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课题: 第3课 古代印度
◆【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掌握印度的种姓制度。
3.掌握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
【学习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 【学习难点】 佛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
【成功之路】:(拾级而上,超越自我!)
◆成功第一步:巩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环境: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 。
2.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 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 世纪。这些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长期不为人所知。
3.公元 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 ,陆续在 和 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4. (约公元前324-前187年)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 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 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5.形成: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 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6.内容
第一婆罗等级 门 掌管 第二刹帝掌管 和 权力
等级 利 第三等级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 第四首陀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等级 罗 等级“贱之外 民”
7.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 。各等级之间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最卑贱的“ ”,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8.创立:佛教创立于 。创始人 ,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 ,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 ,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9.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成功第二步:共同探究,让思考成为习惯
1、宗教的含义以及佛教教义“众生平等”的意义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与情感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意义:尽管“众生平等”主要是指宗教生活中的平等,但在客观上有助于突破种姓界限,冲击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因而,佛教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也得到了广大下层群众的拥护,很快便流传开来。 2、对比四大文明古国 古文明 古埃及 产生时间 约公元前3500年 大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文明标志 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 《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等 种姓制度等 古巴比伦 约公元前3500年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古印度
约公元前23世纪 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
古中国 基本特征 政治方面:都是实行奴隶制专政的奴隶制国家。
约公元前2070年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青铜器、甲骨文、分封制等 经济方面:都属于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 ◆成功第三步:课堂练习,学以致用!(相信自己,力量在心中!) 一、选择题:
1.佛教创立后,最初传播于恒河流域,后传遍南亚大陆,又传往东亚、东南亚。佛教倡导众生平等、行善积德、乐善好施,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上述材料叙述佛教的( ) ①产生过程 ②传播过程 ③教义 ④地位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纳”,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纳制度。这种制度()
A.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都一律平等 B.是一种等级森严的不平等制度 C.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 D.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下图反映的是一个文明古国存在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这个文明古国是() A.埃及
B.巴比伦C.印度 D.希腊
4.在古代印度社会,富商的女儿不能嫁给官吏的儿子,这是因为() A.商人的财产多于官吏 B.官吏的地位高于商人 C.商人与官吏世代结下仇怨
D.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
5.佛教起源于印度,后来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地区。佛教传播到中国的时间是()
A.公元前8世纪 B.公元前6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前1世纪
6.《西游记》是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书中描述的“如来佛”无所不能,法力无边。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 A.汉谟拉比 B.乔达摩•悉达多 C.孔子 D.胡夫
7.“再生族初次结婚时,必须娶同种姓的女子。……再生族若一时糊涂娶了低级种姓的女子,其家族和后代就立即沦为首陀罗”。(古代印度《摩奴法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在古代印度,高种姓的财产多于低种姓 B.在古代印度,低种姓的女子素质不高 C.在古代印度,首陀罗与其他种姓结下仇怨 D.在古代印度,等级制度十分严格
二、材料题
8、据新德里媒体报道,印度北方邦日前发生惨剧。一对来自不同种姓的年轻情侣被村里人吊死。这位20岁的青年男子属于地位较高的“婆罗门”种姓,而他18岁的心上人属于较低的种姓。据当地警方称,他们逮捕了这对情侣的亲属,因为他们也参与了将两人吊死的暴行。警方还表示,几乎全村老少都反对这对年轻情侣不同种姓之间的婚姻,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为此导致双方家庭采取了过激行动。新德里舆论指出,由于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目前在印度农村地区,人们对于不同种姓和不同宗教男女之间的婚姻普遍持反对态度。
(1)材料中的青年男女被什么制度迫害致死?
(2)材料中的制度起源于何时?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3)年轻情侣被村里人吊死说明了什么?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
◆成功第一步:巩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1.南亚次大陆 印度河流域 2.哈拉帕 公元前23世纪—前18
3.前1500 雅利安人 印度河流域 恒河流域 4.孔雀王朝 鼎盛 华氏城 5.社会等级
6.祭祀 军事 行政 商业 不可接触者 7.世代相袭 贵贱分明
8.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9.公元前1世纪
◆成功第三步:课堂练习,学以致用!
一、选择题:
1.B 2.B 3.C 4.D 5.D 6.B 7.D
二、材料题
8.(1)种姓制度。
(2)起源于古代印度。将全体百姓从上到下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各等级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的等级不得通婚。
(3)说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影响深远,不同的等级不能通婚被普遍认可,种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