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础知识与运用 (共3题;共20分)
1. (12.0分) (2015·朝阳) 古诗文名句默写填空。 ①________ ,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感时花溅泪,________。(杜甫《春望》)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________ ,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⑥朋友分离,我们可以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________”来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教师节来临,我们可以用李商隐《无题》中的“________ , 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表达对老师的由衷赞美。
2. (2分) (2019·深圳模拟) 下列所作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句话用了反语的修辞。
B . “道德高尚”“拨动心弦”“中国方案”“打扫干净”四个短语的结构完全不同。 C . 欧阳修,号放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D . “语言,人们用来表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这句话的标点使用是正确的。 3. (6分) (2019九下·宁江模拟)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①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我们徜洋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②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品尝________(浸润 滋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③________我们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还能得到文化的熏陶( )精神的洗礼。
(1) 第①句中有一处错别字,应改为“________”。 (2) 第②句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________”。
第 1 页 共 9 页
(3) “熏陶”中“熏”的读音是“________”。 (4) 第③句中横线上应填写的关联词语是“________” (5) 文中括号处应该选择哪个标点符号更恰当?( ) A . : B . 、 C . ; D . ——
二、 阅读理解 (共4题;共55分)
4. (5.0分) (2018九上·温州月考) 古诗词默写与鉴赏
(1) 古诗词优美动人、内涵丰富,小陈同学独具创意,把几句古诗词放在一起,竟然组成了一个动人心弦、起承转合的故事,请你把背诵过的古诗词按情境恰当填入。
时间 地点 环境 主人公(一男子) “①________,人约黄昏后。”(《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②________,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鸟下绿芜秦苑夕,③________。”(《咸阳城东楼》许浑) “④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李白) 开端(男子感慨人生,“⑤________,⑥________。”(《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来友》纳兰性德) 想回到最初的起点。) 插叙(回忆年少时积极“⑦________,爱上层楼。”(《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进取,心怀梦想,豪情万丈的细节。 发展(现在的境况很不如意,在现实的打击“⑨________,太匆匆,⑩________。”(《相见欢》李煜) 下,梦想凋落) 高潮(为了志向,流尽眼泪,耗尽生命!) 倚东风,⑧________。”(《行香子》秦观) “⑪________,⑫________。”(《无题》李商隐) 第 2 页 共 9 页
结尾 ⑬ (2) 下列哪位文学人物最符合上面的主人公的人物设定?( ) A . 范仲淹 B . 陶渊明 C . 刘禹锡
(3) 你认为在⑬处填下面哪句诗作为故事的结尾比较好?请结合表格内的故事简要分析。 A.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 (16分) (2018九上·平潭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伏念①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② , 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③奸谗以厚风俗。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节选自《自表后主》)
【注】①伏念,俯伏而思念。②寰宇,天下,宇内。寰,通\"环\"。宇,空间。③屏黜,罢免。屏,除去,赶走。黜,贬斥。
第 3 页 共 9 页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_______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________ ③约己爱民 约:________ ④悉仰于官 悉:________
(2) 下列对文中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 B .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 C .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 D .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4) 【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两条什么建议?这两条建议对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何现实意义?
6. (21.0分) (2019·金平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
第 4 页 共 9 页
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季羡林卷》,有删节)
(1) 围绕“雾”,作者对其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第 5 页 共 9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试分析文章第②段写“我昨天”看到的情景的作用。
(3) 说说你对第⑥段划线句子“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的理解。 (4) 这是一篇优美又不乏哲理的文章,可题目却如此简单。请对题目“雾”加以赏析。 7. (1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
第 6 页 共 9 页
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 第⑤段中划线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5)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三、 名著阅读 (共3题;共15分)
8. (3分) (2019·三明模拟) 判断正误。
(1) 真假悟空在空中恶战,难辨真假,两人从花果山打到灵霄殿,又从灵霄殿打到地府,最后被如来佛祖认出假悟空是一只六耳猕猴。(《西游记》)
(2) “黑熊般的一身粗皮,铁牛似得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可怕。”写的是鲁智深。(《水浒传》)
(3) 鲁滨孙第三次出海的目的地是巴西,途中被海盗船俘虏成为奴隶,后来逃到非洲,在那里经营甘蔗种植园,当了庄园主。(《鲁滨孙漂流记》)
9. (2分) 保尔的一生中有三位非常重要的女性,他的初恋情人________,在铁路总工厂任共青团书记时认识的________,以及他的妻子________。
10. (10.0分) (2019七上·揭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
第 7 页 共 9 页
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大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身上的干爽,可光头浇、洗个雨澡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节选自刘湛秋《雨的四季》)
(1) 请仿照下列对春雨特点的概括,概括夏天的雨的特点。 例:春天的雨美丽娇媚 夏天的雨________。
(2) 本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优美、富有感情。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下列句子进行具体赏析。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3) 文章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 作文 (共1题;共60分)
11. (60分) (2019·桂林模拟) 请以“我想”或“我不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第 8 页 共 9 页
参考答案
一、 基础知识与运用 (共3题;共20分)
1、答案:略 2、答案:略 3、答案:略
二、 阅读理解 (共4题;共55分)
4、答案:略 5、答案:略 6、答案:略 7、答案:略
三、 名著阅读 (共3题;共15分)
8、答案:略 9、答案:略 10、答案:略
四、 作文 (共1题;共60分)
11、答案:略
第 9 页 共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