁、礼等儒家思想)的快乐;乡人:乡民(引申为“普通人”“平庸者”等也可)。 6.前者是物质层面的忧,眼前之忧:后者是精神层面的忧,是长远之忧。或:前者是外部环境所加的忧,客观条件导致;后者是自身内部所加的忧,主观追求所致。 7.悌/顺从和敬爱兄长;仁;中庸

8.①有子反对“犯上”,认为若好“犯上”,就会“好作乱”。②子游也反对“犯上”,他认为若侍奉君王不适可而止,而到了繁琐无度、冒犯君长的地步,就会自取其辱。(答“子游反对犯上,对君王应该是侍奉的态度”,或“子游并不反对犯上进谏,但主张如果君王不听取意见,在进谏次数上要适度,否则只会自取其辱”亦可。)③孔子认为可以犯上。为了君臣大义,国家大利,可以犯颜谏诤,但绝不可欺骗君王。

9.“弑”指子杀父,臣杀君;“诛”指合乎正义的讨杀

10.在孟子看来,周武王诛杀商纣王的做法,表面上是弑君行为,实则是给予百姓活路,不属于以下犯上。周武王此举是对破坏仁爱道义纣王的惩戒,属利国利民的大义之举。在孔子看来,陈成子作为臣子杀死简公,致使齐国政权旁落,实属以下犯上、乱政不义之举。 11.比较;时间

12.用典说理。第一首用“藏生”“宁子”为论据,说明人往往会被表面所遮蔽,难辨真伪;第二首用“周公”“王莽”为论据,论述时间可以检验事物真伪。借用形象说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如“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试玉”“辨材”。假设说理。如“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 6 -

13.D

14.示例:“憨”湘云,是曹雪芹怀着诗情画意,浓墨重彩地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身着男装,大说

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诗思敏锐,才情超逸;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叫做“爱哥哥”……湘云令人喜爱的原因是她的“憨”。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命运多舛,依靠婶母过活。然而,她生性豪放,心胸开阔,是个乐天派。这样一个“憨”人,谁不觉得可爱呢?谁不为之倾倒呢? 15.D 16.B

- 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