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来源:爱够旅游网
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亚狂想曲)——伟大的名字:Queen,皇后乐队。 《波西米亚狂想曲》是皇后乐队最经典的作品,也是几十年来欧美乐界不朽的名曲。 背景介绍:《波西米亚狂想曲》出版于1975年,选自号称摇滚乐史上制作费用最高的专辑《A Night At The Opera》。这首歌请来了规模庞大的伴唱和演奏阵容,在歌剧院里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录音。录音使用了五百个音轨(一般的流行音乐音轨都小于12或24)。而且这首歌也是史上第一次拍摄MTV的单曲。在全英排行榜上连续九周排名榜首,这也创下了一个记录。

风格简介:虽然皇后乐队是一支摇滚乐队,但是他们的艺术风格有很强的综合性。他们创造出了把古典音乐跟重金属摇滚融合在一起并配以华丽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这首《波西米亚狂想曲》也是如此,这是首具有浓厚歌剧色彩的摇滚乐。歌中包含了唱诗班的无伴奏和声,层层铺垫的钢琴和提琴让这首歌听上去像交响乐,而歌中一段接一段强劲的鼓声和重金属吉他SOLO又显示了这是一首摇滚乐。这正是乐队的特色,他们能用最传统的摇滚乐表现众多传统与现代的音乐形式。

简析:这是一首关于死亡,关于离去的歌。开头的第一句歌词“is this the real life? Is this just fantasy ”便把歌曲的主旨引入了寻找生命的意义。第二段写到“life had just begun ,but now I have gone……if I’m not back again tomorrow ,carry on as if nothing really matter ”这是一种临死前的不舍以及对亲人的告别,后来人们知道,主唱原来身患艾滋病绝症,才会在歌中留下这么悲情的语言。第三段“my time has come……I don’t want to die , I sometimes wish I had never been born at all”更加表达了将死之人的心境——曾经是那么风流的一生,到头来还是要后悔,甚至后悔自己的出生。随后的一句歌词“easy come , easy go”为广大歌迷最钟爱最经典的词,翻译成中文:就是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个人纵然何等风光,终究是要离开,终究是要死亡。千万别做那种轰轰烈烈而死的人,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应该轰轰烈烈地活一场然后静悄悄地死去,因为你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有意义,那么死亡也就如歌中所唱“nothing really matters to me”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说完歌词的寓意,再听听这首歌的曲调。这首歌的旋律雄壮而带着诡异,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可以分成好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唱诗班的合唱,节奏舒缓,体现怜悯的意境。然后主唱开始向母亲诉别,向世界表达自己的心声。此时旋律转进了摇滚,表达了一个英雄式人物的出现,但尚未到达情绪的最高潮。经过一段吉他独奏之后,进入了歌剧部分。主唱和唱诗班一唱一和,一呼一应,表达了生死之间的弥留和离去,强调了个人与世界的对比。接着又进入了摇滚的部分,吉他和鼓的节奏逐渐加快,主唱的独唱像是对这世界的最后告白,乐曲也在此时进入了高潮。高潮之后是平寂,主唱跟乐曲的音量都渐渐地降低,象征着在离开这世界的最后一刻慢慢地闭上眼睛。只有自恋到一定程度的天才,才会用这样一首歌来如此精心地描绘死亡。安详的死去,平静的离去,这便是这首歌的真谛。

听这首歌给带来的体会:要珍惜并享受生命中色彩鲜艳的时节,不要惧怕死亡,对于留不住的事物,要敢于去道别,而且要展现出最美丽一面去告别,让美好的东西永久地留下。至于那些苍白的疾病,痛苦,衰老,死亡,应该静悄悄地收好,带走。

炎热的午后,耀眼的阳光逼人的毒。透过擦得一尘不染的玻璃窗,透过绣有精致花纹的白纱窗帘,在书桌前镀上一道道金黄色的光痕。房间里,空气似乎显得有些凝重,只有空调发出文静的 “咝咝”声。在这个慵懒的午后,我从书架上找出那张很久不听的CD,像履行某种特殊仪式的程序那样,将它放入音响,任凭音乐在我心头缓缓地流淌,任凭思绪在斗室内自由飞扬。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他们的音乐了,总之是在少不更事时。听不懂他们在唱些什么,也无法接受那种摇滚的风格,但是却被他们华丽迷人的嗓音所吸引。那时候听他们的歌也不多,就仅有的那么几首:\"We will we will rock you\直到听到了他们的垂世经典 \"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亚狂想曲),才开始真正地关注了解他们。

那是一支四人组成的摇滚乐队,组建于1971年。乐队主唱弗雷迪 ·默库瑞(Freddie Mercury),吉他手布赖思·梅(Brian May),鼓手罗杰·泰勒 (Roger Taylor),贝司手约翰·迪肯(John Deacon),四个年轻人的如火热情使得乐队刚成立之时便如日中天:1973年推出第一张专辑,随后便开始大规模的巡回演出,1974 年乐队成立不到三年便成为了全欧洲的宠儿。70年代中期和末期便已拥有了两张白金唱片。80年代他们更是风头不减,与当时流行的“ 威猛乐队”

和“ 老鹰”乐队并驾齐驱,炙手可热的程度,通过当时的演唱会的疯狂,便可见一斑。

然而在1991年11月22日,乐队主唱默库瑞声明自己已患上艾滋病,两天之后便凄惨地死于并发症。一代传奇就此终结,画上了个不完美的句号。

曾经感伤过,曾经为他们扼腕叹息过。这样一支才华横溢的乐队,随着主唱的辞世一下子从巅峰跌落到谷底,从此以后一蹶不振,直到悄无声息地离开世界乐坛。然而究其个中原因,却着实令人深思。人的思想是受大脑所支配控制的,而人的行为却是意识形态的能动反映:创业之初的艰辛驱使自身更加努力地创作与革新,当独特的摇滚风格受到大众的热烈追捧后,财富与压力也接踵而至:更多更好的作品必须完成以迎合大众的口味需求。而年少轻狂的他,心智尚且不成熟,又怎能抵挡住压力的重荷及外界的诱惑?于是借助酒精麻醉自己,日日让自我纵情声色,沉迷于吞云吐雾后的畅快。唯有这样,才能排解无尽的压力,才能使自己暂时地从现实世界得到解脱。

《波西米亚狂想曲》应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完成的,也许是一次借酒浇愁之后的突发奇想,也许是一次从温柔乡中苏醒后的灵光闪现,又或许是麻痹神经痛快淋漓之后的天马行空,总之又是一次用生命赌博的绝世创作。而这一次的歌曲,又是如此的奇哉状哉!前半段的无伴奏合唱,如天籁般的和谐奇妙;尔后钢琴与电吉他衬托着默库瑞的绝美男声,娓娓道来,带着一丝的悲凉与忧伤;接下来的段落则显现出摇滚的鲜明特点,洋溢着诙谐欢乐的气氛;然而却掩饰不了离别的伤感,最后的一段仍然回到了原先的主题,在安宁钢琴声中结束全曲。

曾几何时,我无法理解,为何如此伟大的作品出自于一个渐趋堕落的灵魂,也渐渐疏远了他们的专辑,直到重见天日时,CD壳早已布满了灰尘。然而在经历一次次狂想的洗礼之后,这样的想法不时地在我脑中闪现:

默库瑞原本就是为音乐而生的,天资的聪颖和创作的热情早已使他脱离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摆脱了世俗的桎镐。凡间的人、事,他或许早已看透,但是身在尘世,却身不由己,只能接受凡夫俗子的有色眼光打量。在痛苦与不羁的灵魂与世风日下的红尘中,他选择了那样疯狂的手段,不断地摧残自我又不断地透析自己的生命创作,为的就是能在短暂的生命中放射出最灿烂耀眼的光辉,如同浴火凤凰一般,接受一次次的思想与灵魂的涅磐重生。古典作品中,最美丽的爱情通常都是极

端的,在默库瑞身上又何尝不是?那华丽如戏剧男高音般的嗓音,如史诗般恢宏的曲风,不正是他用走极端的生存方式换来的么?一旦灵感的银瓶炸破,灵感的源泉迸涌而出时,那又是他生命又一次遭到透析的时候。《波西米亚狂想曲》正是他生命的赞歌。然而这样的赞歌,却唱得如此悲凉哀伤、震撼人心,如此惊天地,泣鬼神。

有些前人不也是这样的吗?巴尔扎克写作时嗜酒如命,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摔琴赴死,贝多芬失聪时咬铁丝“听”琴音,“ 八大山人”朱耷甚至发疯时精神错乱误杀妻子。

套用那句话,也许最伟大的艺术都是极端的……

写到这里,应该明白我在说哪个乐队了吧,就是那个伟大的名字:Queen,皇后乐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