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学
教
教学内容:第 11册 第 2 单元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六年级
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本课以“悠扬民歌”这一人文主题命名,所选取的内容为根据民歌改编或以民歌音调为创作素材的作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聆听与学唱、分析与比较、编创与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和体验民歌的特点与魅力,从而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迪克西岛》是一首根据美国民歌改编的,由短笛、口哨与乐队演奏的乐曲,主要是结合本课的知识与技能内容,为认识短笛而安排,也是小学阶段介绍的最后一件西洋乐器;管弦乐曲《小河淌水》,是以云南的同名民歌为素材,运用绚丽多彩的管弦乐色彩,把人们带入朦胧月夜之中,这部作品,属于当代经典之作。聆听这部作品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管弦乐的表现力,也为下一课西洋乐器分类和乐队组成及排列等一系列的学习作铺垫。
《妈妈格桑拉》是藏族风格特点的歌曲,抒情优美;《赶圩归来啊哩哩》是彝族风格特点的歌曲,活泼热情,这两首歌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便于学生接受和演唱的角度,将《赶圩归来啊哩哩》做了适度删减,选取了最经舆的片段让学生演唱。通过学唱与编创表演等实践活动,进一步积累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经验。
一、能记住乐曲《小河淌水》的主题旋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乐曲与声乐曲的不同感受。二、聆听乐曲《迪克西岛》,感受乐曲悠然自得的情绪,认识并听辨出短笛的音色。
三、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妈妈格桑拉》,并能以边唱边跳藏族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祝福妈妈幸福之情。四、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节选),感受歌曲欢乐、喜悦的情绪,并能与同伴用多种形式表演。一、能记住乐曲《小河淌水》的主题旋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乐曲与声乐曲的不同感受。
二、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妈妈格桑拉》,并能以边唱边跳藏族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祝福妈妈幸福之情。一、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妈妈格桑拉》,并能以边唱边跳藏族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祝福妈妈幸福之情。
1
设计教师:吴雨
课题: 悠扬民歌
教学
重点
教学
简析
教材
课型:
课时:3课时
教材类型:人教版
计准备教学
容桑拉》《妈妈格演唱歌曲第一课时含教学内教学流程
钢琴、多媒体、教案
集体备课(一备)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含师生双边活动及教法、学法
一、导入:复习歌曲《我的家在
日客则》人手,通过让学生谈谈
多媒体
藏族的风土人情,引入对歌曲《妈妈格桑拉》的学习。让学生寻找与之共同的音调(6 1 2 3),从而导人歌曲的学习。二、初听歌曲,理解情感。 (1)简单介绍歌名的含义。“格桑拉”在藏语里是幸福的意思,妈妈格桑拉的意思是指妈妈幸福。
(2)初听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带着问题聆听:歌曲是反映妈妈的幸福,还是祝愿妈妈幸福?听后引导学生从歌词、情绪、速度上谈谈自己对歌名的理解。 3.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跟琴学唱歌曲的旋律。注意唱好切分节奏(前短后长、前弱后强),唱准“睾”。引导学生发现歌曲的旋律带有藏族民歌风格,并哼唱几句加以证明。 (2)带着对妈妈的深情祝愿,再唱歌谱。教师可抓住歌曲两个乐段情绪的不同,启发、指导学生通过力度的对比与变化来表达歌曲的感情,以情带声,不要等学会歌词后再作情感的处理。连续两句“妈妈格桑拉”,旋律在与前面形成八度大跳后的不断下行。可处理为一句比一句弱,使
钢琴资源与媒体
二 备
2
设
学
教难点
歌曲的意境得以表达。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学唱歌词。引导学生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来演唱,高音不要喊唱,用轻声加气息支撑来演唱。歌中一字多音的演唱要连贯、圆润。 (4)合唱部分通过分小组、分乐句自主学唱,各分声部都能熟练地演唱后再合成。根据学生的基础,用器乐辅助音准的方式进行合唱练习。考虑到有些班级学生的合唱能力较弱,在合唱部分的学习时,可采用先简化声部旋律的方法,让学生较为容易地掌握合唱,待能力加强后再按教科书中的合唱谱来唱。
(5)对比聆听齐唱、合唱和领唱、合唱的不同效果;根据学生的资源,选择合适的表演形式来演唱,并让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带领全班同学学做两个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边唱边跳,抒发“祝福妈妈”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聆听女声独唱版和《炎黄风1、聆听情》组曲的两个演奏版(管弦乐、钢琴),请学生边思考边听,听管弦乐
《小河淌后自由回答。水》 2.简介云南民歌《小河淌2、聆听 水》,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乐曲《迪 (1)简单介绍歌曲。可顺带克西岛》回顾以前学过的云南民歌,如
《其多列》《猜调》等。
(2)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句。由于曲调较高,师根据学生的音色、音域特点,安排男女生分句演唱:歌词“哎”全班齐唱,”月亮出来亮汪汪”由女生唱,“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由男生唱,以保护正处变声期的嗓音。同时,通过哼唱,加深对旋律的熟悉与记忆。
3.完整聆听乐曲《小河淌水》,引导学生从音色与器乐的表现形式上谈谈对乐曲的感受。
3
师问:(1)你听到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
(2)管弦乐队与钢琴演奏、人声演唱相比,你认为哪一种表现形式在表达歌曲的意境、感情上更细腻、更丰富?
4.教师简单介绍管弦乐
《炎黄风情》组曲及作者鲍元恺。1、可选取一年级乐曲《口哨与小狗》的音乐片段,让学生边听边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律动,并模拟吹着口哨与小狗散步。教师和学生一起回忆乐曲描绘的场景。 2.初听乐曲《迪克西岛》片段(第一部分),感受乐曲的情绪。可在《口哨与小狗》的活动环节,把两段音乐连在一起播放,在律动中自然导人乐曲的聆听,请学生听后议一议,如: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它与《口哨与小狗》在音色和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再听乐曲第一部分,认识短笛,记住短笛的音色。 (1)引导性设问:乐曲除了有口哨吹奏外,你还听到什么乐器在演奏?
(2)出示短笛的图片或实物,认识短笛的形状、音色特点及演奏姿势。
(3)听辨乐曲中短笛和口哨的音色,并用动作表达。可启发学生当听到短笛演奏时,模拟短笛的演奏姿势;当听到口哨吹奏时,随音乐节拍走动,会吹口哨的学生可以试着吹一吹。
4.完整聆听乐曲,听出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
二、 聆听 乐曲《迪克西岛》
4
第三课时
1.播放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范唱,学生边听边跟着教师拍打节奏。把教科书中的打击乐伴奏
演唱歌曲
节奏抽出来进行节奏训练,既是
《赶圩归作为学唱歌曲的导入,更是为用来啊哩哩》打击乐表演作铺垫。
2、听出歌曲中多次出现的衬词是什么(啊哩哩)。
4.为歌曲伴奏,表现歌曲
3、理解歌名及衬词意思,知道
歌曲创作背景。可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搜集歌曲的相关资料以及彝族的民俗风情,在学习环节中适时分享、交流,教师再作补充。 (1)点出歌名,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 (2)再听歌曲,理解衬词“啊哩哩”的意思。让学生谈一谈,它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3)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
4.学唱歌曲,体验歌曲情绪。
(1)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可先唱衬词“啊哩哩”部分,请学生谈谈如何用不同的力度表现多次出现的“啊哩哩”并唱出来。 (2)歌曲采用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因此在学唱时宜先放慢速度,待唱得咬字清楚、熟练流畅后,再逐渐加快速度到原速。考虑到此歌的音调较高,相当一部分男生又正处于变声期,唱商音有一定的困难,可采取歌词由男生唱,衬词“啊哩哩”由女生唱。
(3)让学生讨论、设计多种演唱的形式,感受和体验彝族民歌音调的特点和欢乐的情绪。在演唱时可采取小组与集体、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的方式,活跃气氛,把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表现出来。5
5.用多种表现形式表演歌曲,渲染歌曲气氛。可以小组为单位,把唱、跳、奏合一,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合作表演。教师也可准备一些彝族歌舞片段的视频给学生观看,教会学生学习几个彝族舞蹈基本动作,为学生增加表演素材,丰富他们的表现力。
情绪。
(1)拍击之前练习过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2)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除了教科书提供的伴奏乐器外,还可以选用哪些乐器也达到同样的效果。
彝族舞蹈在彝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彝族舞蹈形式多样,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民族风格。“踏歌”是最具群众性的一种舞蹈。在各地彝族中,“踏歌”又称为“达踢”“跳歌”“左脚”“跳锅庄”等,是彝族传承悠久的一种舞蹈形式。以篝火为圆心,舞者围成圆圈,领跳人在前吹奏芦笙等乐器,其他人则随后携手搭肩而舞,其舞蹈动作矫健,步调整齐成拍,跳时大家边跳边合拍而歌。
6
思
反
学
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