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杂志 文献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上海,201203) 张潮 徐平 王静虎 力 摘要:针灸歌赋《玉龙歌》于金元时期成文后流传很广,并有多种传本,传本间的文字和编次差异较大,本文梳理 了《玉龙歌》各传本之间的关系,剖析编次和文字调整的现象及其意义所在,为进一步学>-j和研究《玉龙歌》打下基 础。 关键词:玉龙歌文献研究针灸歌赋 《玉龙歌》又名《一百二十穴玉龙歌》,托名为扁 《针灸玉龙经》 (以下简称《玉龙经》),国瑞之父名 鹊所著。歌名“玉龙”,主要指针灸的治疗效果确 王开,据《兰溪县志》记载,王开“游大都窦太师汉卿 凿,治法灵妙多变。《玉龙歌》继承了金代针灸大家 之i'lc.十余年,悉传其术以归”。除《玉龙歌》外,书 窦汉卿的学术思想,是窦氏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 中还有《穴法歌》、《注解标幽赋》、《盘石金直刺秘 部分,又开启了元明时期治疗类针灸歌赋的先声, 传》等内容,《玉龙歌》本身的取穴、症治之法,除了 歌诀中载有70多种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并对 采用窦氏学术的名篇《流注通玄指要赋》的大部分 透穴针法、补泻手法、穴位配伍、奇穴运用等有独到 内容外,绝大部分还可以从《窦太师针经》犯 (原为一 记载,向来为针灸临床者所重视。 部不知名的腧穴书,黄龙祥研究员定为本名,成书 元明之间,本歌赋有多种传本,比较各传本之 上溯至《玉龙经》之前,作为窦氏学术体系的重要作 后发现一现象:一方面,各传本的文字和编次差异 品)中找到依据,体现了与窦氏学术的密切关系。 颇大,几个主要传本之间,几乎所有句子均有差异, 本歌名为“一百二十穴玉龙歌”,由86首歌组成,每 并且还有将原有编次打散重排的现象;另一方面, 首歌前均有小标题,歌后有注。《针灸玉龙经》无刻 针灸治疗歌诀的主要内容,即取穴、治疗病症二个 本,现在流传的是出自《四库全书》的写本,根据作 部分,除了个别句子有差异外,绝大部分保持了原 者弟子周仲良写的《后序》,推测成书应在1289年之 歌的内容。这种变化,不同于一般的传抄之误,而 后几年间。 应另有原因,为了理清《玉龙歌》各传本之间的关 2.《针灸聚英·玉龙赋》 系,剖析编次、文字调整的现象及意义所在,遂开展 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 (以下简称《聚英》)卷 本研究。 四录有《玉龙赋》一篇。文后按语:“俗以《玉龙歌》 传本的概况 为扁鹊所撰,盖后人依托为之者,《玉龙赋》又总辑 其要旨耳。”《玉龙赋》的内容与《玉龙经·玉龙歌》比 1.《针灸玉龙经·玉龙歌》 较,与针灸症治有关的内容,少了约13首,比《针灸 最早记载本歌赋的是元代医家王国瑞所编的 大成-玉龙歌》、《针方六集·玉龙歌》少了大约6首。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预算内课题“不同版本针灸歌赋《玉龙歌》的比较研究”(编号:09JW49) 1一 Q 生箜 塑 《玉龙赋》对原歌进行了缩改,减少了一半以上的篇 幅,原歌中颇有特色的刺灸方法等,亦有所遗漏。 根据作者书前的引语,成书时间为1529年。 3.《针灸大成·玉龙歌》 这7首歌到底是原歌所有,还是王氏等人后 加?有两条证据提示这可能是后加上去的。 第一,从83首治疗歌的编排次序看,《玉龙 经·玉龙歌》治疗歌编排大致按照:“头风头痛”、“五 官病”、“上肢病”、“腹部病”、“下肢症”、“少腹两阴 病”、“其他疾病”(最后7首)。这个编排次序和金元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 (以下简称《大成》) 既录有《聚英》的《玉龙赋》,也录有《玉龙歌》,但是 其与《玉龙经》所载《玉龙歌》大异,主要表现在:1) 无小标题,歌后也有注,标明“杨氏注解”,但与《玉 龙经》的注不同;2)缺少《玉龙经·玉龙歌》篇末的7 首歌;3)重新编次,与《玉龙经·玉龙歌》的编排大 时期的针灸方集相近,如《针灸问答》 的排列就是 大致按照“中风”、“五官病”、“上肢病”、“胸腹病”、 “下肢病”、“肿胀病”、“前阴病”、“妇人病”排列。同 时也印证了《玉龙经·玉龙歌》系金元时期的作品的 异。本书初刻于1601年。 4-.《针方六集·玉龙歌》 明代吴岜的《针方六集》 (以下简称《六集》), 也同时收录《玉龙歌》与《玉龙赋》,《玉龙赋》与载于 《聚英》、《大成》者仅有个别文字的差异,而《玉龙 歌》有如下特点:1)有小标题,但大都不同于《玉龙 经》。如《玉龙经》标作“中风”者,《六集》标作“中风 不语”;《玉龙经》标作“鼻渊”者,《六集》标作“鼻流 清涕”之类。歌后有注,但与《玉龙经》、《大成》的注 均不相同。2)与《针灸大成》相比,一样缺少篇末 的7首歌。3)与《玉龙经·玉龙歌》编次大异,而与 《针灸大成·玉龙歌》编次几乎相同,但缺序歌两首 和治疗歌一首,即“筋急不开手难伸,尺泽从来要认 真,头面纵有诸样疾,一针合谷效通神”(《针灸大 成》)。根据作者自序,本书成书于1618年。 岗卫娟博士提到另有《针灸原枢》一书(成书 于1580年)与《针灸六集》所载内容几乎相同,前者 较后者仅多歌一首 ,恰为所阙之治疗歌。则载于 《六集》者,时间还可推前到1580年。 5.单行本《玉龙歌》 本书[71为民国抄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 封面题作“玉龙歌”,并记有“杨瑞霞”三字,内有《玉 龙歌》全文及《窦太师针经》的乙种本。著作时间不 可考,就内容来看,没有标题和末尾的7首歌,编次 不同于《玉龙经》,较接近于《大成》和《六集》,单行 本的《玉龙歌》编次又有变化,是将载于上述两书的 《玉龙歌》进行了大段的前后移动。 传本的先后关系 1.《玉龙经·玉龙歌》的最后7首治疗歌的考证 《玉龙经·玉龙歌》由3首序歌,83首治疗歌,以 及2首穴法歌作为结语组成。《大成》、《六集》(加上 《针灸原枢》所补一首)、单行本、《玉龙赋》均少《玉 龙经》末尾7首治疗歌。 1一 观点。《玉龙经·玉龙歌》后7首治疗歌内容分别是: “脚细筋疼”、“牙疼”、“心腹满痛”、“头胸痛,呕吐眩 晕”、“小肠疝气连腹痛”、“脾胃虚弱”、“臂细筋寒骨 痛”。病症杂乱,难以归类,似属后加。 第二,《玉龙经·玉龙歌》出现穴位异名同穴的 情况共3对:绝骨和悬钟、太溪与吕细、关元与丹 田。悬钟、吕细均来自后7首歌,推测这7首歌可能 是王氏父子根据《标幽赋》(如悬钟治疗脚细筋疼, “悬钟、环跳,华佗刺蹇足而立行”。金门申脉治疗 头胸痛、呕吐眩晕,“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公 孙治疗脾胃虚弱、咽酸口苦,“脾痛胃疼,泻公孙而 立愈”)和《流注通玄指要赋》(“吕细牙疼堪治”)所 后加。 2.《针方六集》所增1首治疗歌的考证 《大成》、《六集》、单行本除了比《玉龙经》少最 后7首治疗歌以外,均多出1首治疗歌,“中风之症 或不省,中冲一穴不须寻,先补后泻如不应,再刺人 中立便轻。”增加原因不明,也可能是《玉龙经》所脱 者。《六集》又独独增加1首:“偃补曲池泻人中,偻补 风池泻绝骨,偻者立伸偃者起,补泻须明且勿忽。” 与此相应的是,《玉龙赋》也多出两句“风池、绝骨, 而疗乎伛偻;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这个内容, 可以追溯到《玉龙经·玉龙歌》,其在序歌第三首有 句“伛者立伸患者起,从此名驰湖海知。”原注为: “曲池补,人中泻;风池补,绝骨泻。”李鼎先生指出, 原文“伛者立伸患者起”是泛指一般患病者经过针 灸治疗后出现的效果,符合序文的习惯,原注落实 到具体穴位,已经脱离原意,所以歌和注有时间上 的先后关系n 。《针灸大成·玉龙歌》作“伛者立伸偻 者起”,并注:“凡患伛者,补曲池,泻人中;患偻者, 补风池,泻绝骨。”在原注基础上进行发挥,但伛、偻 之症相似,没有必要分而论治。《针方六集·玉龙歌》 和《玉龙赋》将此内容编人正文,一方面,说明《针方 六集·玉龙歌》是较《针灸玉龙经·玉龙歌》后出,而 中医文献杂志 《玉龙赋》更后出无疑,另一方面,说明《玉龙赋》与 今可知的最早《玉龙歌》文献,但无疑已经进行过一 些加工(增加注,增加治疗内容),从部分歌题和歌 《针方六集·玉龙歌》的关系最近。 3.《玉龙歌》4个传本的字句比较 从上述内容可知,无论从刊行时间、编排顺序, 还是正文和注的比较来看,《玉龙经·玉龙歌》是现 文内容看,甚至歌题也可能是后加的,比如第39首 内容是肩井穴治疗肩胛疼痛的,却题为“臂痛”。而 《大成》、《六集》、单行本《玉龙歌》在时间上十分接 表1单行本《玉龙歌》与《玉龙经·玉龙歌》相近歌文举例 近,难以从刊行时间上分出先后,但是可以在字句 上大致分辨他们与《玉龙经·玉龙歌》的亲疏远近关 系(见表1、表2、表3、表4、表5)。 表1中,“疬子”、“两相通”、“若是曲池针泻动”、 表2单行本《玉龙歌》改动较大的歌文举例 “手中寻”等词句,单行本均沿袭了《玉龙经》的原歌 内容,《六集》、《大成》均有改动。 表2中,肩井治疗肩胛疼痛歌文中,单行本和 《大成》都把“两胛疼痛”改成“两臂疼痛”,“多泻少 补”改成“多补少泻”,另外还有单行本单独进行改 动的词句,“再刺合谷商丘穴”(他本无合谷穴),“大 陵关内自须详”(他本有外关穴),“照海分明在眼 中”(他本作“在足中”),“三里泻多宜用艾”(他本 “艾”作“心”)。 表3中,《针灸大成·玉龙歌》改动较大的情况最 多,词句方面,比如将“胛缝”改为“背缝”,是将穴名 改动,肩髑本是针刺改为灸法,二白穴本在掌后改 为掌中,“无水之时不用针”改为“无水方能病不 侵”,均对原意理解有一定偏差。其他改动还有“惊 风”改为“慢惊”,“目昏”改为“眼昏”,“隐涩羞明”改 为“羞明更涩”,“好将芦叶搐鼻中”改为“迎香穴内 j一 2012年第5期 表3《针灸大成-玉龙歌》改动较大的歌文举例 表5单行本、《针灸大成》、《针方六集》类似,均与《玉龙经》有较大差异的歌文举例 刺为通”,风市、阴市两穴径改为“二市”,“脚跟红肿 草鞋风”改为“肿红腿足草鞋风”等等。 《六集》中有四处歌文擅自增加了治疗取穴,除 了表4所列之照海、百劳、太渊外,还有见于前文的 “热涌上焦通里寻”的通里穴。其中内关、照海治疗 腹疾,还被《玉龙赋》改编成“取内关于照海,医腹疾 之块”。 表5还有数处歌文中,单行本、《针灸大成》、《针 方六集》均类似,但却与《玉龙经》有较大差异,如 表5所列举的“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 句,在《玉龙经》中作“脾败还将中脘泻,两针成败 免灾侵”。应该是从《大成》、《六集》作“中脘补”意 更胜。本句其他三个传本一致,都与《玉龙经》相 异。再如“天井二穴多着艾”,“更须三里频泻动,光 还血益自无差”等句也是同样情况。 总体来讲,与祖本《玉龙经·玉龙歌》比较,《针 灸大成·玉龙歌》改变最大,故关系最为疏远,当为 最后出无疑,而《针方六集》和单行本所载之《玉龙 歌》文字较为接近《玉龙经·玉龙歌》,但在取穴部分 均有几处增减,《针灸大成》却没有这方面的改变, 说明《针灸大成·玉龙歌》并非传承《针方六集·玉龙 歌》和单行本而来,而自有传本。部分字句上,单行 本甚至更接近于《玉龙经》,也说明单行本是早期的 传本,当在《针灸大成》,甚至《针方六集》之前。至 于3个后期传本的类似字句,均与祖本相异的现象, 让人颇费思索,结合上述的种种结论,推测是在《玉 龙经·玉龙歌》之后当还有一个没有被发现的传本, 它应该是最先改编的版本,编排次序上就接近现在 所见的《大成》、《六集》和单行本的次序,在字句上, 基本上对祖本改编较小,而比较接近于单行本和 《针方六集》的样子,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后出的不 同年代的传本相互之间类似,但却与祖本有较大差 异的现象。同时这个传本得到了流传,产生广泛的 影响,而《玉龙经·玉龙歌》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在 民间流传,影响反而不大。 编排次序 从上述传本概况可知,编排次序可以大致分成 两种,一种是以《玉龙经·玉龙歌》为代表的方式,一 种是以《针方六集·玉龙歌》、《针灸大成·玉龙歌》为 代表的方式。两种文献编次方式差异很大,《玉龙 经·玉龙歌》治疗歌编排大致按照“头风头痛”、“五 官病”、“上肢病”、“腹部病”、“下肢症”、“少腹两阴 病”、“其他疾病”(最后7首)。《针方六集·玉龙歌》、 《针灸大成·玉龙歌》的大致编排次序是“头风头 痛”、“五官病”、“背腰腿膝病”、“上肢病”、“腹部 中医文献杂志 病”、“上肢部穴主治病症”、“背部穴主治病症”、“下 肢部穴主治病症”、“胸腹部穴主治病症”。 两者的编次差异主要是,《六集》、《大成》在症 状归类的基础上增加了穴位分部归类。后种编排 几乎将原来次序全部打散重排,显然更符合记忆规 律和临床实际。可贵的是,所有传本中取穴、治疗 病症二个临床治疗最主要的内容,除了在个别传本 少数几处有明显讹误之外,基本上保持了原样,又 显示出极强的一致性。所以说明编次的差异完全 是一种有目的的改编,更不能简单地用转抄舛误来 解释。 结 语 李鼎教授、黄龙祥研究员、岗卫娟博士对本内 容均有研究,本文主要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对《玉龙 歌》传本流传作了梳理,肯定了《大成》、《六集》等传 本在改编中所作出的贡献,剖析了各传本之间的同 和异、变和不变之处。可以推测在古代教育中存在 完全凭借记忆进行传授的现象,受学者加入了一些 自己的理解在记录里面,导致不同阶段记录下来的 文字均有差异,所以不同传本又可以看成是这种口 传心授教育过程中的“活化石”,它们再现了一部生 动的师徒心口传授的古代教育史。 参考文献 1 李 鼎针灸玉龙经神应经合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 995:3—4. 2黄龙祥黄幼民整理.元代珍稀针灸三种·窦太师针经[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O. 3 明·高 武.针灸聚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237— 238. 4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刻 本.1 963:58.72—78. 5 明·吴 毙.针方六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3— 122. 6 岗卫娟.《杨氏家传针灸图像》考f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 研究所.200 7:23. 7黄龙祥,黄幼民整理.元代珍稀针灸三种·附录玉龙歌[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8:319-322. 8元·佚名氏.针灸问答【M]1日月抄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收稿日期:201 2-02—07) 3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