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核心期刊 2009年第3期 No.3.2009 J.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唐代送别诗的飞禽意象 许智银 (河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送别诗中的燕、鹄、鹤、鸿、雁等飞禽特称意象,以其灵动的生命情态和吉祥高贵的象征给读者以具体明晰 的图景。鸟意象作为总称意象在送别诗中以其概括性、含糊性给读者带来更大空间的想象联想自由。两者共同构成了 送别诗的一道独特风景,引人注目。 [关键词]唐代;送别诗;飞禽;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9)03—0136—04 学界在对意象分类时认为,从意象的具体性角度出发,意象可区分为总称意象与特称意象,两者同 时存在。后来的诗歌创作发展,出现了两个值得注意的变化:一是总称意象日益增多,二是某些特称意 象频频出现。且以《全唐诗》王维作品中的植物意象统计为例来说明古典诗歌发展的一个趋向:总称意 象渐趋优势地位,常见特称意象的重现率大大增高[1]。这一现象在送别诗中亦有体现。鸟意象作为总 称意象在送别诗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概括性、含糊性给读者带来更大空间的想象联想自由;而作为特 称意象的燕、鹄、鹤、鸿、雁等则以其灵动的生命情态给读者以具体明晰的图景,两者共同构成了送别诗 的一道独特风景,引人注目。 总称意象的鸟类意象可以说是对特称意象燕、鹊、鹤、鸿、雁等的概括,特称意象中燕意象在送别诗 中独占鳌头,为送别诗导夫先路。“宜为万古送别诗之祖”的《诗经・邶风・燕燕》一诗,后人之所以推崇 备至,应与诗中以“燕燕于飞”起兴分不开。诗的前3章分别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燕燕于飞,颉之颃 之”“燕燕于飞,下上其音”兴起下文,形象、生动、感人地铺垫了全诗厚重朴质的情感色彩。燕乃寻常之 鸟,以其形态之可爱和天性之温顺及习性之迁徙恋巢,而被诗人的送别情意捕捉为意象,开启了送别诗 以燕言情的思路。正如焦琳所言:“物类岂干人事,而人之见物,则因其心所有事,见物有若何之情形 ……故此三章各首二句起兴,亦是言情,非13中之言,必待燕燕方能引起,更非心中之想,必待燕燕方有 感触也。”_2 唐人送别诗中的燕意象基本没有超越“燕燕于飞”的意境,多是沿用承袭。如许浑《送杨发东 归》起首“红花半落燕于飞,同客长安今独归”,花落燕飞的景色正和诗人“还家羞著别时衣”的送人心境 相吻合。杜甫在大历四年春离开潭州赴衡州时所作《发潭州》有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赋予落 花、飞燕以人的“送客”“留人 隋态,渲染了一种冷落悲凉的气氛,寄寓了诗人漂泊流落的身世之感和抱 负不得施展的情怀。唐彦谦《送许户曹》以“沙头小燕呜春和;杨柳垂丝烟倒拖”起兴,钱起《送韦信爱子 归觐》以“离舟解缆到斜晖,春水东流燕北飞”起兴,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燕燕于飞”营造的送别氛围。 杨巨源《送李虞仲秀才归东都因寄元李二友》中的“晴霞海西畔,秋草燕南时”,李端《送义兴元少府》中的 “路长人反顾,草断燕回飞”,杜荀鹤《送人游江南》中的“晚岫无云蔽,春帆有燕随”等,则同时寄托了对时 [收稿日期]2009—02 2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科学研究项目“唐代离别诗研究”(2004--GH一03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许智银(1965一),女,河南灵宝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汉唐文学研究。 一136— 间轮回和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深化了送别诗的内蕴。 特称意象中的黄鹄、黄鹤、鸿鹄意象导引于《文选・苏武诗》“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南朝江总 《别袁昌州诗》“黄鹄飞飞远,青山、去去愁”袭用其意,从而使得黄鹄、黄鹤与远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青 山、黄鹤也因此成为别离代称,在唐代送别诗中更形成风尚。如宋之问《送武进郑明府》云“北谢苍龙去, 南随黄鹄飞”;钱起《送张五员外东归楚州》云“杳然黄鹄去,未负白云期”;顾况《黄鹄楼歌送独孤助》云 “黄鹄杏杳江悠悠,黄鹄徘徊故人别”等,黄鹄的意象使离别的情景倍增伤愁。黄鹤亦然,唐太宗《饯中书 侍郎来济》云“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叹青山别路长”;钱起《送宋徵君让官还山》云“紫霞开别酒,黄鹤舞离 弦”;陈子昂《春晦饯陶七于江南同用风字》云“黄鹤烟云去,青江琴酒同”;卢照邻《送幽州陈参军赴任寄 呈乡曲父老》云“人同黄鹤远,乡共白云连”;李峤《送司马先生》云“一朝琴里悲黄鹤,何日山头望白云”; 陈陶《送谢山人归江夏》云“黄鹤春风二千里,山人佳期碧江水”;王昌龄《留别司马太守》云“黄鹤青云当 一举,明珠吐著报君恩”;王熊《奉别张岳州说二首》云“忽闻黄鹤曲,更作白头新”;郑情《送金城公主适西 蕃应制》云“贵主悲黄鹤,征人怨紫骝”等,其中的黄鹤意象莫不染上了诗人浓浓的深情,委婉地表现了其 不忍言别的心态。鸿鹄的意象除了喻别之外兼喻人的志向,独具深长意味,如刘希夷《饯李秀才赴举》中 “鸿鹄振羽翮,翻飞入帝乡”;王昌龄《留别岑参兄弟》中“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刘长卿《赠别于群投 笔赴安西》中“知君志不小,一举凌鸿鹄”;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中“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皎然《送 穆寂赴举》中“冥冥鸿鹄姿,数尺看苍曼”等,都暗含赞人和对去者未来的祝福。 黄鹤指黄鹄是古代汉语文字通假使然,其实在送别诗中以鹤喻别的更多,且鹤意象的内涵更加丰 富。首先在送别方外人士的诗中,鹤意象充满了仙气灵异和淡泊风骨,人和鹤浑然交融。唐玄宗《送玄 同真人李抱朴谒灞山仙祠》云“归期千载鹤,春至一来朝”;孟郊《送李尊师玄》云“松骨轻自飞,鹤心高不 群”;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云“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李端《送苟道士归庐山》“早晚还乘 鹤,悲歌向故园”;严维《送薛居士和州读书》云“孤云独鹤共悠悠,万卷经书一叶舟”;刘禹锡《送霄韵上人 游天台》云“鹤恋故巢云恋岫,比君犹自不逍遥”;刘长卿《送方外上人》云“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方 干《送镜空上人游江南》云“去住如云鹤,飘然不可留”;张籍《送宫人人道》云“已别歌舞贵,长随鸾鹤飞”; 贯休《寒月送玄士入天台》云“之子逍遥尘世薄,格淡于云语如鹤”,诸如此类,以鹤比人,志洁行远的高人 道士如仙鹤般往来神游,使送别诗的情调充满了浪漫色彩。在送一般人的诗中,鹤意象或言别或入景, 都能增添诗歌的雅趣。如骆宾王《饯郑安阳入蜀》云“魂将离鹤远,思逐断猿哀”;雍陶《送客遥望》云“光 华不可见,孤鹤没秋云”;崔涂《送友人》云“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孟郊《送豆卢策归别墅》云“君今潇 湘去,意与云鹤齐”;戎昱《送李参军》云“一东一西如别鹤,一南一北似浮云”;赵嘏《别李谱》云“今日别君 如别鹤,声容长在楚弦中”;姚鹄《送李潜归绵州觐省》云“此地千人望,寥天一鹤归”;白居易为江州司马 时作《送毛仙翁》云“语罢倏然别,孤鹤升遥天”等,皆是借鹤喻别的极好佳句,其中的鹤意象无疑提升了 别离的愁绪。而以鹤景写离情的送别诗诗境往往空阔悠远,如宋之问《汉江宴别》中的“秋虹映晚日,江 鹤弄晴烟”;李颀《送刘十》中的“西林独鹤引闲步,南涧飞泉清角巾”;王昌龄《送万大归长沙》中的“青山 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姚合《送朱庆馀及第后归越》中的“山晴栖鹤起,天晓落潮初”;郑巢《送僧 归富春》中的“石净闻泉落,沙寒见鹤翻”;顾非熊《送友人及第归苏州》中的“鹤鸣荒苑内,鱼跃夜潮中”; 许浑《送李溟秀才西行》中的“鹰势暮偏急,鹤声秋更高”;司马扎《送进士苗纵归紫逻山居》中的“鹤声夜 无人,空月随松影”;李昌符《送琴客》中的“夜静骚人语,天高别鹤鸣”;皎然《送吉判官还京赴崔尹幕》中 的“长路飞鸣鹤,离帆聚散烟”;马戴《送吕郎中牧东海郡》中的“海鹤空庭下,夷人远岸居”等,简直就是一 幅幅鹤的简笔画,令人赏心悦目,巧妙地传达出了诗人的味外之旨。 以“鸿雁传书”典故流传的鸿雁在送别诗中也被诗人喜爱,借以传达无尽的离愁思绪。如徐凝《送日 本使还》所言“相望杳不见,离恨托飞鸿”;赵嘏《送李裴评事》所言“此别不应书断绝,满天霜雪有鸿飞”; 齐己《送友人游湘中》所言“若有东来札,归鸿亦可凭”。南来北往的鸿雁在给诗人以希望的同时,也常常 触发各种离怀。崔涂《湖外送友人游边》“不堪来去雁,迢递思离群”,睹雁念人;王维《灵云池送从弟》“自 叹鹬镐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无奈喟叹,人不如雁;李颀《送魏万之京》“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 】37— 客中过”,闻雁不堪愁;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百感交集;皎然《送 郑孝廉淮西觐省》“野霭湿衣彩,江鸿增客情”,由鸿及人所致也。以鸿起兴的送别诗中有惊鸿,如鲍溶 《客途逢乡人旋别》“惊鸿一断行,天远会无因”;有离鸿,如张祜《秋时送郑侍御》“离鸿声怨碧云净,楚瑟 调高清晓天”;有归鸿,如朱放《秣陵送客人京》“秣陵春已至,君去学归鸿”;有秋鸿,如自居易《秋江送客》 “秋鸿次第过,哀猿朝夕闻”;有征鸿,如武元衡《送许著作分司东都》“瑶瑟激凄响,征鸿翻夕阳”;还有烟 鸿,如杜牧《走笔送杜十三归京》“烟鸿上汉声声远,逸骥寻云步步高”等。从惊、离、归、秋、征等这些对鸿 的修饰词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赋予鸿的离别色彩。而塞鸿、碛鸿同时具有边地象征意义,如李嘉 祷《送樊兵曹潭州谒韦大夫》“塞鸿归欲尽,北客始辞春”,李频《送友人游塞北》“朔野正秋风,前程见碛 鸿”等,暗示了送别的时间。送别诗中以鸿诉离写景的诗句如泣如歌,幽怨悲凉,极具感染力。如李峤 《送光禄刘主簿之洛》“背枥嘶班马,分洲叫断鸿”;薛稷《饯许州宋司马赴任》“别序闻鸿雁,离章动鹤镐”; 钱起《送李九贬南阳》“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It寒”;权德舆《送人使之江陵》“纷纷别袂举,切切离 鸿响”等。鸿声入耳在诗人听来即是离别的催促,实不堪闻。刘长卿《送卢侍御赴河北》云“江天渺渺鸿 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时平后送范伦归安州》云“江潭岁尽愁不尽,鸿雁春归身未归”,分别以去鸿和 归鸿表达自己送人和盼人的心绪,可见鸿意象的多意。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日“平沙向旅馆,匹马 随飞鸿”,李频《送友人往振武》日“征鸿辞塞雪,战马识边秋”,韦应物《送崔押衙相州》日“别路怜芳草,归 心伴塞鸿”,李嘉事fi《送裴宣城上元所居》日“泪向槟榔尽,身随鸿雁归”,崔峒《送韦八少府判官归东京》曰 “鸿雁南飞人独去,云山-- ̄IIl岁将阑”,韩愈《送湖南李正字归》日“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盂郊《送卢 虔端公守复州》日“忽挂触邪冠,逮逐南飞鸿”,齐己《送人游湘湖》日“一路随鸿雁,千峰绕洞庭”,姚合《送 张宗原》日“鸿雁春北去,秋风复南飞”等,都将鸿雁的迁徙比附人的远行,人随雁去鸿归,雁伴人来往去, 这诗意的设想折射了古人物我一体的文化理念。许浑的咏《雁》诗“万里衔芦别故乡,云飞水宿向潇湘。 数声孤枕堪垂泪,几处高楼欲断肠。度日翩翩斜避影,临风一一直成行。年年辛苦来衡岳,羽翼摧残陇 塞霜”,形象地赋予了大雁以人性人情,道出了人们以雁寄别的心理原因。 燕、鹄、鹤、鸿、雁在送别诗中的反复出现首先应和它们随季节迁徙的生活习性相关,为了生存,它们 不辞劳苦飞南逐北,年复一年地面对种种险阻和不测而义无反顾,它们的形象执著坚毅,高洁潇洒,这和 尘世间人们无奈的出行别离何其相似。“燕去鸿方至,年年是别离”[3],“鸿来燕又去,离别惜容颜’,[ ,诗 人们正是因为它们的形象和行子游士相类同,所以常常以其意象比拟离人。李远《及第后送家兄游蜀》 云“人谁无远别,此别意多违。正鹄虽言中,冥鸿不共飞”,以鹄比己,以鸿比兄,抒发了别离的伤感无奈。 卢照邻《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云“裴回闻夜鹤,怅望待秋鸿”,以夜鹤、秋鸿喻相知的人。徐坚《饯许州宋 司马赴任》云“辞燕依空绕,宾鸿人听哀。分襟与秋气,日夕共悲哉”,借辞燕、宾鸿抒写离别的依恋和哀 愁。郑巢《送韦弁》云“陂鹤巢城木,边鸿宿岸芦”,借陂鹤、边鸿写行人遭际的艰苦。贾至《江南送李卿》 云“双鹤南飞度楚山,楚南相见忆秦关。愿值回风吹羽翼,早随阳雁及春还”,全诗以双鹤和阳雁的意象 表达了分别之后盼望相见的急切心情。其次,燕、鹊、鸿、雁、鹤历来被认为是吉祥高贵的善类灵物,寄托 了人们美好的祝愿,它们的出现总能带来希望和期待,给行人以安慰。如“才见吴洲百草春,已闻燕雁一 声新”[5],“北雁初回江燕飞,南湖春暖著春衣”[6],“楚岸千万里,燕鸿三两行 等诗句,都是诗人祝福心 愿的写照。雅克贝汉《迁徙的鸟》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蕴意无穷,可以 作为我们理解以上特称意象的注解。 在燕、鹄、鹤、鸿、雁等特称意象频繁出现于送别诗中的同时,鸟类的总称意象运用得更广泛。刘长 卿《送侯御赴黔中充判官》日“猿啼万里客,鸟似五湖人”,鸟的笼统模糊性使其意象的文化符号意义更 强,更易于被诗人发挥联想。送别诗中借鸟写别离的立意比比皆是,如张说《幽州别阴长河行先》是“寄 目云中鸟,留欢酒上歌”;岑参《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人奏》是“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王昌龄《送谭八 之桂林》是“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马戴《赠别北客》是“决去如征鸟,离心空白劳”}皇甫冉《徐州送丘 侍御之越》是“时鸟催春色,离人惜岁华”;刘复《送刘秀才南归(一作陈存诗)》是“鸟啼杨柳垂,此别千万 里”;李群玉《送魏跬觐省》是“送君飞一叶,鸟逝人空碧”;刘长卿《送友人南游》是“旅逸同群鸟,悠悠往复 一】38— 还”;朱庆馀《留别卢玄休归荆门》见“云开孤鸟出”,便“知君离恨深”。也许诗人们所指的鸟并不确定,也 不相同,但他们对离别的感受却是相同的。送别诗中写鸟鸣、鸟翔、鸟栖的诗句有的蕴含了诗人的人生 体验,富于思辨色彩。如王维《临高台送黎拾遗》中的“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戴叔伦《海上别薛舟》 中的“暮鸟翻江岸,征徒起路岐”,自居易《别杨颖士卢克柔殷尧藩》中的“倦鸟暮归林,浮云晴归山”,李白 《送别得书字》中的“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李端《送张芬归江东兼寄柳中庸》中的“鸟暮东西急,波寒 上下迟”,贾岛《送穆少府知眉州》中的“IEI暮行人少,山深异鸟多”,杜苟鹤《雪中别诗友》中的“出城人迹 少,向暮鸟声哀”,黄滔《别友人》中的“鸟带夕阳投远树,人冲腊雪往边沙”等,以IEI落暮起之时,人和鸟的 行为反应不同相比况,道出了别离之人的痛楚心态,不同于一般的写景抒情,别有意味。有的诗句将鸟 与人、鸟与静物同时摄于一个画面,一动一静相映衬,使景色更加鲜明,从而凸显出诗人的情感色彩。如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的名句“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王维《送方城韦明府》中的“高鸟长淮水,平 芜故郢城”,李嘉韦占《送韦邕少府归钟山》中的“绿杨垂野渡,黄鸟傍山村”,李端《送戴徵士还山》中的“草 生杨柳岸,鸟啭竹林家”,武元衡《送柳郎中裴起居》中的“沱江水绿波,喧鸟去乔柯”,周贺《留别南徐故 人》中的“潮回滩鸟下,月上客船明”等,这些景色中都含有使人咀嚼不尽的言外之意。也有的诗句将鸟 意象拟人化,使伤别情感表达得更直接生动。如张说《离会曲》云“可怜河树叶萎蕤,关关河鸟声相思”, 韩拥《送客游江南》云“楚云殊不断,江鸟暂相随”,马戴《幽上留别令狐侍郎》云“落照游人去,长空独鸟 随”,高逋《夜别韦司士得城字》云“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钱起《山下别杜少府》云“情人那 忍别,宿鸟尚同栖”,独孤及《将还越留别豫章诸公》云“客鸟倦飞思旧林,裴徊犹恋众花阴”,李端《送友人 游江东》云“鸟声悲古木,云影人通津”等,鸟的相思、相随、求伴、悲声莫不是诗人以己情意观物使然。李 殉《河传》有句云“啼鸟似逐离歌”,鸟叫声声关乎情,送别诗中千姿百态的鸟意象是唐人多情善感巧于役 物的见证。 意象总是主体情意与客体物象的统一,送别诗中的飞禽意象都是人化了的自然景物,都是诗人别离 时各种复杂情感的附着体,诗人以我度物,赋物以情,使物我融为一体,提升了诗歌的深厚韵味和丰富 蕴含。 参考文献: r1]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2]焦琳.诗蠲[M].太原:范华印刷厂铅印本,1935. [3][4][5][6][7]彭定球,杨中纳.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责任编辑 李晓丽 责任校对 李晓丽) 一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