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3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NO.3 2010 (总69期)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mON) General Nl0.69 大学写作课教学的取向问题分析 刘秀兰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抚顺113006) 摘要: 语文是为学生“打底”的学科。写作是真实反映一个入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本文从摆脱应试教育阴影,改革教学设 计和评价办法,开展“融情”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大学写作课教学的取向问题。 关键词: 大学写作;融情教育;教学设计改革 中圈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10)03—0o56—02 假期里,不经意间拨动遥控器,看到节目中有关 解,学习借鉴前人的优秀写作成果,我对每届学生都 于是否砍掉语文加试,以减轻高考学生负担问题的 会布置一个同样的任务:自选阅读国内外名著,每学 讨论。现场嘉宾争论得很激烈,使我不觉想到文科 期写十篇千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几轮下来,我慢慢 学生考上大学后的课程开设问题。我想,加不加试 发现,学生们已不再对七八十年代的经典故事爱不 语文,其实只是形式上的问题,因为语文学科的性质 释手了,而对《三重门》、《花样年华》、《第一次亲密 早已决定了语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 接触》、《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幻城》等作品情 果招生院校真的想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还不如简 有独钟,很多学生成了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的忠 简单单的考个作文来得直接。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 实读者,有的则更喜欢网上阅读。很显然,时尚阅读 重,究其根本原因还是高考制度问题,也与我们在教 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经典名著。其实时尚并没有错, 育过程中长期重结果、轻过程关系甚大。遥想古代 但它有时显得冷漠、躁动、虚假、浮夸和无责任,这对 文人,终日头悬梁、锥刺股,还不是为了有朝一日一 学生人生观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这一点点表象 举及第、鸡犬升天吗?如果读到老最终什么功名也 出发,我认为大学写作的课堂应被设计成一个自由、 没得到,尽管满肚子诗文,恐怕也只能哀叹命运不公 活跃、创新、快乐、思想的空间,写作课教学应是精神 了。可见,语文教育重结果、轻过程是有历史为证 的、人性的、知性的、理性的、诗意的,应追求一种本 的。事实上,对语文学习来说,积累的过程至关重 真的创造。 要,若每一阶段的语文知识都夯实有力,结果自然功 首先,要摆脱应试阴影,尽情挥洒性灵。写作是 到自然成。语文教育是为学生“打底”的工程,语文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反映,受命写作往往会制约 教育的价值,就体现在日积月累当中。多年前,教育 作者的思维,使作文变得枯燥乏味。众所周知,中国 家钱理群先生出版了一本名为《语文教育门外谈》 基础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是绝对为考试服务的。高 的书,书中说:“语文教育的任务,是要通过‘立言’ 考作文的成绩评定被规范起来,标题、开头、结尾、中 来‘立人”’。显见,教育作为形而上的一种社会形 问材料、书写、标点等等都被严格划定了分数,主观 态,任何时候它都或隐或显地镂刻着时代的印记。 的东西被客观的标准限制得死死的。老师只能按标 综上,让我们不能不反思:一直视培养高级人才为己 准教,学生只能按标准练,真正的表情达意和艺术表 任的大学教育怎样做好人文关怀,传播和检验语文 达上的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一篇短文,写一位 教育成果的大学写作课又将情归何处呢? 当编辑的父亲为了使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取得作文 笔者从事写作教学十五年,教学对象以师范专 上的好成绩,不惜代笔,将自己归纳的可能成为当年 业为主。在我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人学分数一般是 高考命题的内容写成十篇作文,让女儿背下来。其 高于高职学生的。可以说,他们的综合素质比高职 应试意图最明显不过了。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生略高。教学中为了增进学生对世界传统文化的理 他苦笑着说:“被逼的,没办法!” 收稿日期:2009—10~20 作者简介:刘秀兰(1971一),女,满族,辽宁抚顺人,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写作教学、秘书学研究。 ・56・ 在我看来,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也许还有很长 一也几乎不设计让学生死记硬背的题型,期末核定分 数时向平时大幅度倾斜,以适应写作能力养成在平 时,考查在用时的特点。 再次,走进学生心里,让“情”生根发芽。俗话 说,情由心生,教师想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 动态和理想期待,必须“走进”他们。我们常说八零 后、九零后的年轻人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且主 动,但浮躁易变,不够沉着。事实上,其中积极的因 素还是主要的。前面提到的当代年轻人喜欢读的一 些作品,其中也反映出一些当代思想的闪光点,教师 段路要走。但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方面已经 有了明确态度,即设实践能力考核的门槛,重用那些 有真才实学和一技之长的应聘者。高等教育是基础 教育的最后一环,也是职业教育的开始。实践证明: 学生没有实践能力,毕业后是没有出路的。几年前 我有一个学生,在校学的是文秘专业,毕业后在父母 的帮助下找到一个事业单位的工作,同学们都羡慕。 可没高兴几天,那名学生告诉我,自己因为不会写 “简报”,被同事笑话,实在干不下去,辞职了。我听 后心里苦苦的,也在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必须彻底 摆脱形式上的条条框框,不仅教学内容要改,教学方 法要改,学生的心里认识更要彻底改。让学生真正 认识到“六十分万岁”想法的不成熟性,把大学的学 习当成巩固旧知识、培养新能力的宝贵机会。只有 这样,才是真的摆脱“分数”的阴影,让学生没有顾 虑地去用“我手写我心”。 其次,改革写作课教学设计和考核方式,变一张 卷纸定输赢为合并积累,节节课上有积分。教学设 计的改革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调整传统教学内容, 把那些学生今后工作中不太可能用到的文种砍掉, 如一般文体中的诗歌、剧本、报告文学等;应用文中 的命令、议案、通告、公告等等。这样就节约了很多 课上时间,教师可引导学生集中练习常用文种。总 之,要把实用性看成是选择文种的关键要素。另一 方面,要开放课堂教学,课上、课下互为补充、彼此呼 应。如讲杂文时,学生在课外收集杂文现象(主 题),课上讨论深化主题,然后课后完成写作,最后 由师生共同在课上进行点评。学习公文中的通知这 一文种时,教师先在课上精讲公文格式图,并安排关 于格式问题的课堂练习加以巩固,然后要求学生就 自己所熟悉的内容写通知,最后从内容和格式两方 面进行点评。教学方法可灵活多样,如带领学生分 组观察或实习,在课上就一篇病文边分析边修改等 等。只要教师肯思考,这些方法就无穷无尽,写作课 堂教学自由、快乐的空间也就不难实现了。 对在校学生来说,“分数”无疑是衡量成绩水平 的主要标准。为使学生变为分数而学为为能力而 学,适应就业需要,我根据写作课教学特点,向学校 有关部门申请了写作课程考试新方案,变两学期考 试为理论部分考试,文体写作部分考查的分段式考 核办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平时训练 中积极思考,积累学分。并且,即使是理论部分考试 即使不能完全接受,也万万不可一棍子打死,无形中 疏远了与学生的距离。人们常说:存在的就是合理 的,不无道理。对阅读时尚小说,一定要理性对待, 认真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立意与表达上的优点与不 足,为学生独立判断点亮一盏理性的灯,从而拉近师 生距离,增进师生感情。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 我把它叫做教育的“融情”。教育理念在这样的大 前提下就会更容易实现。“情者,文之经”,要作文, 先做人,有情的人写出的文章也必然会浓情四溢。 最后,从兴趣人手,写作就像做游戏。我们都知 道文人贾岛“二字两年得,一吟泪双流”的故事,也 感受过“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雅趣,这些经典无一不 是从兴趣中来的。有兴趣,作文就是在玩文字游戏, 不断比较,不断修改,目的只有一个:让表达更准、更 新、更贴近生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起来很难,很 多现实的、功利的思想经常会作怪,但只要让他们明 白写好文章是有收获的,而且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 力,他们就会坚持写下去。 总之,训练和考查的绝不仅仅是“写作”这一门 课的素质问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一定会通过他的 作品为我们所了解。传承文学,发展中华文化应被 视为写作训练的最终目的。写作课不能培养作家, 但可以培养学者,传承文化,记事达情。所以笔者认 为,无论是大学语文还是写作,我们要研究的不是该 不该砍的问题,而应是该怎样“考”的问题。否则, 我们的文明、文学会被现实的欲望冲刷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李翔一,施小芸.试论提高区域性大学青年教师人文学 术素养.教育与职业,2005(11). [2]张新村.背负沉重的十字架前行——也谈语文教师的文 化使命,2005(3).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