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倾听”理论,实践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改革

来源:爱够旅游网


基于“倾听”理论,实践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改革

摘 要:基于(日)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中提出的教育改革之核心“倾听理论”,以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为例,做教学分析,努力实践“变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课堂为以探究式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改革”。

关键词:倾听;探讨;课堂改革

一、倾听理论

近日,看完了(日)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感觉“倾听”可以是本书的关键词。

我們平时的教学,只做到了“狭义的倾听”。只是倾听学生是否听懂、掌握了老师讲课的知识点,而没有“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而我们开课追求的往往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不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二、教学分析

现在就以江苏省第六册高职《语文》苏联作家纳吉宾的小说《冬天的橡树》为例,做个案教学分析的尝试。

(一)小学教学

小说中小学女教师安娜,大家都很尊重她,她也一直自我感觉很好。学生萨乌什金上课迟到,在举例名词时举了“冬天的橡树”而不是“橡树”,在老师指出这是词组不是名词时,他竟然不认错。被老师喊至办公室谈话,谈话无果后,老师无奈要求家访。在家访途中,走了萨乌什金常走的穿越森林的小路。安娜被森林中的魔幻世界所吸引,尤其被“冬天的橡树”的银装璀璨、包容万物所震撼,不知不觉就错过了见萨乌什金妈妈的时间,从而理解了萨乌什金为什么把“冬天的橡树”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看待,从而分享了萨乌什金在举例时有按捺不住的幸福的秘密。老师同意学生仍然可以走这条“迷人”的小路,学生内心深处下决心不再迟到,并暗中保护老师走出森林。

最终,令人欣喜地看到了师生二人排解了矛盾,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共同进步的生动历程。

但,不是每次课堂教学都能眼见为实的,所以,我们就要用到佐藤学所强调的“倾听”,倾听者作为真挚的朋友或者辅导者,要虚心、耐心、诚心和善意为诉说者排忧解难。

想象一下安娜听了许许多多常见的普通名词后,倾听到了小胖子瓦夏塔一个劲儿念叨着:“小钉子,小钉子,小钉子……”,不是不管不顾,不是嘲笑,而是

耐心、诚心和善意地问问瓦夏塔为啥把“小钉子”作为一个名词,是不是有什么故事;在萨乌什金如梦初醒似的从课桌上欠起身来,高声地喊道“冬天的橡树!……”孩子们轰然大笑时,不是落井下石的呵斥“坐下,这就是你迟到的结果”,也不是压制、告家长,而是能倾听“异向交往”,能倾听出孩子的神情语调。

那么,安娜就不会是竭力掩饰住怒气,而是可能会欣喜于有同学能不落俗套,哪怕从语法上来说的确是错误的。安娜会和蔼地问萨乌什金“那你能跟同学们描绘下冬天的橡树是什么样的吗?”在萨乌什金描绘了冬天的橡树的璀璨、壮丽、雄伟辉煌后,相信会引起好多同学的兴趣,老师可以顺势问问同学:同学们觉得“冬天的橡树”是名词吗?有学生说是的,有说不是的,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可,老师可以模糊点,不要“一开始就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意见排除在外了。”“而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

当然,能够组织全班同学安全有序的参观森林“冬天的橡树”的魔幻奇观,效果会非常好,然后让学生回来写一篇游记,再由学生、老师评价修改,近乎理想、完美。

如果没办法组织参观游览,如今,我们也可以鼓励萨乌什金用手机拍摄一段森林中冬天的橡树的视频,便于更多的老师、学生有切实的感受。

(二)高职语文教学

笔者如果再次上《冬天的橡树》,很想上成哈佛个案教学这样的倾听、交流、讨论:

1、萨乌什金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优点,缺点。为什么?为什么安娜最终赞叹的是这个孩子?

2、教师有无必要去找萨乌什金的母亲解决他的迟到问题?为什么?

3、你认为安娜老师森林之行有无价值,为什么?

(当师生一起走进森林之后,看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花费大量的笔墨?)

4、为什么安娜老师在和萨乌什金分手时说“你走这条小路也可以。”? 5、为什么萨乌什金在听到老师的这句话时说:“谢谢您!安娜瓦西里耶夫娜。”并且非常想表示他不愿意再迟到了?

6、安娜老师的森林之行是不是解决萨乌什金问题的最好办法?

7、如果安娜老师没有这次森林之行,她和萨乌什金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

关于第一个问题,关于“萨乌什金是一个难教的孩子”不是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本质是:萨乌什金是个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热爱大自然的好孩子,他的迟到是可以改正的。

三、小结

教师要富有爱心,要尽力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相信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有成就的,即使后进学生也有自己的长处,不可轻易将学生推向“难教”或“不可救药”一边。教师情感的激励作用可能是巨大的。

四、挑战和追求

(一)挑战

1.标准答案对思考的束缚

尤其在文史哲方面,现实生活中,如果做题,举例名词,答“橡树”是对的,答“冬天的橡树”就会被批错。

标准答案不允许有模糊的多义的意见,不会尊重这种“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不愿意“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

2.课时、效率的束缚

我们的学校和日本的学校同样都“由于中央集权的控制而形成

了划一性与效率化两大特征”,课时的统一,教案、考试的统一,四五十人的大班,等等,无不对课堂上倾听——探讨的模式产生制约作用。

3.没有“倾听”的传统文化,以及人性的弱点

几千年的传统是命令和服从,少有平等状态下的“倾听”、交流。人性的弱点是喜欢听和自己观点相同的话,老师往往也不例外。

(二)追求

改变高年级学生不愿发言、不敢发言、不会发言的这种常态,要从每个教师做起!从真诚的倾听、帮助做起!也期待我们的社会,给予创造性思维(异向思维)更多的宽容和鼓励,创造从大社会——大教育——小课堂之间的和谐倾听之氛围!真正实现“变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课堂为以探究式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改革”!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语文第六册(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