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药穴位贴敷应用于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疗效观察

来源:爱够旅游网
108 内蒙古中医药 中药穴位贴敷应用于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疗效观察 戴志琴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中医院扬州2252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应用于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疗效。方法:于2014年1月一2016年4B,选取我院收治的8o4 ̄I,骨折卧床便秘患 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药穴位 贴敷,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7.5%,对照组仅为70%,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对骨折卧床患者 出现的便秘具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便秘;中药穴位贴敷;骨折 中图分类号:R25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6)14—0108—02 便秘是骨折卧床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90%m。 如表1所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愈率高达82.5%,远高于 骨折卧床患者由于活动量显著减少,胃动力不足,肠蠕动减慢,再加 对照组的45%,这表明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对骨折卧床患者的便秘治 上排便环境以及体位受到限制,从而排便困难,导致便秘。粪便在肠 疗效果明显。此外,对照组中无效12例,观察组无效1例,进一步说 道长时间滞留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会影响肠道微生态的平衡,部分 明了中药穴位贴敷对便秘的改善作用。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 有害物质被肠壁吸收进人血液循环后还可能引起患者腹胀、腹痛、头 97.5%,对照组仅仅为70%,两组差异显著(P<0.05)。 表l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晕、头痛等症状日。此外,便秘还会影响食欲,导致营养不良从而影响 骨组织的愈合,便秘患者排便时往往用力过度,还可能诱发心血管疾 病[31。中药穴位贴敷是在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 用治疗疾病,在治疗便秘的护理方面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效果明 显等优点。针对骨折卧床患者易发生便秘的护理,我们采用中药穴位 贴敷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注: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好转率之和。 3讨论 1.1基本资料:于2014年1月一2016年4月,选取我院收治的骨折卧 便秘是骨折卧床患者常见护理问题。骨折患者发生便秘是由于 床便秘患者(大便间隔时间3d(含)以上,大便干结,排便费力,伴有不 卧床缺少运动引起胃动力下降和肠蠕动减慢,会导致患者经络阻滞、 适感或便意未尽感)80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①有明确直肠、结 瘀血内蓄,从而加重便秘 。便秘往往会影响患者情绪和食欲,使患者 肠器质性疾病,②习惯性便秘,③住院期间服用润肠通便类药物,④ 心烦意乱,营养失调,从而严重影响骨折患者的切口愈合。此外,便秘 对药物过敏。此次研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符合伦理学要求。 会使肠道内的某些细菌产生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导致肠道疾病如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干预组40例,男性28例, 肠炎、肠道异行增生、肠癌等。便秘除了引起肠道疾病,还可能诱发肠 女性12例,年龄46—88岁,胸腰椎骨折10例,髋部骨折22例,下肢骨 道以外的一些并发症,现在临床发现因便秘而用力增加腹压,屏气使 折6例,胫排骨骨折2例;对照组4O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 劲排便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 52~9O岁,胸腰椎骨折12例,髋部骨折18例,下肢骨折6例,胫排骨 以往治疗骨折卧床患者便秘大多采用饮食调控、服用果导片等 骨折4例。两组年龄、性别、卧床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但前者效果不明显,后者会导致营养物质的丢失,引发贫血、电 解质失衡、营养不良等并发症。长期服用果导片还会刺激胃黏膜,可 (P>O.05),均衡性良好,可进行对比研究。 甚至糜烂、出血,同时果导片会降低肠壁神经细 1.2方法:收集骨折卧床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存在便秘的程度及便 造成胃黏膜的炎症,秘知识进行评估,向患者解释发生便秘的可能因素,介绍应用穴位敷 胞的感受性,导致肠道内即使有足够的粪便也不会产生正常的肠蠕 贴治疗便秘的方法,及早护理干预。 动和排便反射,从而进一步增加患者的痛苦 。因此,对于骨折卧床便 对照组采用情志疏导、饮食调控、腹部按摩、习惯培养等常规护 秘患者的护理,需要采用更合适的方法。中药穴位贴敷既可以对穴位 理。①情志疏导:向患者解释便秘的可能原因,对其进行安慰和疏导, 进行刺激,又能使患者通过皮肤对药物进行吸收,从而达到双重的治疗 使患者保持舒畅的心情。②饮食调控:在保持营养平衡的基础上,多 效果。而且,从皮肤吸收的药物很少通过肝脏代谢,也不经过消化道,可 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蔬菜和水果;同时增加每天的饮水量 避免药物的有效成分在代谢和消化过程中受到分解和破坏,从而发挥 (2000~3000mL/d);少食用辛辣刺激性、油腻和肠胀气类食物,忌烟 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贴敷避免了药物对胃肠产生的不良反应。所以, 酒。③腹部按摩:早饭和晚饭后2h,以神阙穴为中心按照顺时针方向 利用中药穴位贴敷可以弥补药物内治骨折卧床患者便秘时的不足。 环形按摩腹部lOmin。④习惯培养:让患者养成每日清晨排便的习惯, 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明显改善了骨折卧床患者的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便盆并协助其尽快适应床上排便。 便秘,总有效率高达97.5%,远高于对照组的70%。中药穴位贴敷配方 观察组除采取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护理外,还在腹部按摩后进 中的大黄味苦寒,具有清热、泻火、凉血、祛痕、解毒等功效,通便作用 其中大黄酸有效成分,能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肠道 行中药穴位贴敷。将大黄、白芥子、积实、厚朴、芒硝、火麻仁按等质量 已为医学界公认,比混合后打成粉用蜂蜜调成糊状,置于3cmx3em的胶布中心位置,贴 分泌物增加,从而缓解便秘 。白芥子具有温中和胃、利气、疏通经络、 敷于神阙、中脘、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穴位,每次5h。 促进食欲的作用[同。积实能够治疗积滞内停、痞满胀痛、大便秘结、泻 1.3疗效评定:便秘的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 痢后重、胃下垂等消化相关疾病;厚朴对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 芒硝能够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可以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的评定标准为2d内排便一次,便质 焦等疾病有治疗作用;转润,解时通畅,短期无复发;好转的评定标准为3d以内排便,便质 用于治疗实热便秘、大便燥结、积滞腹痛、肠痈肿痛;火麻仁可以润燥 转润,排便欠畅;无效的评定标准为便秘症状无改善。 滑肠通便,常用于血虚津亏和肠燥便秘。本研究中的配方组合中这些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便秘治疗效果比较采 成分有利于提高便秘治疗效果。神阙穴在脐中央,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脐为腹壁的最晚闭合处,皮 用等级秩和检验。19<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下无脂肪组织,拥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渗透性很强,药物分 2016年11月第l4期 于较易透过脐部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全身 。中脘 穴属奇经八脉之任脉,该穴位的贴敷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 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对一般胃病、食欲不 振、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气海穴贴敷也能帮助解决大便不 通,而关元、中极、足三里等穴位的贴敷也起到穴位刺激以及药物局 部吸收的作用。中药穴位贴敷通过激发经络、测整气血、消积导滞,调 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83—84. 109 【2】郭银桂,卢小芹,卢璇,等.穴位按摩联合大黄粉中药穴位贴敷缓解 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效果fJ].现代医院,2015,15(12):80—81. 『3】张金花.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耳穴埋籽预防股骨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 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6,29(3):86—87.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1994:U. 理肠胃,从而起到治疗便秘的作用。中药穴位贴敷是将我国传统针灸 疗法和药物疗法有机结合,是一种集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 性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中药穴位贴敷用于 治疗骨折卧床患者产生的便秘,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 物有效成分吸收后对人体便秘的改善作用,通常情况下这几种治疗 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和补充,从而能够将治疗的作用叠加发挥。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能够有效治疗骨折卧床患者的便秘,减 轻患者的痛苦,中药穴位贴敷方法操作简单、经济实用、患者无不良 反应、乐于接受,适合推广。 参考文献 【5】董彩兰.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骨科卧床患者便秘效果观察【J].基层医 学论坛,2008,12(15):399—400. 【6】覃樱,陈燕丽,赵江,等.中药穴位贴敷结合穴位注射预防骨折卧床 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fJ].广西医学,2014,36(1):112—113. 【7】王飘,彭晓容,杨敏,等.大黄中药穴位贴敷结合摩腹治疗老年骨折 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49:096. 【8】伍红带,曾雪群,伍惠群冲药穴位贴敷对预防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 便秘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13,5:107—108. 【9】刘保春.中药穴位贴敷护理下肢骨折病人便秘体会[J1.医药前沿, 270. 『1】梁葵心,廖惠莲,傅秀芳.小郁子油中药穴位贴敷预防下肢骨折卧床 2013,11:基于文献的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用药特点的分析△ 张玉冬 张明 于海源。刘明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济南 250014;2.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德州253000) 摘要:目的:对近2O年中医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和特点。方法:收集1995年~2014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内中医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文献,提取药物信息,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用药规律和特点。结果:共筛选出合格文献192篇,涉及中药20o味。出现频率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当归、赤芍、丹参、金 银花、牛膝、甘草、桃仁、红花、川芎、黄柏。根据功效分类,活血化瘀药的使用频率最高;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6类,分别为活血化瘀类、活血 散结类、清热解毒类、清热利湿类、健脾益气类、通络止痛类。结论:中医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用药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清热、利湿,与血 栓性浅静脉炎的基本病机血瘀符合。 关键词:血栓性浅静脉炎;文献;中药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6)l4~0109—02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中医称之 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如“七叶一枝花”“蚤休”“草河车”统一规 如二妙散,则还原为所 为“青蛇毒”“恶脉”“赤脉”“黄鳅痈”等。血栓性浅静脉炎好发于人体 范为“重楼”。对于各文献中约定俗成的方剂,的四肢和胸腹壁等部位,部分发作呈游走性,临床特点为沿浅静脉走 含中药:苍术、黄柏。把符合要求的文献内信息按照题目、作者、年限、 d录人并建立数据库。 行的条索状物,局部红肿疼痛,后期条索状物变硬,皮肤出现色素沉 文献来源、证候要素、药物名称的顺序通过Exe着。据报道,普通人群中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病率为3%一l1%Ⅲ。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药物和药性进行频数 聚类分析。 血栓性浅静脉炎常并发于下肢静脉曲张,伴有淤积性皮炎、肢体慢性 分析、溃疡,甚至浅静脉血栓蔓延或脱落后可进入深静脉,并发深静脉血栓 2研究结果 形成或肺栓塞。国外一项meta分析显示,在确诊的血栓性浅静脉炎患 本研究通过文献的检索与筛选,共获得中药治疗血栓性浅静脉 者中,DvT的发生率为6%~44%,无症状PE发生率为20%~33%,有 炎文献192篇,200昧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得到总频数4220次。 症状PE的发生率为2%~13% 。 2.1药物频数统计结果:对192篇中医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文献中的 中医临床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文献报道,多为笔者的临床经 200昧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得到总频数4220次。累计频率达50%以上 验总结,个人特色鲜明,用药较繁杂,配伍方法多样,缺乏规范化的研 的,共18味中药,分别是:当归、赤芍、丹参、金银花、牛膝、甘草、桃仁、 究,难以得出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结论。本研究通过对血栓性浅静脉炎 红花、川芎、黄柏、地龙、黄芪、水蛭、苍术、玄参、蒲公英、连翘、穿山甲, 文献中用药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总结用药规律和用药特点,为优 使用频次均在65次以上,是治疗sVT的常用药物(见表1)。 化中医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和有效的指导。 其中使用频数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当归、赤芍、丹参、金银花、 1资料与方法 牛膝、甘草、桃仁、红花、川芎、黄柏,累计频率达36.59%,使用频次均 1.1资料来源:检索并取得全文文献来源于1995~2014年中国学术期 在100次以上。 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词: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中药。 2.2药类频数统计结果:参考《中药学》(新二版),结合专业知识,将本 5类,对不同药类的 1.2纳人和排除标准:中医药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临床研究或经验总 研究文献中出现的200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为1结的文献,进行辨证分型并运用中药加以论治的文献,同一个作者发 表的内容相同的文献,选择内容较完备的文献。排除没有明确的方剂 药物组成,或有方无药的文献;方药中包含中成药、自拟成药等组成 不明确的制剂。 药物进行频数分析,按频数由多到少的顺序进行排序分别是:活血化 瘀药、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祛风湿药、理气药、化湿 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止血药、温里药、平肝熄风药、收涩药、开窍药、 攻毒杀虫止痒药(见表2)。 lI3数据预处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药学》(新二版)对 使用频率较高的4类中药分别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 和利水渗湿药。其中活血化瘀药使用频次为1370次,占总频率的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053) 32.46%;清热药的使用频次为I 192次,占总频率的28.25%。这2种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