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意识培养路径探析
本文試图探究导致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党员意识逐渐淡薄和弱化的原因,以期寻找到培养和强化党员意识的具体教育途径,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党员提高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
一、大学生党员意识的概念理解
党员意识是党员特有的信念和立场,它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党组织的认同和归属,二是对自身思想意识和行动规范是否符合党员要求的认识。大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中相对优秀的群体,具有党员意识就是要在思想意识里明确要做一名怎样的共产党员,做到在思想上认同党的纲领与政策,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时刻以党员的先进性体现为衡量标准。
二、探析大学生党员意识培养路径的意义
青年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党员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党员更是共产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一直是高校党务工作者的题中之义,部分大学生党员意识淡薄的现象也一直存在。2015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前所未有。因此,要经受住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和“颜色革命”,就必须提高当代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提高党员质量,充分发挥青年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大学生党员的示范、引导作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从而更好地引领青年。
三、当代大学生党员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从大学生党员自身看:党员意识薄弱,一是由于入党动机不够纯正,为个人发展加维,父母之命难以违抗,随波逐流写入党申请书等都必然导致入党动机的偏差;这种偏差也必然导致学生党员对自身要求的松懈,表现为理论学习不到位、理想信念不坚定和党员先进性作用缺失等。
从大学生党员的外部环境看,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深入,党员发展制度不够健全,学生入党发展过程就是入党动机不断纠偏、不断端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引导至关重要,只有严格落实党员发展制度不放松,才能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意识上强化,行动上更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第二,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与部分入党积极分子的访谈中发现,由于父母长辈都是党员,所以觉得自己也应该发展入党的想法不占少数,更有甚者,是在父母的不断压力下递交入党申请,自身对党的认识却是懵懂无知;第三,社会环境的影响,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信息传递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呈现了信息爆炸的态势,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辨别真正有用的、为己所用的信息,是对大学生们的极大考验,但就目前的访谈信息看来,大学生能很好的玩转各类自媒体工具,在信息的甄别上却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仍较为普遍。
四、增强大学生党员意识的三大路径
(一)严把党员理论教育关,在学习中牢固树立理想信念
加强思想引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并非高深、空洞的理论,习总书记曾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我们做任何事,并非不假思索地执行,而要首先弄清楚指导思想是什么?引领旗帜是什么?这是增强大学生党员意识的根本和源头。
思想是本,行动是形,本正则形立。那要如何抓住思想之本?这就要求学生党员们务必加强理论学习,在认知上寻求突破,学习、理解、实践,深信。理论学习看似枯燥,国家政策看似与己无关,但是当你真正认真学习、推敲、思考,却能发现它们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党员每月的政治理论学习时间不足4小时,这意味着,每周不足一小时,这个时间强度对大学生党员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思想政治课、党课和党支部组织的学习外,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让学生党员定期给刚入学的新生和入党积极分子上微党课,是加强理论学习的有效方法。教是最好的学,上课的这种输出倒逼了学生党员们不得不在某个问题上做充分、深入的学习和准备,才能上好一节微党课。这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微党课方式作为一种学习形式的补充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注重学习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近年来,高校党组织在党员理论学习力度上不断加强,这对学生党员补“钙”壮“骨”自然好处多多,但在访谈中,我们也听到了这样的心声:党员教育学习形式大于内容,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单项灌输多,双向、多向互动少。这对我们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我们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方法上必须有所创新。
(二)严把党员实践教育关,在行动中强化党员角色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学生党员除了要在思想上认同党的纲领和政策外,更要外化为行动,在行动中发现自身不足,在行动中强化党员角色意识,在行动中体现党员先进性,在行动中提高认知,做到知行合一。近年来,各级各类党组织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的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党员实践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党员意识的重要环节,是牢固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石,脱离实践的学习将彻底沦为空谈。
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环节主要以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和依托,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总能看到在最关键和最需要的志愿服务实践中,冲在前头的确实是
党员同志,绝大多数学生党员们都有着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走在前列的精神。
但在党员志愿服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仍然亟待关注和解决。第一,入党前后服务热情差距大。部分学生党员存在入党前积极性高、实践服务意愿强烈,一旦入党后尤其是转为正式党员后,就开始推脱搪塞。第二,党员志愿服务对象和内容缺乏系统性、常态性。当下的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充分体现了党员的“螺丝钉”精神,哪里有需要,哪里有服务,大学生党员们就出现在哪里。这是实际工作的需求。若是能把这种日常的需求和专业化、系统化、常态化的服务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激发党员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党员在群众中树立先锋模范作用。比如我校学生党员充分发挥艺术类高校专业优势,主动对接某福利院,从成立老年合唱团到10余年风雨无阻每周教唱,从一开始几个党员发起行动,到如今吸纳更多的党员、团员、群众加入到该服务中,创出品牌,创出特色,充分体现党员先进作用的发挥。第三,党员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和激励制度的滞后。目前高校的党员志愿服务管理多依附于辅导员,志愿服务管理形成体系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严把学生党员管理制度关,在充分监督中保持党员先进性
总体上看,当前高校党组织关于党员发展和管理的制度较为完善,但是具体细则及应对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还略有滞后。如针对党员发展前后思想和行动上的动摇等问题,应加强引导、教育和监督管理,及时制定并试点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使不合格党员得到及时处置,惩前毖后,党员队伍才能充满生机,才能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党员发展过程中,党员实践服务的相关配套组织架构、管理机制、细则等应尽快出台并执行落地。
只有监督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才能让学生党员们时刻保有警惕性,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不敢松懈,始终以高标准、严要求对照自我的学习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只要入了党就“一劳永逸”的想法,杜绝党员意识淡化和组织纪律不强的现象。
五、结语
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不是一开始就能完全正确的,它需要在不停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中纠偏、调整,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正向引导和监督来不断强化每一个阶段性成果,保障大学生党员队伍素质的逐步提升,为党和国家做好优秀人才储备。
课题项目:浙江音乐学院2016年院级科研课题项目(思政专项类)结题。
课题编号:2016SZ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